下棉布街

下棉布街

下棉布街,今解放路東北段,即濂溪路與中山路交接處至曾家巷口一段。與上棉布街本可成為一體,可能是清代的街巷都不太長、分得較細的緣故,上、下棉布街各居一端。

基本信息

位置

下棉布街下棉布街

下棉布街,今解放路東北段,即濂溪路與中山路交接處至曾家巷口一段。

歷史文化

下棉布街下棉布街

清初,荷蘭人約翰·尼霍夫問過中國,並來過贛州,他在《荷使初訪中國記》中寫道:“贛州是中國最有名的城市之一。該城的城牆高大堅固,繞牆走約需二個小時,站在城牆向北望去,可看見來自數省的數不清的船隻。”數不清的船隻南來北往,運來了食鹽、洋貨以及外面的風流,也送出去了贛南的土產、礦物以及山裡的質樸。碼頭附近的街道成了最繁華之所在,所以,下棉布街因為左右毗鄰涌金門碼頭、建春門碼頭,位置居中,得天獨厚,便成了從各個碼頭出入城裡的人群最聚集的地方。所以,它的繁華是可以想像得到的。

東園古井初掘成時並沒有誰能想到它會成為贛州的一口記憶之井。時光如其中的水,汲走了,又來了,水無窮盡,時光無窮盡。人世間卻滄海桑田。不消細說這700餘年的風雨稠繆,也無須咀嚼這700餘年的天地翻騰。走近井,只覺得我們象稚童,因為我們在走近一位歷史長者。面對它,我們無法評說它老邁,世故,滄桑,還是......面對一米有三井徑的大井,我驚憾了!驚之一,井沿為整塊巨型花崗岩石鑿空而成,井圈高約70公分,壁厚25公分,井台有5米見方;驚之二,寬大的井沿竟不見平整的井口,數百年來,無數回,無數人,用繩索勒著它的頸項,拉扯著深入的井水,它成了人造的滑道。一道道溝壑,何其園滑,當繩索貼近它時,想必繩索享受到了它予以的那種溫柔的質感吧?一種堅硬的物體上散發出來的溫柔質感。這既是一種力量的體現,也令人感到時間的深遠。

現狀

與上棉布街本可成為一體,可能是清代的街巷都不太長、分得較細的緣故,上、下棉布街各居一端。在上、下棉布街,給今人印象較深的老店已沒有哪家再唱得響名了,只有一家老百貨商店——解放路百貨商店今天仍在支撐著這兩條街最後的輝煌,其餘全是一些小門面店鋪了。至於清與民國時期那些響噹噹的老字號店鋪,如南昌遷來的雷祥春雷裕春之廣益昌百貨商店,以及鄰街中山路的寶成、老同興金子店,以及恆孚綢布店等著名商家.....則早已失了蹤影了,只留下深長的回憶與噓嘆給上了年紀的人。老年人還記得下棉布街靠大華興街西端(今紡織業公司門市部),便是在解放前仍有一家“勝利土布行”,是一位陳姓老闆開的,生意還算紅火,是棉布街唯一以經營棉布為主打商品的老字號。我們這代人及下一代對這條街的舊景象則幾乎沒有任何感覺,因為一切的繁華都從這條三十年前的舊街轉移往了文清路、厚德路,甚至不久的將來又將從文清路南移至新區黃金廣場了。

下棉布街已沒了太多的內容可供我們咀嚼,宋明清的風韻無存,便是民國的騎樓也不存在了。而文化人驚喜地發現,從曾家巷口往裡走不過數十米,卻是巨大的宋城文化博物館。成片的古民居建築蔚然成景,宋磚明瓦清石觸目即是,仿佛讓人走進一種懷舊的布景中。縱橫交錯的巷陌,層疊著千年的記憶;高古的石街、卵石,鋪張著無數歲月的印痕。即使窄窄的巷道里穿行的季風,也都還存留著歷史的味道,何況還有一口張著大眼吞吐著故事的東園古井!

相關信息

贛州古城區主要旅遊資源還有:可追溯至晉代的曾是著名寺院的光孝寺;被專家稱之為中國古城中排水設施最完善的排水系統之一的福壽溝;西津門炮城與八境台炮城;“東南工合”辦事處舊址(西津路71號)、武廟、魏家大院(城東南)、新安書院、古水視窗(城東)、章貢台遺址、射箭唐宋遺址、愛蓮書院、皇城遺址(城北)、藕塘里劉氏宗祠(含戲台)、清水塘楊廷麟殉節處、章江萬元吉殉節處、三潮井、海會禪寺(全省重點寺廟)、革命公墓、國共抗日(紅軍游擊隊改編新四軍)談判舊址(原贛州專署,米汁巷3號)、標準鐘樓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又興建有各具風格的大酒店、飯店、賓館、商城、大橋,及甚有特色的一些公園和大型遊樂園。

古街巷遊覽區

贛州古城街區的發展,主要經歷了唐、宋、明清三個主要歷史階段。在唐代,贛州城的街區位於古城區的北部,只有衙城前面的十字街。到了宋代,隨著城區面積的擴大,已發展建成了陰街、陽街、橫街、斜街、長街、健街等6條大街,並在這6條大街的框架內,建成了若干由小巷構成的里坊。到了明清時期,贛州古城的街區已基本完善,形成了有36條街、72條巷,並且是功能完備的城市道路網。這些街巷名稱除主要街道因城市建設發展而擴並外,大部分仍沿用。灶兒巷,是清代72條巷中的1條。

36條街:東大街、誠信街大壇前街小壇前街六合鋪街、瓷器街、南市街、五道廟街、馬市街、鴛鴦橋街江東廟街、南大街、尚書街道署前街木匠街、青雲街、雜衣街楊老井街、府前街、瓦市街、州前街、新開路街、西大街、豆豉凹街、考棚街、縣前街、縣岡坡街、米市街、樟樹街、攀高鋪街、上棉布街、下棉布街、世臣坊街、排樓街、八角井街、橫街。

72條巷:馬孳巷、鬥富巷、夜光山巷、草城巷、油滴巷、東門井巷、老富巷、古觀巷、楊判巷、橫木井巷、慈姑嶺巷、羅家巷、小井頭巷、大井頭巷、陳家巷、池湖巷、揚名巷、謝四巷、宮保府巷、武學巷、孝義巷、皇華巷、白塔巷、贍軍庫巷、華萼巷、絲髮巷、打礱巷、洪城巷、孟衙巷、馮衙巷、牛衙巷、鹽宮巷、張公廟背巷、雷屋巷、府治巷、鹽倉巷、水巷、王將廟巷、天一閣後巷、照磨巷、罈子巷、嵯峨寺巷、均井巷、米汁巷、龜嶺巷、景鳳山巷、上竹絲巷、下竹絲巷、上寸金巷、下寸金巷、馬路巷、胭脂巷、幡竿巷、紙巷、單井巷、呂屋巷、壇背巷、鐵爐巷、施公巷、曹老巷、馬齊巷、燒餅巷、柴巷、興隆巷、梁屋巷、姜家巷、雲峰巷、龍船廟巷、鳳池巷、大古城巷、小古城巷、金魚池巷。

灶兒巷是一條典型的古城街——宋石明磚清瓦壘疊起一段段逝去的滄桑歲月,飛檐、花楣、雕窗泛映著一個個殘舊的光榮夢想,鵝卵石拼成的巷路,則通過一個個“明錢”圖案,仿佛把時光截留在一個木屐踢踏作響的時代,讓遊客人一走近就陡生親切與懷想。

灶兒巷位於古城區的東部,是宋代六大街之一,名為陰街的東段。巷長218米,呈不規則路徑。明代稱為姜家巷。到了清代,這一帶多居住著在衙門內辦事的皂隸,故稱為皂兒巷,後諧音為灶兒巷。灶兒巷臨近貢江建春門碼頭,是古贛州最繁華的地段。灶兒巷街區的總面積為6.13公頃多。包括有灶兒巷、六合鋪、東門井、油滴巷、小壇前、梁屋巷、燒餅巷、老古巷共8條街巷。這一帶的街巷保留有清代至民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築物多處。其中有書院、賓館、店鋪、作坊、客棧、寺院、錢莊等客家古建築物。建築風格多樣,既有贛州的客家建築,又有精工細作的徽式建築,同時還有明顯帶有南昌一帶建築風格的建築和典型的西洋式建築;在部分街區,還保留有跨街的門洞,充分體現了城市文化的多元性。臨街的牌坊古樸莊重,鵝卵石路面井然光潔,風火山牆錯落有致,灰塑門樓古香古色,傳統門樓高大氣派,深宅大院氣勢非凡,這些都展現了灶兒巷誘人的風韻。灶兒巷街區是經贛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的3處歷史文化街區裡的其中1處。

灶兒巷街區歷史文化內涵豐富,古代建築相對集中,傳統風貌保存完好,是一處具有較高歷史價值、文化景觀價值和旅遊觀光價值的歷史文化街區。街區內保存較為完好的主要建築有筠陽賓館、賓谷館、群仙樓、新安書院、東門井及萬源酒棧舊址、老古巷跨街門洞、趙公廟舊址等建築風格各異、建築功能多樣化的古代傳統建築。

筠陽賓館位於灶兒巷,亦稱高安會館,建於光緒十九年(1893年),是明清時期贛州城眾多會館中惟一完整地保存至今的會館。該會館為一座三進兩天井的磚木結構建築物,前後有院牆,形成一完整的院落。建築物外立面採用封火牆,內部均用木扇隔斷形成使用空間,門窗多採用精雕細刻的圖案,門楣上石刻有“筠陽賓館”四個大字,落款是光緒十九年季春月吉立。江西高安縣古稱筠陽,筠陽賓館實際上是高安籍商人興建的一座會館,其主要功能是作為高安人在贛州的聚集地,由於地處鬧市亦兼作客棧對外經營。賓館內的18間客房,門上均刻福、壽、祿等不同的吉祥文字作為房號,體現了濃郁的商業氣氛。現筠陽賓館內居民大多為當年高安人後裔,老一輩仍操高安口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