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孤獨》

《鯉·孤獨》

《鯉·孤獨》作者:張悅然,江蘇文藝出版社於2008年出版。

“鯉”由青年作家張悅然主編,在中國內地開創了“主題書”這一全新的出版物概念。這一系列圖書在形式上沿襲著書籍的形態,編輯和設計上融合了雜誌的概念與光影,在內容上跨越了傳統書籍的樊籬,每本均圍繞著同一個主題展開,從內容安排上,以文學性很強的作品主導,題材上關照的是當下青年女性的生活狀態和內心世界,使她們找到自己在從女孩到女人的成長曆程里的同伴,認識真正的自己。

出版資料

《鯉·孤獨》鯉·孤獨
作者:張悅然等
ISBN:9787539929064
頁數:206
定價:25.0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裝幀:平裝
出版年:2008年

內容相關

《鯉·孤獨》《鯉·孤獨》
《鯉·孤獨》以“孤獨”為主題,以當下青年最關注的日本流行文學裡的強烈孤獨感為引子,展現和挖掘了女性“孤獨”這一心理狀態的不同側面。本書收錄了日本暢銷作家青山七惠、八零年代作家張悅然、周嘉寧安意如,七零年代作家周潔茹,台灣女作家胡淑雯的最新小說和隨筆。其中有中、日八零後生活和內心狀態的展現,也帶來了七零年代和八零年代作者和作品的碰撞。

於作者和作品而言,“鯉”是一個優雅而尖銳的容器,把好的小說和動人的圖片盛放起來,交相輝映。於讀者而言,“鯉”是一個全新的閱讀門戶,打開它,縱身其中,便可開始別樣的閱讀之旅。

關於《鯉》

《鯉·孤獨》《鯉·孤獨》
“鯉”從傳統文化中來,但是又具有不息的生命力。它質樸又妖嬈,沉靜又富有激情。“鯉”書系是一個承載著另人感動的文字和圖片的容器。它是優雅的,卻又很尖銳。它是從容的,卻又很劇烈。它是天真的,可是正在慢慢地走向滄桑。它是告別了一次又一次,挽留了一次又一次的青春

關於newriting

NEWRITING這個名字,給了這套書系另一個比較正統的詮釋。就是一種新的寫作,是屬於年輕人的文學讀物。新在有活力,形式多變,沒有任何局限。好的標準,也是多種多樣的。它們更自由大膽,更跳躍和充滿激情。

《鯉·孤獨》《鯉·孤獨》
她們是誰?
主編:張悅然
文字總監:周嘉寧
視覺總監:顏禾
文字編輯:於雪
流程編輯:劉燕

作者簡介

張悅然,女,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A組一等獎獲得者,“新概念作家”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1982年出生於山東濟南,2001年畢業於山東省實驗中學,後考入山東大學英語、法律雙學位班,現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攻讀理科。其作《陶之隕》、《黑貓不睡》等作品在《萌芽》雜誌發表後,在青少年文壇引起巨大反響,並被《新華文摘》等多家報刊轉載。2002年被《萌芽》網站評為“最富才情的女作家”。

《鯉·孤獨》《鯉·孤獨》

張悅然不同於那些“少年作家”,她所講述的顯然不僅僅是青春放縱、反叛傳統,而是在成長的迷惘中,小心翼翼地夢想和求證,思索和感悟。她的小說中,沒有了大多數“少年作家”作品中那種已經變成了時髦套路的憤世嫉俗,沒有了那種貧嘴饒舌和不著邊際的喧囂浮躁,沒有了那種僅僅在字面的意義上玩弄文字的小技巧,那其實還是一種學生腔調,而這一切,是與她思想的深度分不開的。她的思考,總使人感到超出了她的年齡,涉及到了.人類生存的許多基本問題,而這些問題,儘管先賢聖哲也不可能給出一個標準答案,但思想的觸角,只要伸展到這個層次。文學,也就貼近了本質。

已出作品:

《葵花走失在1890》2003年8月作家出版社

《櫻桃之遠》2004年1月春風文藝出版社

《是你來檢閱我的憂傷了嗎》2004年5月上海譯文出版社

《紅鞋》2004年7月上海譯文出版社

《十愛》2004年7月作家出版社

《水仙已乘鯉魚去》2005年1月作家出版社

《鯉·孤獨》《鯉·孤獨》

讀者評書

來自:btr
作為主題書,《鯉》還從態度、職業、星相等多種視角,以攝影、採訪、隨筆等形式,在真實和虛構之間描繪了一幅關於孤獨的多維全景圖——波咯咯普及了吸血鬼知識,張悅然寫了水瓶女伍爾芙,張優優採訪了幾種最孤獨的職業:電影院放映院、遊樂場管理員、精神病院看護等,deerplay則把沒有電視可看的空蕩蕩的星期二下午寫成了撲面而來的回憶。值得一提的是,隨筆作者河川敷是個常年隱居紐西蘭的神秘人物,在《我的生詞簿》里是否可以窺見他的蛛絲馬跡呢?

來自:黎戈
張悅然發來她主編的那本雜誌,張同學的雜誌叫做“鯉”,非常艷異而詭譎的名字。夢中見鯉乃吉兆,之前她寫過《水仙已乘鯉魚去》。小說寫完了,和“鯉”的緣分卻剛剛萌發。雜誌每期的主題都是一種情緒,第一期是孤獨。“孤獨原來是如此遼闊,如此恆久。這本書是獻給孤獨的,我們強大而溫柔的敵人,這本書,也是獻給你的,在某個深夜,我曾看到過你。彼時我在和我的孤獨作戰,而你正和你的孤獨對峙。我們忽然被打通了。孤獨,原來也可以是一座鵲橋。”

來自:胡赳赳
《鯉·孤獨》是一本讓人不忍翻開的書。當你面對一個人的孤獨時,尚且不知所措,此時要面對一群人的孤獨,面對孤獨的群體性境遇,一下子變得傷感、落寞、情懷徒然,也是容易的。
這裡頭營造著小小的狂歡。張悅然們的孤獨不是“荷戟獨旁徨”的魯迅式孤獨,也不是博爾赫斯的孤獨的老虎,而是,的確是,一種不確信的、如何與世界發生關係的孤獨。當你變成這個孤獨俱樂部的最新會員,讀上其中的一段文字,在吸血鬼的孤獨面前心生憐憫,這個“世界上的第三個人”並不恐怖,甚而高貴,他用吸血的方式確立與這個世界的聯繫,這有什麼錯呢?而“沙龍”欄目中討論的日本青春文學,自有其層次豐富的意旨,尤其是從村上春樹到青上七惠的的延伸,他們作品中有關孤獨的意蘊起了一些變化,雖然北野武三島由紀夫的那種“暴烈式的孤獨”沒有進入討論序列,嚴井俊二也不在,我最喜歡的渡邊淳一也沒有,但仍然可以找到這次沙龍的必要,孤獨是一根繩索,沒有作家不伸出脖子試試,挺過來的,就可以將頸上的勒痕示人,沒挺過來的,繼續演練與孤獨相伴的技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