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制度

資本主義制度

資本主義制度指的是一種經濟學或經濟社會學的制度,在這樣的制度下絕大部分的生產資料都歸私人所有,並藉著僱傭或勞動的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利潤。在這種制度里,商品和服務藉助貨幣在自由市場裡流通。投資的決定由私人進行,生產和銷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業控制並互相競爭,依照各自的利益採取行動。

基本信息

基本定義

資本主義制度是經過工業革命,由工場手工業過渡到機器大工業以後最終確立的,資本主義制度和其他社會制度一樣,它繼承了以往社會所創造的生產力,並且在繼承的基礎上又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歷史作用

資本主義論述著作資本主義論述著作

資本主義制度和其他社會制度一樣,它繼承了以往社會所創造的生產力,並且在繼承的基礎上又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資本主義制度在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方面,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第一,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和競爭規律促進生產力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是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是以社會分工為基礎,以生產資料和產品屬於不同的生產者為決定條件的,是直接以市場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式。市場是商品經濟存在和發展的根本條件,因為商品生產者只有通過市場的交換,才能把私人勞動或局部勞動轉化為社會勞動,才能確定和實現商品的價值,從而確定是否為其生產者帶來物質利益。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不論是生產領域還是流通領域,社會經濟到處都是劇烈的競爭,生氣勃勃,蘊含著不斷發展和前進的動力。

第二,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為創造新的生產力和廣泛套用自然力和科學技術開闢了道路。到了封建社會末期,在小商品生產者兩極分化的基礎上產生出資本主義經濟,又經過資本原始積累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迅速建立和發展起來,這樣,社會生產力便獲得了迅速的發展。一方面,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是以社會分工的存在和發展為前提的,而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又必然反過來推動社會分工的更大發展。社會分工的發展、擴大,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誌。另一方面,資本主義在自由競爭時期所經歷的簡單協作、工場手工業和機器大工業三個階段,是資本主義勞動生產力發展的基本階段。簡單協作的勞動者協同勞動本身就創造出了新的生產力——集體力。以分工為特點的工場手工業使工具專門化、勞動操作簡單化,不僅有利於提高勞動者的勞動熟練程度和推動勞動工具的改進及革新,而且為機器大工業的出現準備了必要的條件。機器大工業的發展產生了資本主義的物質技術基礎,使生產過程中利用巨大的能源和動力、廣泛運用科學成就有了可能,從而擴大了人們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

第三,適應並促進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的科學勞動組織和管理制度的不斷發展及完善。社會生產力只有在人與物即勞動力同勞動資料實現有機結合的時候,才能成為現實的生產力,因而社會生產力中必然包括勞動的組織形式和管理制度,簡單協作是許多人在不同的但互相聯繫的生產過程中協同勞動的一種勞動組織形式,這種勞動組織形式擴大了勞動的空間範圍和生產的規模,從而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在現代社會中,資本主義企業積極開展經濟民主化活動,吸收職工參與企業的決策,建立工人參加企業管理的制度,這種勞動組織和管理的變化,極大的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向前發展。

第四,資本主義剝削形式更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者必須在生產資料上是一無所有的人,同時又必須是擺脫了一切人身依附關係的自由人,他們作為勞動力商品的出賣者出現在市場上,同以勞動力購買者的身份出現在市場上的資本家一樣,在人格上和在交易活動中都是平等的、自由的買賣關係。在資本主義剝削下,同奴隸制、封建制相比,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是獲得解放了。另外,在勞動力商品的價值中,除了勞動者及其家屬的必要生活資料的價值以外,還包括為適應資本主義生產的需要,勞動者應受的教育和專業訓練的費用。這種教育和訓練的費用無論怎樣受到削減,但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在生產中日益廣泛地被使用,它總是呈不斷增加的趨勢,這種狀況同以往剝削制度下勞動者只是被強迫地從事笨重的體力勞動相比,是前進了一大步。

第五,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所固有的微觀經濟巨觀經濟的調節機制對社會生產的促進作用。在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運行過程中,價值規律始終充當著調節經濟的角色,資本家從追求更多的剩餘價值出發,都在爭取較好的生產和銷售條件。這樣一來,市場機制和競爭機制不僅使資本主義經濟各部門的主要比例關係在大體保持平衡的狀態下運動和向前發展,而且推動了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同時,在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的不斷提高。同時,在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的不斷發展中,社會生產有計畫地發展不僅有客觀的要求,而且科學技術的進步又為實行計畫化提供了可能性條件。另外,經濟危機除了確是資本主義矛盾尖銳的表現外,它還強制性地緩和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著比例關係失調和不平衡的問題,這就為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和經濟的更加繁榮創造了條件。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由於其固有的內在的各種條件的作用,極大的推動了社會生產力極其迅速地向前發展,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世界進入二十世紀以後,資本主義社會創造的生產力遠遠超過了馬克思一百多年以前所估計的狀況。

階級統治

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是由資產階級創造的,資產階級所固有的生產方式是同封建制度的地方特權、等級特權以及相互的人身束縛不相容的,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制度,並且在它的廢墟上建立了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建立了自由競爭、自由遷徙、商品所有者平等的王國,在資產階級領導下,社會生產力以前所未聞的速度和規模發展起來。
第一,資產階級適應生產力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採取適當的勞動形式推動其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是在封建社會內部發展起來的,從封建社會的行會手工工場發展到資本主義初期的簡單協作的手工工場,是由封建經濟到資本主義經濟的最初轉變。雖然簡單協作所使用的勞動資料和以前沒有區別,但許多勞動者在同一個資本家指揮下協同勞動,既可以激發個人的競爭心,提高每個人的工作效率,又能產生一種大大超過單個勞動者力量的機械總和的集體力,從而創造了一種新的生產力。接著,資產階級便把資本主義生產推進到了以手工技術和工人的分工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階段。在這種勞動形式下,不僅工人長期從事專一的操作,注意力很集中,便於積累勞動經驗和改進工作方法,而且勞動分工又引起了工具的專門化,使其適合於勞動過程中工人專門操作的需要,造成了從手工工具過渡到大機器生產的可能性。機器大工業的特點是機器代替了手工工具,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機器的廣泛使用,使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機器生產從根本上改變了勞動過程的技術條件,自然力代替了人力,對自然科學的自覺套用代替了從手工勞動的經驗中得出的成規,機器本身的協作代替了原先勞動者之間的直接的勞動協作。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機器大工業作為自己的物質技術基礎,空前迅速地提高了勞動的社會生產力,最終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第二,資產階級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要求,奔走全世界,到處創業,給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創造了適宜的環境。資本主義是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是以發達的社會分工為基礎,是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式。有社會分工就有市場,市場是商品經濟存在和發展的根本條件,這是因為,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實現都要通過市場,商品生產經營者物質利益的實現也是和市場狀況密切聯繫在一起的,正如馬克思所說:“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創業,到處建立聯繫。”由於資產階級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資產階級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
第三,資產階級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不斷地進行資本主義占有制形式的調整。資本主義制度初期,同當時的生產力狀況相適應,占有形式主要是單個的私人資本,企業是獨資企業。後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聯合的占有形式,相應地出現了聯合企業。19世紀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第二次產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空間和範圍的擴大,這時需要大量的資本,單個的私人資本遠不能適應這種發展形勢的要求,於是,資本主義銀行有了很大的發展。在資本主義銀行發展的基礎上,資產階級為了克服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個人占有形式之間的矛盾,適時地創建了股份公司這種社會企業的形式,從而揚棄了個人資本的形式,採取了社會資本。資本主義占有形式的這一調整,對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起了極其巨大的推進作用,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猛烈增長著的生產力對它的資本性的這種反抗,要求承認它的社會本性的這種日益增長的必要性,迫使資本家階級本身在資本關係內部一切可能的限度內,愈來愈把生產力當做社會生產力看待。”
第四,資產階級在政治、法律和意識領域的革命建樹。一定的上層建築是由一定的經濟基礎決定的,並且服務於一定的經濟基礎,以利己主義為核心的意識形態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產物,並且忠實地服務於資本主義制度。在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的歷史時代,資產階級不僅要自身徹底擺脫封建勢力的壓迫,而且出於發展商品經濟和僱傭制度的需要,還必須斬斷封建的人身依附關係,把勞動者變為法律上自由的人,有權自由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很清楚,資產階級為了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發展生產力,促進社會經濟形態的變革和社會的發展,需要造就全新的人,需要以充分的、完全的、赤裸裸的個人主義來代替過去那種受到封建關係、宗法關係和宗教觀念制約的個人主義,而這種公開的、充分的和極端的個人主義的表現形態就是利己主義。資產階級國家從其產生時起,一直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和保護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此外,資產階級不斷制定和完善起來的一整套法制體系,對於保護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秩序,都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優點

資本主義制度在歐洲的確立和發展,是人類歷史的巨大進步。它創造了空前巨大的生產力,積累了空前的社會物質財富;它開闢了世界市場,不斷把世界上各個孤立地區的人群從互相隔絕狀態中解放出來,逐步融為一體;它創造了政治文明改變了世界的政治面貌,使民主共和制度為一切文明民族所認同;它所創造的一系列可操作性的政治規範則陂證明使頗具效果的社會管理方式而稱為人類文明的公共財富;它使得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使得民主、平等、自由等等成為人類社會所追求的共同理想與新年的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它創造了空前燦爛的資本主義文化,促進了科學和技術的飛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文化素質和社會價值觀念。

缺點

資本主義以最大的欲望追求剩餘價值,造成社會的貧富分化加劇,用血和火去侵略亞非拉美各民族地區。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無法解決,造成經濟危機的出現。在資本主義早期,大幅度發展經濟,追求工業化,造成環境的惡化等等。

劣根性

當今世界上暴力恐怖主義、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是三大國際社會毒瘤。暴力恐怖主義是美國發動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之後,中東地區的人民暴力反抗的表現,也就是說,暴力恐怖主義是被美國打出來的。民族分裂主義,也是美國支持的,若沒有美國的明幫暗助,台灣也早已回歸了祖國。宗教極端主義,是由於中東地區的人民信仰伊斯蘭教,“提著血衣進天堂”的追求,使他們在極度憤怒的狀態下走向極端。三大毒瘤都根源於美國,美國是三大毒瘤的毒瘤。而美國又是世界上資本主義制度最完善的國家,資本主義制度造成世界災難的根源。

時代的根源

資本主義制度誕生於1648年的英國,完善於1787年的美國。16世紀到18世紀的世界,人類的政治、經濟、外交還沒有達到現代的水平,各國基本上是各顧己利的獨立王國,所以,產生在那個時代的資本主義制度,宗旨就是要保護本國利益,防犯他國侵略,尋求公共利益,只為本國人民服務,缺乏國際主義精神。作為國家來說,為本國人民謀利益是正當的,也是應盡的責任與義務,在17世紀至18世紀的世界背景下,也是無可非議的。但是,時代在發展,歷史在進步,社會制度也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隨著歷史的進步而進步。所應非議的是,在當代世界一體化的時代,資本主義制度的執掌者,也應該變革圖新、與時俱進,而不應墨守成規、不思進取。

制度的根源

美國政治制度的三大部分是:憲政原則、限權政府、總統競爭。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也大致如此。

首先談憲政原則。憲政原則,就是憲法是國家的最高法,不可動搖,不可改變,一切法律都要以憲法為根據,不能超越憲法的界限。國家的治理確實需要最高的憲法,但憲法也是人制定的,是人在當時的條件下,根據當時的國內、國際情況,在當時人類的生存能力下制定的,所以,隨著歷史的發展,憲法也應修改、發展、完善,跟上時代的步伐,不應一成不變、固步自封。

其次談限權政府。限權政府,就是通過三權分離等,達到限制總統權力的目的。這一制度,在人們的潛意識中,就形成了總統是壞人的感覺。所以,在美國人的理念中,總統就是一個“總愛犯錯誤的公僕”。實踐證明也是如此。當今世界的經濟危機,主要根源於美國的巨觀調控失誤,這是必然的意中之事。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造就了小人治國,在領導人的繼替制度上,又難以確保領導者的高尚品德,所以,當其社會強大時,就會一切以自己為中心行使霸權主義,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製造世界毒瘤。

智慧的根源

美國的憲政制度,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一切超越憲法的創新都是不能被接受的,所以,也就沒有人去創新。智慧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牽引力,沒有智慧的領導者,無以引領社會進步。所以,資本主義社會,就永遠躺在他的老祖宗給他建的“安樂窩”里,不求發展,不求進步,幾個世紀過去了,還是老面孔。以這樣的老面孔發展下去,世界大戰還會重演,人類的災難沒有止境。

古老的資本主義制度其劣根性是根深蒂固,他像一個老態龍鍾、百病纏身的老人,已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滿足不了當代人類的求和平、求發展的需求。

發展特點

簡介

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努力,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暫時緩解了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對生產力發展的制約,但是這個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如果從更總體評價廣闊的歷史視野來看,資本主義世界呈現出以下的發展趨勢。其具體表現是:

資本更加集中

美國擁有10億美元以上資本的大工業公司,由1955年的22家發展到1992年的316家;擁有100億美元以上資本的特大公司,由1970年的2家發展到1992年的49家,分別增長了13.4倍和23.5倍。10億美元以上的大公司擁有的資本在整個工業資產中所占比例,從1960年的23%增加到1990年的71.2%。30%的公司占據了製造業全部增加值的80%。由於資產增加,利潤大幅度增長。美國擁有10億美元以上資本的大公司所獲淨利潤在所有公司利潤中所占比例,從1960年的38%上升到1990年的73.2%。100家公司的利潤,超過了37萬家公司淨利潤的總和。英國、德國和日本擁有10億美元以上的大工業公司,由1965年的1家,發展為1991年的191家;擁有100億美元的特大工業公司,由1970年的1家發展為1991年的56家,分別增長了190倍和55倍。日本占0.9%的公司控制了86%的資本,德國109家大公司控制了64.7%的資本,英國42家公司中的3家最大公司控制了42.2%的資本。

在全世界最大的500家銀行中,美國銀行從1970年的185家減少為1980年的96家,存款卻從2960億美元上升為1.33萬億美元。10家最大商業銀行的存款,在整個銀行存款中所占比例,從1950年的15.5%上升為1982年的39%。日本5家商業銀行集中了全國存款的2/3,英國4家商業銀行則集中了全國存款的90%以上。少數壟斷寡頭牢牢控制著經濟命脈。美國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三大公司控制著美國汽車產量的90%,豐田、日產和本田控制著日本汽車產量的3/4,德國戴姆勒—賓士、大眾和阿佩爾公司控制著德國汽車產量的3/4。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電話電報公司等壟斷集團大量兼併企業,資本擴張了幾百倍。原有的一些大財閥也不甘寂寞。

石油行業成為經濟的壟斷者

如洛克菲勒集團從石油行業伸展到軍火、電子、化學、原子能、機器製造業及運輸業;

摩根集團從鋼鐵工業擴張到石油、電子、汽車、原子能等行業;由製造軍火起家的三菱集團向銀行、保險、重工、化工、石油行業發展。一些家族式大資本家與大銀行、大財團相互持股,轉化為資本更加雄厚的壟斷財團,不僅壟斷生產,而且壟斷原料、設計、銷售網等各個環節。

在分工和協作更加細密,生產、流通和交換連成一體,而且科研、文化教育、第三產業也廣泛社會化的今天,生產資料的這種高度私人占有,無疑對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構成了嚴重阻礙。所有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問題在於如何看待資本主義國有經濟的發展。

西方式的國有經濟

不錯,戰後幾乎所有的西方已開發國家都建立了國有經濟,其產值曾經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20%。但是,只要我們稍加留心,就可以發現,西方已開發國家的國有經濟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電力、交通運輸、港口、郵電等部門。這些部門投資大、回收期長、利潤率低,單個資本家不願投資,但又是所有資本家增殖資本所必需的基礎設施。

於是,資產階級國家跑出來,充當起協調者的角色。它在這些部門投資,其實是代表了資本家的總體利益。另一類是煤炭、鋼鐵等傳統工業部門。這些部門由於技術落後,出現巨額虧損。部分資本家承擔不起這份虧損,而這份虧損引發的社會問題又要嚴重危及所有資本家的利益,那就只好由所有資本家共同承擔。於是,國家代表所有資本家把它收歸國有。

總體評價

綜上所述,對於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全面、正確、科學地認識和評價,是學習和利用資本主義的基礎。我們主張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比較上,應該把共性和個性結合起來,在二者交替的關係上應該把變革的意義和繼承性結合起來,這樣,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才不容含混,同時也可以看出二者存在的相同之處。社會主義除了必須和應該否定的資本主義的方面以外,也還存在有繼承資本主義的方面,因此,吸收和借鑑資本主義有用的東西來發展社會主義,就成為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