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祥子》[80年代電影]

《駱駝祥子》[80年代電影]
《駱駝祥子》[80年代電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1982年,凌子風將老舍先生的名著《駱駝祥子》改編為電影,這是老舍先生作品改編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也是凌子風最為普通觀眾所熟知的電影。觀眾對這部電影所以耳熟能詳,與影片塑造了虎妞這個潑辣能幹、世俗精明又不失善良的獨特女性形象不無關係。斯琴高娃憑藉對虎妞這個角色準確的把握和詮釋獲得了1983年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和第六屆中國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成為她演藝生涯中具里程碑意義的角色。

基本信息

 

簡介

《駱駝祥子》《駱駝祥子》

影片通過幾個生動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示出一幅舊中國的真實圖景,生活氣息濃郁,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好勝要強的祥子指望做一個“自由的洋車夫”,並與劉四爺的女兒虎妞成親,不久虎妞難產而死。拉車二強子的女兒小福子卻對祥子產生感情,可是因窮困卻不能他們結合。當對未來充滿希望的祥子來找小福子時,小福子已死。好強的祥子最終也被吃人的社會吞沒。  

人物

《駱駝祥子》《駱駝祥子》

根據老舍同名小說改編,影片創作者遵循老舍先生原作的意圖,通過祥子的悲劇,表現出勞動人民在舊社會受到的種種苦難,在人物的塑造上,較原作更有所發展,如虎妞這一形象經過電影藝術的加工,成為銀幕上一獨特的藝術典型,是再創作中的突出貢獻。虎妞是人物關係和情節線索的中心,她與祥子、劉四、小福子等人的糾葛,充分展現了她的性格的多面性。

榮譽

該片獲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女主角獎(斯琴高娃),最佳美術、最佳道具4項獎;文化部1982年優秀影片獎,1983年第6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女演員獎(斯琴高娃)。

主創

導演

凌子風:1938年在武漢任中國電影製片廠美工師。同年赴延安,先後擔任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和華北聯合大學藝術學院戲劇系教師。1946年,在延安電影製片廠主演影片《邊區勞動英雄吳滿青》。此後相繼任職於東北電影製片廠和北京電影製片廠。其代表作品有《中華女兒》,《駱駝祥子》,《李四光》,《邊城》等。

主演

張豐毅:1978年,他以優秀的成績榜列前茅而進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學習。1980年,正讀二年級的張豐毅被香港鳳凰影業公司導演選中,在《塞外奪寶》中飾演男主角荊大雷,開始了第一部

《駱駝祥子》《駱駝祥子》

電影的創作。1981年,北影凌子風導演老舍先生名著《駱駝祥子》,經過慎之又慎,嚴之又嚴的挑選,最終確定由他飾演樣子。初出茅廬的張豐毅傾注全部身心投入這一形象的塑造,以艱辛的努力獲得成功而進入優秀青年演員的行列。繼而,得以更多地同我國的一流導演合作,其中如吳貽弓的《城南舊事》、於彥夫的《鴿子迷的奇遇》、胡炳榴的《商界》、黃健中《龍年警官》、滕文驥的《曼荼蘿》、周曉文的《青春無悔》以及陳凱歌的《霸王別姬》。近年來出演了不少熱門的電視連續劇,新近參演的電影作品是吳宇森的古裝戰爭大片《赤壁》。
斯琴高娃:中國影視、舞蹈女演員。蒙古族,1950年1月20日生於廣州。1950年到1954年在延安。1955年回老家寧城上學。1963年在內蒙古原昭烏達盟寧城子中學學習。1964年中學畢業後任內蒙古自治區歌舞團舞蹈演員、報幕員。1979年在故事片《歸心似箭》飾演山村婦女玉貞,獲文化部79年優秀青年創作獎。1980年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演員。1982年因在影片《駱駝祥子》中成功塑造了女主角虎妞的銀幕形象,展現了角色的複雜性格和鮮明色彩,獲第六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獎和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此後,又主演了《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大澤龍蛇》。1984年,主演《似水流年》,獲第四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演員獎。在影片《成吉思汗》中飾演成吉思汗的母親訶額倫時摔下馬鞍受傷。1989年,在香港影片《山水又相逢》中飾演在美國居住的中國人。次年,與張曼玉、張艾嘉聯合主演《人在紐約》。1992年後主演《香魂女》、《老人與狗》和《陽光燦爛的日子》。她是中國電影家協會第一屆理事。1986年後定居瑞士。高娃老師演出影視劇無數,是演藝圈裡的長青樹。2006年參演許鞍華電影《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其老到演技大獲好評,獲多個獎項肯定,並斬獲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影評

虎妞在片子裡,是一個被再創造的人物。她實在保有了書里的零星優點與個性,而多了許多的人情味。譬如她固然驕傲的算作大雜院裡的娘娘,懷孕了在蜜餞鋪子裡買酸食,給小福子小恩小惠差遣她當傭人,但卻還是對小福子一家有所真正的同情心。她可以說是個任性的女人,卻實在敢做敢當,固然有小市民的陋習,卻內心裡還有份善良。以至於最後難產而死,竟使人悲傷。
祥子,和書里差不多的樣子。老實忠厚的祥子,理想是買一輛自己的車,典型的小農經濟思想,中國小人物的小夢想追求者,但最後則夢想破滅。但片子裡沒有在最後渲染他怎么變壞了。而只是知道他徹底的對生活失去希望,做了無業游民。
其實想來,書和電影的主旨是有差別的。書要說明的是,畸形的社會能使好人變壞。書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表現得是這畸形社會下的產物。而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影片裡卻往往被一筆帶過。人物,無論本來如何,在這樣的社會裡,都非死即滅的下場,於是祥子最後成了騙子,成了個壞人。而這樣的結局,使人首先不對祥子產生同情,而質問社會。老實的駱駝一樣的祥子一去不返了,非但不返,社會上又多了一個蛀蟲,惡性循環似的社會,吞噬了人的善良本性,不斷製造著新的畸形者。總結起來,便是社會製造畸形,畸形導致悲劇————這樣的筆法,不消說是很深刻而尖銳的。
但影片則強調人物的悲劇性。祥子並未成為一個壞人,他只是消沉而墮落了。於是我作為觀看者首先不斷的對人物的悲劇而感觸。虎妞死,小福子死,祥子最後衣衫襤褸的從城樓的陽光里走到黑暗中。這樣的社會製造著悲劇,卻不首先製造畸形。於是在社會層面上的批判性就降低了。更多關注到人物本身來。而人物較之書中的單一畸形,卻較為飽滿可信起來。這是電影的手法。
可以說,這兩種方法,都有所側重。不能單純的說誰更好。時代不同,需要展現的層面也不盡然。但書自是好書,電影也可算作80年代的一部優秀國產片。
只是今天不知還否有人能寫出這樣的表現畸形人生社會的書來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