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背上的法庭》

《馬背上的法庭》

《馬背上的法庭》,這是一部根據寧蒗彝族自治縣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法官辦案的真實故事拍攝的影片。影片的鏡頭始終對準質樸的人們及其平凡而真實的生活,近在咫尺的美麗的瀘沽湖未曾在影片中出現過一個鏡頭。那未加絲毫修飾的真切的生存狀態一一呈現,令觀者透過影片倡導的主鏇律,看到其人文精神的核心。

基本信息

影片劇情

電影《馬背上的法庭》來自於報紙上刊登的一個真實故事。導演劉傑通過一個很簡單的故事,一種很樸素的拍攝手法,拍攝了這個“又像紀錄片,又像故事片”的作品。影片征服了威尼斯電影節也征服了國內電影局,全憑真心。

《馬背上的法庭》《馬背上的法庭》

馮法官是審判官、阿洛是剛出校門的大學生,楊阿姨是書記員。三個人用馬駝著國徽、號牌就上路了,目的地就是雲南的某村某寨!都是知道法律的效力,都知道法律對一個國家的作用,無論那個地方是多么的貧窮與保守!這個奇怪不正規的法庭就是在這山高路遠、偏僻狹窄、貧窮落後的經濟背景下產生的!影片一開頭就展現出崎嶇難走的山道,巔得阿洛直嘔吐!不過這個滿心激情的小伙子堅持的很好!一直想用書本上所學的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正、凜然的律法來為人民服務!不過卻還不明白這個地方的特殊情況容不下那樣深奧、順暢的法律條文!這裡的人並不是希望建立一個怎樣的秩序,而是只希望自己的委屈有人管。出現的幾個辦案細節很能說明在此處辦案的法官的入鄉隨俗!
兩妯娌要分家,但是卻長達半年沒有一個好的解決家產的方法,分歧就在於一個泡菜罈子,我們或許可以用尊嚴的理由去解釋這樣的堅持,然而當你看到妯娌二人都默不做聲地坐在原告和被告習上,無論別人怎樣開導解釋就是不言語時,真覺得這二人有過正常的交流沒有,最後老馮的辦法絕了,摔了泡菜罈子,賠了5塊錢,一人分了2.5,二人錢接了,謝謝卻沒有說!一直認為如果只是想在家裡某點錢財,算計家人的人永遠都不可能有錢,但是這個家庭的情況似乎又不僅僅是自私可以解釋的!背後還有種我們的民族同胞還有許多人生活得很貧瘠、很荒涼!

《馬背上的法庭》劇照《馬背上的法庭》劇照

阿洛自己辦的第一個案子是失敗的:張龍家的豬是放養的,豬把別人李二家的骨灰罐給拱了,李二家拼死拼活地不同意,說自己家的祖宗都沒得了!阿洛自己裁決豬不是人,不懂骨灰罐的意義,不應該付法律責任,而且什麼祖宗那些都是迷信的說法,法院不支持迷信活動,不受理此類案件!莽撞血性的村民肯定不依這樣的裁決,要直接刀棒幹上了,最後在老法官的簡單又可笑的方法下解決了問題:張龍賠李二兩頭豬,做一場法事!此時可愛的學生又說:第二條法院不支持,因為是迷信!老法官:對!不支持迷信!李二不依:比作法事祖宗不同意!老馮白了一眼他:你硬是老實喔!法院不支持,你各人也不支持嗎?

楊阿姨也是一個充滿心酸的人:年輕時國家選調少數民族幹部被選中,中年時候國家幹部一刀切要大專文化被切掉了。又因為是摩梭族人,在城裡沒有走婚的規矩,婚姻也耽擱下來!直到這要退休的年齡還是在為自己的家鄉做著自己的工作,回到她自己的家裡,侄兒侄女許多,自己確實孤單一人!在楊阿姨家裡住一夜,居然馬被人偷了,老馮走在寨子的路上,扯著喉嚨喊道:誰把我的馬偷了?誰把我的馬偷了!你看那單調的身影就讓人覺得心酸、淒涼,堂堂的國家幹部,執法人員之前為人家牽豬,現在找馬,找國徽!最後在一片草海中找到國徽,如獲至寶啊!
阿洛結婚算是不多的亮麗色彩了,新娘子穿著白色的婚紗,和阿洛一起歡快地舉行婚禮,此時老法官敬酒時說的話應該就是影片的意思了:結了婚好好過日子嘎!乾我們這行的不容易,最苦的就是家裡的老婆!等有了娃娃……儘管是有著酒勁說的。但是老馮的辛苦之意不言而喻!三個穿著國家制服的人員在這個年輕新娘的面前是那么得不一樣顯得多么尊嚴與正氣,然而這樣的莊嚴又是付出怎樣的代價的啊!
如果說我們美麗的祖國還有一部分人確實很苦、很窮,但是還有那樣一種人,那樣一種為這些人服務的人,他們同樣也堅持在那苦的第一線上!可能因為政策沒有照顧到,可能因為地方排擠,可能因為自身的背景不好,失去了許多可以上調的機會,就長期地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下工作著!工作是應該的,但確實是應該提高他們的待遇!

影片看點

《馬背上的法庭》劇照《馬背上的法庭》劇照

《馬背上的法庭》透過一支流動法庭的辦案之旅,制度下小人物的命運,折射出中國法制和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現狀,民族的問題,文化的問題,環境的問題,發展的問題,宗教的問題,傳統與現代的問題,更直接表現出司法公信力的問題。
影片把一個法庭放到了實行走婚制的,女人在家中的權力最大的,男人一般都是去走婚的,在家庭中權力不大這樣的背景下,給人真實感覺。
新老實力派的演技會戰

《馬背上的法庭》直觀描述本片的表演,即:李保田楊亞寧呂玉來三位,無不令人拍案叫絕,為故事的真實與角色的合理提供了巨大的說服力和觀賞性。
在中國偏遠的中西部農村,地廣人稀,交通不便。那裡的村民在遇到矛盾糾紛需要訴訟時,存在著很多的困難,因此產生了“流動法庭”。“流動法庭”亦稱“巡迴法庭”,某些地方俗稱為“馬背上的法庭”,這是為了解決中西部地區偏遠鄉村“打官司難”問題而設立的司法機構。
影片《馬背上的法庭》源於雲南省西北部寧蒗縣法院基層法官的真實故事。這裡在層巒疊嶂的群山中散居著彝、漢、普米、傈僳等十幾個民族,天高地遠的遼闊地理空間和各民族之間獨特的風俗民情,構成特殊的社會情景。有一支流動法庭常年在這裡辦案,組成這個流動法庭的有富有基層法律工作經驗的法官老馮、納西族摩梭人女書記員楊阿姨、年輕的彝族大學生法官阿洛。和以往並沒有不同,這趟馬背之行依然是從雞喉寨開始,經過雞肚寨、雞腸寨,到雞尾寨,這幾個地方分別居住著傈僳族、普米族、納西族和彝族。這趟馬背之行又和以往有所不同,書記員楊阿姨因為沒有文憑,按照政策被安排離崗退休,這次辦完案件後她將留在家鄉雞肚寨;大學生法官阿洛是第一次跟隨流動法庭下鄉,除了辦案外,還將到未婚妻的村寨舉行結婚儀式,普通而又不尋常的一次馬背之行開始了。
個乾淨的國徽掛在柴堆或土牆上,院子或街道中央放著兩張陳舊簡單的木桌,上擺寫著“法官”和“書記員”的兩塊紙制桌簽,被告和原告或坐著或蹲著或站在“法庭”內,然後法官說一聲:現在開庭。從形式上看起來,“馬背上的法庭”具備了正規法庭的基本模式,但這個法庭和城市中的現代法庭又相去甚遠。法庭上完全沒有曲折複雜的案情,也沒有律師唇槍舌劍的辯論,處理的不過是一些村民之間雞毛蒜皮的家常糾紛,甚至一些案子是正式法律無法解決的民間糾紛,裁決的方式與做法也已遠遠超出正式法律條文。
第一樁案子是妯娌爭罐。兩個兄弟分家產,妯娌之間因爭搶一個菜罈子上法庭,楊阿姨苦口婆心地勸說兩妯娌互相讓步卻絲毫沒有效果。最後老馮無奈將菜罈子摔碎在地上,然後掏出5塊錢讓兩妯娌買兩個新罈子,一人分一個。
第二樁案子完全是突發事件,根本就沒有在“法庭”上解決。一個村民家的豬拱了另一個村民家的罐罐山書面語“祖墳”)。祖墳被拱的村民認為祖宗因此受辱並且會帶給家裡晦氣,要求豬的主人賠兩頭豬和一場法事來消災解難。兩個家族的人互不讓步形成打鬥的架勢,關鍵時刻老馮以將心比心的策略化解這場武鬥之前的糾紛。

《馬背上的法庭》劇照《馬背上的法庭》劇照

還有一樁案子是兩個村子間的糾紛,發生在阿洛未婚妻(兩人已領取結婚證)的村里,阿洛岳父老葛是該村的村委會主任。鄰村的一隻羊因越過村界被宰殺了,鄰村的人來鬧事討公道。村委會主任老葛認為那是他們的村規,只要其他村的羊越界吃穀物就可以隨意處置。老馮認為村規有違法律民主,並當場讓阿洛以法官的身份證明老葛的做法不合法。老葛認為女婿胳膊肘往外拐,遂把女兒關在家裡不讓與阿洛舉行結婚儀式。當夜,阿洛帶著老葛的女兒“私奔”,雖然兩人是合法夫妻,但此舉破壞了當地的風俗,鄰村的村民認為公家的法律人員不講習俗,因此不認法庭不打官司了,糾紛就這樣消失於無形。
《馬背上的法庭》本身包含了很多關於當代中國社會和中國農村的現狀。法律如何在中國農村,尤其是邊遠地區的農村貫徹落實是一個巨大的現實問題。“流動的法庭”代表了國家法律,法官如何解決村民們的糾紛問題一方面關乎著村民們對法律、對國家的信任,另一方面也關乎著如何將法律與民主深入人心。村民對於法律與民主是似懂非懂的,更多的時候鄉民們處理問題是遵循著嚴格的傳統鄉俗而忽略法律界限。法律必須藉助傳統鄉俗才能化解問題,有時候甚至必須服從於傳統的鄉俗。法官老馮熟悉各種風俗民情,努力掌握著法律和人情之間的均衡,解決問題的方式更多地依據鄉民的道德自律和族群文化。
在鄉土社會,如何以“馬背上的法庭”為媒介均衡法與情的關係是最重要的問題。那么,如何在深遠的鄉土社會以點點滴滴的行為傳遞法與情的關係呢?代表國家法庭公正和權威的國徽被盜馬賊偷走,讓人發現遺留在草海里,村民問“是金的還是銀的”,老馮告訴大家:“它就和你們的佛一樣貴重。”於是,有著樸素信仰的村民立即拆卸家家戶戶的門板,鋪到草海中央,拿回國徽,並掛在火塘中央,徹夜打歌歡慶。當老馮走完一路重新回到納西族摩梭人的村落,試圖以法律的程式追究盜賊的責任時,摩梭人女長老認為國徽與馬匹已找到而且也根據當地的慣例處罰了盜竊者,拒絕交出作案者。儘管老馮百般地不情願,但無力也不能再追究盜竊者應有的法律責任。
法官老馮在回去的路上跌落到山底,只留下老馬徘徊在山崖邊,陽光下國徽閃閃發亮。當我們看到小女孩氣喘吁吁跑了十幾里的山路,只為了給幫助他們家解決問題的法官送上一包家裡的山果,就知道這一切都沒有結束。

人物塑造

李保田

《馬背上的法庭》劇照《馬背上的法庭》劇照

影片當仁不讓的男一號,李保田的表現實在令人動容。李保田一向因“賣力氣”而出名,在詮釋角色之前會做好各種功課,此番亦然。有趣的滇邊口音版的國語,成為老馮法官熱情而又頑固、自信而又自卑的性格的言語表征。猶以“嘎”的尾音最為有趣,問詢的聲調,同老馮的感情執行緒優柔的無疾而終,形成了十分貼切的對應。神情和肢體,不啻成功塑造老馮這位人物的另兩大看點。李保田對角色心情微妙變化的捕捉極端到位:“財產歸屬事件”里,儘管導演以中景平和敘述老馮最終“斷案”的一幕,但從走向妯娌倆、到向左後方轉體將近75度幾乎背對觀眾的行動中,老馮從無奈到失望的情緒波動,以及隱約一縷難以掩飾的惱火,在短短2、3秒內被完整地展現出來。所謂“好演員舉手投足都是戲”,穿著法院制服的李保田在“破罐破摔”的過程中,略顯笨拙的體態與突然啟動的身手,使可以預料的一幕,顯得爆發力十足。婚禮敬酒的戲無疑是李保田在全片的演技高峰。可以看出經過一段時間的體驗後,他與老馮這個人物日益合二為一,至中後程儼然人戲不分。無論牽拽小豬的蹣跚、抑或搜尋國徽的嘶喊,都準確印證了既存的“賣力氣”的評斷,能這樣用心書寫一個人物,誠可謂當代演員稀缺的敬業精神與責任感。特別是老馮走在路上都能打瞌睡的疲態,被年事已高的李保田在不經意間細膩勾畫。作為法官事無巨細、事必躬親的解決問題的方式,造成“職場的勞神”;個人生活一塌糊塗、隨波逐流的迴避現實的態度,導致“情感的累心”——迥異的兩種焦頭爛額,在身心俱疲的老馮的皺眉、紅臉、欲言又止里,被一次又一次同時曝光。於是,當告別了陪伴左右的老楊“千里走單騎”時,老馮的結尾亦不難想見。而對照這無盡的勞頓、坎坷,末了的處理倒似救贖,人物承受的所有苦痛終於止息。空空如也的最後一個鏡頭:揮別顛沛的旅人,惟有識途的老馬。去留的對比中,導演波瀾不驚地為觀眾呈獻難以言喻、難以平復的震盪和思索。
楊亞寧

《馬背上的法庭》劇照《馬背上的法庭》劇照

老楊(楊亞寧飾)的戲份,始於垂淚、止於垂淚,從失去已經成為習慣的事業,到告別已經成為寄託的依戀,一路減法。對阿洛的母性的關懷,儘可能地與對老馮的照顧一碗水端平,但心照不宣的默契與深藏暗涌的情愫,還是將面對老馮時不止是母性的體貼、更是女人的呵護的事實,潛移默化地傳達給觀眾。當老馮最終以一句“忘了”了結一切塵緣時,破滅的希望在“想起來,寫信告訴我”的無謂掙扎中,漸漸溶化於搓洗衣服的淒涼背影。難以察覺的停頓、依舊均勻的頻率,一切盡在不言中,老楊明知道不會有來信。所以她哭得那么傷心、那么沉默,以至於眼淚簌簌滾落的畫面,你甚至無法判斷是知道了老馮的事情,還是僅僅因為峰迴路轉不見君。老楊深沉和冷靜,一動一靜、相輔相襯,雖然話語不多,但兩個人的對手戲幾乎不分上下,尤其是兩個人生活化、欲言又止的寥寥的對話,平實中富有內涵,簡短卻深藏情感,無論是互相關照的扔大衣、還是洗衣服,那種有心卻不能在一起,最中國的委婉的情感,是最打動的情感留露。是一種說不出的感動。呂玉來的出場把新一代對傳統和人情的冷淡表演的忠規忠矩,另外就是本身就是村民的村民民眾演員倒是放得很開,有很多出彩的演出,在平添了一些喜劇效果的同時也給人留下可以回味的印象。結尾以及全片的音樂指導是雲南香格里拉著名的納西古樂領頭羊宣科,隨便的一首原生態小調都讓人心空遼闊。  

影片榮譽

《馬背上的法庭》榮膺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最佳影片獎。

幕後故事

在影片的背後,還有一個感人的真實故事。影片《馬背上的法庭》拍攝原型之一的雲南省寧蒗縣法院,一位法官的妻子,在丈夫因公犧牲後,刻苦自學法律並通過司法考試進入寧蒗縣法院工作,繼承丈夫未竟的審判事業。查詢到司法考試成績的那一天,這位法官的妻子給寧蒗縣法院院長發來一條簡訊息,她對院長說,這是她對法院最好的回報。至愛無聲!這正是那些已經遠去和依然默默奉獻在審判崗位上的法官們的真實寫照,他們用自己的一生,用青春、熱血和生命,無怨無悔地書寫著一個大大的“法”字!

幕後拍攝

《馬背上的法庭》劇照《馬背上的法庭》劇照

這是一部小成本影片,小到只有一個貼片廣告就直接進片,沒有主創人員介紹就直接入題:在雲南這個少數民族眾多、居住混雜的地區,一匹租來的馬,馬背上一頭馱著公家的國徽、一頭馱著私人的電視,三個法官,一生在這裡打交道的主審老馮(李保田飾)、因政策變動而被迫早退休站好最後一班崗的摩梭族書記員楊阿姨(楊亞寧(白族)飾),和把她“頂下來”第一次下鄉執法順便結婚的彝族大學生阿洛(呂玉來飾),三個法官從雞頭寨到雞肚寨再到雞尾寨再走回來,往返著辦理“小案多,難事多,負擔重,執行難,標的低”的雞毛蒜皮、風俗各異的甚至不知道能不能符合立案標準的案件,老馮也用多年練就的有時不像法官的審判方法來解決、處理……艱苦在鏡頭下透的那么自然顯眼、瑣碎甚至乏味的取證也給本身就是露天空地開庭的法庭平添艱難,然而,就像老馮幾乎較真的一定要在開庭前把國徽擺正一樣,簡陋的設施、有時不講理的處理方法,讓法律的公平在有強烈的民族風俗習慣中緩慢傳播……。
《馬背上的法庭》顧名思義,指的是在崇山峻岭的雲南少數民數偏遠地區,以馬匹作為交通工具的流動法庭。本片正是通過截取流動法庭的一段工作經歷,真實地展現出法制在少數民族地區面臨的困境以及執法人員的無私奉獻,同時也以人性化的視角,表現出他們事業、家庭難以兩全的內心矛盾。 放映結束後,觀眾對影片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並就片中感興趣的話題同導演劉傑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劉傑介紹說,影片的靈感來自報紙上的一篇報導,許多人可能覺得這是一部主鏇律影片,但自己拍的時候並沒有刻意這么做,只是想把一些東西真實地表現出來。他特別提到,除了李保田一位專業演員外,影片中的其他角色都由非專業演員扮演,但這並沒有成為拍片的阻礙,他只用了30天就完成了影片的拍攝。
對於結尾老楊失足落崖這個悲劇結局的安排,劉傑表示當初共拍了兩條結尾,還有一條是老楊牽著馬獨自遠去,但後來發現這一條拍攝的焦點虛了,沒辦法只好用上了失足落崖這個結局。有觀眾對這部藝術電影的票房表示了擔心,劉傑卻說他根本不在乎票房的高低,因為20世紀80年代就讀電影學院時的文化氛圍,讓他把拍藝術電影作為畢生的堅守和追求,這是他們這一代人無法改變的觀念。他甚至表示根本不希望影片賺錢,“這部低成本影片做後期的時候,王家衛和侯孝賢的班底都為影片無償工作過,如果我的影片賺錢了,下回就不能讓這些人無償幫忙了,那樣我哪請得起這些人呀,比如說《馬背上的法庭》賺了50萬,我都不知道該如何分這筆錢”。

影片評價

《馬背上的法庭》用樸素的鏡頭語言,生動再現了模範基層法院——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人民法院基層司法工作者,秉公執法,一心為民,用馬背馱著國徽,深入邊遠山村巡迴辦案,維護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的感人事跡。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李保田在片中成功塑造了基層法官“老馮”這一感人的銀幕形象,充分展現出基層司法工作者無私奉獻、忠於法律、忠於政法事業的崇高品格。該片由北京博尚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兒童藝術劇院和北京冬春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攝製,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麗江市中級人民法院、寧蒗彝族自治縣人民法院協助拍攝。影片被國家廣電總局列為優秀國產故事片,並在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地平線單元最佳影片獎,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獲得國際電影節大獎的首部國產主鏇律影片。為了推動社會主義法制理念的教育,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專門下發檔案,要求組織廣大黨員、幹部、政法工作者觀看該片。
影片片片名會讓人直觀地認為這是一部探討我國司法體制問題及歌頌司法戰線基層模範的主鏇律電影。影片也確實成功地塑造了老馮這樣一個優秀的鄉村法官形象,他熟悉民俗禁忌,憑著多年積累下來的經驗在解決糾紛和維護法律間進行著一次次艱難而成功的平衡。然而影片並沒有按著那種“弘揚”、“歌頌”的主鏇律思路走下去,沒有講述什麼驚天動地的感人事跡,塑造什麼形象高大的英雄人物,也不僅只停留在揭示我國司法體制在多民族山區的困境以及如何艱難行進的層面上。導演坦言拍攝過程中並沒考慮是否主鏇律的因素,打動他的是那一方水土和那裡的人們。於是,鏡頭跟隨著3人的腳步沿著蜿蜒的山路經過一個個村莊,靜靜地注視著空曠而沉默的大山,注視著生活在這裡的質樸人民,注視著他們那平凡而真實的生活。於是,近在咫尺的美麗的瀘沽湖未曾在影片中出現過一個鏡頭;於是,那未加絲毫修飾的真切的生存狀態一一呈現。於是,透過主鏇律的表象,令觀者看到的是電影人文精神的核心。
影片的導演劉傑雖是第一次執導電影長片,但攝影師出身的他已經有過多年和第六代導演合作的經歷,影片拍攝和剪輯過程中更得到過侯孝賢大師的親臨指導,這讓影片兼具第六代關注現實反映生活的視角和侯氏長鏡頭下沉靜悲憫的氣度。沒有絲毫的冗餘和雜質,訴說的激情沉蘊在克制而平實的敘事風格之下。導演和編劇細膩而敏銳地捕捉到了各色人等真切的喜怒哀樂和獨特的民俗風情,讓影片飽含生活的質感,完全沒有此類電影往往主題先行、細節匱乏的弊病。《馬背上的法庭》里更多是一種所見所得的自然流露,比如當我們跟隨著徒步翻山越嶺的法官一路穿過雞頭寨,雞肚寨,雞尾寨,接觸到彝族、摩梭族等少數民族獨有的鮮明的傳統習俗和文化習慣。其中的一些符號式概念,“走婚”、“占卜”、“離異”等,雖然不乏糟粕的色彩,但是卻以真實的姿態還原示眾。同時,在人物心理的把握上,按照劇情需要,把幽默、溫暖、落寞、失望等情緒表現得很到位。舉例來說,片中男主人公老馮和出身摩梭族的工作搭檔楊阿姨之間一開始若有似無的情愫,若非圍爐夜話的三人中,年輕口快的阿洛半真半假的取笑,觀眾還可能沒有意識到。而當三人來到楊阿姨自己的家,一個摩梭族寨子裡的家時,自家的年輕女孩對著老馮問:“您什麼時候來我們家走婚啊?”,大家哄堂大笑。老馮的哈哈笑聲則更令人玩味……
影片根據當地法官公正為法、一心為民、不辭勞苦、巡迴辦案的感人事跡為原型。展現主人公七天中用馬馱著國徽,到不通公路的三個邊遠山寨開庭審案的山地之旅,生動再現了雲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基層法院法官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矢志不渝,用自己的行動實現“公正司法、一心為民”的指導方針,為維護民族團結與山村的和諧不懈努力的感人故事。

導演介紹

《馬背上的法庭》《馬背上的法庭》

導演劉傑,是天津人,父母為農業大學教授,幼年曾隨父母下放農村勞動。從小熱愛繪畫,1986年高中畢業報考美術學院時,偶然看了電影《黃土地》,遂放棄美術理想,於次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一九九一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本科。曾任《十七歲的腳踏車》攝影指導,《馬背上的法庭》是他的導演處女作,獲第六十三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大獎。
代表作品:
1992 《冬春的日子》 製片人、攝影
2000 《十七歲的腳踏車》 攝影指導 第五十一屆柏林電影節評審團獎――銀獎三十八屆金馬獎最佳攝影獎提名
2006 《馬背上的法庭》 導演處女作 第六十三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正式競賽片

導演闡述

2003年我去雲南,看到了《馬背上的法庭》,之後我六次來到這裡,雲南省的寧蒗縣。 寧蒗縣地處雲南西北部的山區,山高路遠,道路和經濟條件很差,全縣面積6,000多平方公里,人口21萬,有12個少數民族。至2004年底,全縣仍有19萬餘人的年人均收入不足650元人民幣。
這裡的摩梭族還保持著母系氏族的社會形態。 我力圖透過一支流動法庭的辦案之旅,制度下小人物的命運,折射出中國法制和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現狀,民族的問題,文化的問題,環境的問題,發展的問題,宗教的問題,傳統與現代的問題,更直接表現出司法公信力的問題。在這裡現代司法體制就像馱在馬背上的國徽在顛簸中緩緩向前行。 像這樣的地區在中國有近千個,這樣的問題在中國的農村和小城鎮有著普遍性。它是真實的,真真實實的發生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

影片分析

《馬背上的法庭》《馬背上的法庭》

1、民族社會法制問題的另類思考,紅色幽默表象下的人文核心!
紀錄片《瀘沽湖畔的巡迴法庭》為素材改編,反映邊遠基層法官無私奉獻,苦中作樂,與地方民眾打成一片的紅色幽默電影。在個性鮮明的小人物和笑料百出的小故事中,體現人格的高大和情感的升華。關注民族社會法制問題,提倡人文關懷!全面展現美麗妖嬈的瀘沽湖,深刻品味摩梭族美好浪漫的文化風俗!充滿濃郁的地域特色和鄉野風情!
2、戲霸李保田一輩子演戲,訴說社會人生的真實滋味!
善良、智慧、熱情的鄉村法官,地道的方言、豐富的面部表情,舉手投足傳神至極!不少微妙而細膩的段落,每每都讓人心裡一顫、鼻頭微酸。如果說《那山那人那狗》是一杯清淡但值得品味的綠茶, 《馬背上的法庭》就是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濃湯,味道醇厚而綿長。
3、劍走偏鋒的題材,幽默睿智的語言,戲劇巧合的情節,笑痛腹肌!
耐人尋味的真實故事,雋永有趣的片段頡取,戲劇化的情節,看似巧合,實含經營之心!此片也有許多經典的話必將流行。比如老馮開頭說的:他第一次從雞頭寨到雞肚寨再到雞尾寨,走一趟感覺像被雞拉出去的屎一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