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蜀鎮

丁蜀鎮

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位於長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東瀕太湖,西部為天目山余脈,面積73平方公里,人口14萬,屬宜興市市區。2000年江蘇省將宜興市規劃定位為“我國著名的陶都,江蘇省重要的工業旅遊城市,蘇、浙、皖接壤地區的商貿綜合服務城市”。丁蜀鎮山水相依,風景秀麗,人文薈萃,是著名陽羨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江南旅遊勝地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丁蜀鎮丁蜀鎮

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是舉世聞名的“陶都”,位於美麗的太湖之濱、蘇浙皖三省交界處,面積15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20萬,是宜興市的人口大鎮、工業重鎮、歷史文化特色鎮和市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丁蜀,是一塊泥土火焰交織的神奇之地,6000年窯火生生不息,陶業代代相傳,陶藝創作異彩紛呈,紫玉金砂享譽世界。由於陶瓷產業發達,丁蜀很早就形成了一定的城市規模,奠定了丁蜀較好的工商基礎和人文基礎。改革開放以來,近20多萬丁蜀人民的艱苦創業、共同努力,全鎮經濟社會發展步入了持續健康發展的快車道,綜合經濟實力始終位居全省百強鎮前列,成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江蘇省民眾文化先進鎮”、“江蘇省文明鎮”。

而今,古老的丁蜀憑藉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豐厚悠久的陶瓷文化和人文傳承,依託欣欣向榮的現代文明、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正日益彰顯出蓬勃的活力和無窮的魅力,朝著富裕和諧秀美現代化新丁蜀的目標闊步前進。

江蘇宜興陶瓷產業園區於今年7月通過國家發改委審核批准為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園區規劃面積10.5平方公里,現有各類企業390家,總投資超過20億元,是特色鮮明的陶瓷主題園區。園區將在大力發展高端陶瓷產業、形成完整陶瓷產業體系的同時,著力發展機械電子環保生物新型材料等支柱產業、高科技產業,並大力發展研發中心、物流中心等現代服務業,使園區成為一流的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江蘇省無錫太湖外向型農業示範區,原名江蘇宜興觀光農業科技示範園,位於丁蜀太湖西岸,始建於1997年,總面積1.8萬畝。該示範區先後成為了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省級“重點觀光農業科技示範園”、首批“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中國無錫(宜興)台商投資農業園”核心區。園區依託太湖西岸獨特的區位優勢、土壤優勢、氣候優勢和自然生態資源優勢,並按照園區總體規劃,合理布局,大力發展花卉苗木、精緻蔬菜農業觀光、休閒漁業、優質稻米、生態茶果、加工貿易特色產業,建設太湖農業會展培訓中心,積極引進國內外資本投資農業,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經營機制企業化、產業產品特色化、產業導向外向化,不斷提高產業的集聚度和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水平,擴大外貿出口,努力形成富有特色的園區經濟優勢,建設成為全國一流農業示範區。

中國陶都陶瓷商貿城位於丁蜀鎮西部,新長鐵路、寧杭高速公路和104國道的交匯處,規劃占地1000畝,一期380畝已經初步建成,將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陶瓷商貿集散地和陶瓷信息、物流中心。

丁蜀鎮丁蜀鎮

全鎮經濟總量近90億元,產業發展以機電紡織陶瓷為主,機電、紡織等優勢產業經濟總量占到全鎮的70%。其中在新加坡上市的亨鑫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高科技同軸電纜銷售業績全國第一,占據了全國三分之一的市場。林龍電磁線、遠航合金材料、電工廠、非金屬化工機械廠、中訊數碼電子、維多利亞家具等一批非陶瓷規模企業已成為了園區經濟的支柱力量。

陶瓷產業方興未艾,異彩紛呈,彰顯特色,有五大門類,上千個品種。可分成藝術陶瓷(主要是紫砂)、日用陶瓷(主要是陶瓷餐具和陶瓷酒瓶)、園林陶瓷(主要是陶瓷花盆和陳設陶瓷)、建築陶瓷(主要是琉璃瓦、牆地磚和裝飾用外牆磚)和工業陶瓷。其中,工業陶瓷是近年來園區發速度最快、發展後勁最足的陶瓷門類。英國摩根集團旗下的宜興海登皇格精細陶瓷有限公司德國杜塞拉姆公司、化機集團、無錫錫陽實業公司生產的陶瓷輥棒、紡織瓷件、蜂窩陶瓷、超細研磨介質材料等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在國內外細分市場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並且參與了國家相關行業標準和規範的制定。

現狀

丁蜀鎮,地處宜興最南端,南與浙江省接壤,東靠太湖,依山傍水,中部一馬平川,交通便利,是宜興的人口大鎮、工業重鎮、歷史文化特色鎮和市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丁蜀鎮以盛產陶瓷而聞名中外,陶文化源遠流長,制陶歷史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 。目前是我國乃至世界最重要的陶瓷生產基地和陶瓷產品銷售集散地,被譽為“中國陶都”。丁蜀鎮先後被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陶瓷藝術之鄉”和“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丁蜀鎮早在1995年就被江蘇省列為對外開放工業衛星鎮,目前已形成了陶瓷紡織機電化工輕工建材工藝品等富有地方特色、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流通服務業十分發達,是三省交界處重要的人流、物流交匯中心。境內蘊藏著豐富的陶瓷原料、石灰石等資源,物產豐富,是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

丁蜀鎮是太湖“西走廊”上的重鎮。地理位置優越,歷來是商家必爭之地。過境的寧杭高速公路、錫宜高速公路、新(沂)長(興)鐵路和104國道使之成為溝通寧、滬、杭的交通樞紐,至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無錫的車程均不超過2小時30分鐘。河網交錯,大型船隊可直達上海張家港江陰等港口,建有貨櫃碼頭一座,水路運輸經濟便捷。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丁蜀鎮--這座具有5000多年文化的歷史名鎮,必將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

龍溪公園一隅

經過幾輪鄉鎮合併,現在的丁蜀鎮由原丁蜀鎮、周墅鄉川埠鄉洑東鎮大浦鎮組成。面積2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23萬。境內名勝古蹟眾多,山、林、竹、茶、陶俱佳,是環太湖旅遊圈和陽羨風景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丁蜀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江蘇省民眾文化先進鎮”、“江蘇省文明鎮”。

江蘇省無錫太湖外向型農業示範園

丁蜀鎮丁蜀鎮
丁蜀的歷史源於陶瓷,興於陶瓷。丁蜀的制陶歷史可上溯到6000多年以前,悠久的陶瓷歷史,積澱了丁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尤其是紫砂文化,獨步千年,更是丁蜀陶都立足於世界文化殿堂無可替代的文化標誌,古往今來的工藝大師和民間藝人薪火相傳,見證著中華文明發展的源泉和永恆的魅力。由於陶瓷的興旺,丁蜀很早就形成了一定的城市規模,奠定了較好的工商業基礎,現在的丁蜀秉承歷史和自然賦予的獨厚優勢,奮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城市現代化,經濟社會城市各個方面的發展呈現出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已經初步顯示出小康社會的現實模樣,正向著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奮勇邁進。

江蘇宜興陶瓷產業園區

丁蜀鎮丁蜀鎮

江蘇宜興陶瓷產業園區於2006年7月通過國家發改委審核批准為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園區規劃面積12平方公里,涵蓋高檔陶瓷區、韓資集聚區、高新產業區三個部分,是特色鮮明的陶瓷主題園區、新興產業匯集地、創新發展的重要載體。園區將在大力發展高端陶瓷產業、形成完整陶瓷產業體系的同時,著力發展機械電子環保生物、新型材料等支柱產業、高科技產業,並大力發展研發中心、物流中心等現代服務業,使園區成為一流的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中國陶都陶瓷商貿城

江蘇省無錫太湖外向型農業示範區,原名江蘇宜興觀光農業科技示範園,位於丁蜀太湖西岸,始建於1997年,總

丁蜀鎮丁蜀鎮
面積1.8萬畝。園區是聯合國國際生態安全合作組織成員、江蘇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省級“重點觀光農業科技示範園”、首批“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中國無錫(宜興)台商投資農業園”核心區。2007年被聯合國國際生態安全合作組織評為“中國十佳觀光農業示範區”。園區依託太湖西岸獨特的區位優勢、優良的土壤優勢、氣候優勢和自然生態資源優勢,並按照園區總體規劃,合理布局,大力發展花卉苗木、精緻蔬菜、農業觀光、休閒漁業、優質稻米、生態茶果、加工貿易特色產業,建設太湖農業會展培訓中心,積極引進國內外資本投資農業,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經營機制企業化、產業產品特色化、產業導向外向化,提高產業的集聚度和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水平,擴大外貿出口,努力形成富有特色的園區經濟優勢,建設成為全國一流農業示範區。

黃龍山步行街

丁蜀鎮丁蜀鎮

中國陶都陶瓷城緊靠城區西側,北近西山,南至民主路,西至新104國道,東臨城區,是無錫市重點項目之一,是宜興市的重點市場。她將丁蜀的陶瓷優勢和現代服務發展以及城市規劃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打造紫砂陶、日用陶、工藝陶、化工陶為核心的中國最大綜合性陶瓷商貿城;彰顯購物、行銷、會展、旅遊餐飲、休閒、電子商務、倉儲七大功能,形成以陶瓷商品展示交易為主,以文化旅遊、休閒消費為輔的集約化、多功能的大型現代特色旅遊商貿城

生活小區

丁蜀鎮丁蜀鎮

而今,古老的丁蜀憑藉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豐厚悠久的陶瓷文化和人文傳承,依託欣欣向榮的現代文明、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正日益彰顯出蓬勃的活力和無窮的魅力,朝著富裕和諧秀美現代化新丁蜀的目標闊步前進。

特色

夜壺

丁蜀鎮丁蜀鎮

提起夜壺會有許多兒時的記憶揮之不去。夜壺也就是尿壺,而因為北方天寒地凍,男人夜急不肯起床,而用壺“就被解決”而稱尿壺為夜壺了,因為“文雅”而泛用於大江南北。能進北方的男人被窩的只有兩樣,夜壺和女人。所以男人們對夜壺情有獨鍾,樣子千奇百怪,用材極盡奢華,金銀不過癮,關鍵部位還會用鑽石珠寶鑲著,甚至會專門整個童兒侍候左右,女人和小孩是絕不能享受夜壺的“美妙”的。而江南的夜壺大多是以陶加釉燒制而成,顏色或綠或或絳,家家戶戶會有三四個,而也無東北漢子的講究,男女老少,往往夜急騰身而起,男人大凡站立提壺,女人則蹲坐就壺,睡意朦朧中享受那份歡暢淋漓的感覺,此時最擔心的便是雨天脫在床邊的半筒雨靴了,往往會不小心錯成夜壺,但凡發生此事,也只能咬牙給予否認,哪怕是頭上挨“鑿栗”,因為傳出去可不是光彩的事。小時放學回家做完作業後第一件要幹的事就是倒夜壺了,而那時家家戶戶的糞缸也會集中在村子的某個地方,倒夜壺也成了我們在糞缸地帶嬉戲玩耍的一段美好時光。到了多看了幾遍《少林寺》後,夜壺就成了練功的水桶了,一手一個,平舉著去倒去清洗,清洗完後就晃蕩著回,幅度一大,“咣當”兩手只剩下兩個短短的把,兩壺四分五裂掉地下,這下麻煩大了,趕快找家裡缺口的,裂縫的棄壺應急,當然免不了的是一頓“海鋤”。

丁蜀鎮丁蜀鎮
夜壺是時代的產物,到了“鼎盛”期,床邊開始有床頭櫃了,那時我們叫“夜壺箱”,是不是放夜壺的,我也沒考證,不過沒了幾天,就開始流行痰孟罐了,而到了再後來,就是衛生間了,也就再也不用倒夜壺了。

丁蜀這個小鎮一直是以陶為業為生的,那時已很少見廠家生產夜壺了,不過夏天在窯頭火灶,窯工會用剛出窯的夜壺泡濃濃的紅茶來解暑解渴,光著脊樑的漢子操把仰脖一陣牛飲,想來也是歡暢淋漓的吧。而周遭的一些城市也會戲稱我們為“宜興夜壺”,我想也不是儘是貶損,更多的是作為陶這個產業“品牌”效應吧。

到如今,陶製的夜壺已少之又少,做夜壺的藝人也為數不多了,在上屆世界陶藝研究會上,看到了這最後的夜壺,一個近八十的婆婆,用了不到十分鐘,一口呵成,使一團泥巴變成了一個夜壺,勾起了我兒時的許多趣事,呵呵,最後的夜壺!

燃燒中的六百年古龍窯

丁蜀鎮丁蜀鎮

太湖河流池塘,綠樹小山坡,村落古龍窯就座落在這江蘇宜興前墅村中央,沿小山坡靜臥,從明朝至今,歷時600多年,現在每月還翻騰著兩次火浪,為現代時尚生活燒出很多燦爛的陶藝術品。

這是個神奇,因為她是國務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她還在使用,象剛開始建立的那樣燃燒著;一把火燒了600多年,而且還將燃燒下去,“活文物”能不神奇?

這也是個神奇,龍頭在山腳,龍尾在山上。沒有燒窯的時候,龍頭一直侵在水中,燒窯時,把水抽乾,等窯燒完後,龍頭前自然又蓄滿了水,保證龍的飲用。所以,幾百年來,窯體因為自然的乾濕調節而保存完好,其功能根本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丁蜀鎮丁蜀鎮
43.3米長的身,從山坡底一直延伸到山坡頂,龍身兩旁布置著42對燒火口,師傅們對稱著從底一直燒到頂,燒窯前,每個火口前堆著相當的枝柴,堆多少,完全憑的是經驗,42對火口旁的松枝燒完,一產品也就燒好了。

在龍身的西側,有5個進出窯身的裝窯口,最大的窯口在最頂部,也就是說,大件產品就裝在頂部,依次下推,到了底部進出口,人只能圈屈著身子在裝產品了,那種勞動強度的辛苦,非我們所能想像的。聽師傅們說,他們現在已經好了很多了。因為現在是半個月燒一窯,第二次裝窯的時候,窯內的溫度已經和外面一樣了。在以前,後面還在卸窯,前面已經在往裡裝窯了,圈屈身子還不是最難受的,那上一窯殘留的100多度溫度才是難以承受的。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保持溫度的連續。可見陶器的完成不是把一把土往火里一燒那么簡單的,水火無情啊!但也是這無情之中孕育了許多的有情和精彩!

文化活動

陶瓷藝術節

丁蜀鎮丁蜀鎮

質地精密,造型講究,裝飾純樸,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宜興陶器傳統造型樣式有掇球、合菱、竹扁、鵝蛋等多種,目前宜興已成為江南綜合性的主要陶瓷產地,產品遠銷東南亞各國。

宜興以陶為媒,以藝會友,在舉辦陶瓷藝術節期間,除組織陶瓷精品博覽交易會、宜興陶瓷藝術研討會外,還充分發揮宜興的旅遊資源優勢,開展宜興旅遊觀光活動.

旅遊

蠡河蜀山古南街

丁蜀鎮丁蜀鎮
起一幢幢高樓大廈和現代化的商住樓,那些古意的老街,作為歷史文化的積澱,作為一種地域文化的象徵,將遠逝的滄桑或多或少地顯現了出來。一個城市,不管是大城市還是小城市,如果沒有了老街,好比歷史行走到這裡突然停下了腳步,沒有了溫暖的民間煙火,也斷掉了城市的文脈之根。正如一個暴發戶,大腹便便,油頭粉面。你可以羨慕他的財富,但你對他貌似的富足卻尊敬不起來。在這點上,我對我所生活的城市是打心眼裡滿意的。這個有著七千多年制陶史並被稱之為“中國著名陶都”的江南小城--宜興市,便有著許多老街,其中保存比較完好被當地人稱之為“南街”的老街,綿延在蘇東坡所說“此山似蜀”的蜀山腳下,緊挨著歸隱鄉野的范蠡泛舟過的蠡河,不溫不火在演繹著陶都的故事。

蜀山古南街位於宜興市丁蜀鎮,南臨蠡河,北依蜀山。街長達千米,寬僅三、四米。街房的建築,均為磚木結構二層樓,如曬衣服,只需將一根竹桿從自家窗戶架到對面人家的窗戶即成。自然平衡的臨街風景線日復一日在延續著老街如江南細雨般濕漉漉的故事。倚門而坐的揀菜婦人、手搖蒲扇赤膊下棋的老人、手捧紫砂壺的壯漢、在街角搖尾走過的小狗、透著陰暗光線的搓麻將人……這些場景,使典型的明清江南古老街,順著貫穿陶都古鎮的蠡河水,流淌著陶都的詩味韻味。難怪陶都藝人去美國作關於中國陶瓷的講學,將南街的照片製成幻燈展出時,引起了美國人的一陣讚嘆——美國的歷史沒有蜀山古南街長呀!緊閉的門,虛掩的窗,泛著魚鱗光的石條路。依著蜀山的墨綠山影,就著蠡河的汩汩水流,數千年來,曲曲折折古南街的破舊屋檐以自身渾厚的民俗文風積澱,養出了陶都的性靈,育出了紫砂壺的渾厚。南街走出了許多值得敬仰的人物。不僅走出了製造了不朽藝術之壺的制壺大師朱可心、裴石民和其他無數制陶藝人;還走出了建造了漢語言質感文字的樸素品格詩人黑陶……他們值得古南街驕傲,值得行走在南街上的後人們投去敬佩的目光。

丁蜀鎮丁蜀鎮

作為江蘇省第一批古建築保護單位和宜興市文物保護單位的蜀山老街,據說舊時是繁華熱鬧的“紫砂一條街”。這裡,過半的住戶從事紫砂生產和經營。他們利用自己的住屋,後屋為製作生產坊,臨街前屋則擺起貨架設店經營。整個老街,足有三十餘家紫砂陶器店,可見當時紫砂業的興旺。除陶器店外,老街還有茶館布店五金及小百貨店,都以家庭為中心,他們相安無事,童叟無欺,過著與世無爭的自足日子。老街邊上的蠡河則停滿了大大小小的木船,有漁民,有運輸蔬菜的鄉農,更多的則是陶瓷製品的運輸船,通過這條河,把南街的陶瓷運到了四面八方。如果說,蜀山給了老街以厚重的支撐外,那么蠡河,則給了老街以延續的生機。

它所承載的不僅僅是享譽中外的紫砂壺,而是由所揉合成的一種質樸恬淡的紫砂精神。蜀山古南街是顯得那么的孤獨和微不足道,好象只能在孤芳自賞中找到自在的美麗。但是不然,老街的美是一份古色古香的返樸歸真的美,是一種現代文明所無法創造的文化的美民俗的美和鄉情的美。目前,南街尚處在“養在深閨人不識”的境地,這是好事。畢竟可以杜絕人來人往擁攘的遊客,可以杜絕提藍小買的追逐和毀滅南街的商業俗氣。南街在陶都的心臟,不喧譁不浮躁,含蓄而內斂,紫砂文化的積澱,早磨礪得它榮辱不驚。一扇幽暗的不起眼門的背後,裡面都會蘊含著一段超越時空的紫砂故事。在南街從容悠然的背後,南街的子孫們也匆匆地追趕著時代的腳步,他們用陶瓷藝術特有的魅力,為老街增添著別一種深層次的美。蜀山古南街,在歷史的長河中永葆自然的本真,在極端落寞的美麗中給陶都保留了一份充滿了吳地文化底蘊的驕傲。

東坡書院

丁蜀鎮丁蜀鎮

蘇東坡,名軾,四川眉山人。他在北宋元豐年間,曾先後三次來到宜興,對陽羨山水懷有眷戀之情。他看到獨山峰巒如黛,清溪縈繞的迷人景色,曾感慨地說:“此山似蜀”。他在《桔頌》是聲稱,要在這裡買一小園,種三百本以度晚年。他吟有“買田陽羨吾將老,從初只為溪山好,來往一虛舟,聊從造物游”之句,後因仕途坎坷,未得如願以償。宜興人為了紀念蘇東坡,就將獨山改名為“蜀山”,並在東坡講學處建造“似蜀堂”。明天順年年間,宜興人工部侍郎沈暉建築造了“東坡書院”,占地三十多畝,講堂六楹,中立蘇軾像,每月朔望講學,清康熙、乾隆間都曾修葺,後毀於鹹豐太平軍之役,同治八年重建,光緒八年再修,每逢東坡誕辰舉行紀念活動。1983年,丁蜀鎮政府再修東坡書院。

東坡書院、屋宇四進,總面積為一千多平方米。書院前有小河,叫“書院浜”。大門上有舒同所書“東坡書院”額,進門一條磚石甬道,左坡有“石牛池”,內有怪石如石牛,兩旁為“硯池”。左新建有碑廊,陳列歷代碑刻。第一進,面闊七間,前左右有石鼓墩。西面二間保存匾額三塊:一為清翰林院編修吏部侍郎周家楣手書的:“東坡買田處”,二為清浙江巡撫任道榕手書的“講堂”;三為清道光江寧布政使楊能格手書的“似蜀堂”;第一進與第二進倚東牆有屋二間,棟樑窗格較講究。第二進是主建築,七間。上懸三塊匾額,是第一進三塊匾的複製品。大廳寬暢,可容三、四百人。檐下斗拱,東西枋上雕雲鶴、卷草,中枋刻人物畫像,中間神座,朱漆貼金,出於名匠之手。正面牆上,嵌碑刻七塊,皆清代重修書院的碑刻。東邊是三間二層樓房,西面二間是“湖山拱秀廳”。第三進天井的東西,各有側室三間。第三進建築古樸,前部原為“講堂”,後部名“似蜀堂”。由此上行,地勢漸高,登上石級可上最後一進。第四進原是七間樓房,登樓可見市鎮全景和太湖遠景,樓早已焚毀,民國十九年(1930年)重建,建國後政府加以修葺。

在宜興閘門鄉永定村,有宋元豐七年,蘇東坡手植於邵氏庭院的“西府海棠”,所以又稱“東坡海棠”,每逢春日海棠盛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