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徐幹詩》

《贈徐幹詩》是魏晉時期詩人劉楨的作品之一。

作者

魏晉 劉楨

詩詞正文

誰謂相去遠。隔此西掖垣。拘限清切禁。中情無由宣。思子沉心曲。長嘆不能言。起坐失次第。一日三四遷。步出北寺門。遙望西苑園。細柳夾道生。方塘含清源。輕葉隨風轉。飛鳥何翻翻。乖人易感動。涕下與衿連。仰視白日光。皦皦高且懸。兼燭八紘內。物類無頗偏。我獨抱深感。不得與比焉。

作品鑑賞

據《三國志·魏志·王粲傳》記載:劉楨曾因為有不恭敬的舉動而服刑,刑滿後為小吏。裴松之注對這件事有更詳細的記載:“太子嘗請諸文學,酒酣坐歡,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眾人鹹伏,而楨獨平視。太祖聞之,乃收楨,減死輸作。”說明劉楨性格耿介戇直,是因為平視太子之妻而被拘禁的。這首詩就是他在服刑中寫給徐幹的。詩中傾訴了自己身陷囹圄的苦悶和不平,以及對好友的思念之情。

前八句寫對好友的思念之情。“誰謂相去遠,隔此西掖垣。”西掖,是中書的別稱,徐幹當時在此供職,與劉楨被關押之地北寺獄僅一牆之隔。這開頭二句突兀而來,給人造成一種心理上的不平衡,實際的距離與意念上的距離形成強烈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詩人身心的不自由感。因為自己被拘禁,失去了人身自由,所以心中的感情無從表達。徐幹生性澹泊寡慾,與劉楨最為親近。在劉楨的心目中,徐幹是最可以和他說心裡話的人。然而在他最渴望傾吐衷情、以獲得安慰時,卻不能與好友見面,這在他內心所造成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思子沉心曲,長嘆不能言。起坐失次第,一日三四遷。”心曲,內心。詩人很巧妙地通過一系列典型的外部動作的描繪,將詩人坐立不安、舉止失次的情態生動地表現出來。“長嘆不能言”本於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思公子兮不敢言”。“惟其不言,所以為思之至”(都穆《南濠詩話》),在這長長的嘆息聲中,包含著多少難言的苦衷。“起坐失次第”,就是王粲所說的“我思弗及,載坐載起”(《贈士孫文始》),非常準確而傳神地刻畫出詩人焦慮不安的神態和內心的痛苦。徐幹接到這首贈詩後,曾寫了一首《答劉楨》詩,中云:“與子別無幾,所經未一旬。我思一何篤,其愁如三春。雖路在咫尺,難涉如九關”,詞雖異,而意實同,可互相參讀。

中間八句寫西苑園的景物。詩人被苦悶的情緒所驅使,慢慢走出北寺門(北寺,東漢監獄,在宮省北面,故名),遙望徐幹所在的地方——西苑園。雖近在咫尺,但卻可望而不可及。於是詩人以濃墨重彩,描繪了一幅清新秀美、生機勃勃的畫面:道路兩邊的柳樹自在地生長,池塘的水流微微地蕩漾,樹葉輕輕地隨風飄轉,鳥兒在空中自由地翱翔。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富於生氣,這與被拘限的詩人形成鮮明的對照。“乖人易感動,涕下與衿連。”“乖人”,離群之人,這裡是詩人自指。離群之人本來容易感受外物而激動,如今看到自然界的萬物都能自由自在,自己卻因違忤曹氏而受辱,生性高傲、脾氣倔強的詩人想到這裡,當然更要悄然動容,淚下滿衿。

後六句寫自己憤激不平的感情。“仰視白日光,皦皦高且懸。兼燭八紘內,物類無頗偏。”八紘,猶八極,八方極遠的地方,這裡指天下。高懸在天空的太陽,它的光輝普照天下八極,無偏無頗地賜予萬物以光和熱,擁有寬廣的胸懷。而自己只不過犯了點微小的過失,卻被定為死罪,只是後來作為特別開思,才“減死”而改為“輸作”。與太陽相比,曹氏的胸懷是多么狹窄。詩人不由得深深地感嘆:自己竟不能與萬物一樣。詩人雖然並沒有明確訴說心中的委屈,也沒有直接指責曹氏的偏狹,但通過兩組對比,即曹氏與太陽相比,自己與宇宙萬物相比,已將鬱積在心間的不平傾瀉無遺。語言委婉含蓄,而又富於藝術感染力。

鍾嶸對劉楨的詩評價很高,曾說:“陳思以下,楨稱獨步。”(《詩品》)剛正氣盛是劉楨詩的鮮明特色,這首詩就很有代表性。雖然被刑受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是詩人既不忍氣吞聲,逆來順受,也不阿諛逢承,取悅權貴,而是將憤慨不平的感情滲透到作品的字裡行間,從而使作品充盈著一股清正之氣,具有一種陽剛之美。劉熙載說:“公幹氣勝。”(《藝概·詩概》)說得的確很有見地。

作者簡介

劉楨(?~217)漢魏間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公幹。東平(今屬山東)人。父劉梁,以文學見貴。建安(196-220年)中,劉楨被曹操召為丞相掾屬。與曹丕兄弟頗相親愛。後因在曹丕席上平視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勞役,後又免罪署為小吏。後染疾疫而亡。劉楨作品,《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4卷、《毛詩義問》10卷,皆已佚。明代張溥輯有《劉公幹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今存詩十五首,《贈從弟》三首為代表作,言簡意明,平易通俗,長於比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