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嵐山》詩碑

《雨中嵐山》詩碑

《雨中嵐山》詩碑,是周恩來總理年輕時為尋求救國道理曾來日本,在一次游嵐山時,他吟出了《雨中嵐山》,上個世紀70年代末,日本的有識之士、部分日中友好團體發起籌建周恩來詩碑的倡議,以紀念他為日中友好事業嘔心瀝血的偉績,詩碑建在半山腰,由基座和本體兩部分組成。基座是由數塊未經絲毫打磨的大石頭砌成,而石頭與石頭之間似乎也未使用任何粘合材料。

概述

《雨中嵐山》詩碑雨中嵐山》詩碑
《雨中嵐山》詩碑,風光綺麗的嵐山,座落在日本京都府西北的嵯峨野,山腳下龜山公園里,有一幽靜的所在,婆娑樹影掩映著一座碩大的石碑,石碑上醒目篆刻著周恩來總理的詩《風雨嵐山》。每當各國人來到這裡,都會肅然起敬。這是周總理1919年4月5日作於日本京都嵐山的一首詩。1978年廖承志親筆書寫的《雨中嵐山》詩碑。從此紀念碑就一直矗立在日本嵐山,接受各國人民的瞻仰。

創作意境

這首詩是周總理來日本留學(1917年9月—1919年4月)回國前寫的,京都是與奈良齊名的日本另一個著名古都,嵐山就在它的近郊。奈良的唐招提寺和東大寺的名字連著中國的一位高僧,而京都嵐山的名字卻連著中國的一位偉人。嵐山這個富有詩意的名字,仿佛注定要產生一首千古絕唱,自從偉人游過此山並賦詩一首、一座鐫刻這首詩的詩碑在此山立起之後,這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山,從此不再默默無聞。這位偉人就是已故周恩來總理,詩的名字叫《雨中嵐山》。

詩詞內容

《雨中嵐山》詩碑.《雨中嵐山》詩碑.
雨中嵐山
周恩來
1919年4月5日
雨中二次游嵐山
兩岸蒼松
夾著幾株櫻
到盡處
突見一山高
流出泉水綠如許
繞石照人
瀟瀟雨霧蒙濃
一線陽光穿雲出
愈見嬌妍
人間的萬象真理
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見著一點光明
真愈覺嬌妍

日本留學

1、早在1917年,19歲的周恩來,為探尋中國富強之路,東渡日本,在東京求學的一年半時間裡,他不僅了解日本上層統治階級與人民之間的矛盾,也認清日本軍國主義的嘴臉,他和日本人民結下深厚友誼。
2、在歸國前夕,冒雨遊覽京都嵐山,他漫步在山坡上,在蒙蒙春雨中,看見太陽偶爾從雲縫中射出一線光芒,使眼前的山水顯得格外秀麗嬌研,不由使他聯想到自己接觸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多像這穿雲破霧的陽光啊,所以他興奮、喜悅之情全部揮灑溢滿在《雨中嵐山》的詩中。
3、70年代,在周總理付出和努力下,終於實現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在總理去世後,1978年8月12日,他生前極大關注的《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終於締造。同年11月,鄧小平訪日,陪同出訪的全國人大常委員會副委員長、中日友協會長廖承志與日本人民共同立下這座具有偉大意義的詩碑。這雨中嵐山,也正是總理生前所希望的中日兩國人民世代友好下去。
4、重讀總理《雨中嵐山》,又想起總理生前一句話;“中國與日本都是偉大的民族,中國人民和日本人民都是勤勞勇敢的人民,中日兩國應該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也許矗立的嵐山能作證,詩碑能作證,總理生前為發展中日友好作出非凡的貢獻。如果周總理地下有知,面對目前中日的形式,恐怕他也會堅持讓日本承認歷史的。

友好石碑

《雨中嵐山》詩碑.《雨中嵐山》詩碑.
1、周恩來總理年輕時,為尋求救國道理曾來日本,在一次游嵐山時,他吟出了《雨中嵐山》。在這首詩里,他借景生情,抒發了振興中華的偉大抱負。上個世紀70年代末,日本的有識之士、部分日中友好團體發起籌建周恩來詩碑的倡議,以紀念他為日中友好事業嘔心瀝血的偉績。
2、詩碑建成後,鄧穎超同志還曾親赴日本,為詩碑落成揭幕。詩碑建在半山腰,由基座和本體兩部分組成。基座是由數塊未經絲毫打磨的大石頭砌成,而石頭與石頭之間似乎也未使用任何粘合材料。
3、詩碑本體也是未經打磨的一整塊赭石色鞍馬石,正面鐫刻著《雨中嵐山》,背面是詩碑發起人名單。整個詩碑的外觀及結構,沒有一般意義上的紀念碑的高大華美,沒有考究的雕刻工藝,沒有對稱悅目的立體幾何圖形。它的樸實無華,令人感到一種偉大深含其中,就像詩的作者,雖平易近人卻讓億萬人萬分敬仰一樣。

遭遇噴漆

周恩來《雨中嵐山》詩碑被噴漆周恩來《雨中嵐山》詩碑被噴漆
1、位於日本京都嵐山的周恩來詩碑今日遭到破壞,上面有周恩來留學時曾注的一首《雨中嵐山》的詩。
2、周恩來詩碑的解釋文被人噴上了黃色的油漆。詩碑管理部門剛剛用紙板將被噴漆的詩碑解釋文掩蓋了起來。
3、日本媒體稱,由於詩碑位於一處僻靜的公園內,行人較少,因此目前“還不清楚誰乾下如此惡劣事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