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華[配音演員]

丁建華[配音演員]

丁建華,女,譯製片配音演員、導演。山東諸城林家村鎮人。1953年生。1971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任東海艦隊文工團演員。1976年任上海電影譯製廠配音演員兼導演。先後在近二百部譯製片中擔任主要配音及導演。

基本信息

簡介

(圖)丁建華丁建華

丁建華生於1953年、籍貫山東,曾在海軍東海艦隊及文工團任話劇演員。1976年考入上海電影譯製片廠,丁建華,女,上海電影譯製廠有限責任公司配音演員、導演。國家一級演員。 曾參加上千部(集)電影、電視片的譯製創作。其中在七百部(集)以上的譯製片中任主要創作(主配或譯製導演)。 自1979~1995年曾獲得文化部或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譯製片獎;《亡命天涯》《國際女郎》分別獲1993年、1994年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譯製片獎;《希茜公主》獲上海市首屆文化藝術獎優秀創作獎。此外,還擔任了近六百部(集)電視劇的主配或導演;錄製了大量的朗誦磁帶,如冰心作品朗誦專輯等;主持了各種國家、省市級大型文藝演出和活動。是享受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的國家一級演員、中國影協理事、中國電影基金會理事、中國電影表演學會理事、上海電影家協會理事、上海電影譯製廠配音藝術學校校長。

成長經歷

(圖)丁建華丁建華

丁建華1953年出生在上海市的一戶幹部家庭。爸爸是跟隨陳毅解放上海的來自山東解放區的部隊幹部,媽媽是一位滿腔熱情擁護共產黨的上海當地進步青年,他們在共同的鞏固新生政權的鬥爭中相戀成婚,丁建華是這個家庭中的長女。在被丁建華笑稱為類似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她,性格中兼具了爽朗與細膩的特質。她能歌善舞,偏愛文學,長於抒情表意,國小時寫的作文多次入選上海市少年兒童優秀作文選。而她那口純正的國語,最初便得益於國小時代教語文的方老師。方老師對學生們嚴格而紮實的漢語拼音基礎訓練,使得丁建華在一片吳儂軟語的語言環境中打下了學說國語的牢固根底。

知女莫如母,在那個沒有電視機的年代裡,母親發現女兒小建華十分著迷廣播電台播放的節目,便攢錢為女兒買了台“熊貓”牌的收音機。從此,丁建華便經常趴在收音機旁,出神地聆聽孫敬修爺爺講故事,上癮地收聽電台的長篇小說連播、廣播劇場等節目。當時,她特崇拜上海人民廣播電台一位叫陳淳的播音員,發覺連他播發天氣預報的聲音都是那么的動聽。

在史無前例的“文革”浪潮中,丁建華在上世紀60年代末終於挨到了中學畢業。和眾多知識青年一樣,入大學無門的丁建華,尋找著就業的出路。這時,一個喜訊傳來,恢復招收文藝兵的東海艦隊政治部文工團,要來上海招收學員。能歌善舞的丁建華,急忙報名赴考。在一輪又一輪的嚴格篩選中,丁建華以過硬的業務素質被錄取,然而,很快又因母親的出身問題在政審時被卡住。隨後,又經過家中親人不斷向黨組織反映情況,父母所在單位民眾也寫信舉薦,輾轉近一年,丁建華才得以進入東海艦隊政治部文工團,在話劇隊擔任演員。

步入成年便初歷挫折的丁建華,十分珍惜這次人生選擇。在6年的軍旅文藝生涯中,她虛心求教、鑽研演技,相繼在《楓樹灣》等十幾部話劇作品中成功扮演了小男孩、老太太、民兵連長等人物,也曾在京劇《智取威虎山》中扮演過小常寶。為此,她年年被評為“五好戰士”,受嘉獎。儘管丁建華表現出色,但由於那個特定年代的政治環境影響,丁建華的入黨提乾問題因家庭陰影的牽扯,一直未能實現,於是,她便萌生了脫軍裝的念頭。不久,她順利考入上海電影譯製片廠,正式成為一名配音演員,那年,她23歲。丁建華是幸運的,在她經歷了人生的一番風雨波折後,隨著“四人幫”的很快倒台,丁建華與上海電影譯製片廠迎來了藝術創作的明媚春天。在李梓、劉廣寧、邱岳峰等老一輩配音演員的悉心指導下,加上在部隊話劇表演中積累的表演經驗,丁建華成功譯配了一部又一部的影視譯製片,尤其是她在日本影片《追捕》中為女主人公真由美的出色配音,使她一夜成名,家喻戶曉。

進廠後進步神速的丁建華,很快成為國家一級演員,並獲中國電影“華表獎”、“金雞獎”、“上海青年藝術十佳”以及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學會獎”、“我最喜愛的女配音演員”稱號。從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她還在譯製片廠老廠長、著名電影譯製導演陳敘一的影響和指導下,學會了做譯製導演的工作,並培養了一批影視配音新人。

主要作品

(圖)丁建華丁建華和喬榛

《追捕》、 《遠山的呼喚》 、《安重根擊斃伊滕博文》、《卡桑德拉大橋》、《情暖童心》、《昏迷》、《細雨夢

回》、《莫斯科之戀》、《無頭騎士》《希茜公主》、 《國際女郎》 、《追尋鐵證》、《我兩歲》《魂斷藍橋》等。
作為演員,曾經拍攝過的電影:
1.《追尋鐵證》 (1991) .... (配音)
2.《謎中迷》 (1989) .... (配音)
3.《良宵難度》 (1988) .... (配音)
4.《婉麗》 (1986) .... (配音)
5.《開往克列沃的列車》 (1984) .... (配音)
6.《苦命夫妻》 (1983) .... (配音)
7.《天書奇譚》 (1983) .... 蛋生
8.《心泉》 (1982) .... 卡里

9.《異鄉淚》 (1982) .... (配音)
10.《英俊少年》 (1981)
11.《啞女》 (1981) ....

(配音)
12.《遠山的呼喚》 (1981) .... (配音)
13.《惡夢》 (1979) .... (配音)
14.《佐羅》 (1979) .... (配音)
15.《誰來赴宴》 (1978) .... (配音)
16.《絕唱》 (1975) .... (配音)
17.《葉賽尼亞》 (1971) .... 養母(配音)
18.《孤星血淚》 (1946) .... (配音)

(圖)丁建華丁建華和喬榛

參與製作過的電影:
2.《瀟灑桐廬》 (1995) .... 解說
3.《天網》 (1994) .... 旁白
4.《心泉》 (1982) .... 配音
5.《情系影壇》 (1992) .... 解說

6.《抗衰老——氣血與長壽》 (1989) .... 解說
7.《水彩畫 》(1990) .... 解說
8.《斯巴達克斯》 (1960) .... 配音
9.《斯巴達克斯》 (1986) .... 配音
10.《虎口脫險》 (1966) .... 配音
11.《悲慘世界》 (1958) .... 配音
12.《尼羅河上的慘案》 (1978) .... 配音
13.《追捕》 (1976) .... 配音
14.《天鵝湖 》(1979) .... 配音
15.《龍子太郎》 (1979) .... 配音
16.《茜茜公主三部曲》 (1955) .... 配音
17.《伊豆的舞女》 (1974) .... 配音
18.《婚姻》 .... 配音

獲得榮譽

她擔任主要創作的八部譯製片曾獲“金雞獎”及“政府獎”,如《亡命天涯》、《國際女郎》、《追捕》等。

由於她在美國影片《昏迷》中為女主角的出色配音,獲第三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學會獎”。

曾獲上海青年藝術十佳稱號、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學會獎、“我最喜愛的女配音演員”稱號。

和家人的故事

(圖)丁建華丁建華

從父母身上看到了責任和堅強

丁建華的父親是當年跟隨陳毅解放上海的山東解放區的部隊幹部,媽媽是一位滿腔熱情、擁護共產黨的上海青年。“母親當時負責協助我父親的部隊在上海郊縣一帶進行剿匪工作,最後兩人在解放上海、建設上海的過程中相戀成婚。我是這個家庭中的長女。”丁建華笑著說,母親當時在藝術領域也是個活躍分子,經常教當地的居民們唱歌,所以父親愛上她也是不無道理的。

1960年,因為家庭成分關係,丁建華的母親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崇明縣新海農場。父親當時已是上海市某縣縣委副書記,母親怕拖累父親而決定與他離婚。而父親這樣一個山東大漢,固守著對妻子深沉的愛和對孩子們的責任,最終沒有同意妻子的想法。當時,他們之間的一段對話聽來讓人為之動容:

“你就和我離婚吧,為了孩子也是為了你自己。只是我有一個條件,希望成為你家裡的保姆。這樣,我可以把幾個孩子帶大,同時也可以照顧你。”

“我堅決不能離婚。我有四個孩子,我還有你。孩子不能沒有媽媽,我也不能沒有你。”父親的肺腑之言,道出了對母親的愛。

也正因為這一句“不離婚”,父親面臨的是被革職,與母親一起到農場裡生活。舉家搬遷到農場的時候,丁建華只有8歲。在她的記憶當中,因為能和父母在一起,即便生活中有再多的苦難,也會讓她感受到別樣的安定和幸福。

丁建華喜歡用“堅強”一詞來形容自己的母親,在“文革”浪潮中母親受了很多苦,然而她從來不在子女面前流淚。母親每天都要乾很重的活,可回到家裡仍然把父親和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每天晚餐時間,母親總是將好吃的留給父親和孩子們,而自己則吃剩下的飯菜。丁建華說:“如果我們沒有吃剩的話,她就拿自己醃製的蘿蔔乾、南瓜乾來吃。當年自然災害的時候,媽媽因為營養不良而全身浮腫。”

(圖)丁建華丁建華

農場孕育了她的藝術生命

農場的艱苦生活沒有使年少的丁建華變得悲觀,相反,造就了她兼具爽朗與細膩的性格特質。她能歌善舞,偏愛文學,長於抒情表意。在田間地頭與貧下中農忙春耕,抑或與知識青年一起學習,但凡有人說:“建華,給我們唱首歌吧!”丁建華便會高聲歌唱:“太陽出來嘍……”投入地唱,忘我地唱,無論用什麼樣的情緒演繹,她總是拿捏得恰到好處,農場這片土地滋養了丁建華的藝術細胞。

丁建華13歲那年,“文革”浪潮衝擊著她的家庭。她不僅要擔心父母的安危,還要承擔起保護弟弟妹妹的責任,這時候她開始變得有些沉默,變得不再輕易開口唱歌。

然而,這沒能影響她對藝術的渴望,每當母親問起她:“建華,你將來想做什麼樣的人?”她就回答:“我想做王芳。”

電影《英雄兒女》中王芳的形象深深影響著丁建華,她希望能像王芳一樣當一名文藝兵。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上世紀60年代末,丁建華中學畢業了。正巧,東海艦隊文工團要來上海招收學員。能歌善舞的丁建華聽說後,急忙報名赴考。經過一輪又一輪的嚴格篩選,丁建華以優異的成績被錄取。然而好事多磨,因為母親的出身問題,她遲遲未能通過政審。最後,經過當地貧下中農以及家中親人不斷向黨組織反映情況,近一年後,丁建華才得以進入東海艦隊政治部文工團,成為一名話劇演員。

雖然丁建華表現出色,但由於那個年代特殊的政治環境,丁建華的入黨提乾受母親成分問題的牽扯,一直未能實現。丁建華回憶道:“雖然心裡有委屈,但在感情上我永遠信任媽媽,愛我媽媽。為了改變這樣的狀態,我萌生了脫去軍裝的念頭。”

懷揣著對電影配音藝術的好奇和追求,丁建華瞞著父母報考了上海電影譯製片廠。說起當年考試的情景,丁建華仍記憶猶新:“帶著自己對配音演員的理解,當我富有激情地朗誦完一段歌頌魯迅的詩歌后,台下有個低沉的聲音提醒我:配音不是朗誦,要把朗誦變成說話,同時又要保持住那份激情。後來我才知道,台下那個低沉的聲音就是考官之一喬榛。”

不久,丁建華順利考入上海電影譯製片廠,正式成為一名配音演員,那年,她才20歲出頭。

(圖)丁建華丁建華

“母女大戰”只為配好一場哭戲

丁建華懷孕6個月的時候,正在上海電影譯製片廠的錄音棚里為著名影片《追捕》中的角色真由美配音。當配到真由美逃到樹上大喊“救命”這一段戲的時候,丁建華情緒高漲。肚中的女兒顯然受到了影響,拳打腳踢地,似乎提醒媽媽她的存在。

女兒出生時的第一聲大哭響徹整個房間,丁建華戲稱:“那豈止是哭,簡直就是在‘嚎’,連醫生們都感嘆:又一個丁建華誕生了。”說起女兒細膩動聽的聲音,丁建華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女兒的嗓音遺傳了我的特點,一直到現在她的聲音都特別好聽。”

耳濡目染下,女兒已先後參與多部影視劇的配音工作,儼然是一名“老配音”了。和丁建華組成的“母女檔”更是為廣大觀眾帶來不少優秀的作品。回想起當初和女兒共同配音的場景,丁建華對母女間發生的一段小衝突念念不忘。

上譯廠曾接受了一部重要的影片《鋼琴課》的配音工作,由喬榛擔任譯製導演,丁建華母女為影片中的母女倆配音。片中的母親是個啞巴,因此,女兒就成了聲音上的“主角”。“望女成鳳”的丁建華期待著女兒將角色配好,然而女兒卻因某處聲音處理不當被導演連連喊停,丁建華將過錯歸咎於她滿不在乎的態度。在配完片中小女孩的一場哭戲後,女兒沒有認真地聽回放就去一邊玩了,這下丁建華忍不住當眾對女兒說了句重話:“難道這部戲就非你莫屬?如果早10年,這個角色就由我來配了,給你機會配,你還不認真些!”

聽到這句話,女兒“哇”地一聲哭了,一邊還喊著:“我不配啦……”而作為導演的喬榛也不得不同時成了這場“母女大戰”的“調解員”。女兒帶著哭腔說:“我可以繼續配,條件是媽媽不能在我旁邊。”

丁建華留在了配音室外,可有意思的是,還沒等女兒開口配音,丁建華就聽到她微弱的呼喚聲:“媽媽你快進來吧。”丁建華這下樂了:“我知道她還是最信任我的。女兒其實明白,光有別人對她的寬容和原諒而沒有媽媽的嚴格要求,她是沒法配好戲的。”

“嚴父慈母”為了女兒鬥嘴

丁建華的丈夫與她同在譯製片廠工作,兩人對事業的態度都是以兢兢業業為準則。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女兒不論從小在學習上還是如今在工作表現上,都沿襲了他們踏實認真的態度。

在丁建華的眼中,女兒是個聰明優秀的孩子,從國小到進入復旦大學世界金融專業學習,成績始終都很優異。可即便是這樣優秀的孩子,小時候也沒少挨父親的揍。

丁建華喜歡用“嚴父慈母”來形容丈夫和自己。丈夫的教育方式在丁建華看來有些“粗暴”,“女兒不懂道理的時候丈夫就會打她,他覺得,只有當女兒知道疼了才會明事理。”丁建華笑著說,她常常會為教育孩子的事情和丈夫有矛盾,有時甚至會哭著、喊著、叫著、罵著維護女兒。

“女兒寫得一手好字,這都是她爸爸打出來的。”丁建華回憶著。有一回,她和丈夫下班回家已是晚上11點,女兒已入睡,桌上留著作業本等爸爸檢查。看了女兒的字,丈夫感覺她沒認真寫,二話沒說就把女兒從床上“拎”起來,讓她重寫。女兒委屈得哭了,丁建華急了,勸丈夫說:“已經那么晚了,就不要寫了。”越是有人維護女兒,丈夫就越是打女兒。女兒被打得又哭又叫。丁建華氣急了,用字正腔圓的國語罵丈夫:“你這個法西斯!”說完便奪門而去。當時已經很晚了,丁建華在家附近轉了一大圈,冷靜下來後準備回家。回家路上總覺得有人在跟蹤她,她上樓梯,那人也上樓梯。到了四樓,丁建華猛一回頭,發現後面跟著的是住在隔壁的陸家伯伯。陸家伯伯說:“我聽到你們家又哭又吵的,怕你有什麼意外,所以我就一直跟著你……”

可是,對於爸爸的嚴厲管教,女兒不但不記恨,反而和他的感情特別好。每次丈夫出差,女兒都會想念到流淚。有時丁建華還會吃醋地說:“媽媽從來不打你,還一直幫著你,我出差的時候你怎么不哭呢?”女兒開玩笑地說:“如果你也像爸爸這樣打我的話,我可能早就沒命了。”

現在,女兒長大成人了,和父親的感情依然很好。女兒說:“要不是爸爸對我小時候嚴格管教,或許我現在會一事無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