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以後要懂得的100個經濟學常識》

《20歲以後要懂得的100個經濟學常識》

《20歲以後要懂得的100個經濟學常識》寫到現在社會是一個經濟越來越發達的社會。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已經徹底被“經濟”所“挾持”了。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與所做,全都與經濟活動有關。如何從經濟的角度看待我們的婚姻、戀愛、面子、交際、教育?價格大戰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價格背後的真相是什麼?怎樣才能理性消費,不做冤大頭?如何利用信息指導經濟行為?做事要考慮哪些成本?誠信、制度對我們有著怎樣的經濟學意義?要理解這些,必須要了解相關的經濟學常識。《20歲以後要懂得的100個經濟學常識》用通俗的語言和生動的故事,講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經濟學常識,將抽象、深奧、晦澀的理論知識還原為淺顯易懂的事理常規,幫助讀者正確地運用經濟學,讓經濟學更好地為自己服務。《20歲以後要懂得的100個經濟學常識》適用於大學生、年輕的公司職員和關心經濟與財富的人。

目錄

一、走進經濟學——看看經濟學家是如何思考的1.我們都是理性人:經濟學家眼中的國民2.激勵是有效的:人們普遍有著自利的本性3.物價上升,經濟停滯:經濟學家最頭痛的事4.只分析需求與供給:經濟學就這么簡單5.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平衡好取捨即可6.市場經濟:一種促進普遍經濟福利的方式7.通貨膨脹與失業率:物價高了,失業的人少了8.國民生活好與不好:這取決於勞動生產率二、總量經濟學——國家干預經濟的手段9.國家富與不富:看看GDP就知道了10.錢不值錢了:如果CPI不斷攀升11.經濟是過熱還是過冷:PPI是體溫計12.社會中有多少錢在流通:看貨幣供應量吧13.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調控經濟最常用的手段14.調節貨幣供給量:國家調控經濟最有力的手段15.物價為什麼會上漲: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16.財政出現了赤字:國家入不敷出了17.泡沫經濟:虛假的繁榮18.流動性過剩:物價上漲的隱患19.社會上流通的錢不夠了:通貨緊縮產生了20.中央銀行:國家貨幣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21.變化利率:政府干預經濟的槓桿三、民生經濟學——影響百姓生活水平的學問22.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賦稅的來源和用途23.徵收個人所得稅調節:調節收入上的差距24.企業的增值稅:消費者負擔的稅收25.社會福利:保障民生的一個組成部分26.職工福利:另一種消費品分配的形式27.養老保險制度:兼顧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28.保障性住房:讓低收入者有其房29.恩格爾係數:衡量小康水平的通用指標30.馬太效應:窮人更窮,富人更富四、投資經濟學——犧牲當前消費來增加未來消費31.理財越早越好:你不理財,財不理你32.理財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時間是你最大的本金33.保持理性的頭腦:合理理財才能越理越多34.投資不能急於求成:先難後易方能聚財35.複利:最神奇的財富增值工具36.學會存錢:重要的是留下多少37.儲蓄:不可少的傳統理財手段38.保險:給未來系好安全帶39.以房養房:一種新的投資方式40.基金:專業的理財顧問41.股票投資:風險非常大42.期貨:最簡單的金融衍生品五、職場經濟學——透視晉升、加薪的秘密六、消費經濟學——識破商家的把戲七、企業經濟學——認識企業的經營和管理八、博弈經濟學——獲取利益的最大化九、市場經濟學——資源最佳配置的方式十、貿易經濟學——世界經濟日趨一體化參考文獻

前言

市場經濟時代,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細微瑣事無不與經濟常識有關。所以,在這個經濟主導一切的時代,我們必須了解一些日常經濟學常識,學會像經濟學家那樣思考,從經濟學的視野去思考和解讀問題。這樣,我們的經濟活動才會更有準則和方向。所以,許多人想學經濟學。但是,一想到那複雜的公式和嚼蠟般的理論,許多人就打起了退堂鼓,覺得自己怎么可能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昵。其實不然,經濟學不只是課堂里的學問,它也可以以簡單的形式深入人心,晦澀的學術語言也可以變成通俗的語言和故事。當經濟學常識與生活結合起來,經濟學就會呈現出令我們意想不到的美妙和精彩。經濟學,是由一個個鮮活真實的故事構成的,是由無數位經濟學家和天才充滿妙趣的思想構成的。在經濟學中,總是有數不清的“意外發現”在等著你,可以讓你會心一笑,可以讓你恍然大悟,可以讓你茅塞頓開……傳統的經濟學教程是乏味的,它或許可以引起經濟學家的興趣,但卻會使普通讀者昏昏欲睡。為了讓枯燥艱深的經濟理論知識變成通俗易懂的常識性知識,本書沒有令人難懂的圖表和公式,不會像經濟學家一樣高高在上,讓人看了就敬而遠之。這裡有的,是通俗易懂的文字,有趣且生動的案例,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經濟常識,讓每一個人都能一看就懂。本書從日常經濟學的視角討論那些與我們平常人生活息息相關的瑣事。閱讀本書,你可以深沉思索,也可以激辯撻伐,但你會發現你能夠撥開迷霧,擦亮被假象遮蔽的眼睛,你會感慨——原來生活還能是這樣!另外,本書還整理出了可實際運用於年輕人生活的相關經濟知識。因為,本書以經濟學原則和與經濟景氣相關的知識、利率及匯率為基礎,介紹了包括投資注意事項和金融、儲蓄、保險、債券商品等方面的投資秘訣。總體上來講,本書以經濟學的基本結構為骨架,以生活中的鮮明事例為血肉,涵蓋國家、民生、企業、個人、世界……生動而又嚴謹地闡述了經濟生活中的許多基本原理和熱門話題。面對一篇篇文章,讀者如果隨意一翻,可以在輕鬆的瀏覽中了解某一個經濟學常識。如果沿著本書的目錄逐次閱讀,就會發現,這些文章實際勾勒出了一幅現代經濟學的大體輪廓。可以說,本書致力於以清晰、有力的語言,闡明有關經濟學思考問題的方法、國家巨觀調控、國計民生、投資理財、企業管理以及其他一些基本原理,提供給所有想要了解市場如何運作、如何賺取財富,以及如何做好經濟決策的芸芸大眾。希望本書可以為20歲以後的你在贏取精彩人生的道路上提供有益的幫助和借鑑。

精彩書摘

理性人假設即便在西方,對它的懷疑也由來已久,如同時獲得了2002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卡尼曼和史密斯經過30年的實驗證明,人不可能是理性的。而且,有人認為理性人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破壞組織的結構。他們認為這一假設對社會的影響有極為深刻的負面影響。如,當一個國家面臨外國勢力侵略的時候,理性人可以讓一個國家解體。因為面對侵略者的侵略,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不團結起來,而是各自追求自己的利益的最大化,其結果必然是大批叛徒的出現。當大批叛徒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時,他們就有了出賣自己朋友的理論基礎了。所以在特殊的年代,理性人是可以讓一個國家解體,甚至滅亡的。其實,亞當·斯密不否定人類的其他行為動機:比如愛他心、同情心等,但正是利己心驅使人們進行相互有利的交易。因為,亞當·斯密在更早一些時候還寫過一本《道德情操論》,在書中,他強調利他、美德與社會和諧。《道德情操論》與《國富論》一起,成為近代工業社會的兩本聖經。因為《國富論》告訴人們怎樣創造財富,而《道德情操論》則告誡人們怎樣處置財富。1976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在(《國富論》發表200年之際,對《國富論》一書進行了再版印刷。諾貝爾獎得主斯蒂格勒再版前言中說道:“……這並不意味著,斯密認為人的行為唯一地被自利性引導著。事實上,他的第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論》就旨在探討‘同情心’作為美德的含義……不過歸根結底,亞當·斯密相信,那個最能貫徹始終的,最普遍適用的,從而也是最可靠的人類行為動機,是人對自我利益的追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