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兩篇》

恐龍是古爬行動動物,種類繁多,體型各異,小的體長不到一米,大的體長數十米,重達四五十噸。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它們在地球上的陸地或沼澤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稱霸一時。

一、主題思想
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的恐龍滅絕了,成為生物史上最大的謎案。這兩篇短文,一篇依據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的事實,佐證了大陸漂移假說;一篇通過對“被壓扁的沙子”的反思,證明外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
課文所選兩篇就同一問題從不同角度思考,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文章給了我們一個有益的啟示: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有新的發現;要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方法。
二、思路分析
恐龍無處不在》開篇提出科學領域是緊密相連的,各自的發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啟發,以引起讀者的興趣:“緊密相連”表現在哪裡?有哪些事實能證明它們是互相“產生影響”的?然後舉南極發現恐龍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氣候不適應恐龍的生活,恐龍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去的問題。圍繞這個問題,引出板塊構造理論,說明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得出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這一事件,為板塊構造理論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證明的結論。
《被壓扁的沙子》起筆提出導致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原因的一個新觀點——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童星對地球的撞擊,引起人們對這一曾經主宰過地球的生靈突然滅絕的興趣、並且說明科學家們研究的目的在於“多地了解這種事件所產生的影響,因為當將來面臨這種事件時,我們可以採取某種應急措施”。然後從地質學發現的證據上論證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應該是撞擊。
三、段落結構
《恐龍無處不在》的段落結構
全文共15個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個科學觀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引出說明內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闡述說明內容——由恐龍化石在南極的發現說明“恐龍無處不在”,再由“恐龍無處不在”這一發現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極恐龍化石的發現,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據”總結說明內容,結束全文。
《被壓扁的沙子》的段落結構
全文可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關於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問題,目前存在的兩種對立的理論,即“撞擊說”和“火山說”。第2和第3自然段先後舉了兩個例子提出了關於“撞擊說”和“火山說”這兩種觀點。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通過對“被壓扁的沙子”的反思,證明外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支持“撞擊說”。這部分分四層。
第一層(第5、6自然段),說明關於恐龍滅絕的原因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我們以後也許還會遇到這種情況,因此,科學家們一直都在努力尋找證據來驗證這兩種理論。
第二層(第7至第10自然段),說明1961年一位蘇聯科學家發現了“斯石英”,並且介紹了它的性質,為下文佐證“撞擊說”奠定了基礎。
第三層(第11至第13自然段),說明斯石英不僅可以在實驗室製造,而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存在的,不過它們只出現在沙子被強烈擠壓的地方。由此推斷撞擊是可以產生斯石英的。事實也證明,火山噴發是不會產生斯石英的,從而進一步佐證了“撞擊說”。
第四層(第14自然段至全文完),通過亞里桑那大學的約翰•F•麥克霍恩和幾位合作者研究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的岩層的例子,進一步證明“在斯石英出現的地方肯定發生過撞擊,而且肯定沒有發生過火山活動。”從而得出“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的結論。
四、說明順序
作者採用的是邏輯順序,重在說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內,將抽象的科學知識,層層剖析,既嚴謹又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解釋清楚。
五、說明方法
要理解這兩篇短文,還要注意作者運用的引人入勝的說明方法。首先是舉例子。在文章中,作者舉了許多例子來說明自己的觀點。例如,《恐龍無處不在》為了證明不僅南極大陸有恐龍化石這一說法,列舉“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有恐龍化石”,“說明恐龍確實遍布於世界各地”;舉‘南極也有自己的恐龍、兩棲動物和其他在恐龍時代繁盛的植物和動物”的事實,說明南極不止只有恐龍化石,還有別的。說法嚴謹。
其次是作比較。例如《被壓扁的沙子》中,談到斯石英和普通沙子的區別時,為了讓讀者更清楚地了解,運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較方法;在《恐龍無處不有》中將南極的恐龍的命運與其他大陸的恐龍進行比較。“這些生物的命運比其他同類要悲慘得多,因為板塊把它們向南攜帶到了極地。”
第三是打比方。短文還運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語言既生動又明白如話,如《恐龍無處不有》中“位於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櫃”一句,形象地說明了南極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極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除上述的方法之外,還有“列數字”“作詮釋”等說明方法,這裡不一一分述。
六、嚴密準確的語言
“在一個科學領域作出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中的“肯定”一詞,又如“這個問題最終也許會得到解決”中的“最終也許”和“毫無疑問,6500萬年前地球上曾有過一次‘大絕滅’”中的“毫無疑問”等都能體現語言的嚴密和準確。
七、比較閱讀教學建議
這兩篇科普文章所介紹的都是比較深奧的科學知識,但由於作者採取了樸實、明白如話的語言,使原本深奧的知識變得淺顯易懂。又《恐龍無處不有》是從恐龍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來談大陸板塊的移動;《被壓扁的沙子》是從探尋恐龍滅絕的原因推斷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擊。通過這兩篇短文的比較閱讀,讓學生懂得寫作文章可以根據需要,從不同的角度下筆。重在通過閱讀,整體感知,進一步挖掘文章的內容,激發學生對科學世界的興趣,培養他們主動探究科學的精神。

八,原文欣賞
恐龍無處不在
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極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羅斯島發現了一些化石骨骼。該島是稍微離開南極海岸的一小片冰凍陸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這些骨頭毫無疑問屬於鳥臀目恐龍。
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有恐龍化石。這些古老的爬行動物在南極的出現,說明恐龍確實遍布於世界各地。
如果把這個發現與南極大陸聯繫起來,這比僅考慮恐龍來說要重要得多。恐龍如何能在南極地區生存呢?恐龍實際上並不適應寒冷的氣候,現代的兩棲動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現代兩棲動物)更不適應南極氣候。但1986年在南極確實發現了這種古老的兩棲動物的化石。
恐龍不可能在每一塊大陸上獨立生存,那么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
這一問題的答案是: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幾十年前,人們發現地殼是由一些緊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緩慢運動的大板塊構成的。一些板塊被拉開,而另一些則擠壓在一起,一個板塊也許會緩慢地向另一板塊下面俯衝。“板塊構造”理論很快為地質界幾乎所有的問題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島嶼鏈、海洋深淵等等,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謎。
可以這樣比喻,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每隔一段時期,板塊會將所有的大陸匯聚在一起,地球此時僅由一個主要陸地構成,稱為“泛大陸”。當板塊繼續運動時,大陸又重新被分離開。
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後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的。這個泛大陸存在了數百萬年以後,又開始顯示出破裂的跡象。
早期恐龍在那時已經開始出現,並且有機會分散到泛大陸的各個地方。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境內,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的不同地區舒適地生活。
大約在兩億年前,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現在的北美、歐洲和亞洲,南部是由現在的南美和非洲構成,最南部是現在的南極洲和澳大利亞,印度是剩餘的一小部分。
隨著時間的流逝,北美又與亞洲和歐洲分開,南美也與非洲相離。(如果看一張地圖,並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么天衣無縫。)印度向北移動,並且大約在5000萬年前與亞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脈。兩個陸塊在那裡聚合併緩慢地褶皺變形。南極和澳大利亞也已相互分離。
當大陸相互分離時,每一個大陸都攜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到6500萬年以前,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所有的恐龍都滅絕了,大陸也已完全分開。現在的每一個大陸都有自己的恐龍化石。
南極也有自己的恐龍、兩棲動物和其他在恐龍時代繁盛的植物和動物。然而,這些生物的命運比其他同類要悲慘得多,因為板塊把它們向南攜帶到了極地。大約經歷了一億年,氣候逐漸變冷,植物慢慢越來越稀少,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也大量減少。氣候變得越來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後成為冰天雪地。
位於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櫃,地球上所有凍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極冰蓋。那裡的冰有數英里厚,覆蓋著豐富的化石。如果南極的冰雪層再薄一些的話,我們就可以找到它們。
因此,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現,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另一個強有力的證據
被壓扁的沙子
在過去的9年裡,科學家們一直對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一個新觀點爭論不休,這個問題最終也許會得到解決。
1980年曾經有報導說,在一個6500萬年前形成的沉積物薄層中,發現了稀有金屬銥,它的含量異常豐富。一些人認為,這可能是由於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的撞擊的結果。這種撞擊也許深入到地殼內部,引起火山噴發,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許多塵埃進入了平流層中,結果造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陽光無法抵達地球的表面。這也許是導致包括所有恐龍在內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
毫無疑問,6500萬年前地球上曾經有過一次“大滅絕”,發生過一次“大劫難”。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認為這是由巨大撞擊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經歷了一個火山爆發期,許多火山大致同時噴發,那么也能造成一個足以使生物大量滅絕的巨大災難。
因此,目前存在兩種對立的理論,即“撞擊說”和“火山說”。
這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因為我們將來也許還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大災難。(萬一某一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我們需要儘可能多地了解這種事件所產生的影響,因為當將來面臨這種事件時,我們可以採取某種應急措施。
為此,科學家們一直都在努力尋找證據來驗證這兩種理論。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紹夫的前蘇聯科學家發現,如果二氧化矽(非常純的沙子)處於超高壓的狀態,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從而變得極為緻密。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這種選被壓扁的沙子因此稱為“斯英石”。
斯英石並不十分穩定,原子之間靠得太近以至於它們又出現相互排斥的趨勢,最後又變為普通沙子。然而,由於原子之間結合得極為緻密,所以這種反彈變化進行得非常緩慢,從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數百萬年。
金剛石的形成與此相同。金剛石中的碳原子被擠壓得異常緊密,它們同樣存在一個向外擴散並且恢復為普通碳的趨勢。在通常條件下,這也需要數百萬年。
如果你把溫度升得足夠高,就可使這種變化加快。增溫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們之間能夠相互分離,返回到原始狀態。因此,如果在850C的溫度下把斯石英加熱30分鐘,它將變為普通的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但誰願意這樣做呢?)
斯石英可以在實驗室製造,但它們在自然界存在嗎?是的。然而它們只出現在沙子被強烈擠壓的地方。
例如,在一些地方已經發現了斯石英,而且有證據顯示這些地區曾經受到巨大隕石的撞擊。撞擊所產生的巨大壓力形成斯石英。另外,在進行過核子彈爆炸實驗的場地也發現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脹火球的巨大壓力形成的。
似乎可以肯定地說,斯石英也應該出現在壓力極高的地殼深處。在這種情況下,它可通過火山噴發被攜帶到地表。然而,噴發溫度極高,岩石會被熔化,所任何由火山攜帶而來的斯石英都被轉化為普通的二氧化矽。事實上,在火山活動地區至今沒有發現過斯石英。
那么,你可能會說在斯石英出現的地方肯定發生過撞擊,而且肯定沒有發生過火山活動。
亞里桑那大學的J.F.麥克霍恩和幾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的岩層。岩層的年齡為6500萬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龍滅絕的年代
他們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測試固體物質中的原子排列的現代技術,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們確實檢測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種原子排列。
這種情況顯示,在6500萬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擊並形成了數噸重的斯石英。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濺起到平流層中。那么,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
二、字詞
褶皺:由於地殼運動,岩層受到擠壓而形成彎曲的過程。劫難:災難;災禍。 歷經劫難。
緻密:周密;細緻
追溯:比喻回首往事、探尋淵源
天衣無縫: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麼毛病,沒有一點破綻。
也比喻詩文渾然一體,沒有雕琢的痕跡。
《阿西莫夫說明文兩篇》
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極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羅斯島發現了一些化石骨骼。該島是稍微離開南極海岸的一小片冰凍陸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這些骨頭毫無疑問屬於鳥臀目恐龍。
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有恐龍化石。這些古老的爬行動物在南極的出現,說明恐龍確實遍布於世界各地。
如果把這個發現與南極大陸聯繫起來,這比僅考慮恐龍來說要重要得多。恐龍如何能在南極地區生存呢?恐龍實際上並不適應寒冷的氣候,現代的兩棲動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現代兩棲動物)更不適應南極氣候。但1986年在南極確實發現了這種古老的兩棲動物的化石。
恐龍不可能在每一塊大陸上獨立生存,那么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
這一問題的答案是: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幾十年前,人們發現地殼是由一些緊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緩慢運動的大板塊構成的。一些板塊被拉開,而另一些則擠壓在一起,一個板塊也許會緩慢地向另一板塊下面俯衝。“板塊構造”理論很快為地質界幾乎所有的問題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島嶼鏈、海洋深淵等等,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謎。
可以這樣比喻,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每隔一段時期,板塊會將所有的大陸匯聚在一起,地球此時僅由一個主要陸地構成,稱為“泛大陸”。當板塊繼續運動時,大陸又重新被分離開。
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後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的。這個泛大陸存在了數百萬年以後,又開始顯示出破裂的跡象。
早期恐龍在那時已經開始出現,並且有機會分散到泛大陸的各個地方。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境內,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的不同地區舒適地生活。
大約在兩億年前,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現在的北美、歐洲和亞洲,南部是由現在的南美和非洲構成,最南部是現在的南極洲和澳大利亞,印度是剩餘的一小部分。
隨著時間的流逝,北美又與亞洲和歐洲分開,南美也與非洲相離。(如果看一張地圖,並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么天衣無縫。)印度向北移動,並且大約在5000萬年前與亞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脈。兩個陸塊在那裡聚合併緩慢地褶皺變形。南極和澳大利亞也已相互分離。
當大陸相互分離時,每一個大陸都攜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到6500萬年以前,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所有的恐龍都滅絕了,大陸也已完全分開。現在的每一個大陸都有自己的恐龍化石。
南極也有自己的恐龍、兩棲動物和其他在恐龍時代繁盛的植物和動物。然而,這些生物的命運比其他同類要悲慘得多,因為板塊把它們向南攜帶到了極地。大約經歷了一億年,氣候逐漸變冷,植物慢慢越來越稀少,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也大量減少。氣候變得越來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後成為冰天雪地。
位於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櫃,地球上所有凍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極冰蓋。那裡的冰有數英里厚,覆蓋著豐富的化石。如果南極的冰雪層再薄一些的話,我們就可以找到它們。
因此,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現,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另一個強有力的證據。- 恐龍
恐龍是距今1億3千萬年前地球上爬行動物的總稱。它們的種類很多,身體大小、形狀、生活習性各不相同,陸地、海洋、空中都是恐龍類爬行動物的活動場所。大的如中國四川省合川縣發現的合川馬門溪龍,全身長22米,體高3.5米,體重40~50噸。平時在水深5~10米的湖泊中生活,利用水的浮力浮起笨重的身體,以水中的藻類為食物。小的鸚鵡龍整個身體只有一隻小狗大。有的能在空中飛翔,像長尾的喙嘴龍,有尖利的牙齒和長長的尾巴。尾巴末端有一塊像蒼蠅拍形狀的膜,飛翔的工具是翼膜。有的是海中的霸王,如喜馬拉雅魚龍,食肉善游,上下頜特別長,形成長吻,口內有牙齒,外貌很像今天的海豚。有的是陸上的武士,如劍龍,身長6米,頭小,背部高拱,有兩排三角形的骨板豎立著,尾尖處有骨刺,是禦敵的武器。到了1億3千萬年前左右,由於強烈的地殼運動所引起的地形、氣候的變化,稱霸一時的恐龍在地球上就完全滅絕了。恐龍滅亡的原因至今沒有定論,但應看到原因是多方面的、複雜的,是當時外界環境的改變與恐龍內在因素相互作用影響的結果。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艾薩克·阿西莫夫(1920-1992),當代美國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說家、世界頂尖級科幻小說作家,他也是位文學評論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產,著述頗豐,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說,早已遠遠超過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是20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以他的名字為號召的「阿西莫夫科幻雜誌」,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重鎮。他是一位生於俄羅斯的美籍猶太人。作品極其豐富,代表作有《我,機器人》(I,Robot) 、《基地》系列、《鋼窟》(The Caves of Steel) 系列、《赤裸太陽》(The Naked Sun) 等。他於1941年發表的作品《Runaround》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機器人三定律”(即: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看到人類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二、在不違反第一定律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絕對服從人類給予的任何命令;三、在不違反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盡力保護自己)。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說》雜誌,至今仍然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暢銷雜誌。
這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化學博士,波士頓大學的副教授,先是業餘寫作科幻小說,1958年開始專職寫作,以他淵博的科學知識和豐富的想像力很快就成為引人注目的科學作家。其科幻小說的代表作為“機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等,其他科學和科普著作有《生物化學簡史》、《化學簡史》、《碳的世界》、《月亮》、《海洋知識》、《空間知識》、《聖經入門》、《莎士比亞入門》等。阿西莫夫筆下的機器人,改變了原來科幻小說中機器人老套的奴隸工具或人類敵人的怪物面目,開始成為人類的親友,他在科幻小說中制訂的“機器人三定律”一直被奉為機器人科幻的經典,這定律幾乎成了以後科幻作家創作有關機器人的作品時必須遵循的法則。
艾西莫夫以真切的物質科學及人文現象演繹出他的科幻世界,又加進偵探與推理小說的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節生動,扣人心弦,讓人不忍釋卷。
[編輯本段]課文介紹
《恐龍無處不在》“恐龍無處不在”,初看標題,我們可能以為這篇短文要向人們描繪恐龍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況,但讀了全文,我們才明白這是一篇通過南極恐龍化石的發現來證明“板塊構造”學說的科普論文。
文章開頭突發議論:“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兩句議論是全篇行文的邏輯基礎。南極和地球其他大陸上都有恐龍化石,“說明恐龍確實遍布於世界各地”。特別是南極洲發現恐龍化石,引起了作者深入的思考:“恐龍如何能在南極地區生存呢?”恐龍實際上並不適應寒冷的氣候。作者並沒有把思維定格在恐龍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這個發現與南極大陸聯繫起來考察,由此及彼步步追問:“恐龍不可能在每一塊陸地上獨立生存,那么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呢?”行文到第6、7段,對這一問題做出直截了當的回答:“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顯然,一部分恐龍正是搭乘這一班“航船”來到南極的。
第8、9、10、11段簡明地介紹了“板塊”學說,並說明每個大陸都有恐龍化石的原因。地球在四十多億年的發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少次”,由於恐龍統治地球的時間太長,它們恰好經歷了一個泛大陸由合而分的過程,成了地質演變歷史的見證。泛大陸先是分成四塊,然後大部分繼續分裂(只有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後形成一體),於是,“每一個大陸都攜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
本文可使讀者了解“板塊構造”“大滅絕”“撞擊說”“火山說”“斯石英”等科學概念
南極大陸,這個也曾是生機勃勃的“生命之舟”,由於它駛向了地球的極地而“最後成了冰雪天地”,導致搭乘這班航船的大部分生物滅絕,恐龍不過是它們之中較為顯赫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