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山德昂族鄉

三台山德昂族鄉

三台山德昂族民族鄉是全國唯一的德昂族鄉,位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中部,距市府所在地22公里處320國道兩側,是通往瑞麗、畹町等國家級口岸的重要交通要塞。

基本信息

簡介

三台山德昂族鄉三台山德昂族鄉

三台山德昂族民族鄉是全國唯一的德昂族鄉,位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中部,距市府所在地22公里處320國道兩側,是通往瑞麗、畹町等國家級口岸的重要交通要塞。三台山鄉轄4個村民委員會,31個村民小組,2005年,全鄉實有鄉村戶數1465戶6413人,其中:農業戶1461戶6364人,有勞動力4211人;德昂族有16個村民小組,858戶3794人,占鄉村人口數的59.2%;漢族有8個村民小組,322戶1474人,占鄉村人口數的23%;景頗族有7個村民小組,2585戶1145人,占鄉村人口數17.8%。全鄉有耕地面積30388畝,人均占有耕地4.77畝,其中水田4120畝,旱地26268畝,輪歇地面積3606畝;有林地面積9710.8公頃,其中:有林地4751公頃,人工林987.7公頃,疏林地1670.3公頃,荒山2301.8公頃,森林覆蓋率59.1%。2005年農村經濟收入1593.19萬元,人均收入2503元,農民所得總收入為579.54萬元,人均純收入911元,糧食總產2288噸,人均口糧304公斤。

全鄉國土面積15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1.65人,地形較為複雜、起伏較大,坡度一般在25°—30°之間,位於芒市西南部,屬中切割山區,最高海拔1473米,最低海拔為800.5米,地處東經98°28′52″—98°28′07″,北緯24°14′30″—24°24′05″之間。氣候類型屬南亞熱帶低熱丘陵氣候,年平均溫度16.9℃,全年≥10℃積溫6000℃,歷年極端最高溫31℃,極端最低溫度0—3℃,年日照2000—4000小時之間,年降雨量1300—1700mm,具備較豐富的資源優勢。

地理位置

三台山德昂族鄉三台山德昂族鄉

三台山位於潞西市西南部,距市俯所在地22公里處320國道兩側,東與勐戛鎮和風平鎮接壤,南與遮放鎮為界,西與五岔路鄉為界,北接軒崗鄉,平均海拔1400多米,屬南亞熱帶低丘陵氣候,年氣溫平均為16.9℃左右。為邊境交通屏障,鄉政府所在地紫膠園埡口。

行政區劃

2007年,三台山德昂族鄉轄勐丹、出冬瓜、允欠、邦外4個村民委員會,27個自然村31個村民小組,其中:德昂族有16個村民小組、景頗族有7個村民小組、漢族有8個村民小組。全鄉國土面積為158平方公里,年末有耕地面積34471畝,其中:其中水田4302畝,旱地30169畝,分別占總耕地面積的12.48%、84.52%;人均占有水田0.62畝、旱地4.34畝。

人口民族

三台山德昂族鄉三台山德昂族鄉

2007年末,全鄉實有總戶數1692戶6950人,其中農業人口1535戶6645人;德昂族16個村民小組901戶3984人,占全鄉總人口的57.32%;景頗族7個村民小組289戶1256人,占全鄉總人口的18.07%;漢族8個村民小組346戶1667人,占全鄉總人口的23.99%;其它民族43人,占全鄉總人口的0.62%。

經濟狀況

2007年末,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2498.91萬元,同比增長33.9%;農民人均純收入1562元,同比增長31.6%;人均口糧300公斤,同比增長5.3%;大小春糧食總產量完成2472噸,同比增長15.8%。鄉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9.56萬元;財政總收入335.36萬元;財政總支出316.9萬元。鄉鎮企業總收入378萬元。

公路建設

2007年,完成出冬瓜自然村長6公里、寬3.5米的彈石路建設,總投資100萬元,並完成320國道至勐丹彈石路及部分村寨的道路維修。年末,全鄉彈石路總長達48.2公里(含村組內彈石路),村組內水泥路9.4公里。

民族風情

三台山德昂族鄉三台山德昂族鄉
三台山鄉德昂族傳統文化保護區詳細介紹
三台山鄉位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西南側,是全國唯一的德昂族鄉,轄4個行政村,26個自然村,海拔1136.75米。1437戶,6315人。人均耕地面積5.4畝,人均收入749元(2003年)。

德昂族是雲南人口較少民族之一,歷史悠久。三台山鄉傳統文化積存豐厚。德昂族的傳統民居為竹樓(乾欄)形式,形制與傣族和景頗族的竹樓不同,頂頭很高,形似“諸葛亮的帽子”。傳說諸葛亮平定南中時,曾將帽子贈給一位德昂族姑娘。為表示對諸葛亮的懷念,人們便按帽子的形狀建蓋竹樓並延續至今。室內分設兩個火塘,由男女兩性分享,樓房設有兩部樓梯,一個設於正門前,搭有曬台,用於曬衣服或穀物,凡親友來訪均由此處出入;另一個設在後門,可通往菜地或碓房,小伙子“串姑娘”時一般走此門。火塘被德昂族視為家族的象徵和家庭人畜興旺的保護神,火塘的不同方位也被視為家族成員不同地位的象徵。

德昂族種茶歷史悠久,《達古達楞格萊標》古歌集中反映了德昂族與茶的淵源關係。從古至今,茶在德昂人的日常生活、社交禮儀、化解矛盾、治療疾病等方面均有獨特的地位。

三台山德昂族家家戶戶都擅長用竹編制各種用具。婦女們自己織土布、織筒裙、筒帕、裹腿、包頭等。德昂女子服飾一般為對襟、緊袖,衣擺齊腰,以藏青色、黑色居多,衣襟兩邊鑲有兩條紅布。其顯著特點是衣領與下擺的裝飾較為考究,有的有反披衣領約10厘米,衣領邊縫上有各色小絨球,下擺部位有花邊或刺繡,衣襟有兩排壓花銀片和銀泡,從肩部一直裝飾到衣服下擺。這樣裝飾的服裝多在喜慶節日活動中穿戴,平時所穿服裝較簡單,沒有太多裝飾品。德昂語稱筒裙為“格朗”,為棉線手工織品,裙子較長,上裹胸部,下遮踝骨,顏色多為紅黑兩色,橫條相壓。德昂族4個支系的服裝差別多反映在筒裙上,但共同特點都是彩色橫條紋。腰箍稱“囊”,用藤、竹篾或草編織,戴在腰間,是青年人愛情的信物。小伙子為了獲得姑娘的愛,往往費盡心思,精心製作有動植物圖案和花紋的腰箍送給心愛的姑娘,姑娘佩戴的腰箍越多越精緻,越能說明這個姑娘勤勞智慧,心靈美好。德昂族婦女佩戴腰箍的歷史十分悠久,有不少神話傳說,史籍中有“皆以藤篾纏腰箍”的記載。

德昂族男子的服飾較簡樸,青布對襟開衫,下穿寬筒短褲,黑布包頭。唯新郎在辦完喜事時會得到岳父送的白布包頭,意思是希望女婿對老人、對妻子的心要像白包頭一樣潔白無瑕。三台山鄉各村寨的寨子中心都有稱為“紅漫”的神樹,是村子的保護神,凡遇紅白喜事,人們都要集中到寨心來祭神樹。傳統節日和民俗活動主要有潑水節,也稱為澆花節、賧佛節、燒白柴節、點油燈、“入雨安居”節,源於自然信仰的驅鬼儀式、祭亡靈、祭房神、祭寨神等。

德昂族無文字,新中國成立前借用傣文,新中國成立後多用漢文,亦有沿用傣文的。佛教典籍較多,多用傣文書寫。民族民間文學內容廣泛,形式多樣,有史詩《達古達楞格萊標》和敘事長詩、風情習俗長詩、民歌等。民歌約有5種歌調形式:迎親調,即婚禮詞;隔山調,即“對歌調”;串詞,採茶調,做擺歌。主要樂器有象腳鼓、坐鼓、抬鼓、水鼓、鋩、鑔、布賴、比總、結臘、馬腿琴、口弦等。舞蹈有抬鼓舞、長鼓舞、坐鼓舞、水鼓舞、花籃舞、竹桿舞(亦稱騎馬舞)等,主要在各種節慶時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