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矢狀竇血栓性靜脈炎

上矢狀竇血栓性靜脈炎【概述】 右側耳源性乙狀竇血栓可逆血流蔓延至上矢狀竇,但發生較慢。 3.膿毒血症伴有上矢狀竇綜合徵者。

基本信息

上矢狀竇血栓性靜脈炎
【概述】

自抗生素問世以來,此病已很少見,偶爾在有病不早日求醫或免疫功能缺欠者可發生本病。桂世濟(1983)曾報導1例。

【病因學】

急性額竇炎急性額骨骨髓炎、帽狀腱膜下膿腫或額部感染性外傷,細菌經額部板障靜脈或顳前板障靜脈流入上矢狀竇內,可引起該竇發生血栓性靜脈炎。硬腦膜外膿腫亦可導致本病。

【病理改變】

視病因及感染途徑而異。由額竇篩竇炎症和額骨骨髓炎引起者,因血流順向,可由細菌或帶菌血栓隨血進入矢狀竇內,發生脈管炎,內皮脫落,因血流緩慢而形成血栓。右側耳源性乙狀竇血栓可逆血流蔓延至上矢狀竇,但發生較慢。血栓先為壁性,由小到大,乃至全段靜脈竇栓塞。因矢狀竇接收雙側大腦半球頂葉的淺靜脈血流,故感染性血栓可擴散到雙側皮質,形成多發性局灶腦炎或淺層膿腫,並引起腦膜炎、硬腦膜下膿腫等。經過及時治療,若感染能被控制,炎症停止發展,血栓機化逐漸吸收,血液又可溝通。壁性血栓吸收較快,尤易恢復血運。

【臨床表現】

除鼻部原發病症外,患者有寒戰發熱盜汗,並有頭痛嘔吐等腦膜刺激和膿毒血症的臨床表現。頭頂部正中可出現浮腫和壓痛,患者可出現陣發性左右交替的局部性癲癇,繼而有偏癱及外展神經麻痹,稱為上矢狀竇綜合徵。隨病變擴展,偏癱可由下肢擴大到上肢,重者可有昏迷和失語等症狀。腰椎穿刺可顯示顱壓增高及腦膜反應,血液白細胞增多。

【診斷】

上矢狀竇血栓性靜脈炎因罕見而易被忽視,下列體徵可作診斷參考:

1.急性額竇炎伴有上矢狀竇相應區水腫壓痛

2.項骨骨縫沿線有多發性膿腫。

3.膿毒血症伴有上矢狀竇綜合徵者。

【治療措施】

大量抗生素注射,如新型青黴素先鋒黴素林可黴素等。及時行額竇根治術,清除額部腐骨。對硬腦外膿腫或帽狀腱膜下膿腫,應及時切開引流並徹底沖洗胺腔。

上矢狀竇血栓性靜脈炎所並發的腦膿腫皆很表淺,經CT掃描定位可行穿刺引流,有腦水腫者可用高滲降顱壓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