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方言

七大方言

七大方言分別是指官話、湘語、粵語、閩語、客家話、贛語、吳儂軟語。也有人把中國方言劃為八大方言、九大方言。其實,我們所說的“八大方言”、“九大方言”都是指漢族方言,如果加上少數民族的語言,中國的方言還可以劃得更多、更細。如八大方言就,把閩方言分成了兩種不同的方言,閩南話和閩東話。

漢語方言

形成

漢族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統一,因而使漢語逐漸產生了方言。方言形成的因素很多,有屬於社會歷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長期的小農經濟、社會的分裂割據、人口的遷徙、山川的阻隔等;也有屬於語言本身的因素,如語言發展的不平衡,不同語言之間的相互牴觸、相互影響等。現代漢語有各種不同的方言,他們分布的區域很廣。現代漢語各方言之間的差異表現在語音、辭彙、語法各個方面,語音方面尤為突出。漢語按地位分為兩大類:官話和其他六大南方漢語,官話由於和通用語之間在語音、辭彙、語法十分接近,因此它們不是獨立的語言,即現代漢語,英文稱作Mandarin-Chinese。其他南方漢語沒有官方語言地位,除客家語、閩南話、粵語、北部吳語之外,其他都沒有規範化,處於衰落,消失的境地。除了閩語、粵語是保留了很多上古漢語特徵外,其他都和廣韻能對應起來,屬於中古漢語後裔。客家語、贛語很大程度上是中古漢語的北朝漢語後裔,而吳語、湘語可能是南朝漢語的後裔。

分類

中國的語言學家對於漢語語言的劃分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有人把漢語劃分為七大語言,有人劃分為五大語言,也有人分為六大語言、八大語言,甚至九大語言。但是大家比較認同的是,無論採取哪種劃分方式,這些“大語言”內部的使用者有時也不能相互理解。在不同的語言區,人們的語言意識也有一定的差別。
漢語各方言還可以分為許多次方言,次方言之下又可再細分成若干小片和方言點。

官話方言

中國方言分布圖中國方言分布圖
根據方言的特點,聯繫方言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以及方言調查的結果,可以對現代漢語的方言進行劃分。當前中國語言學界對現代漢語方言劃分的意見還未完全一致,大多數人的意見認為現代漢語有七大方言。
官話方言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內部一致性較高。在漢語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廣,使用人口約占漢族總人口的75%。
官話方言內部按其語言特點一般可以分為八個次方言:東北官話、北京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

東北官話

東北官話是漢語官話的一個分支,分布於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的絕大部,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河北省東北部。170多個市縣旗,使用人口約1.2億。東北官話可分為吉沈片、哈阜片、黑松片,每片又可分為若干小片。
東北官話是狹義上的東北話。廣義上的東北話不僅包含東北官話,還包含大連等地使用的膠遼官話。
東北官話相當接近國語(北京話與國語之間則有相當明顯的區別:過多的兒化音、北京話特有的方言詞等等)。

北京官話

北京官話,是官話的一個分支,雖名稱中有“北京”二字,但並非北京話,更準確的說北京官話是熱河地區的方言,主要分布於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廊坊市、涿州市,內蒙古赤峰市,遼寧省朝陽市、葫蘆島市建昌縣、阜新市部分地區。可分為京師片、懷承片、朝峰片、石克片四片。使用人口約1500萬。三聲四調,古入聲派入平、上、去且相對均勻。其中,屬於北京官話區的承德市灤平縣是全國國語標準音採集地。

冀魯官話

冀魯官話是漢語官話方言的一個分支,分布於河北省大部、山東西部以及北京市平谷區、山西廣靈縣和內蒙古寧城縣,使用人口約9000餘萬。大致可分為三個片:保唐片、石濟片、滄惠片。可再細分為十三個小片。
冀魯官話區主要的特點是大都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古平上去三聲和古入聲濁音聲母字的演變情況各地相同。即古平聲清音聲母字今讀陰平,濁音聲母字今讀陽平;古上聲清音聲母字和次濁聲母字今讀上聲;古上聲全濁聲母字和古去聲字今讀去聲;古入聲次濁聲母字今讀去聲,全濁聲母字今讀陽平。

膠遼官話

膠遼官話是中國官話方言的一區,主要分布於山東省的膠東半島、遼寧省的遼東半島和鴨綠江下游地帶以及連雲港的贛榆區。
膠東話是從外地帶入膠東,遼東話是從膠東帶入遼東。歷史上在一些地區如黑龍江省還存在過個別膠遼官話的方言島,但漸漸都消失在周圍方言的“汪洋大海”之中了。
膠遼官話內分登連片、青州片(青萊片)和蓋桓片(營通片)。

中原官話

中原官話主要分布於河南大部、山東西南部、江蘇北部、安徽西北部、山西南部、陝西關中、甘肅東南部、青海東部、新疆天山以南地區等,共390個縣市,中原官話的使用人口僅次於西南官話。
典型中原官話與國語在聲母、韻母和用詞上差距較大,嚴格區分尖團音。主要以古入聲清音聲母和次濁聲母字今讀陰平,古全濁聲母字今讀陽平的入聲歸派方式是中原官話區的劃區標準。

蘭銀官話

蘭銀官話是的一個分支,它分布於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自治區的北部地區、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共56個縣市。可分為四個片∶金城片、銀吳片、河西片、北疆片。 
蘭銀官話古入聲清音聲母和次濁聲母字今讀去聲,全濁聲母今讀陽平。其中永登、皋蘭、古浪、天祝四個地點平聲不分陰陽,只有平聲、上聲、去聲三個調;其餘地點陽平與上聲同調,只有陰平、上聲、去聲三個調。
一般情況下,在國語里陰平的調在蘭銀話里發陰平;國語里的陽平在蘭銀話里發去聲;國語里的上聲在蘭銀官話里發陽平;國語里的去聲在蘭銀官話里發上聲。當然有些特殊的字詞不遵循這個規律,而且蘭銀官話在不同地區之間還是有一定的差異的。

江淮官話

江淮官話,舊稱南方官話、下江官話;又稱淮語、江北話、下江話。現被劃為漢語官話中的一支。
作為中國標準語的官話,東晉南北朝以來分為南北兩支,北方以中原官話的洛陽音為代表,南方以江淮官話的南京音為代表。而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北方官話直到清代中葉以後才逐漸取代江淮官話系的南京官話成為中國官方的標準語。
江淮官話分布於今江蘇和安徽兩省中部、湖北局部、河南南部、江西北部部分地區,使用人口大約為7000萬,主要分布於江蘇、安徽兩省的江淮地區。
江淮官話自東向西分為通泰片、洪巢片、黃孝片,其中以洪巢片人口占絕大多數。以前把南京話作為江淮官話代表語音,是一種古老的漢語方言。

西南官話

西南官話,又稱為西南方言,是流行於中國西南部四川、重慶、貴州、雲南、廣西等地以及鄰近的湖南西部、湖北大部、河南信陽、陝西南部、緬甸果敢的主要語言,在寮國、越南等地也有部分華人使用。西南官話在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果敢)具有官方地位,是僅有的3個具有官方地位的漢語分支之一。此外東南地區的軍話有時也被視為西南官話的一支。

吳方言

吳語,又稱江東話、江南話、吳越語。商周春秋至今有三千多年歷史變遷,底蘊深厚。在中國分布於今浙江、江蘇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東部、福建北一角。吳語是中國官方定義的中國七大方言之一。
從歷史、文風、語言特性分析,吳語極近中古華夏雅言,吳語的整齊八聲調是為古漢語正統嫡傳。和官話相比,現代吳語具有更多古音因素,諸多字音與古代韻書吻合。
吳語保留濁音,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韻,保留尖團音分化,保留較多古漢語用字用語。

北部吳語

北部吳語又叫吳語太湖片,為吳語的核心,紮根於創造輝煌歷史文化的典型傳統江南。
北吳片內部通話程度非常大,合為吳語太湖片一個語片,太湖片分六小片。

南部吳語

南部吳語分歧很大,甚至片內也有部分點不能通話。台州片語音與北吳最接近,婺州等地跟北吳尚有通話可能,而東甌片與其他片差異最大,不能通話。溫州話具有古百越語和楚語底層,所以即便吳語區的人也難懂溫州話。衢州市和上饒市的市區話帶有較多的太湖片特點,跟周圍鄉間的處衢話不同。處在蠻話區與閩南話區之間的金鄉鎮,人口1.6萬,為明初金鄉衛駐軍的後裔,屬太湖片吳語。南部吳語相鄰兩片間有些方言帶過渡性質。

西部吳語

西部吳語分布於皖南、江蘇西南部及浙江西北角,擁有輝煌的歷史文化。宣吳在太平天國時期遭受重創,流民問題嚴重,故一些江南地區不講吳語,此處僅計吳語文化縣市。徽州片曾因為沒有濁音(北吳南吳宣吳都有濁音,濁音是吳語的準入門檻)而被劃出吳語,但無確切定論,徽州片是古吳語分支,與現代吳語仍有差距。因吳語行政區未拆時,徽州是吳語行政區的組成部分,仍將徽語納入。

客家方言

客家人分布在廣東、福建、台灣、江西、廣西、湖南、四川、浙江等省,其中以廣東東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廣西東南部為主。客家人從中原遷徙到南方,雖然居住分散,但客家方言仍自成系統,內部差別不太大。四川客家人與廣東客家人、浙江客家人與福建客家人相隔千山萬水,彼此可以交談。
客家語是台灣的官方語言,也是除國語外唯一被外國(蘇利南共和國)列為法定語言的漢語方言。客語繼承了較多古漢語的特性,如完整的入聲韻尾[-p]、[-t]、[-k]。一般認為,客語和後期中古漢語(唐宋二代為準)之間的承襲關係較為明顯。
分布
客家方言主要通行於廣東、廣西、福建、江西和四川、湖南、海南、浙江、重慶以及台灣和香港的部分地區。其中主要的區域是廣東東部和北部,廣西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粵閩贛邊區一帶是客家最集中的地區,因而也是客家方言最流行的地區。在海外,東南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菲律賓以及美洲華僑、華裔中也有不少講客家話的。客家方言也算龐大,世界總人口超7000萬人。
具體片區:
大陸方面,客家語按照中國社科院和澳大利
舊版客語分布地圖
亞人文科學院合編的中國語言地圖集分類,其中,台灣客家語則被籠統歸為粵台片。根據大陸的分類,客語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型,即北片(嶺北客家音系)、南片(嶺南客家音系)。北片客家語差異不小,又細分為寧龍片、於桂片、銅鼓片、汀州片;南片一般分為粵台片、粵中片、潮漳片、粵北片,總八大片。
過去的分法(如右圖所示),潮漳片沒有定名,粵中片則被細分為粵中片和惠州片;現經過重新調整,仍為八片。
南片
南片主要包括廣東、廣西、福建東南部、台灣的客語,香港、澳門和海外的客語也屬南片。辭彙上與北片差異大,土語辭彙多且辭彙內部一致性較高,入聲保留較為完整。總體而言南片面貌比北片古老。
粵台片
粵台片是主流客語的代表,主要分布於梅州、河源、惠州東部一些縣。台灣客語也多數也屬粵台片。另外,粵西、桂南、海南等地的客語(涯話、新民話等)也從屬於這一片,可以稱之為“涯話小片”。四川、重慶的客家人也大多從粵東地區遷過去,原本也和粵台片相差不大,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地方客語也受到日益受到四川話的影響。
二、粵中片
粵中片主要分布於河源及惠州部分地區,分類上包括東江本地話,或水源音。
粵中片涉及珠江支流東江流域中上游地區的一系列土語,主要分布於河源和惠州部分地區。
一些主流客語使用者稱東江本地話為“蛇話”(或“畲話”),略帶貶義意味。
特別注意的是,惠州話(惠城話)原單獨分為“惠州片”。事實上,惠州話與水源音的聯繫相當密切。
三、潮漳片
潮漳片主要分布在與閩南語(包括潮州話)接壤的客家地區,如漳州、潮汕、海陸豐等地區。其中潮汕小片包括,豐順、揭東、揭西等地的客語,屬“半山客”,特點:辭彙受到潮州話的影響,具有與官話的蹺舌音不同的輕微捲舌音,平聲調接近官話。潮汕小包片以豐順湯坑話為代表;在泰國,不少華裔說這種客語。另外,海陸小片是指以陸河話、台灣海陸腔為代表的海陸豐客家語。
四、粵北片
粵北片主要分布於韶關。
北片
北片主要包括江西、閩西等地的客語。北部大片辭彙受贛語、官話、閩北語影響,與南部大片辭彙差異較大。各地入聲韻尾保留完整程度不一。根據北片特點,又細分為寧龍片、於桂片、銅鼓片、汀北片。
五、汀州片
原來的劃分中,原汀州府地區客語比較籠統地劃為“汀州片”。但由於南部的上杭、武平、永定等三縣口音較為接近梅縣話、惠陽話等,可歸為“粵台片”。而汀北片主要分布在原汀州地區的北部,包括長汀、連城、寧化、清流、明溪等五縣。
六、寧龍片
寧龍片的寧,指的是江西的寧都縣;龍,指的是江西的龍南縣;寧龍片則分布在寧都到龍南一帶,包括寧都、興國、石城、瑞金、會昌、安遠、龍南、定南、全南、尋烏等地。該片主要有寧石口音和三南口音。
七、於桂片
於桂片的於,指的是江西的于都縣;桂,指的是湖南的桂東縣;於桂片則分布在於都到桂東一帶,包括於都、贛縣、上猶、大余、汝城、桂東等地。該片主要有老客口音。
八、銅鼓片
銅鼓片主要分布在贛西北的銅鼓縣、修水縣等以及湖南的瀏陽市等地區。
註:
香港的新界客語屬客語粵台片新惠小片,與廣東深圳、惠陽、惠東的客家語高度接近,與其它主流客語都可以互通。約從1960年代開始,在廣東的客家地區有大批人員移居香港,他們帶來了廣東本地的客語。大多數移民的客語和新界客語可以互通。
海外客語以粵台片為主,還有少量潮漳片。由於梅縣客家人曾於18世紀在加里曼丹島西南端的坤甸建立華人國家蘭芳共和國,因此今隸屬印尼的該地有一種坤甸式的客語,它跟大陸的客語幾乎不同,坤式客語內夾雜很多印尼語和當地土話,可以獨立分為一類,可認為是客語海外片的一支。

粵方言

又作廣東話、廣府話。粵語含的九聲六調,保留中古漢語語言特點。在[6]粵語有粵海片、四邑片、高陽片、桂南片之分。

分布

粵語以珠江三角洲為分布中心,在中國的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及北美、歐洲和澳洲、紐西蘭、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的華人社區中使用,是香港、澳門的官方語言。

使用人數

使用人數超過一億,大多數在廣東廣西地區。

閩方言

閩語是漢語七大方言中語言現象最複雜,內部分歧最大的一個方言。主要通行於福建、廣東沿海平原、台灣和海南四省以及浙江省南部和江西、廣西、江蘇三省的個別地區。使用人口約8000萬。

分布

閩方言具體通行有福建省、廣東省、海南島、雷州半島、等地區。

使用人數

福建、廣東沿海平原、台灣和海南四省以及浙江省南部和江西、廣西、江蘇三省等地區使用,人口約8000萬。

閩南方言

閩南語俗稱“河洛話”、“福佬話”。當地人自稱“白話”,是通行範圍較廣的一片。“河洛”一詞來源當地人認為先人由中原河洛地區南遷形成的共識,而具體河洛地區尚未得考證,由區內各姓氏族譜記載溯源推斷應該在今河南一帶。包括福建省內以泉州、廈門、漳州三市為中心的20個縣市。福建省以外各地通行的閩方言,部分屬於閩南方言。閩南方言以廈門話、泉州話、漳州話為代表,形成於東晉永嘉南渡期間,底子是中原官話(河洛話);漳州話形成於五代十國期間,也有較大的影響;包括整個閩南地區和台灣地區的閩南語,基本都是泉州話與漳州話衍生而成。此外,潮州話、雷州話、文昌話也分別在廣東東部和雷州半島及海南島有較大的影響。[7]

閩東方言

通行於福建省東部,當地人自稱為“平話”。包括以福州為中心的閩江下游地區和以福安為中心的山區,共18個縣市,以福州話、福安話、福鼎話、蠻講為代表。閩東方言區內的不同地區的發音差異極大,方言內部交流非常困難,所以民間交流一般使用帶福建口音的國語來交流。

閩北方言

通行於福建省北部建甌、建陽、南平(不包括市區)、武夷山、松溪、順昌(東部)、政和、浦城(南部),通行於閩北地區的絕大部分縣市,以建甌話為代表。福建省以外各地通行的閩方言,部分屬於閩北方言。

閩中方言

通行於福建省中部永安、三明、沙縣,以永安話為代表。

莆仙方言

通行於福建省東部沿海的莆田、仙遊。以莆田話、仙遊話、興化話為代表。

贛方言

贛語,又名江西話,為漢族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語言。使用人口在江西境內主要分布在贛江的中下游、撫河流域及鄱陽湖及周邊、湘東和閩西北、鄂東南、皖西南和湘西南等地區。另外在浙江、陝西還有少數贛語方言島。可分為九片方言,以南昌話、撫州話、新余話為代表語或標準音。贛語內部的各方言之間互通程度亦非常高。
使用贛語的人口在5500萬左右,約占中國人口的5%左右,世界排第三十八位。

湘方言

又稱湘語,是漢語七大方言中通行地域較小的一種方言。湖南省有多種不同的方言,湘方言是其中最有影響的一種。

分布

湘方言通行於湖南省大部和廣西北部。

使用人數

主要流行於湖南省大部地區,使用人口在2500萬以上。

爭議方言

徽語

徽語,即吳語-徽嚴片,是一種分布在錢塘江上游地區古徽州府、嚴州府大部、饒州府部分地區的漢語方言,使用人口約436萬。
現代徽語分化於吳語,因其失去全濁音被排除出吳語,但由於其連續變調、韻母及句法和辭彙上接近金衢等處南部吳語,廣義上可歸屬吳語-徽嚴片。與鄰近的吳語及贛語相較,徽語兼具兩者特色,如聲母系統接近贛語,而韻母系統則與南部吳語接近。
徽語保留了很多的中古漢語的特徵,如入聲、次濁音、文白異讀的保留,和北方官話差別大,和吳語一樣,徽語的強迫式的在句子中連讀變調的發音特徵是另一個與官話的顯著差別。
舊時徽語以歙縣徽城話為代表音,嚴州話則以原建德梅城話為代表音。由於行政中心的變遷,屯溪話是徽語代表音。
徽語是屬於吳語,還是獨立的一種漢語方言,至今有待定論。

平話

平話是西南地區漢語方言的一種,屬漢語何種方言尚無定論,有的學者或方言書刊把平話歸入粵語,有的則認為平話是獨立方言。
平話名稱古代即有,涵義至今不明。使用人口200多萬。平話又分為桂北平話和桂南平話,桂北平話與湘南土話,粵北土話有近緣關係。

晉語

晉語是中國北方的唯一一個非官話方言,但是否歸屬官話,或獨立分出,尚有待定論。晉語使用人口約6305萬,晉語區東起太行山、西近賀蘭山、北抵陰山、南至黃河汾渭河谷,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晉語別於官話的最大特點就是保留入聲。晉語的聲調也有極複雜的連讀變調現象。晉語全濁音清化有四種不同的演化方式。多數晉語有五個聲調,部分地區有六個、七個或四個聲調。晉語有很多與官話差異較大的特徵詞以及保留的古語詞。晉語區還是中國唐詩的重要產區。
晉語的主要使用地區有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陝西省北部、河南省黃河以北大部、河北省西部,地跨175個市縣。晉語核心區主要為太原話(已分化成新老兩派)和呂梁話。

少數民族方言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方言的劃分主要根據區別性語言結構特徵的分布。

侗台語族

侗台語系的發源地在中國浙江、福建、廣西、廣東一帶。從基本辭彙的分歧來看,侗台語系的分化可追溯到距今2500年到3000年。漢藏語系的語族之一。又稱侗泰語族或侗台語族。分3個語支:①壯傣語支(又稱台語支):包括壯語、布依語、傣語等。②侗水語支:包括侗語、水語、仫佬語、毛南語、拉珈語、佯僙語、莫語等。③黎語支:包括黎語,有人認為仡佬語也屬於這個語族。壯侗語族分布在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貴州、廣東、海南和湖南南部,也通行於泰國、寮國、緬甸、越南北方和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形成東南亞一個很重要的語言群。壯傣語支的語言,國際上統稱台語。使用壯侗語族語言的人口,中國有2300多萬。

苗瑤語族

分苗、瑤兩個語支。苗語支包括苗語和一部分瑤族人說的布努語,瑤語支只有大部分瑤族人說的勉語。居住在中國廣東省增城、博羅等縣的畲族人所說的畲語也屬此語族,但語支未定。苗、瑤語族語言分布於中國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湖南省、廣東省、四川省和越南、寮國、泰國、緬甸等國靠近中國的地區。使用人口在中國約有940萬(1990)。

藏緬語族

藏語傳統上分為衛藏、康、安多3個方言,也有學者按地區分北部、東部、中部、南部、西部5個方言,藏語系語言方言區別特徵的表現形式不僅代表了語言變體的共時差異和歷史演變的不同階段,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語言之間的接觸關係對方言分化的影響。

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

佤語的方言劃分主要是依據地域分布:巴饒克方言分布於雲南滄源、雙江、耿馬、瀾滄等縣,阿佤方言分布於西盟、孟連、瀾滄縣,佤方言分布於永德、鎮康、滄源諸縣。佤語是從無聲調向有聲調轉化過程中的語言,但是聲調的有無對佤語方言差異的影響並不重要。巴饒克方言的大寨話和阿佤方言的細允話都有聲調,但是沒有歸為一個方言,這大概和不同方言聲調來源不同有關。巴饒克方言大寨話的聲調和韻母有關,即高調對應於無聲調方言的緊元音,低調對應於鬆元音;阿佤方言細允話聲調和聲母有相關關係,即高平/低平對應於無聲調方言的送氣的清音和濁音,高平也對應於清鼻邊音和清擦音,部分中平對應於不送氣清音,低平和部分中平對應於濁鼻邊音。[7]

阿爾泰語系語言

方言差異極其微小,辭彙和語法形態的語音差異是區分方言的主要依據。一般來說不同方言之間通話沒有障礙,甚至阿爾泰各語族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比漢藏語系同一語言內部方言的差異還小。
例如鄂溫克語海拉爾、陳巴爾虎和奧魯古亞三個方言只是個別輔音存在有對應的差別。[7]
維吾爾語的中心、和田、羅布三個方言之間僅表現於元音是以部位還是以唇狀和諧為主、語流音變,以及因語音變異而影響到詞法形式的差異。蒙古語方言的語音差異也基本如此。朝鮮語方言的情況比較特殊,是按朝鮮族移民到中國以前在朝鮮的居住地區,而不是按現有方言所在地劃分的,所以中國朝鮮語的6個方言在中國朝鮮語地區呈比較交錯的分布狀態,但是方言之間的語音差異依然很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