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桓

三桓

三桓,即指魯國卿大夫孟氏、叔孫氏和季氏。魯國的三桓起於魯莊公時代(前693年─前662年)。魯莊公父親魯桓公有四子,嫡長子魯莊公繼承魯國國君;庶長子慶父(謚共,又稱共仲,其後代稱仲孫氏。庶子之長又稱“孟”,故又稱孟氏、孟孫氏)、庶次子叔牙(謚僖,其後代稱叔孫氏)、嫡次子季友(謚成,其後代稱季氏)皆按封建制度被魯莊公封官為卿,後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於三家皆出自魯桓公之後,所以被人們稱為“三桓"。

基本信息

三桓歷史

隱公居攝

魯國源自周武王弟 周公旦。武王封 周公於魯,而周公不就魯,留在 鎬京輔佐 周天子。其子 伯禽是第一代魯公。魯公伯禽之後若干世,傳到 魯惠公弗湟(又作弗皇、弗生)。惠公的繼室聲子生長 庶子息(又作息姑)。而後惠公聽聞 宋武公生 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為“魯夫人”,於是娶之而生子允(又作軌)。惠公薨,聲子身為繼室,比其他妾室尊貴,而息年長,於是執政。但是惠公因 仲子手有夫人之文而娶她,隱含立其為夫人的意思,所以息尊奉年少的允為惠公太子,而自己暫時居攝君位,等到惠公太子長大後就立他為君。息居攝,史稱隱公。

羽父弒君

羽父,公子翬(史記作“公子揮”), 魯國大夫。記載始見於《 春秋·隱公四年》“秋,翬帥師會 宋公、 陳侯、 蔡人、衛人伐鄭。”根據《 春秋》、《 左傳》的記載可知,羽父是 魯隱公時期的 魯國 權臣。

“秋,諸侯復伐鄭。 宋公使來乞師,乞師不書,非卿。公辭之。從眾仲之言。 羽父請以師會之,羽父,公子翬。公弗許。固請而行,故書曰“翬帥師”,疾之也。”-- 左傳·隱公四年

“無駭卒, 羽父請謚與族”-- 左傳·隱公八年

“夏,五月, 羽父先會齊侯、鄭伯伐宋”-- 左傳·隱公十年

“ 羽父請殺桓公,將以求大宰”,“羽父懼,反譖公於桓公,而請弒之”,“羽父使賊弒公於寪氏,立桓公,而討寪氏,有死者”-- 左傳·隱公十一年

作為 權臣的 羽父,在隱公十一年,向隱公獻計,要害死惠公太子允,以此求取大宰的稱號。因為按照《周禮》,只有天子六卿之中的天官為大宰,而諸侯只有 三卿,並且不得稱大宰。因此魯之 三卿無大宰。 羽父雖為 魯國 權臣,位居卿位,但是 欲望膨脹,想稱大宰而類同與天子內臣,也就是相當於跟諸侯平起平坐。

但是遭到隱公的拒絕。 羽父擔心太子允聽聞自己向隱公獻計,於是到太子允面前獻 讒言,諸如隱公不想把公位還給您啊之類的話(推論來說,差不多就是這類的話)。於是,在太子允的授意下, 羽父派人弒殺隱公。

桓公橫死

惠公太子允即位,是為 魯桓公。

“公子翬如齊逆女”-- 春秋·桓公三年

桓公三年,迎娶齊侯之女。桓公六年,生太子同。桓公十八年春,與夫人姜氏到 齊國。而姜氏與 齊襄公私通。桓公知道後,譴責姜氏。姜氏告訴 齊襄公。“夏四月”, 齊襄公宴請桓公,派公子彭生送桓公,彭生乘著桓公醉酒,用力抱桓公上車,以此殺死桓公。

桓公除了太子同,另有公子慶父、公子牙、公子友(即慶父、叔牙、 季友)。

慶父作難

魯國國君:桓公- 莊公-公般-閔公-僖公

桓公死後,太子同為 莊公。 莊公夫人 哀姜無子,而哀姜娣叔姜,生子開。

莊公晚年,築高台,看到大夫黨氏的女兒孟任,很是歡喜,就跟著她走。最後,莊公許諾說立孟任為夫人,如果她給自己生了兒子,就立為太子。孟任生般(史記作“斑”)。莊公想立般為太子。

莊公三十二年,莊公病篤,想到立太子的事情,於是詢問自己的兄弟叔牙、 季友。叔牙說慶父有才能,隱隱有“父死子繼,兄死弟及”的意思。 季友則說就算死也要立公子般。於是, 莊公讓 季友派人賜鴆酒給叔牙。叔牙飲鴆而死,立其後為 叔孫氏。

莊公立般為太子,而 季友輔佐。 莊公薨, 季友立太子般為君。 慶父與 哀姜私通,想立哀姜陪嫁的叔姜的兒子開。當時 莊公還沒下葬,太子般尚未正式即位,住在母家黨氏。慶父派犖殺般, 季友當時沒有討伐慶父的實力,只好出逃到 陳國。

慶父立公子開,是為閔公(史記作“湣公”)。慶父立閔公之後,跟 哀姜私通得更加厲害,但是始終覺得有妨礙,就想把閔公給殺了而自己當國君。 齊國仲孫湫就預言“ 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後來的 孔子說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閔公二年,慶父派大夫卜齮襲殺閔公於武闈。 季友聽聞,自陳至邾, 接莊公妾成風之子申,請 魯人以其為國君。慶父憂懼,出逃到莒。於是, 季友護送公子申入魯,並重金賄賂莒人,抓慶父回國。慶父請求讓他出逃, 季友不肯。於是慶父自殺。

慶父,因為其弟 莊公為國君,為表示君大於臣,所以自謂仲,及死,謚共, 春秋書曰“共仲”。立其後為仲氏。而後人因為他實際上是 莊公的庶兄,按次序應稱“孟”,是以仲氏被稱作孟氏。按照歷代註疏,說著作《 春秋》時以慶父自稱仲而不得不寫“仲氏”;實則時人皆稱仲氏為孟氏,因此寫作“孟氏”。

公子 申立,是為僖公(史記作“厘公”)。僖 公元年, 季友帥師敗“莒師於酈,獲莒拏”,“公賜 季友汶陽之田及費”,季友為 魯國相。僖公十六年, 季友卒,謚成,史稱“成季”,其後立為季氏。

東門執政

魯國國君:僖公-文公-宣公

成季相僖公,執政多年,把 魯國治理得井井有條。 魯人作《詩·魯頌》稱讚。僖公十六年,成季卒。

成季死後,慶父之子、桓公 孫敖掌權。 公孫敖,孟氏,謚穆,史稱孟 穆伯。早在僖公十五年 楚人伐徐的時候, 公孫敖作為 魯國主帥,領兵與諸侯去救 徐國。

僖公薨,子文公興立。文 公元年, 公孫敖以諸侯之卿的身份,“會 宋公、 陳侯、鄭伯、晉士縠,盟於 垂隴”,“會晉侯於戚”,在政治上隱隱僭越魯君。

然而 魯國並非 公孫敖獨大。莊公子遂,因居東門,其後為 東門氏,謚襄,史稱 襄仲。

早在僖公三十三年,公子遂就擔任 魯國主帥,率師伐邾。文公即位後,公子遂多次出使 齊國、 晉國等強國,為 魯國溝通外交、排憂解難,逐漸掌握主動權。

孟穆伯與 東門襄仲爭權。文公七年,徐國伐莒,莒求救於魯。穆伯出使,與莒盟,並為襄仲迎娶莒女,結果他看到將要出嫁的莒女,心動不已,竟然自己娶過門。在這之前,他已經娶了 莒國兩個女子為妻(戴己、聲己。戴己生子谷,聲己生子難),而他當時還想娶莒女,但是被莒國以他娶了兩位莒女而拒絕。這次他借救援的名義,甚至把本該是襄仲妻的莒女娶來作自己的女人,而莒國不敢拒絕(究竟是穆伯好色呢,還是莒國盛產美女呢?)。襄仲怒,請文公伐穆伯。但是這個時候,惠伯出面勸諫文公,使得文公最終沒有發兵討伐穆伯(叔牙之孫,名彭生,謚惠,史稱惠伯,;《 左傳》作叔仲惠伯,為叔仲氏)。但是奪妻之恨不是這么容易消解的,第二年,“秋八月戊申,天王崩。冬十月壬午,公子遂會晉 趙盾,盟于衡雍”。周襄王崩,穆伯按照禮法,代表魯君前去弔喪。在路上聽聞,襄仲沒有請準文公命令,就與晉國趙盾盟于衡雍,又與雒戎盟於暴。穆伯擔心國內有變,於是沒到王都就逃亡莒國。穆伯逃走, 魯人立其子谷,是為 文伯。穆伯想回到 魯國,通過文伯向襄仲請求,被拒絕。文公十四年,文伯卒, 魯人立其弟難,是為惠叔。惠叔請襄仲讓自己的父親穆伯回國,襄仲終於答應。結果穆伯尚未回國就死了,請求以卿禮下葬,又被襄仲拒絕。 這次爭權,以東門氏勝利告終。

孟氏敗了,還有叔孫氏。叔孫氏與東門氏爭權。叔孫氏有兩個代表,都是叔牙的孫子,一個叫得臣,一個叫彭生。

叔孫得臣,叔牙之孫,謚莊,史稱莊叔。在文公三年,叔孫得臣就“會晉人、宋人、 陳人、衛人、鄭人伐沈。沈潰”,展現出優秀的軍事才能。而穆伯逃亡之後,文公九年,叔孫得臣按禮以 魯卿身份到前往吊 周襄王喪,同年,楚伐鄭,襄仲發兵與晉、宋、衛、許救鄭。文公十一年,叔孫得臣敗狄於鹹,為 魯國平 定邊亂立下大功。文公十六年, 齊國伐魯,彼時齊強魯弱,而文公生病,遂派季孫行父與齊侯議和盟約,而齊侯不信,不肯與盟;爾後,襄仲出使齊國,齊侯才相信文公病,與盟而去。文公十八年,文公薨, 齊惠公派人來弔喪,叔孫得臣出使 齊國拜謝。可見,得臣在 魯國地位甚高,而襄仲卻在國內外都有很大的威望,二者之間難分高下。但是到了宣公時期,事情就不一樣了--在文公死後,襄仲殺嫡立庶,立公子俀為國君,是為宣公。叔仲彭生身為 世子惡的師傅,也被襄仲所殺。

至於惠伯跟襄仲的爭權,則主要體現在文公死後立誰為君的問題上。文公有二妃:齊女生子惡、視,敬嬴生子俀(又作倭)。敬嬴得寵,且私底下與襄仲交好。襄仲想立她的兒子為國君,而惠伯反對。一來,齊女是長妃,其子 公子惡為嫡長,當立;二來, 齊國強盛,若不立齊女,恐齊伐魯。於是襄仲出使 齊國,當時齊國新君惠公想與 魯國搞好關係,更重要的是: 公子惡是嫡長子,繼承公位本是正常,就算齊國助其一臂之力,也沒多大好處,反而與魯國 權臣襄仲不和;而答應立 庶出的公子俀,則於魯國新君有恩, 於權臣襄仲有情。於是 齊國認可了襄仲的想法。

叔孫氏與東門氏的爭鬥,以宣公即位為標誌,東門氏勝出。

孟氏、叔孫氏都敗了,那么季氏呢?當時成季的孫子行父(季文子),在聲望上不及襄仲,權勢也不及,只好依附東門氏,並為宣公辦事,“宣 公元年夏,季文子如齊,納賂以請會”,因宣公篡立,未列於會,故以賂請之。

宣公八年,襄仲卒,子歸父執政。 公孫歸父,字子家。

宣公十年秋,公孫歸父帥師伐邾,取繹。因為 魯國弱小,當年冬,公孫歸父前往 齊國說明伐邾的事。第二年,公孫歸父與齊人伐莒。宣公十四年,公孫歸父會齊侯於谷,見晏桓子,表現得很自豪,以為自己在 魯國位高權重。晏桓子( 晏嬰父)回國後跟高宣子固說歸父思懷己居高位而貪圖權勢,必定為保住自己的權勢而謀害他人,這樣一來必然被別人謀害,乃至於整個 魯國都會謀他,則公孫歸父大概要亡於魯。

宣公時,以季文子為首的三桓日益強盛,而公室式微。具體表現為宣公十五年,宣公聽季文子建議,推行 初稅畝,開墾私田,使得更多的百姓歸附季氏,結果民不知君而只知季氏。

宣公十八年,公“欲去三桓,以張大公室”,於是與公孫歸父謀。公孫歸父到晉國為公娶晉女,以借晉人除三桓。結果公孫歸父還沒回到 魯國,宣公薨,而季文子對朝臣說“使我殺適立庶,以失大援者,仲也夫”,對當年襄仲殺 公子惡而立宣公,“南通於楚,既不能固,又不能堅事齊、晉”表現得大為惱恨。朝臣憤慨。公孫歸父當時回到 魯國笙地,聽聞此事,匆忙逃到 齊國。季文子執政,三桓雄起。

季氏文子

魯國國君:宣公-成公-襄公

三桓以季氏最強盛。季氏起於桓公子 季友。關於 季友,有個傳說,說他的母親懷孕的時候,他的父親 魯桓公曾經讓人卜,卜得“男也。其名曰友,在公之右,間於兩社,為公室輔,季氏亡,則魯不昌”,再讓人筮,得乾卦,解作“同復於父,敬如君所”。而他出生,有文在其手曰“友”,因此給他取名友。季友卒,謚成,史稱成季。

季孫行父,成季之孫,諡文,史稱“ 季文子”。始見於《 春秋·文公六年》:“夏,季孫行父如陳。”

季文子為人謹小慎微,凡事三思而行,正因為這樣,當文宣之時,東門氏權傾一時,孟氏、叔叔氏都與之爭權,而季文子依附。到了魯公失政而民不知君、只知季氏的時候,他奮起而怒,趕走公孫歸父,執掌 魯國政權。但是季文子並沒有像公孫歸父那樣得意忘形,反而更加儉樸,行事益發謹慎。成公四年,成公到晉國去,晉侯不敬,魯公很生氣(儘管我國弱小,但是我也不是好欺負的),就想跟 楚國和好以對付晉國。季文子勸止了成公的糊塗想法。成公七年,吳伐郯而大勝,季文子憂懼,認為蠻夷之地伐 中原之國而得勝, 魯國滅亡也在不遠。

成公二年,晉國 權臣郤克會同魯、衛、曹等諸侯伐齊,季文子帥 臧孫許、叔孫僑如、 公孫嬰齊,聽盟主晉國號令,發兵攻齊。是為鞍之戰,晉國大敗 齊國。 成公八年,晉國趙穿來,讓 魯國向 齊國歸還當年奪回的汶陽之田,季文子私底下勸說:既然 霸主開口,魯國沒別的,還就還,但是當初晉為盟主,率我們奪下城池;再說,汶陽之 田本就是我魯國被齊國奪走的,奪回來合乎情理。如今晉國這樣做,大失人心啊。果不其然,成公九年,“為歸汶陽之田故,諸侯貳於晉”。

季文子執政時期, 魯國以晉國為尊,得其援。成公十六年,叔孫僑如與成公母穆姜私通,想除掉掌權的季文子、孟獻子,於是向晉國請求發兵。晉以文子賢,不從。叔孫僑如奔齊。

成公薨,子襄公午立。襄公五年,季文子卒,子宿立,是為季武子。

武平之世

魯國國君:襄公-昭公

襄公十一年, 季武子增設三軍。季武子、叔孫穆叔、孟獻子分三軍,一卿主一軍之徵賦,由是三桓強於公室。當年,周武王封 周公旦於魯,按 周禮“天子六軍,諸侯大國三軍”,魯有三軍。自文公以來, 魯國弱而從 霸主之令,若軍多則貢多,遂自減中軍,只剩上下二軍,屬於公室,“有事, 三卿更帥以征伐”不得專其民。季武子欲專其民,遂增設中軍,三桓分三軍之民。

襄公十二年,三桓“十二分其國民,三家得七,公得五,國民不盡屬公,公室已是卑矣”。

襄公三十一年,襄公薨,立襄公妾胡女敬歸之子子野,公子野未及立,哀傷過度而死。季武子立敬歸娣齊歸之子公子裯,是為昭公。叔孫穆叔反對,認為應該嫡長死則立幼,倘若立庶則立賢,而公子裯年十九而如童子,臨喪而無戚容,不堪為君。但是在季武子的堅持下,仍舊立裯為魯君。

昭公五年,季武子罷中軍。四分公室,季孫稱 左師,孟氏稱 右師,叔孫氏則自以叔孫為軍名,“三家自取其稅,減已稅以貢於公,國民不復屬於公,公室彌益卑矣”。

昭公二十五年, 郈昭伯、公若勸昭公伐季氏,而臧孫、子家懿伯認為不可。昭公不信。季平子三請罪而昭公不許。結果,叔孫氏、孟氏助季氏對抗公室,昭公奔齊。昭公二十六年, 齊國伐魯,取鄆,以 魯昭公居鄆。 齊國氣焰日益囂張,派人賜魯昭公,以主君自稱,把魯君當成大夫來看待。昭公怒而想回國都,季平子賄賂 晉國六卿,勸止晉侯,於是晉侯讓昭公住在乾侯。昭公三十二年昭公薨,立其弟宋,是為定公。

自昭公二十五年至三十二年,昭公出奔期間, 季平子攝行君位。

陽虎作亂

魯國國君:定公

定公五年,季氏家主平子、叔孫氏家主成子先後去世。季氏家臣 陽虎(又被稱為陽貨)有僭越之心,聲稱要平子攝行君位時佩戴的璵璠,而仲梁懷斂葬平子,將之收起不給陽虎。陽虎恨,找 費城宰子泄(即 公山不狃)商量除掉仲梁懷;隨後,季桓子送葬,經費城,子泄勞師而桓子敬,仲梁懷卻不敬。子泄怒,於是同意 陽虎之前的計畫,發兵囚禁桓子,而逐仲梁懷,殺公何藐,將公父文伯歜、秦遄都趕到 齊國。然後與桓子達成盟約才把桓子放出來。

陽虎經此一役,以為有實力取代季氏而掌握 魯國權勢,於是連同季氏不得志的季寤(季桓子之弟)、公鋤極(公彌曾孫、桓子族子)、公山不狃(費宰子泄),叔孫氏不得志的叔孫輒(叔孫氏庶子),魯國不得志的叔仲志(叔孫帶之孫)五人,謀去三桓。

定公八年, 陽虎發難,而三桓有備。結果 陽虎滅不了三桓,而逃到讙、 陽關一帶繼續叛亂。定公九年,伐陽關以誅 陽虎,而陽虎請 齊國伐魯。 鮑文子勸諫齊侯,以 魯國有晉國這個強有力的後援,不能輕舉妄動。於是齊人抓 陽虎,得到陽虎占據的 魯國鄆、讙、龜陰田(皆在 汶水之陽)。 陽虎故意請求把自己流放到東面,結果齊人把陽虎流放到西面,陽虎趁機逃到晉國,為趙氏臣子。

孔子行政

魯國國君:定公-哀公

定公十年, 齊魯會盟, 孔子相。 齊國欲以萊夷人劫魯君,而 孔子退敵,言語間令 齊景公返還汶陽之田。定公重用 孔子,舉為司寇,攝行相事。 孔子與定公謀弱三桓,而欲隳三桓之城。

彼時,昭公十三年南蒯以費叛,連年伐而不克;十年侯犯以郈叛,一年再圍而不克,良由其城險固,家臣數以背叛。 仲由為季氏宰,進計季孫,防其後患,令墮三都,以是故毀壞其城。

而 孔子欲隳三桓之城(費、郈、成),季桓子聽仲由勸諫而令隳費、郈(費是季氏城邑,郈是叔孫氏城邑),而孟氏不願毀成。定公伐成,不克而止。通過這次的努力, 孔子認識到三桓的強勢,又見季桓子與定公觀齊女樂,頗有慨嘆之意。而三桓遂逐 孔子。

定公十五年,定公薨,子哀公 蔣立。哀公十一年, 孔子返回 魯國。哀公十六年,仲尼 孔丘子卒;公誄之曰:“旻天不弔,不慭遺一老。俾屏餘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哀公二十七年春,季康子卒,哀公謀求伐三桓,哀公因其私人恩怨,遂不同意。哀公擔心三桓作亂,想聯合諸侯(尤其是 越國)來伐滅三桓。三桓反過來伐魯哀公。哀公最後卒於有山氏。

季桓子卒,立子肥,是為康子肥。

三桓餘燼

魯國國君:哀公蔣-悼公寧-元公嘉-穆公顯-共公奮-康公屯-景公 -平公叔-文公賈-頃公讎

哀公二十七年春,哀公出奔,卒於有山氏。而三桓立公子寧,是為悼公。 悼公時期,三桓勝,魯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

悼公三十七年,悼公薨,立公子嘉,為元公。

元公二十一年,元公薨,立公子顯,為穆公。

魯穆 公元年(公元前415年), 魯國實行改革,任命博士 公儀休為魯相,遂漸從三桓手中收回政權,國政開始奉法循理,擺脫了三桓專政的問題,重新確立了魯公室的權威。季氏據其封邑 費、卞、東野成為獨立小國( 費國),而孟氏的封邑成、叔孫氏的封邑郈,都已被 齊國攻陷。三桓就此退出了 魯國的權力中心。

後三桓時代

穆公三十三年,穆公薨,立公子奮,為共公。

共公二十二年,共公薨,立公子屯,為康公。

康公九年,康公薨,立公子匽,為景公。

景公二十九年,景公薨,立公子叔,為平公。

平公二十年,平公薨,立公子賈,為文公。

文公二十三年,文公薨,立公子讎,為頃公。

頃公二十四年, 楚考烈王伐滅魯,遷頃公於下邑,魯絕祀,國除。

評價

凡事都有雙面,評價同一事物也有褒貶兩面。

作為 魯國強勢卿家的三桓,自僖公起,逐步掌握魯國政權,甚至於日後凌駕於公室之上,成為類似於晉室三家的大族,他們的功過大可品評。

對內

以季氏為首的三桓銳意改革。

在經濟上推行初稅畝、使用田賦,促進 井田制的瓦解,加速了 魯國向 封建社會的轉變,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魯國的經濟發展;

在軍事上,分三軍,後來又廢中軍, 分國為四,壯大了三桓的實力,更便利了戰爭時迅速出兵,相對而言是較為可以的軍事改革。

對外

三桓清楚地認識到 魯國弱小的國力,為魯國 周鏇於晉、齊、楚、吳等強國之間,委曲求全,斡鏇外交,頗可稱讚。

然則,三桓如此勞心勞力,換來的卻是 魯國從西周時期的宗邦強藩,變成 春秋戰國時候日漸衰弱的撮爾小國,不能不說“ 成也蕭何敗蕭何”。正是因為三桓的爭權奪利,尤其是三桓與公室之間幾乎沒有停止的爭鬥,導致 魯國在內耗中日漸衰微,最終歸於敗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