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征噶爾丹軍

三征噶爾丹軍

三征噶爾丹軍,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清朝康熙皇帝三次親征蒙古準噶爾部割據勢力。準噶爾部遊牧於中國西北邊陲的額爾齊斯河至伊犁河流域,系蒙古族分支。

簡介

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清朝康熙皇帝三次親征蒙古準噶爾部割據勢力。準噶爾部遊牧於中國西北邊陲的額爾齊斯河伊犁河流域,系蒙古族分支。

歷史

1671年,準噶爾部在噶爾丹的統治下,勢力迅速擴展至天山南北,對喀爾喀蒙古和青海西藏構成嚴重威脅。清廷康熙皇帝多次撫諭,仍不能制止。1690年,準噶爾軍隊藉口追擊喀爾喀蒙古,在沙皇俄國的支持下,兵鋒指向北京。為此,康熙皇帝下令親征,以兩路大軍分進合擊,在烏蘭布通之戰中大敗準噶爾軍,取得第一次親征的勝利。噶爾丹不甘兵敗,圖謀再舉,於1696年再次進犯喀爾喀蒙古。康熙帝統兵9萬人第二次親征,以三路大軍反擊,大敗準噶爾軍於昭莫多(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東南、圖拉河上游的南岸),噶爾丹慘敗而逃。清軍雖然取得重大勝利,但因噶爾丹逃遁,終存心腹之患。康熙皇帝認為"一日不可姑留",必須"速行剿滅",便於1697年春,第三次出兵追剿。噶爾丹殘部走投無路,沙俄也不敢再公開支持,噶爾丹最後"飲藥自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