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宣六慰

三宣六慰

明朝時期,西南地區設定的土司以雲南最多,而雲南則以百夷(傣族)地區最為完備,“凡百夷聚居區,都設土司”。其中則以“三宣六慰司”最為著名。三宣指南甸宣撫司、乾崖宣撫司、隴川宣撫司。六慰指車裡軍民宣慰使司、緬甸軍民宣慰使司、木邦軍民宣慰使司、八百大甸軍民宣慰使司、孟養軍民宣慰使司、寮國軍民宣慰使司。三宣六慰的範圍除了國內部分外,大致還包括今緬甸那加山脈、親敦江和伊洛瓦底江以東地,泰國和寮國的北部。

簡介

明朝前期

明朝初年,在雲南布政使司下除了正式府州,還設有南甸、乾崖兩個宣撫司和麓川平緬、木邦、孟養、緬甸、八百、車裡、寮國、大古喇、底馬撒和底兀剌十個宣慰司。但以後,大古喇、底馬撒和底兀剌三個宣慰司因路途遙遠,明朝控制不了,脫離了與明朝的關係。麓川平緬宣慰司的故地在正統十一年(公元1446年)改置為隴川宣撫司,這樣就形成了“三宣(宣撫司)六慰(宣慰司)”及其下轄的司(長官司等)。
“三宣六慰”都是土司,即其長官都由當地部族或政權的首領世襲,內部自治,但經濟上要承擔朝廷的“征役差發”和“貢賦”,土兵(地方軍隊)要接受朝廷或上級的調遣。因地理位置的不同,這些土司又分為沿邊和外地兩種,明朝對它們的統治方式和控制程度雖不相同,但它們都是明朝疆域的一部分。

明朝中後期

1531年(明嘉靖十年)緬甸東吁王朝建立,逐步統一緬甸,並不斷進攻明朝所屬的土司。至嘉靖末(公元1566年),緬甸吞併了八百、寮國和車裡三個宣慰司。萬曆(公元1573—1620年)初,又攻占了木邦、蠻莫、隴川、孟養等司,“三宣六慰”全部落入緬甸手中。明朝出兵反擊,收復了部分失地,並加強了邊區的防守。但“六慰”中除車裡外都已為緬甸所有,明朝僅保住了“三宣”。
至此,明朝在國界外的疆域主要還有:伊洛瓦底江上游的邁立開江以東、今雲南盈江縣以北地,薩爾溫江以東、緬泰邊界以北地以及寮國、越南北部的一些地方,其中包括當時的里麻司所在的江心坡(邁立開江和伊洛瓦底江另一條支流恩梅開江之間地)和茶山司所在片馬(恩梅開江至高黎貢山間地)。

地理

明代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的三個宣撫使司和六個宣慰使司的總稱。三宣指南甸宣撫司、乾崖宣撫司、隴川宣撫司。六慰指車裡軍民宣慰使司、緬甸軍民宣慰使司、木邦軍民宣慰使司、八百大甸軍民宣慰使司、孟養軍民宣慰使司、寮國軍民宣慰使司
其中,孟養宣慰使司、木邦宣慰使司部分在今緬甸境內,八百大甸宣慰使司在今泰國境內,車裡宣慰使司的部分、寮國宣慰使司的全部在今寮國境內,余均在中國雲南境內。

統治

 明代宣慰使司設宣慰一人,從三品;周知一人,正四品;副使一人,從四品;僉事一人,正五品。宣撫司設宣撫使一人,從四品,同知一人,正五品;副使一人,從五品;僉事一人,正六品。
宣慰使、宣撫使管轄司內軍民之政,原屬吏部。後明朝政府因宣撫司、宣慰使司都領有士兵,於洪武末年改由兵部管轄,但實際上沒有全部貫徹。
宣撫使、宣慰使定期朝貢,按年交納定額賦稅,稱為差發,戰時聽供朝廷徵調。明代統治者設定宣慰使司、宣撫司等土司制度,以土司治土軍民,是藉助傳統統治權力來達到控制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的目的。

相關

洪武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王朝時,承襲元代政權機構設定。永樂初年,在雲南極邊地區建立十個宣慰司和兩個御夷府。宣慰司有麓川、木邦、孟養、緬甸、底瓦刺(伊洛瓦底江以東,即洞吳之地)、大古刺(在伊洛瓦底江入海三角洲之白古,又名擺古,即馬革和得楞子地)、底馬撤、八百大甸、寮國和車裡。御夷府有孟艮和孟定。宣慰司中尤以麓川勢力強大。據有“地方萬里,民間稱為‘麓川王國’”。

永樂

永樂十一年(1413年),麓川(今瑞麗)主思行法請求其弟思任法代職,朝廷詔準。明王朝趁此機會在麓川平緬宣慰司管轄境及其控制的區域內分設土職十三處,化整為零,分而治之。如木邦、孟養設軍民宣慰司,孟艮、孟定設御夷府,潞江設安撫司,灣甸、威遠設御夷州,大侯改雲州,鎮康改設州,乾崖、孟璉、促瓦、散金設長官司。此舉在歷史上稱為“明析麓川地”。明廷視麓川為禍端,不斷對麓川採取措施加以削弱。

宣德

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麓川平緬宣慰司的勢力再度擴張,威脅著明王朝的統一大業,對此,引起朝中官員重視,籌措制服。明英宗正統三年(1438年)六月,麓川平緬宣慰司長官思任法舉兵內犯,製造分裂。對此,朝廷決定以武力征伐。經過調兵遣將,準備糧草武器,從正統六年至十三年(1441~1448年)派出大軍“三征麓川”,直至十四年(1449年),勝利班師,平定了麓川。其中於正統十一年(1446年),朝廷對雲南西南邊境重新調整改置“三宣六慰”,即:乾崖(今盈江)、南甸(今梁河)、隴川三個宣撫司;孟養、木邦、車裡、緬甸、寮國、八百大甸六個宣慰司。明世宗嘉靖初年,緬甸宣慰司由莽紀歲擔任宣慰使,駐阿瓦城(今曼德勒)。

嘉靖

嘉靖四年(1525年),孟養宣慰司史思倫,和木邦宜慰司史罕列勾結,糾集孟密土酋思真,共發象兵馬攻打緬甸宣慰司轄境。不久城被攻破,宣慰使莽紀歲及其妻被思真擄殺。但莽紀歲之子莽瑞體幸免於難。在雙方交戰中,莽紀歲之子莽瑞體在戰亂中潛逃,奔洞吳二十餘年,留下隱患。次年,思倫立其子思洪法為阿瓦城王,並與思真、罕列分割緬甸宣慰司轄地。莽紀歲妻系洞吳王族之女。洞吳原為底兀刺宣慰司的司署所在地(洞吳,緬語,譯為東吁、東牛或東胡)。莽瑞體逃到外婆家躲藏。據緬甸史載:莽瑞體生於明武宗正德十年(1515年)為台平虛威替乳母所生,生時屋頂有雪,滿屋生光故名瑞體,又名巴英南,被洞吳酋收養為己子,漸長大成人,心狠手辣,於明世宗嘉靖年間,莽瑞體投毒使養父致死。有地在洞吳之南,自立為酋長,為百夷之中的一個小部落。其鄰南有馬革大部落,號得楞子(族名),其酋長名排來,地廣兵強,善於使用伏狼機火器。還有古喇海濱和佛郎機等地為鄰。後因馬革大部落排來兄弟爭位,連年結仇尋釁,死傷過半,莽瑞體探知其由,用計和解,墜入計中。馬革部落兄弟為感謝莽瑞體,尊奉為酋長,割地為獻,受其約束,尊稱莽瑞體為噠喇瑞體(噠喇,緬語,意為公道主人)。
莽瑞體為擴充實力,舉象眾兵力切斷古喇糧道歸路,使其互不相救而困死,莽瑞體盡奪其地。從此,諸蠻畏服,尊稱莽瑞體為金樓白象主莽噠喇。時,孟密部落思漢子思奔、思糯相爭權位不休。思奔投訴於莽瑞體,被計殺。莽瑞體納思漢子思琢為婿,改名思忠,遣歸孟密,並奪其兄思宗印信。莽瑞體乘孟密內亂之機,助亂而控制孟密全境。繼後,莽瑞體為報孟養、木邦與孟密前輩殺父之仇,乃假借援孟密之途,發兵攻打孟養及迤西諸蠻,誘引乾崖、南甸、隴川宣撫司土官內亂。由於各部落探知,早有戒備。莽瑞體獲悉,不敢輕舉妄動,畏威遁退。
1531年,緬甸東吁王朝的莽瑞體繼承王位後,即開始了統一緬甸的戰爭,到1551年莽瑞體死時,東吁王朝已經統一了緬甸中南部的廣大地區。1551年莽應龍繼位東吁國王,1553年起進兵上緬甸。1555年(明嘉靖三十四年),莽應龍的軍隊攻占阿瓦,滅阿瓦王朝,接著繼續北進,給中國雲南邊境造成了威脅。

萬曆

明政府在雲南極邊之地設六宣慰使司,即孟養軍民宣慰使司(轄境相當今緬甸八莫、開泰以北,伊洛瓦底江以西,那伽山脈以東地區,治所在今緬甸孟養)、木邦軍民宣慰使司(轄境相當於今緬甸撣邦東北部地區,治所在今緬甸興威)、緬甸軍民宣慰司(即阿瓦王朝,曾臣屬於明王朝,其地在木邦以西,孟養以南,今緬甸曼德勒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區)、八百大甸軍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緬甸撣邦東部和泰國清邁地區)、車裡軍民宣慰使司(轄境相當於今我國雲南西雙版納)、寮國軍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寮國境內)。當時明政府授與當地上層分子以宣慰使的職銜,這些土司則接受明王朝的封號,服從雲南三司(即都揮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但是,由於這些地區皆在西南極邊,明王朝的統治常常是鞭長莫及,當地土司有相當大的獨立性。由於經濟、政治的發展變化,一些宣慰使司如緬甸、八百、寮國,實際上成了獨立國家。由於東吁王朝的侵襲,到1575年,木邦、蠻莫都已處於在緬甸控制之下。
①萬曆四年(1576),緬甸又大舉進攻孟養。面對緬軍的入侵,孟養土司思個一面積極準備抵抗,一面向明王朝的地方政權告急。金騰屯田副使羅汝芳得到報告,要求思個堅守待援,同時準備部署軍事行動。他用重金招募往來於中緬邊境的商人,派他們深入緬人控制地區,偵察其山川道路、兵馬糧響等情況,又傳檄鄰近的各土司依期增援孟養。在摸清緬軍方面的情況後,即發兵前往增援。十二月,官軍到達騰越(今雲南騰衝)。思個得知援軍即將趕到,極為振奮,命令手下頭目烏祿刺率一萬多人馬深入緬軍後方,絕其糧道。他自己則率兵埋伏在戛撒(在今緬甸傑沙)地勢險隘之處,引誘緬軍深入。②緬軍果然進攻戛撒,思個堅壁固守,不與之戰。緬軍欲進不能,糧道又被截斷,陷入了困境,“飢甚,以攝金易合米,始屠象馬,既剝樹皮,掘草根,軍中疫作,死者山積”。
③走投無路的緬軍只得向思個求和,遭到拒絕。思個派出使者,要求援兵迅速趕來,殲滅緬軍。但是,當時的雲南巡撫王凝“防邊將喜事,遂一切以鎮靜待之”。④他根本不諳邊情,對於抗擊緬軍入侵採取了消極的態度,害怕“兵興禍速”,急忙傳羅汝芳,不準他發兵增援思個。“汝芳接檄憤恨,投債於地,大罵而罷”,只得撤兵。思個久等而不見援兵來,大為失望,又得知陷於困境的緬軍逃跑,“率兵追之,且追且殺,緬兵大敗,生還者什不一二”。緬軍這次進犯孟養雖然遭到慘敗,但是,由於明王朝的政府軍未能增援思個,全殲入侵的緬軍,“一時士民以為大失機會”。⑤儘管緬軍不斷入侵,已經控制了雲南邊境的許多地區,但是明王朝對於雲南邊境的軍事形勢卻昏昏然,既沒有支持邊境地區積極抗擊緬軍進犯的土司,也沒有採納有識之士的建議。萬曆五年(1577),陳文遂出任雲南巡撫,鑒於邊境的嚴重局勢,提出“檄諸夷,撫三宣,設將領,築城垣”。 ⑥等十策,“銳意請上經營”,“然與時見相抵悟,事亦寢”。 ⑦萬曆六年(1578)明王朝又“遣使將迄西(孟養)所俘瑞體(按:這時的緬甸國王應為莽應龍,這裡記載有誤,下同)兵象,俏以金幣諸物還瑞體”,還“好言慰諭之”。但是,緬王卻不領明王朝的這番情,“使回,緬不稱謝”。 ⑧由於明王朝對東吁勢力的擴張採取了姑息政策,又不加強邊防,這就使雲南邊境的抗緬愛國土司陷於孤立無援的不利處境,而緬軍則得以捲土重來,乘虛而入。萬曆七年(1579),緬軍再次進攻孟養,“思個以無援敗,將走騰越,中途為其下斷執,送瑞體”,“不屈遇害”。於是,緬甸“盡並孟養地”。⑨至此,孟密、木邦、孟養等大片土地都淪於東吁王朝統治之下,儘管如此,明王朝還是沒有採取積極的反擊措施,相反,萬曆八年(1580),雲南巡撫饒仁侃又派人去招撫緬甸,但是緬王不予理睬。⑩明萬曆九年(1581),緬王莽應龍死去,其子莽應里繼承王位。他繼承王位後,繼續竭力向北擴張。
萬曆十年(1582),緬軍襲破乾崖進入姚關(今雲南施甸縣姚關)。
萬曆十一年(1583)正月,緬軍焚掠施甸(今雲南施甸),進攻順寧(今雲南鳳慶)、盞達(今雲南盈江縣蓮花街),所到之處“殺掠無算”,①給當地社會帶來了很大的破壞。緬甸軍隊在雲南境內攻城掠地,殺人放火,而且居然深入到順寧府境,窺視騰越、永昌、大理(今雲南大理)、蒙化(今雲南魏山)、景東(今雲南景東)等地,②明廷為之震動。雲南地方當局急忙採取行動,對付緬軍入侵。鎮守雲南總兵官沐昌柞從昆明移駐洱海,巡撫都御史劉世曾也移駐楚雄(今雲南楚雄),調動數萬軍隊,命令參政趙睿駐蒙化、副使胡心得駐騰衝、金事楊際熙駐永昌、陸通霄駐趙州(今雲南鳳儀),與監軍副使付寵江、忻督參將胡大賓等分道出擊。同時,雲南巡撫劉世曾、巡按董裕一起上疏朝廷,請求以南坐營中軍劉綎為騰越游擊,武尋參將鄧子龍為永昌參將,③趕赴前線,全力反擊。這時,緬王“應里亦西會緬甸、孟養、孟密、蠻莫、隴川兵於孟卯(今雲南瑞麗),東會車裡及八百、孟良(今緬甸東北部,府治在今緬甸景棟)、木邦兵於孟炎(在今緬甸興威以北),復並眾入犯姚關”。④劉蜓和鄧子龍的部隊“會諸夷兵”,⑤在當地土司軍隊的配合下,大破緬軍於姚關以南的攀枝花地,⑥殺死耿馬土司罕虔和灣甸州土司景宗真,俘虜景真宗之弟宗材。
攀枝花大捷後,鄧子龍發布“告各土司檄”的文告,號召各土司“與我同仇”、“奮身立功”,“慕義效忠,謬力赴敵,或助兵以隸行,或助晌以奉戰士;為我偵候得其聲息,為我反間攜其黨與,為我挾刀刺之帳中,為我遮截遇之關外,為我特角擊其侵軼,為我設履絕其歸路”。⑦ 罕虔的兒子招罕、招色等逃往三尖山(在今耿馬西),與他們的叔叔一起,布置了五百多名藥弩手,憑藉險要的山勢負隅頑抗。鄧子龍從當地蒲人那兒得知上山小道,命令裨將鄧勇等率領少數民族軍隊直搗敵軍老巢,又在山後設下伏兵,前後夾擊,活捉了招罕、招色、罕老等30多人,殺敵500餘。⑧接著鄧子龍的軍隊收復了灣甸、耿馬。⑨劉綴率領的軍隊長驅直入,於1583年12月逼近岳風盤踞的隴川。⑩在大軍壓境的情況下,岳風知道大勢已去,命令妻子及部曲先來投降。劉蜓以送岳風的妻子回隴川為名,派兵直趨隴川以東的沙木籠山,占領險要之處,親率大軍進抵隴川。岳風知道已無法逃脫,於萬曆十二年(1584)正月到劉挺軍中投降,“盡獻所受緬書、緬銀及緬賜傘袱器、甲槍鞍、馬蟒衣,並偽給關防一顆”。⑧在此前幾天,緬將散奪已騎象逃走,僅留數十緬人留守隴川。劉綎的部隊順利地占領了隴川,“奪獲緬書、緬碗、緬銀、緬傘、緬服、蟒牙、衣甲、刀槍、鞍馬等衣物甚眾”o.劉挺的軍隊占領隴川後,乘勝前進,分兵三路進攻蠻莫,蠻莫土司兵敗乞降。劉綎提出五項條件,要他在五天內作出答覆:一是擒送陪臣;二是交出罕氏和乾崖印信;三是獻出緬王發給的印篆;四是交回被俘的居民;五是招降孟養。⑩蠻莫土司只得接受投降條件,“擒獻緬人一十八人,象一頭,馬五匹,並緬酋給偽關防一顆,詣軍前投獻”。①接著,劉綎的軍隊又收復了孟養和孟璉(今雲南孟連)。②劉綎擊敗緬軍,收降岳風后“夷緬畏蜓,望風內附者踵至”,③木邦罕鳳、巡西(孟養)思義,都殺了緬甸使者,投歸明王朝。孟密思混也派他的弟弟前來投降,④獻出了大象和緬王發給的印章。萬曆十二年(1584)二月,劉挺在威運營(今緬甸曼昌瑞亨山)築壇誓眾,受誓的有孟養、木邦、隴川三地的宣慰使和孟密安撫使,誓詞是:六慰拓開三宣恢復諸夷格心求遠貢賦洗甲金沙藏刀思窟不縱不擒南人自服⑤至此,明軍已收復了被緬軍占領的全部領土。劉綴“糾合諸夷,獻血剖符,定縱連橫,合營進討,”⑥進兵阿瓦(今緬甸曼德勒附近)。阿瓦緬軍守將莽灼與緬王有矛盾,就投降了劉綎。
緬王得知後,就發兵進攻莽灼。這時明兵已返回,莽灼力不能敵,棄城內奔,途中病死於襄朴寨(屬乾崖宣撫司,在今雲南盈江縣境內)。緬王莽應里派他的兒子莽時據守阿瓦。⑦萬曆十二年(1854)五月,緬軍再次入侵,攻占孟密,包圍五章。明軍把總高國春率五百人前去救援,擊敗數萬敵軍,立了一大功。⑧萬曆十一年到十二年(1583-1584)明軍的自衛反擊,以勝利而告結束,東吁王朝的勢力基本上被趕出了木邦、孟養、蠻莫等廣大地區,叛國投緬的岳風及其子襄烏被押送北京處死,邊境地區的土司紛紛重新歸順明王朝。萬曆十二年九月,朝政府升孟密安撫司為宣撫司,添設了蠻莫、耿馬兩安撫司,孟璉、孟養兩長官司,姚關、孟淋寨兩千戶數(都名為鎮安),並在蠻莫設立了大將行署,任命劉f9以副總兵署臨元參將,移鎮蠻莫。⑨為了對付緬軍的象陣,劉挺還買了大象,“沖演兵馬”。⑩這些措施鞏固了雲南邊防,加強了抵禦緬軍入侵的力量。
萬曆十三年(1585),明政府命令元江土司那恕去招撫車裡宣慰刀糯猛。嘉靖年間,車裡曾“以大車裡應緬,而以小車裡應中國”。在明軍對緬自衛反擊取得勝利的形勢下,“糯猛復歸,獻訓象,金屏、象牙諸物,謝罪”。⑧在這種情況下,明王朝恢復了他的車裡宣慰使的職務。
萬曆十三年(1585)以後,緬軍繼續不斷入侵我國雲南邊境。由於明王朝的統治日趨腐朽,沒有能夠鞏固萬曆十一年到十二年自衛反擊戰所取得的成果,孟養、木邦等地區便先後為東吁王朝所控制。
萬曆十三年(1585)冬,蠻莫安撫使思順由於對劉綎及其部將的貪賄勒索不滿,叛投緬甸東吁王朝。①緬王派出大襄長等占據蠻莫。孟養也在暗中依附於緬甸。明王朝在雲南的地方官員按察使李材認為,不收復蠻莫、孟養兩地就無法制止緬軍入侵,於是他派人成功地招撫了這兩個地方的土司。②孟養境內有密堵、送速兩城(兩城都在今緬甸孟養以南),這時仍為緬軍占據。萬曆十五年(1587),孟養土司思威想要收復這兩座城市,便聯絡了孟密思化、蠻莫思順一起進兵,並要求明軍援助。按察使李材、游擊劉天傣派出明軍前去配合作戰,明軍把總杜斌、李朝帶兵不多,就把許多面明軍的旗幟授與孟養兵,虛張聲勢,迷惑敵人。兩軍相遇於遮浪。緬軍看到到處是明軍的旗幟,“以為漢(這裡指明王朝的正規軍)大兵至,驚潰”,明軍與土司兵乘勝追擊,殺敵千餘,斬殺緬將大襄長。,收復密堵、送速兩城。另一名緬將散鐸逃回阿瓦。③萬曆十六年(1588),孟密思忠、蠻莫思順又叛投緬甸,在此之前,明政府已決定以思忠為孟密宣撫使、思順為蠻莫安撫使。由於這兩人已投緬,明政府就讓思忠的母親罕洪、思順的母親罕送代替他們的兒子領印章。這年九月,緬軍入侵,占領了孟密。十七年(1589),孟養土司思威死去,明王朝任命他的兒子思遠為孟養宣慰使。④次年緬軍進兵孟養,攻破猛拱(今緬甸猛拱),思遠和他的兒子逃入盞達(今雲南盈江縣境內)。十一月,緬軍又攻破孟密宣撫司管轄的孟廣(在今緬甸境內),罕烘等逃入隴川。緬軍進攻隴川,被擊退。⑤十九年(1591)二月,明王朝鑒於緬軍頻頻入侵,“諸夷力不能敵,紛紛求救,永騰震動”,⑥重新起用了“先年破緬有功,諳熟夷情”⑦的鄧子龍。當時緬軍包圍了蠻莫,蠻莫土司思化向明廷告急。鄧子龍率兵前往,趕到羅卜思莊(在今雲南梁河縣以南)。由於天氣酷熱,大軍行動不便,裨將萬國春在夜間率兵趕到蠻莫,到處燃起火炬。緬軍以為明軍大隊人馬趕到,就退走了。⑧萬曆二十年(1592),緬軍再次入侵蠻莫,思化逃到等煉山(在今雲南隴川縣境內),鄧子龍駐兵等煉,緬軍則進抵遮放(今雲南遮放)。鄧子龍與緬軍大戰於控哈,殺敵數百。明軍把總李朝、岳順戰死。緬軍退到沙州。明軍因為沒有船隻,無法進攻。兩軍相持了一個月,緬軍退去。
萬曆二十一年(1593)底,緬軍大舉入犯,號稱有大軍三十萬,戰象百頭。緬軍在侵占蠻莫後,分兵三路,一路進攻臘撒(在今雲南隴川縣境內),一路進攻遮放、芒市(今雲南潞西),一路進攻杉木龍。隴川土司多思順抵不住,退入孟卯(今雲南瑞麗)。⑨當時雲南巡撫陳用賓銳意經營邊防。緬軍大舉入侵時,他正在永昌。為了擊退緬軍,他率兵直入隴川,命令參將王一麟奪回等煉,中軍盧承爵出雷哈,都指揮錢中選、張先聲出蠻哈,守備張光吟出打線(雷哈、蠻哈、打線三地都在蠻莫安撫司境內)。明軍師出順利,收復了蠻莫,但由於產生了輕敵思想,急於向前推進,受到緬軍伏擊,損兵折將。寧州(今雲南華寧)目把坐騎陷入泥中,被緬軍殺死。前鋒既失利,後兩營只得退回。緬軍也無力追擊。⑩萬曆二十二年(1594),陳用賓為了加強邊防,在騰越州西北至西南邊界築八關,0關址距當時的中緬邊界數十里至數百里不等。這八關就是神護關(故址在今雲南騰衝縣西北孟卡山上)、萬初關(故址在今雲南盈江縣西北布哈山上)、巨石關(故址在今雲南盈江縣西北息馬山上)、銅壁關(故址在今雲南盈江縣西北布哈山上)、鐵壁關(故址在今雲南隴川縣西北)和虎踞關、漢龍關、天馬關(清末中英勘定滇緬邊界時,這三關被劃屬緬甸)。緬軍數擾八關,叛投緬甸的孟卯土司多俺“殺天馬、漢龍兩關工役”。①廣南(今雲南廣南)知府漆文昌派木邦土司罕欽殺了多俺,並在猛卯大興屯田。②在加強邊防的同時,陳用賓又派人聯絡逼羅夾攻緬甸,③逼羅方面口頭上答應了,但攝於緬甸還很強大,未敢出兵。
萬曆二十三年(1595),緬軍入侵蠻莫被擊退,明軍參將吳顯忠斬殺緬將丙測。④明王朝仍然任命思化為蠻莫安撫使。⑤從萬曆二十四年到二十六年(2596-1598)莽應里的統治陷入危機,中緬邊境一度趨於平靜。由於莽應里在派兵侵犯中國的同時,從1584年到1593年連續五次發動侵略逼羅的戰爭但都遭到失敗,1596年,逼羅軍隊開始反攻。在此後的幾年中,緬甸南部的孟族起來反抗莽應里的統治,阿瓦、東吁、卑謬、良淵等地的封建領主,也紛紛宣告獨立。莽應里的統治陷入危機無力侵擾我雲南邊境。這就是包見捷在(緬略)中所說的:“自後(緬甸)屢為逼羅、得楞(孟族所攻,疲於奔命,不復內犯矣!”
在莽應里統治陷入危機時,莽應里的弟弟良淵侯趁機在北方擴大自己的勢力,並向北擴張,侵犯中國雲南。萬曆二十七年(1599),他的軍隊進攻孟養,被明軍擊退。⑥此後,孟養土司思轟和蠻莫思正“據險抗緬”。⑦萬曆三十年(1602),緬軍為了奪取孟密等地的寶井(開採玉石的礦井),出動十幾萬軍隊進攻蠻莫。蠻莫思正力不能敵,逃入騰越求援。緬軍追至離騰越只有三十里的黃連關。在緬軍兵臨城下、城內守軍人少無力擊退敵軍的情況下,雲南副使漆文昌、參將孔憲卿出於無奈,只得殺了思正,並把他的一隻胳膊呈送緬軍。緬軍進攻思正時,孟養思轟曾興兵救援,但是他的軍隊趕到時,思正已被殺。⑧緬軍又占據了蠻莫。
思正被殺和蠻莫又落入緬軍手中,使有識之士深以為憂。雲南巡安宋興祖在該年十一月上疏明廷,說:“此一時濟變,萬不得已之計。顧臣竊有憂者,蠻莫當水陸之沖,有蠻莫則外蔽三宣,內障騰永,遠通六慰;一旦授之阿瓦,六慰皆失,三宣任棟,卒有蠢動,徵調何及?”⑨ 明王朝兵部在次年上報萬曆帝說:“蠻莫、逃西,為三宣之襟喉,騰越之肘腋。因阿瓦結連諸夷,仇殺思正,使逆黨多罕,占據蠻莫,塞我襟喉。今撫鎮籌劃於上,道將協謀於下,先擊多罕,逆酋望風霄遁;後助思轟,緬賊倒戈而逃,則蠻莫已復,邇西已救,騰永之間,稍可息肩也。”⑩可見,英人哈威在他的(緬甸史》中說什麼“(良淵侯)曾確使中國引渡流亡在華之蠻莫土司,此舉足之顯示中國終已放棄其上緬甸之主權矣”,①完全是有違歷史事實的謬論。
萬曆三十二年(1604),緬軍進攻孟密,向孟養思轟徵兵。思轟拒絕了緬方的要求,並且逮捕了來使。於是緬軍進攻孟養,思轟兵敗身死。②萬曆三十四年(1606),緬軍30萬進攻木邦,明軍救兵不至,木邦失陷。③ 陳用賓因此下獄被殺。萬曆三十四年以後,中緬戰爭之間基本上停止了。這是因為:在中國方面,明王朝的統治已陷於危機,再也無力收復被緬甸占領的廣大地區;在緬甸方面,萬曆三十三年(1605)良淵侯死去,其子阿那畢隆繼位,在侵占中國的木邦後,即揮戈南下,進行再次統一緬甸的戰爭。
嘉靖到萬曆年間的中緬戰爭,前前後後持續了半個世紀,這場戰爭雖然規模不大,但卻是古代中國同鄰國之間持續時間較長的一場戰爭。主要戰場是在當時中國的“西南極邊之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