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京

上京

指遼代上京,為遼代都城,遺址在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林東鎮南。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於神冊三年(918)開始興築,初名皇都,天顯元年(926)擴建,天顯十三年(938)改稱上京,並設立臨潢府,是遼聖宗以前的統治中心,為遼代五京之首。

介紹

拼音:shànɡ jīnɡ

1.古代國都通稱

2.古都名。渤海上京龍泉府,渤海 以王都忽汗城為上京龍泉府。故址在今黑龍江寧安縣西南東京城

3.古都名。遼上京臨潢府,契丹 會同元年(公元938年)改皇都為上京臨潢府。故址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東鎮南。

4.古都名。金上京會寧府,金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以京師會寧府為上京,故址在今黑龍江阿城白城

5.是遼朝時期的國都。

6.是彩虹島的城市名稱

遼都城

遼代上京,為遼代都城,遺址在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林東鎮南。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於神冊三年(918)開始興築,初名皇都,天顯元年(926)擴建,天顯十三年(938)改稱上京,並設立臨潢府,是遼聖宗以前的統治中心,為遼代五京之首。

城牆遺址

遼上京由皇城和漢城組成。周長約6400米,城牆均夯土版築。皇城在北,略呈方形,現存3座城門,城牆上築馬面,城門外有瓮城。大內位於皇城中部,其正中偏北部有前方後圓的氈殿形基址和官衙基址。皇城北部為空曠平坦地帶,推測為氈帳區。城東南為官署、府第、廟宇和作坊區。漢城在南,是漢、渤海、回鶻等族和掠來的工匠居住的地方。其北牆即皇城南牆。現存4門,城牆低矮,城內遺蹟大部被白音戈洛河沖毀。遼上京保留了許多遊牧風習,極注重防禦,有完整的城防設施,反映了契丹統治者對被統治民族的防範,具有典型契丹族特色。

據文獻記載,遼上京是契丹建國之初設立的都城,也是我國古代漠北地區的第一座都城。史載,上京為遼太祖創業之地,負山抱海,天險足以為固,水草便畜牧。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在龍化州(今敖漢旗東部)稱帝建遼,918年命禮部尚書康默記充當版築使建都城,僅百日便初具規模,名曰皇都。遼太祖死後,太宗即位繼續建設皇都。938年,太宗改皇都為上京並設臨潢府。上京城分南北二城,北名皇城,為皇族居所;南名漢城,為漢族人居所。兩城相連呈“日”字形。兩城建築與布局是遼“以國制治旗但,以漢制待漢人”的政治制度的反映。

遼上京作為遼之都城歷經204年。1120年金兵攻占上京。金時將上京改為北京臨潢路,至元代上京逐漸廢棄。皇城內現存石刻觀音、龜形碑座各一具,附屬建築有南北二塔。現皇城內仍遺存皇城殘牆、雕花柱礎、石刻觀音像及大量珍貴的地下文物等。

金都城

上京,金國早期都城,今黑龍江阿城縣白城子。原為女真完顏部居地,俗稱皇帝寨、御寨、國離捺。金太宗時始建都城,稱會寧府。天眷元年(1138年),金熙宗命名上京。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遷都燕京(今北京),削上京號,只稱會寧府。大定十三年(1173年),金世宗恢復上京名號。上京城是以南城北城、皇城三部分組成。城垣版築,由護城河環衛。皇城規模依照北宋都城汴京,坐落於南城偏西處。金國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四帝,常駐於此三十八年之久,成為當時的政治和經濟中心。上京皇城在海陵王之前,宮殿、祖廟等一直不斷營造。正隆二年(1157年),海陵王曾下令毀掉宮殿、宗廟及官員貴族府邸等。世宗大定年間又不斷重修宮殿、廟宇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