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半島

三大半島

三大半島是指中南半島、印度半島和阿拉伯半島。

三大半島

1.中南半島
2.印度半島
3.阿拉伯半島
中南半島的英議名稱為「印度支那」(Indochina) ,一個類似電影片名或出自歷史教科書中的名詞,事實上,它離奇的身世和遭遇,遠超乎影片膠捲所能承受的程度。顧名思義,「Indochina」的區域位於印度與中國大陸間,廣義的說,包含了越南、高棉、寮國、泰國、馬來西亞、和緬甸等國家,狹義的範圍就只指越南、高棉、寮國3國領地。哺育這塊區域的母親是湄公河,西元1世紀,在中國古籍里,湄公河養育出扶南這個國家,5個世紀後轉型為真臘,接著上演的是群雄爭霸與英法殖民勢力介入的角逐戰,紛亂的戰史一直寫至二十世紀末。塵埃底定,旅遊勢力開始萌芽,好鬥的中南半島蛻變成一塊吸取觀光外匯的吸金石,越、柬、寮、緬各憑本事引領風騷,展現迥異於世界其他地域的風華。

發展

中南半島全年乾濕兩季分明,屬於熱帶季風區..
中南半島盛行的是印度教.佛教..
在中南半島歷史中,印度教、佛教的影響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My Son占
婆(Champa)王朝古蹟遺址,位於峴港西南方的山區內,在第四~十三世紀時,曾是越南古代占婆王朝宗教與學術的中心,也是占婆王朝幾位帝王的陵寢所在地。而這也是繼高棉的吳哥窟之外,也是世界上重要文化遺產。
My Son是個地名(譯音)在西元四至六世紀的時候,印度文化隨著貿易東傳到中南半島,在中南半島的信仰、政治、文化藝術、社會結構等方面,也受到重大影響。當時的占婆王朝,信仰印度教,在My Son建造學院、寺廟,博學鴻儒、虔誠僧侶都聚集在此,印度教宗教神像、聖物(獅、象)、傳統裝飾圖案,刻畫裝飾在建築牆壁上。所以,My Son遺址與高棉吳哥窟(Angkor)、緬甸的Bagan、泰國的大城(Ayuthaya)、印尼爪哇的婆羅浮屠(Borobudur)等同受印度教影響的東南亞古蹟遺址,建築藝術形式幾乎一樣。由於占婆王朝與爪哇王室交好,有密切的通婚關係,所以My Son遺址與爪哇婆羅浮屠遺址,建築風格更相近。
My Son遺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也是目前越南中部相當知名的旅遊景點。目前,My Son遺址只剩幾座佛塔、牆壁、石雕,共有10個建築群,所在面積相當廣大,這些剩下的建築遺址,以紅磚、石頭違建材,佛塔有的形狀完整,有的則傾倒成堆,不過塔上的宗教神像依稀可見,破壞之神「濕婆」(Shiva)及天界舞女「阿帕莎喇」(Apsara)是現場看到最多的神像。獅、象神獸裝飾圖案,在頹倒的牆壁、毀壞的神像底座都可以看得到。尤其是張著大嘴的獅子造型,被作成出水口的壁飾,造工精緻,由小見大,可見當時占婆人匠心獨具的藝術文化,曾在中南半島東部發光發熱,締造絕美的藝術成就。
印度的主要族群分為雅利安人,達羅毗荼人,和藏族。從這三大族群分布所在來看,雅利安人多在恆河平原上,達羅毗荼人在德乾高原上,而藏人則在西北部山區。很明顯可以看出群族的分布受到"地形"的影響。至於你問到為什麼不是氣候因素,我覺得氣候頂多會影響居民的生活型態,或為居住條件的考量,應該還不至於會影響一個"族群"的分布!!
古代波斯帝國
古代波斯帝國(Ancient Persian Empire) (550 ~ 330 B.C.) 古代伊朗以波斯人為中心形成的帝國。統治這個帝國的是阿契美尼斯家族,故亦稱阿契美尼德帝國。
伊朗西南部法爾斯地區的波斯人本來臣服於西北部的米底。公元前550年,波斯王居魯士二世(後稱“大王”)滅米底;進而向外擴張,建立波斯帝國。公元前546年,居魯士二世滅小亞細亞的呂底亞王國,次第征服小亞細亞西部沿海各希臘城邦;公元前539年,滅新巴比倫王國。為了鞏固帝國東北邊境,他出征藥殺水(今錫爾河)流域的馬薩格泰人,公元前529年陣歿
中國的三大半島:
1.山東半島
2.遼東半島
3.雷州半島
西歐的三大半島:
1.伊比利亞半島
2.巴爾幹半島
3.亞平寧半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