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寶山

三寶山

三寶山(Bukit China)意為“中國山”。馬來西亞馬六甲州首府馬六甲市郊小丘,為紀念三寶太監鄭和而得名。山下青雲亭附近有三保井,傳說為鄭和所鑿。山腳聳立著紀念碑,表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抗日殉難的志士。三寶山目前的管理權屬於馬六甲著名的華人寺廟青雲亭。一九八三年十月五日,馬六甲州政府要把三寶山剷平發展為商業地帶,這事件一經報章發表,轟動馬來西亞,全馬華人社團都異口同聲要求甲州政府保留這座具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古蹟,並將三寶山劃為重點歷史文物保護單位,不同意將三寶山轉為其他商業用途。

簡介

三寶山三寶山

三寶山位於市的東南部,又名“中國山”。面積一零六英畝,高一千零九英尺,山雖不高,地勢毓秀,山峰連綿起伏,占地160公頃。山上共有一萬兩千五百多座墳墓,是中國以外的最大華人墳山,是華人數百年來落地生根、辛勤開墾的見證,也是中馬兩國人民和睦相處、親善友誼的象徵。最早是因明代三保太監鄭和1406年訪問馬六甲時駐紮於此並經常在山上散步而得名“三保山”。

傳說當年鄭和航行到馬六甲海峽時,船艦曾因觸礁而破了一個大洞,有一條魚為了救船而以身體塞住破洞,使船艦免於滅頂之災。這條魚後來被人們稱為“三保魚”。鄭和七下西洋中有五次以馬六甲為中轉站,其當時駐紮的地點三寶山馳名遐邇。此外,三寶山也是漢麗寶公主與馬六甲蘇丹滿速沙聯姻時,與隨從居住的“中國山”,於大馬更加意義非凡。

三寶公廟在馬六甲市古城的北面,背靠三寶山,前面十分開闊,往東南不遠便是著名的荷蘭人建的紅屋和廣場,這些紅屋和廣場保護得非常完好,體現出古典美和現代氣息的結合。

鄭和在東南亞被尊稱為“三寶公”,在古城馬六甲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雖年代已久遠,但他的遺蹟仍隨處可尋。位於馬六甲古城東南部的三寶公廟,掩映在高大蔥綠的熱帶喬木之中。廟宇具有中國傳統建築特色,飛檐上的彩龍戲珠,與黃瓦、紅柱、白牆相輝映,據說是象徵鄭和駕船破浪遠航的情景。大門兩側懸掛著一副對聯:“五百年前留勝跡,四方界內顯英靈”。大殿中供奉著鄭和坐像,香火繚繞,訪客不絕。

據介紹,幾百年來,三寶山逐漸成了馬來西亞最大的華人先輩墓園。沿著清幽的山間小道而上,只見林木蔥蘢、芳草萋萋的山坡上,古墓星羅棋布,其中有一些是明代的墳墓,據說鄭和屬下將士不幸逝世者大概也埋於此山。山上的古墓大都面向東北,朝著故鄉中國,表達歷代海外遊子魂系故里的思鄉之情。

三寶公廟的左側有一口古井,名三寶井。相傳鄭和與屬下在此停留時,挖了7口水井,被稱為“七星墜地”。其中5口井已在漫漫歲月中湮沒,現今尚存2口古井遺址。為了保護歷史文物,馬六甲當局為三寶井加修井欄、圍牆,井口罩上鋼絲網,放置說明牌,供遊人參觀。另一口古井在廟後,井水清冽。

儘管到此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但幾乎沒有人大聲喧譁,都在默默地觀賞這些難得一見的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象徵著中馬人民友好的建築。

名稱由來

三寶山三寶山

馬六甲的三寶山用馬來語拼作BukitCina,Bukit意為“山”,Cina是“中國”的意思,可譯為“中國山”。為什麼當地華人叫它三寶山,馬來人卻稱之為“中國山”?原來,“中國山”不僅是因為中國的友好使者鄭和曾經到此,而且還緣於馬來西亞最早史書中的一個美麗傳說。

在馬來西亞史書《馬來紀年》中,記載了一個明朝公主遠嫁馬六甲的故事,講的是馬六甲使者結束訪華,準備回國,明朝皇帝決定將漢麗寶公主許配給馬六甲蘇丹,請使者護送公主到馬六甲。抵達後,蘇丹曼蘇爾為漢麗寶的天姿國色驚嘆不已,於是命她皈依伊斯蘭教,迎娶入宮為王妃,漢麗寶和隨從當時都住在這座山上,因此馬來人稱它為“中國山”。漢麗寶的故事在馬來西亞家喻戶曉,並被改編為話劇和大型歌舞劇。

歷史意義

三寶山三寶山

這座逾600年歷史的古墓之地,蘊含著華裔先賢在這塊土地落地生根的歷史意義。墓碑的刻字、殯葬儀式、鄰近老廟、居民生活方式,處處體現著華人文化堅韌的生命力。

因此,三寶山不僅是一座歷史古蹟,更是華人文化的發祥地。每年全國華人文化節的文化薪火,要在三寶山點燃,再傳至其它州,即有文化傳承,既承又傳,有承上啟下的深遠意義。這也是為何外州關心文化人士,都將三寶山視為文化寶山之故。

三寶廟

三寶廟三寶廟

在三保山下有保山廟,為紀念鄭和訪問馬六甲而建。該廟採用了中國傳統建築形式,紅牆配琉璃瓦,房頂飛檐描有彩龍戲珠的圖案,廟內供有鄭和座像。西南山麓有佛寺,稱三寶寺;寺旁有井,稱三寶井,傳說為鄭和所鑿。山腳聳立著紀念碑,表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抗日殉難的志士。鄭和下西洋五次將船隊總部駐紮於此,在山上修建宮殿,還在此設立官倉,用絲綢瓷器交換象牙、珍珠等,在這裡集結貿易。

在老的三寶公廟旁,正在新建一座新的三寶公廟,面積3500平方米,廟宇寬大,氣宇軒昂,廟後鄭和七下西洋巨幅壁雕,人物逼真,氣勢磅礴。這也是當地華僑為紀念鄭和七下西洋600周年而出資興建的。他們說三保公是海外華僑的祖先,沒有三保公到三寶壟,就沒有當地華僑的今天。

老的三寶公廟供有鄭和佛像的大殿,由四根朱紅色的高大圓柱支撐,殿頂呈傘開,頂上紅琉璃瓦,殿四周朱欄環繞,形成一段別致的迴廊。殿內設有祭壇、銅香爐,供朝觀者上香之用。廟宇庭院中建有一個古色古香的配亭,一個高約2米的鐵鑄巨錨放置亭內。相傳此錨為三寶太監船隊的遺物,朝觀者把它視為聖物,爭相向它朝拜進香。

三寶廟內,最富有魅力的是那充滿神秘色彩的三寶洞。此洞約有100平方米,洞口矗立著3尊鄭和銅像,洞中的香案下有一口方井,叫三寶井,一股清泉,終年潺潺流淌,水清見底,甘甜可口。據當地老一輩華人傳說,用這股清泉洗濕衣裳,將來死後,這個人的亡靈就能返回唐山故土。

保存

三寶山三寶山

一百七十多年來,三寶山曾先後六次遭受各有關當局徵用的厄運,但每次都遭到華人社團的強烈反對,最終都化險為夷,度過了一次又一次的難關,保存了三寶山的完整。

1、根據《馬來紀年》記載,明朝皇帝把漢麗寶公主下嫁蘇丹曼速沙,並派遣五百多名宮女隨從公主定居在一座設有城堡的山上,那座山後稱為華人區,鄭和七下西洋曾在此定居,華人對鄭和非常尊重,對三寶山愛護有加。

2、一八四O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要在三寶山征地造路,一八六六年英國殖民地政府再度以開闢馬路為由又要徵用三寶山,一九二0年英國政府又想徵用三寶山泥土填海,均遭到華人社團的極力反對,並將案件鬧到英國樞密院,最後獲得勝訴,三次保護了三寶山。

3、一九四九年八月二十四日,以陳禎祿為首的華人領袖,為了避免三寶山主權在日後再度發生爭執,致力使馬來亞聯合邦立法議會通過了《青雲亭機構法令》。同年九月十八日這項立法令由馬來統治者及英國最高專員亨利萬尼簽證,統治者所蓋印章,法令明文規定:三寶山的用途是充作華人義山之用,而且是唯一用途。這成為華人社團保衛三寶山的一個最強有力的法律根據。

三寶山三寶山

4、一九七七年,馬六甲巫統市區及野新區會又提出欲剷平三寶山,在華人社團的強烈反對下,三寶山又過了關。一九八三年十月五日,馬六甲州政府要把三寶山剷平發展為商業地帶,這事件一經報章發表,轟動馬來西亞,全馬華人社團都異口同聲要求甲州政府保留這座具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古蹟,並將三寶山劃為重點歷史文物保護單位,不同意將三寶山轉為其他商業用途。馬來西亞華人社團在十五華團總領導機構領導下,更在全馬各地展開一系列歷史性捍衛三寶山主權運動。馬六甲首席部長終於俯順民意,接受華人社團意願,不剷平三寶山,並同意把三寶山列為歷史文化區,將三寶山交由華人社團自己發展為歷史遊覽區。

5、一九八九年馬來西亞第六屆文化節序幕在三寶山舉行的隆重升旗禮和傳燈儀式,震撼了全馬來西亞。當晚,來自新山的二十四節令鼓聲,激發了華裔同胞愛護中華文化的決心,數以千計的盞盞紅燈籠,點燃了華裔青年的滿腔激情。每年的華人文化節雖然是在各州輪流舉辦,但華人文化在馬來西亞的文化薪火將從三寶山上的烽火台點燃後傳至各州。所以說,今後的三寶山,將成為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的發源地。

國家文物遺產

三寶山三寶山

馬來西亞藝術、文化及文物部發言人今天透露:鄭和當年下西洋到訪馬六甲時駐紮的地點“三寶山”已被該國政府確認為國家文化遺產,並將在政府憲報上公布而受到大馬一九七六年公布的古物法令保護。

整整六百年前,鄭和率數萬之眾遍訪亞非歐三十餘國,創世界航海史奇蹟。鄭和七下西洋中有五次以馬六甲為中轉站,其當時駐紮的地點三寶山馳名遐邇。此外,三寶山也是漢麗寶公主與馬六甲蘇丹滿速沙聯姻時,與隨從居住的“中國山”,於大馬更加意義非凡。

三寶山目前的管理權屬於馬六甲著名的華人寺廟青雲亭。大約兩個月前,大馬甲市區國會議員王乃志在馬青總團提交的第九大馬計畫備忘錄中建議把三寶山列為國家文化遺產。王乃志在接收記者採訪時相當高興,他表示:“這是大馬各族人民對鄭和的肯定與認同,有利於對這一著名古蹟的保護,讓後人瞻仰。”

圖冊

三寶山三寶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