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街鎮[桂林市]

三街鎮[桂林市]
三街鎮[桂林市]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三街鎮位於靈川縣中北部,唐朝龍溯二年始為縣治,明為靈川四大古鎮之一,1949年11月至1964年3月為靈川縣府所在地。距縣城9公里,距桂林市中心23公里,東接靈田鄉、南連靈川鎮,西界潭下鎮,北與興安縣大溶江相鄰。湘桂鐵路、國道322線、灕江河呈\"川\"字縱貫全境。全鎮總面積183平方公里,轄11個村委和1個居委,66個自然村。總人口20865人。全鎮以丘陵為主,屬亞熱帶季風氣候,自然資源豐富,有赤鐵礦、方解石、石灰石等礦藏。毛竹、松木、杉木等森林資源豐富。

基本信息

簡介

三街鎮三街鎮

鎮境內旅資源豐富,是一座具有1200多年歷史的古縣城。昔有文筆千秋一一千秋峽等“靈川八景”,今有新開闢和發現的溶江漂流、石達開翼王城,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互融合。該鎮貯藏有豐富的赤鐵礦、石灰石、河沙等礦,盛產竹、木、柑桔等經濟作物。該鎮大力發展了以乾畝草莓、千畝葡萄為龍頭的名、特、優新水果種植。1998年,鄉鎮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32億元,實現農業總產值572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93元,全鎮的經濟正朝著可持續性方面大發展。

地理狀況

鎮政府鎮政府

三街鎮位於靈川縣中北部,唐朝龍溯二年始為縣治,明為靈川四大古鎮之一,1949年11月至1964年3月為靈川縣府所在地。距縣城9公里,距桂林市中心23公里,東接靈田鄉、南連靈川鎮,西界潭下鎮,北與興安縣大溶江相鄰。湘桂鐵路、國道322線、灕江河呈"川"字縱貫全境。全鎮總面積183平方公里,轄11個村委和1個居委,66個自然村。總人口20865人。全鎮以丘陵為主,屬亞熱帶季風氣候,自然資源豐富,有赤鐵礦方解石石灰石等礦藏。毛、松木、杉木等森林資源豐富。

三街鎮地形以丘陵為主,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年平均降雨量為2300毫米,平均氣溫19攝氏度,平均日照1475小時,境內主要河流有灕江、溶江、潞江,總長30公里,河網密度0.16公里/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為68.6%,以杉、松、竹為主,主要礦藏有方解石、石灰石、河沙、金沙、鐵等。

基礎設施

三街鎮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城郊農業優勢明顯,交通運輸十分發達,建材工業基礎雄厚,旅遊資源潛力巨大,境內設有南北兩個火車站,建有兩座水庫,白雲江水庫庫容為110萬立方米,千秋峽水庫庫容為200萬立方米,占地面積1000畝的工業小區一個,35KV變電站一座,小水電站三座,總裝機容量3800千瓦,程控電話1000門,此外,日供水量為5000噸的水廠和一個中型停車場正在籌建中,集鎮道路硬化率達98%。

人文景觀

鄉村景觀鄉村景觀

三街鎮地處越城嶺余脈香爐峰東南北障山下,位於灕江上游湘桂走廊南端,是中原南下的必經之路,自古為“楚越往來之要衝”,向來就“領中原風氣之先”。因而歷史上的三街風光一時,驛道通南北,水路連楚越,曾一度成為桂北的經濟重鎮和軍事要塞。承襲中原之風,三街鎮的街道完整嚴謹,城池規模恢宏,文物景觀博大精深,因屢遭戰亂匪患、水災破壞,絕大多數已蕩然無存,只從老街屐印、古井繩痕以及保存較完好的東南北三座城門依稀可見古城當年的風韻,但博大豐富的古城還是蘊藏和積澱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古靈邑八大景有六景在三街,“北障霽雪”、“千秋文筆”、“銀江晚渡”、“赤壁象蹲”、“黃崗獅拱”、“西峰夕照”,秀水清山,粼波疊翠,風姿不減當年,令人遺情想像,留連忘返。

據縣誌記載,歷史上三街古城各種公館祠廟、亭謝、道觀、樓台竟達四十餘處,城內詩賦碑文至今發現20餘處,著名史學家袁少芬教授到三街考察後竟連用三個“嘆為觀止”:古城文物豐富嘆為觀止、古城文物體系博大精深嘆為觀止、古城文物景觀潛力優勢嘆為觀止。由此可見三街鎮這座文明古城人文薈萃之一斑。

古往今來,出自三街的儒才濟士不勝枚舉,從太平天國義士到桂北游擊隊員,無不吸吮了三街山水的精華,一座僅2萬人的小鎮,安臥了名聞全區、藏書量達2.4萬冊的愛華圖書館,這裡的狗肉、清水雞(魚)、白果老等菜名聞遐邇,溶江漂流、溶流瀑布驚險刺激,千秋峽水庫、蛟塘地熱等旅遊資源開發前景無可限量。

經濟狀況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鎮黨委、政府制定了"招商引資圖強鎮,產業調整求富民,城鎮建設促發展,旅遊飲食顯亮點"的工作思路,以促進財政增長、農民增收、社會穩定為已任,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為全鎮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5年工農業總產值16816萬元,財政收入完成817萬元,糧食總產量113702噸,水果產量5200噸,農民人均收入3132元。

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三街鎮圍繞品種調優、規模調大的目標,著力抓好產業結構調整。沿桂黃公路建立了以"南部五福村楊梅、枇杷種植示範園,中部三街村南方優質梨、南方蜜桔、馬蹄種植示範園,北部龍門、廣化等村脆蜜金桔、西紅柿桑樹種植示範園,"為主的近2萬畝的特色種植產業示範帶;在灕江沿岸形成了以白菜苦瓜豆角等為主導品種的無公害蔬菜種植示範帶;新建養豬場6個,新增瘦肉母豬養殖400多頭,新發展規模養場8個,建養涼亭雞大棚10座,年養殖規模達20萬羽,湧現出了矮樹瘦肉母豬、東田涼亭雞等養殖示範村,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種養發展格局。其中脆蜜金橘1430畝,年產量220噸左右;翠冠梨1600畝,年產量140噸左右;西紅柿4200畝,年產量1260噸。

規劃面積為2300畝的五里排工業園區,距靈川縣城約5公里,距三街集鎮約1公里,是桂林百里生態小康文明示範長廊重點建設的四個工業園區之一。三街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招商引資圖強鎮"的工作思路,以人為本,誠信招商,加強全鎮招商引資軟硬設施建設,創新企業服務平台,為企業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繼電網改造和自來水、有線電視、路燈接入後,通過實施"2235"工程(即硬化兩條道路、製作兩塊規劃宣傳牌、平整三塊土地、落戶五家企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已日臻完善。目前,該園區共有曙星水泥廠、毅信機械製造有限公司、景隆鑄業有限公司、金利化工廠、精細化工廠、山水膠帶廠、濟源化工廠、火鑫碳素廠、職高鑄造廠、天桂輪胎有限公司等17家企業,初步形成了以機械、建材等為主導的產業園區,成為三街新的經濟成長點。為使進來的企業"留得住,能發展",鎮政府採取"零收費"、"保姆式"的零距離服務方式,對園區內所有企業鎮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的服務不收任何費用;企業組人員每周到對口聯繫的企業走訪一次,及時為園區企業協調解決生產經營中遇到的難題。今年共引進項目5個,協定資金4500多萬元,實際到位資金1700萬元,現已有景隆機械製造廠、桂寧鋼鐵鑄業有限公司、陳景平鑄造廠、五里排林材加工廠等企業落戶園區並開工建設。目前,景隆鑄業、天桂輪胎等企業共投入資金3000多萬元用於技改和擴建;投資超億元的500千伏桂林變電站、小溶江水利樞紐等重大項目工程的建設也在如火如荼進行,走出了三街工業強鎮的堅實一步。目前,全鎮共有企業703家,其中工業企業138家,全鎮企業年交納稅金521萬元,占財政收入63.77﹪。

經濟發展

歷史遺產歷史遺產

通過抓規劃、抓建設、抓管理,三街鎮的鎮容鎮貌煥然一新,城鎮化水平有了根本性的提高。在籌資500多萬元新建了三街商貿城後,三街鎮更加大了小城鎮建設的力度。投入20萬元基本完成了三街鎮城鎮建設總體規劃,成為了全縣第三個完成集鎮建設總規劃的鄉鎮;投資15萬元安裝路燈40盞,亮化了桂黃公路三街集鎮段;投資20多萬元對政府院內進行了徹底的硬化、綠化、美化;改造了三街六巷九井,對集鎮所有道路進行了硬化;2006年,又投入20多萬元,對桂黃公路集鎮段東面的1500多米的排水溝進行了蓋板,對人行道進行了改造和綠化;在抓規劃、抓建設的基礎上,該鎮還強化環境衛生管理工作,成立了城管中隊,實行統一上門收垃圾、垃圾集中處理制度,新建設垃圾中轉站4個,對集鎮的停車、攤點進行了統一規劃、界定,"六亂"現象得到有效根治。

三街鎮充分發揮交通便利的區位優勢,逐步形成了以休閒旅遊和特色美食為主的第三產業。清水雞、清水魚、白果老鴨、脆皮豬腳等餐飲品牌形成了三街美食系列。 "玩在桂林,吃在三街"已成為許多來桂遊客的共識。同時,溶流神嶺瀑布、蓮花山莊等旅遊項目的掀起,不斷提升了該鎮的旅遊產業水平。該鎮其它古城文物景觀風韻依存,三街九井六巷、蛟塘地熱、千秋峽、三街翼王城、古城牆等許多旅遊項目有待開發。第三產業對財政增收的貢獻逐漸增大,發展前景廣闊。

農業發展

自然資源自然資源

該鎮以城郊型農業為基礎,最佳化產業結構,構築南養北種綠色工程:以鄉鎮企業為突破口,加強和完善建材工業發展帶,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蓬勃發展。1998年,全鎮工業總產值2.32億元,農業總產值5729萬元,比上年增長10.6%,農民人均純收入2693元,新增222地。實現了全鎮經濟和社會可持續性發展。具體經驗是:

一、發揮區位優勢,以城郊型農業為基礎,最佳化產業結構,構築南養北種綠色工程。三街鎮在穩定糧食生產,科學種田奪取糧食豐收的基礎上,大膽調整種植結構,狠抓“萬元田”建設,積極引導農民大力發展反季節蔬菜和各式水果。還重點扶持農戶建起各類特、珍、稀立體養殖場,使全鎮種養業朝規模化、效益型方向發展。1998年,該鎮以溶流、千秋為中心的1200畝反季節性草莓基地年產值超500萬元;引進區內外客商投資創辦的七星魚、蛔尾叉、彩雞等養殖場18個,其中產值超1000萬元的有2個。現在,國道322線桂黃公路三街段已初步建成大畜興旺,瓜果飄香,集規模化、商品化、旅遊觀光為一體的桂北新田園。

二、以鄉鎮企業為突破口,建立建材工業發展帶。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三街鎮境內石山連綿,黃壤土層深厚細膩,灕江河段河沙貯量豐富,為建立發展以水泥、磚、河沙、礦粉為主的工業區發展帶創造了條件。同時,該鎮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深化企業改革,狠抓企業內部管理,促進了西峰、大風門水泥廠及銀河、金宇礦粉廠等龍頭企業的新發展。1998年鄉鎮企業新增投入1270萬元。如西峰、大風門兩水泥廠分別投入技改資金120萬元和50萬元,完成對熟料環節的技改擴建,並強化對企業內部科學管理,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創造月產量7000噸水泥的良好效益。

三、建立健全三大體系,營造經濟發展良好環境。(一)社會服務體系。通過建立健全多樣化的服務組織,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後的系列服務,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技術等服務,組織農戶圍繞市場需求生產優質上乘產品。(二)農產品流通體系。近年來出現的農產品賣難、滯銷,該鎮把抓流通作為一項基礎性工程來抓,把三街鎮活躍在天南地北的200多輛汽車和眾多的行銷員組成一支集產品銷售和運輸為一體的規範化隊伍。有力促進全鎮農副產品的銷售。(三)支持保護農業體系。該鎮在計畫、財政和信貸等方面制定向農業傾斜的優惠政策,不斷增加對農業的投入,不斷建立良好的軟硬環境,打擊坑農、欺外、敲詐農戶和客商的不法行為,從而吸引眾多的客商前來投資,繁榮一方經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