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上梁山》

《逼上梁山》

京劇劇目。取材於古典小說《水滸傳》中林沖的故事,並參照有關宋代宣和年間人民革命鬥爭的歷史資料,以及明傳奇《寶劍記》、《靈寶刀》和民國初年楊小樓的《英雄血淚圖》(亦名《野豬林》)等戲曲作品編寫而成。1943年作於延安,初稿作者楊紹萱,正式演出本又經延安中共中央黨校的劉芝明、齊燕銘等集體加工修改。1943年由延安中共中央黨校教職學員的業餘文藝組織“大眾藝術研究社”作首次演出。全劇26場(1944年又改為27場)。

《逼上梁山》

正文

京劇劇目。取材於古典小說《水滸傳》中林沖的故事,並參照有關宋代宣和年間人民革命鬥爭的歷史資料,以及明傳奇《寶劍記》、《靈寶刀》和民國初年楊小樓的《英雄血淚圖》(亦名《野豬林》)等戲曲作品編寫而成。1943年作於延安,初稿作者楊紹萱,正式演出本又經延安中共中央黨校的劉芝明、齊燕銘等集體加工修改。1943年由延安中共中央黨校教職學員的業餘文藝組織“大眾藝術研究社”作首次演出。全劇26場(1944年又改為27場)。嗣後曾被崑曲、秦腔漢劇河北梆子豫劇評劇晉劇婺劇等劇種移植演出。《逼上梁山》主要描寫林沖的故事,但並不單純表現林沖的個人遭遇,而是以林沖故事做線索,廣泛聯繫北宋末年的社會鬥爭,突出表現了當時廣大勞苦民眾不堪封建統治者的壓迫,紛紛起來聚義造反的現實。它不但描寫了林沖由一個具有正義感的下層軍官走上反抗道路的曲折過程,成功地塑造了這個“官逼民反”的典型形象;而且著力塑造了李鐵、李小二、魯智深、曹正、王月華等反封建起義造反者的英雄群像,熱情歌頌了人民民眾的革命精神和英雄行為,及其在推動歷史前進中的偉大作用。這就使《逼上梁山》在思想上與前代所有同一題材的戲曲作品有了根本的不同,呈現出嶄新的面貌,這是劇作者嘗試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重新認識歷史、處理歷史題材的結果。《逼上梁山》的演出得到了毛澤東的高度評價,他在寫給編導者的信中指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在舊戲舞台上(在一切離開人民的舊文學舊藝術上)人民卻成了渣滓,由老爺太太少爺小姐們統治著舞台,這種歷史的顛倒,現在由你們再顛倒過來,恢復了歷史的面目,從此舊劇開了新生面,……你們這個開端將是舊劇革命的劃時期的開端。”在現代中國戲曲發展史上,《逼上梁山》的出現具有重大的意義。

《逼上梁山》《逼上梁山》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