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伊登》

《馬丁·伊登》

《馬丁·伊登》是傑克·倫敦的代表作,是世界文學史上最著名的自傳體小說之一。青年水手馬丁·伊登偶然結識了上流社會的羅絲小姐,受她的啟發,發憤自學,並開始了艱苦的創作生涯。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年輕水手馬丁•伊登結識了羅絲一家,對資產階級的生活驚慕不已,更使他心醉神迷是是優雅美貌的羅絲。羅絲也愛上這個充滿力量,似一縷清新空氣的小青年。為了跨越與羅絲之間巨大的漚溝,他打定主意往上爬,在憧憬純真愛情的巨大動力下,發憤讀書。他不斷寫作,卻遭到冷漠的拒絕,欣賞他的只有勃力森登,一位憤世嫉俗的文學天才。馬丁•伊登逐漸發現上流社會並非他想像的那么高尚,羅絲離開了他,勃力森登也死了,支撐他奮鬥的精神支柱崩潰了。然而造化弄人,一夜之間他成了名,金錢聲望滾滾而來,昔日輕視他的人向他獻媚,羅絲也送上門來。馬丁•伊登看透厭惡這一切,也終於明白羅絲不是女神,她只是一個蒼白庸俗的資產階級小姐。在徹底的幻滅感中,馬丁•伊登在夜晚黑色的大海上結束了年輕的生命,像希臘神話中難以抗拒的命運一親,不幸成了作家生活的預言

內容梗概

《馬丁·伊登》《馬丁·伊登》
馬丁•伊登是一名遠洋航船上的水手。他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結識了露絲一家人,並深深地愛上了這位文科大學生,把她當成了理想的戀人。為了讓自己和對方匹配,他發奮讀書,用文化知識,尤其是各種哲學思想,來武裝自己。他覺得自己的經歷一定會引起人們的興趣,而自己的觀點也亟待向人們表達,於是便認真學習和練習寫作。但他的嘗試一次又一次地失敗,生活上也潦倒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儘管時常餓得發昏,連外衣也典當了,他仍不顧一切地讀書和寫作。他的姐姐、房東和工人朋友雖然喜歡他和同情他,卻不理解他,而那幫上層社會的紳士淑女,則對他百般嘲笑和揶揄,但他一往直前,堅持走自己的路。就他這種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而論,是積極的。
馬丁立志當作家,開始了艱苦的創作生涯,但他的稿件沒有一篇被採用,生活窮困撩倒,露絲也與他斷絕了來往。當他萬念俱灰、不再用功寫作時,卻時來運轉,一篇文章在一家大型雜誌上發表,其他退過無數次的稿件也大受歡迎。他一舉成名,露絲也主動找上門來投入他的懷抱。馬丁卻對這個勢利的社會徹底失望,在乘船出海途中,他悄悄地爬上舷窗,投入了大海的懷抱。

作品賞析

《馬丁·伊登》《馬丁·伊登》
這部帶有自傳色彩的長篇小說中,克傑•倫敦不但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寫下了自己如何在平庸的資產階級鄙夷下含辛茹苦地讀書和寫作的經歷,也盡情闡釋了他個人的混雜著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斯賓塞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和尼采的“超人”說的社會見解。《馬丁•伊登》是一部超越了時代的偉大作品,在美國文學史上起著先驅作用,以後不少描寫美國夢的作品都受過它的影響。

“啊,不錯,你可能毀了我的寫作和我的事業。我是天生必須走現實主義道路的,可是資產階級精神和現實主義是敵對的。資產階級全是膽小鬼。他們害怕生活。而你呢,卻千方百計地要叫我也害怕生活。你希望把我弄得循規蹈矩。你希望把我塞進一個兩英尺寬、四英尺長的生活的框框裡,在那裡,生活里的種種價值全是架空、虛偽而庸俗的。資產階級的教養和文化是建築在庸俗的基礎上的——我得承認,庸俗得無以復加。我剛才說過,你希望把我弄得循規蹈矩,用你的階級理想、階級價值和階級偏見來把我改造成為你自己階級的一員。”

這是工人出身的作家馬丁•伊登在拒絕他過去熱戀的情人、資產階級小姐羅絲•摩斯在他成名後要求重修舊情時的一段痛快淋漓的話。這構成了全書的最高潮。在這裡,他一針見血地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性。原來在二十世紀初,美國已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期。資產階級不但壟斷了社會上的物質財富,也壟斷了精神財富。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正是通過了摩斯一家子,尤其是羅絲本人,無孔不入地滲透進馬丁的心靈。在這場改造和反改造的鬥爭中,馬丁終於取得了勝利。

這是得來不易的。在本書開頭時,馬丁是個快滿二十一歲的水手,由於一次偶然的機會,結識了羅絲一家子。他踏進了她的家,就被室內的陳設、書畫吸引住了,乃至一見姑娘,頓時驚為天人,一見鍾情。他認為她美得超凡脫俗,跟他在貧民區里、跑碼頭時所結交過的娘兒們天差地遠。等她滔滔不絕地談起文學藝術來,他想起在書本上看到過的上流社會中的那種傳奇性的女子,不由得陶醉了,心裡油然產生贏得她的想望。羅絲呢,也覺得他好像一縷新鮮空氣,被他那強勁的體魄和充沛的精力所吸引了。

馬丁為了配得上她,開始把自己從生活小節、禮儀、談吐等等方面來個徹底的改造。拿對她的愛情為動力,他發奮自學:學語法、讀詞典、鑽研文學書刊。為了把自己經歷過的冒險事跡講給她聽,心中的創作欲猛地燃燒起來,產生了寫作的衝動,這就開始了他的艱苦的創作生涯。他跑公共圖書館,拚命閱讀、寫作,每天只睡五個小時。但是資產階級控制下的出版界給了他冷遇,一次次地把他投去的稿件退回來。他愛情至上,被迷了心竅,竟然對自己的工人階級出身感到羞愧,認為千絲萬縷的社會關係拖住了他,不讓他向上爬。但是在創作方面,他卻堅持了現實主義的立場,對自己的作品滿有信心,儘管羅絲為了能跟他結婚,拚命勸他學當時那種所謂的“有為青年”的樣,進她父親的事務所,一步步地爬到高位。馬丁為了生活下去寫好作品,寧願同時寫些遊戲文章來煮字療飢。這樣,由於世界觀的不同,他終於逐漸看出羅絲也和別人一樣,都是硬要把他塞進他們的生活模式中去。但他對她的愛情還是有信心,直到由於一場誤會,馬丁被報紙渲染為一個激進的社會主義者,羅絲主動和他決裂。就在他感到失意的時候,忽然命運來捉弄他,報紙雜誌開始採用他的舊作品,他就此一帆風順地成為紅作家了。這一來,以前跟他斷絕關係的親戚、資產階級頭面人物都來請他吃飯,當面拍他馬屁了。這使他百思不得其解:這些作品都是早就完工的,不知被退過多少次了,為什麼今天大家都爭先恐後地搶著發表呢?而他本人,也還是過去的那個馬丁•伊登,一點兒也沒有變,為什麼今天大家都來奉承了呢?最後,連羅絲也自動送上門來,願意委身與他!他極度反感,看透了這些衣冠人士的真面目,感到徹底幻滅。唯一的當初就賞識他才能的社會黨人勃力森登呢,已死去了。馬丁萬念俱灰,把所有的稿件都處理完畢,不願再寫一個字,把版稅所得用來資助他的親姐妹、洗衣作夥伴喬埃,以及為他守身如玉、一往情深地熱愛他的青年女工麗茜·康諾萊。他感到對生命已沒有絲毫留戀,終於投身大海,了此一生。
一個富有才華的青年作家就這樣拿自殺來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作了全面的否定。他寧願死去,也不願對資本主義社會屈服。他原可以在成名之後,接受資產階級的捧場,滿足出版商的要求,源源不絕地寫新作,名利雙收,達到他向上爬的目標。然而他無法跟自己的良心妥協,因為他已看穿了這社會的“上層”是這樣的虛偽、卑鄙,一切全是欺騙。倫敦用這樣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的慘痛遭遇對當時的美國社會作了無情的撻伐,他通過馬丁之口,直接向資產階級的價值標準提出了挑戰。這和當時大量的美化現實、粉飾太平的浪漫小說構成了鮮明的對比。《馬丁•伊登》作為一部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巨著,對二十世紀初期的美國文壇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馬丁伊登的自殺,和傑克倫敦的自殺,無疑都源於對生活的徹底失望。馬丁伊登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作者自己對社會的不滿。充滿物慾和勢利的資本主義社會扭曲人性真實價值的上流群體,讓馬丁絕望,從而對生命本身的價值充滿反省和疑惑,在無法解決這一問題的時候,選擇死亡作為了解脫。生活是假象和真相的集合。如果以前的自己都是蒙住雙眼在摸索,在發現這個世界並不完美的同時,還是對自己微笑吧,因為你已經走過了幻想的年齡。對馬丁最大的一擊也許來自於他曾經過度理想化的露絲,不純潔的愛情促使他放棄了最後的求生念頭。

作品評價

《馬丁·伊登》《馬丁·伊登》

《馬丁•伊登》是傑克·倫敦的代表作,帶有自傳性質。主人公馬丁·伊登原是一個年輕的普通水手。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銀行家莫斯的女兒羅絲。他崇拜羅絲的純潔高雅,而羅絲也被他的粗野不羈所吸引。在愛情的鼓舞下,馬丁刻苦讀書,發奮寫作。但他們的感情遭到了莫斯夫婦的反對,羅絲同馬丁斷絕了來往。後來馬丁以極大的毅力獲得了成功,成為名作家。原先對他不屑一顧的人都對他另眼相看。羅絲也想重修舊好,被馬丁憤然拒絕。然而馬丁躋身於上流社會後,卻看透了資產者的自私和虛偽,在幻滅的痛苦中投海自殺。《馬丁•伊登》是傑克•倫敦最有影響的作品,一則因為它具有明顯的自傳色彩,提供了認識、研究倫敦寶貴材料,二則由於它在思想上和藝術上有很高的價值,標誌著美國現實主義文學在本世紀初的重要發展。

《馬丁•伊登》的思想內容相當豐富。首先,它真實生動地描寫了一個出身微賤的作家的艱難的奮鬥道路,表現了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一個正直作家的坎坷命運。其次,小說對資產階級的體面人物作了細緻的解剖和無情的嘲諷。小說告訴人們,真正的野蠻人並不是馬丁和他所屬的階級,而恰恰是那些自詡為文明人的羅絲小姐和她的父母莫斯夫婦等。此外,小說對個人主義也作了一定的批判。馬丁為了贏得羅絲的愛情,竟可以不顧一切。他離開自己的階級和朋友,到頭來卻發現是南柯一夢。他後來的悔恨、落寞、空虛、孤獨和自殺,實際上是對個人主義的懷疑和否定。不過,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在對個人主義進行鞭撻時,流露出對斯賓塞的社會進化論和尼采的超人哲學的矛盾態度。這部小說是一部半自傳小說,更是一部個人奮鬥史。在《馬丁•伊登》里,傑克•倫敦正是以馬丁的一生遭遇來表現他對社會、對人生的理解和認識。他在小說中基本上否定了馬丁•伊登的個人主義思想,抨擊、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陰暗面。這無疑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因此,《馬丁•伊登》一直被視為美國文壇上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的名作。

與此同時,《馬丁•伊登》所洋溢出的那種生之動呼和陽剛之氣,不僅深受廣大普通讀者的歡迎,其字裡行間所透射出的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奮鬥精神,更是催人奮進,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美國文學發展史上,《馬丁•伊登》起著先驅作用,後來不少描寫“美國夢”破滅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它的影響。

這是一部關於理想幻滅的小說。當時的美國,雖然一樣有貧富的差距,有壓迫與被壓迫、奴役與被奴役,但是,也同樣存在著一種崇尚力量鼓吹努力的美國式的夢幻,一種依靠勤奮改變自己生存狀態的美好的騙局,就像馬丁說的,一個人只要有意志力,就能超越他的環境。努力學習,努力工作,努力賺錢,努力生活,承受著常人所不能承受的一切。我們面前有一張美麗的圖畫,裡面有我們想要的一切,它笑盈盈地在面前,指引著我們的方向,而我們始終在路上。到頭來,真正走到畫前的時候,才發現它只是一張美麗的畫而已。小說細緻的心理描寫和善於通過人物的行動去揭示人物的性格這兩點,也為人們所稱道。

人物分析

《馬丁·伊登》《馬丁·伊登》

“啊,不錯,你可能毀了我的寫作和我的事業。我是天生必須走現實主義道路的,可是資產階級精神和現實主義是敵對的。資產階級全是膽小鬼。他們害怕生活。而你呢,卻千方百計地要叫我也害怕生活。你希望把我弄得循規蹈矩。你希望把我塞進一個兩英尺寬、四英尺長的生活的框框裡,在那裡,生活里的種種價值全是架空、虛偽而庸俗的。資產階級的教養和文化是建築在庸俗的基礎上的——我得承認,庸俗得無以復加。我剛才說過,你希望把我弄得循規蹈矩,用你的階級理想階級價值階級偏見來把我改造成為你自己階級的一員。”
這是工人出身的作家馬丁·伊登在拒絕他過去熱戀的情人、資產階級小姐羅絲·摩斯在他成名後要求重修舊情時的一段痛快淋漓的話。這構成了全書的最高潮。在這裡,他一針見血地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性。

馬丁·伊登瘋狂地愛,以至於不惜改變自己,不惜付出一切。人們常說,愛情是盲目的,它會讓人失去自我。但是,還有相反的情形,愛情也會讓人發現自我。在露絲面前,馬丁感到了神的啟示,受到了美的洗禮,他突然驚喜地發現,自己擁有無窮的力量和澎湃的熱情,他可以成為另一種人,於是他渴望把自己最好的東西全部獻給愛人,他努力奮鬥,他改變自己,他把自己的未來都寄托在這份愛之上,然而,這份愛,其實只是他自己的幻想,他愛的只是他理想中的露絲,他夢裡的神仙中人,一個在他的愛情詩里熠熠發光的精靈。當一切美好的憧憬坍塌的時候,這份愛也就不復存在,他痛苦地發現,眼前這個庸俗褊狹的女人,他從來也不曾愛過。

人們總喜歡,或者說總習慣用“苦盡甘來”這四個字來形容生命的歷程,而且往往帶上些輕鬆的呼吸和歡快的微笑,卻不知苦難才使得人們生存,成功有時更意味著一種失落的空虛的危險。失敗中的寂寞無聊,只是毒殺生命的慢性藥,而忽然的成功,特別是成功帶來的太美麗的東西,卻如一把利刃,只一下便刺穿了他的胸膛,並摧毀了他的靈魂。馬丁選擇了死,不是在露絲背叛他之前,而是在露絲又來找他之後。這絕不是一種作者的寫作技巧,而是人物命運的必然趨勢。因為當露絲背叛他們的愛情時,馬丁並沒有太深地感到失去的悲哀,儘管他的一切都是為她而存在而延續。他更多的是感到一種平靜,因為他的日子很充實———拚命地幹活兒、拚命地看書和拚命地創作,在帶給他知識的同時也帶給了他力量。甚至他當時還沒有完全反應過來,沒有意識到他們之間一切都完了,儘管他看問題是那么的深刻,善辯。也許是他覺得自己還有事要做,覺得他還有努力的方向,還有一定要實現的目標:他所喜歡的創作、他所渴望的成功、他所需要的錢。

愛情的力量和對上層社會的嚮往,使得水手馬丁對自己從精神上進行了一次徹底的革命,他不斷地學習知識,不斷地尋求上進,渴望通過文學創作來達到精神世界的頂峰,來完善自己的人格和精神,也從而擠入上流社會,最終得到這個社會的承認也得到露絲的愛情。因為在他看來,要想得到上流社會的貴族小姐露絲的愛情,他必須和她保持一致,特別是在精神世界裡必須有共同語言。

不過,當馬丁得到了他曾想得到的一切時,他還是選擇了死亡。物慾橫流、人性扭曲,這本來就居於這個世界。大家都不覺得怎樣,唯獨他選擇死亡。實際上,馬丁並沒有死,他並沒有厭世,他也不是放棄生活。只因為他太熱愛生活,太崇尚真理,太憧憬美了,所以,他沒有辦法接受現實中的這虛偽的低俗的一切,他掙扎著,他以自己的方式抗爭著這一切。他選擇了死亡,隱匿在水底,是這個偉大的靈魂最後、最高的升華

作者簡介

《馬丁·伊登》傑克•倫敦
傑克•倫敦(JackLondon,1876年1月12日1916年11月22日)原名為約翰•格利菲斯•倫敦(JohnGriffithLondon),生於舊金山,他來自“占全國人口十分之一的貧困不堪的底層階級”。是美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作品不僅在美國本土廣泛流傳,而且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歡迎。著有《馬丁•伊登》《野性的呼喚》等50多本書。

傑克·倫敦24歲開寫作,去世時年僅40歲。十六年中他共寫成長篇小說19部,短篇小說150多篇,還寫了3個劇本以及相當多的隨筆和論文。這些作品共同為我們展示了一個陌生又異常廣闊的世界:那荒涼空曠又蘊藏寶藏的阿拉斯加,波濤洶湧島嶼星羅棋布的太平洋,橫貫美洲大陸的鐵路線,形形色色的鮮活人物,人與自然的嚴酷搏鬥,人與人之間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

傑克•倫敦的創作,筆力剛勁,語言質樸,情節富於戲劇性。他常常將筆下人物置於極端嚴酷,生死攸關的環境之下,以此展露人性中最深刻、最真實的品格。傑克•倫敦讚美勇敢、堅毅和愛這些人類的高貴的品質,他筆下那“嚴酷的真實”常常使讀者受到強烈的心靈震撼。

他一生共創作了約50卷作品,其中最為著名的有《荒野的呼喚》、 《海狼》《白牙》、《馬丁•伊登》和一系列優秀短篇小說《老頭子同盟》、《北方的奧德賽》、《馬普希的房子》等。傑克•倫敦是一個自幼當童工,漂泊在海上,跋涉在雪原,而後半工半讀才取得成就的作家。他那帶有傳奇浪漫色彩的短篇小說,往往描寫太平洋島嶼和阿拉斯加冰於雪地的土著人和白人生活,大部分都可說是他短暫一生的歷險記。他作品中的現實主義風格和多格化的題材,以及強烈顯來出來的作家的獨特個性,多少年來一直深深吸引著不同時代、不同經歷的讀者。

一九零零年傑克·倫敦的第一本小說集《狼的兒子》出版,立即為他獲得了巨大的聲譽和相當優厚的收入。在美國作家中,傑克·倫敦可謂是多產的,在前後十六年的創作生涯中,他出版的作品達五十餘部,其中中長篇小說二十一部,短篇小說集二十部,劇作三部,政論、隨筆、特寫等文集多部,留下了豐富的文學遺產,傑克·倫敦以自己的創作實力在美國文壇贏得了聲望。值得一提的是,傑克•倫敦只間接的接受過一些正規的教育,作為一位世界知名的作家,他是通過自學而獲得成功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