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歷史》

《論歷史》

《論歷史》,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記憶在社會界、文化界和學術界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對歷史編纂的基本形式產生過巨大影響。不過記憶轉化為歷史的過程卻頗為不易。《歷史與記憶》收入《過去/現在》、《古代/現代》、《記憶》、《歷史》四篇專題論文,從歷史記憶的角度反思歷史學,深入探討人類經過的“客觀的”歷史——或曰人類創造的或曰奴役人類的“客觀的”歷史——與歷史學科之間的關係,對史學與記憶進行思考與解釋,體現出為了探究真相所需要的深邃的和反思的精神,證明了歷史是一門科學,它具備一切科學的特徵和一切專業的特徵。這對我們關注史學前沿最新動向具有借鑑意義,有利於中國史學充分借鑑西方最新學術路徑。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1版(2010年6月1日)
叢書名:當代世界學術名著
平裝:292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300118444,7300118445
條形碼:9787300118444
商品尺寸:23.4x15.4x1.8cm
商品重量:440g
ASIN:B003UNL1AW

內容簡介

《歷史與記憶》內容簡介:記憶在社會界、文化界和學術界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對歷史編纂的基本形式產生過巨大影響。不過記憶轉化為歷史的過程卻頗為不易。《歷史與記憶》收入《過去/現在》、《古代/現代》、《記憶》、《歷史》四篇專題論文,從歷史記憶的角度反思歷史學,深入探討人類經過的“客觀的”歷史——或曰人類創造的或曰奴役人類的“客觀的”歷史——與歷史學科之間的關係,對史學與記憶進行思考與解釋,體現出為了探究真相所需要的深邃的和反思的精神,證明了歷史是一門科學,它具備一切科學的特徵和一切專業的特徵。這對我們關注史學前沿最新動向具有借鑑意義,有利於中國史學充分借鑑西方最新學術路徑。

編輯推薦

《歷史與記憶》:當代世界學術名著

作者簡介

作者:(法國)雅克·勒高夫(JacquesLeGoff)譯者:方仁傑倪復生
雅克,勒高夫(JacquesLeGoff)。享譽國際的法國歷史學家,年鑑學派繼布羅代爾之後的第三代重要代表人物。1924年生於法國南部的土倫,畢業於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曾留學捷克、義大利和英國。1972—1977年任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專精於中世紀史尤其是中世紀的文化、心態和感覺表象研究。主要著作有《中世紀的知識分子》、《錢袋與永生——中世紀的經濟與宗教》、《歷史與記憶》、《聖路易》等。

目錄

法語版序言
1986年義大利語版前言
過去/現在
一、心理學中的過去/現在
二、語言學中的過去/現在
三、原始思想中的過去/現在
四、有關歷史意識中的過去/現在的總結思考
五、從古希臘到19世紀,歐洲思想界中的過去/現在的關係演變
六,20世紀處在欲說還休的過去、歷史的現在和讓人憧憬的未來之間
古代/現代
一、一對模糊的西方概念
二、在這對概念中,主要問題來自於現代這邊
三、古代(古老)的模糊性:古希臘一羅馬以及其他
四、現代與其競爭者們:現代與新、現代與發展
五、古代(古老)/現代和史學:前工業時期(6一18世紀)歐洲古代人與現代人的爭吵
六、古代(古老)/現代和歷史:現代主義、現代化、現代性(19—20世紀)
七、彰顯現代主義的領域
八、現代主義意識產生的歷史條件
九、現代的模糊性
記憶
一、種族的記憶
二、從口語記憶到文字記憶:史前記憶的飛躍
三、西方中世紀的記憶
四、從文藝復興到如今:書面記憶和圖示記憶的發展
五、當代對於記憶的顛覆
結論:記憶與得失
歷史
一、史學的模糊性和矛盾
二、歷史學的精神:人與過去
三、歷史哲學
四、歷史像科學:歷史職業
五,今天的史學
參考文獻

序言

本書中的這些文章最初都是義大利文本,收錄在義大利都靈Gi-ulioEinaudi出版社1977-1982年期間編纂的各冊《百科全書》中。十篇文章全被《百科全書》收錄,意義自然不凡。這些文章分別是《歷史》、《記憶》、《古代/現代》、《過去/現在》、《進步/反動》、《神話時代》、《末世論》、《沒落》、《曆法》、《文獻/文物》等。1986年,都靈Einaudi出版社將這十篇文章輯集成冊出版,仍使用義大利文,書名《歷史與記憶》。
本書以其中四篇(《歷史》、《記憶》、《古代/現代》、《過去/現在》)文章為骨架,形成了對歷史的一個完整思考。文章首先關注的是信息,這在百科全書當中最為常見。本書開篇便是歷史的歷史,或者說是歷史活動、歷史思想、歷史學家職業史。而首先要深入探討的便是人類經歷過的“客觀的”歷史——或日人類創造的或日奴役人類的“客觀的”歷史——與歷史學科之間的關係,通過這樣一個歷史學科一暫不稱之為“科學”——歷史學家們和一些職業人士(最起碼要是專業性的)便可以設法去駕馭過去的歷史,可以對之進行思考、進行解釋。

文摘

發生在20世紀下半葉的社會演變體現了集體記憶得失的重要性。集體記憶將歷史像科學和公共禮儀一樣加以對待,豐富的檔案和文獻(紀念性的)是處在上游的歷史水庫(動態的),而在下游,則是歷史研究發出的響亮的回聲(鮮活的),集體記憶成為了發達社會與發展中社會、主流階層與非主流階層為權力、生活、生存、發展而激烈爭奪的一部分。
安德烈·勒魯瓦一古朗的結論可謂是一錘定音:“自現代人起,構建一個社會記憶成為了人類社會在演化過程中要解決的諸多問題中的首要問題。”另外“對昆蟲而言,基因是不可或缺的,生物學上的這類慣例對人類也是適用的,因此,種族繁衍是常理,為了在常理和進步之間達成平衡,於是對話展開了,常理代表著的是族群繁衍的必需的資本,而進步代表著的是個體為改善生存而實現的革新”(24頁,1964~1965)。記憶是構成所謂的個人或集體身份的一個基本因素,尋求身份也是當今社會以及個體們的一項基本活動,人們或為之狂熱或為之焦慮。但是,集體記憶不僅是一種征服,它也是權力的一個工具和目標。對記憶和傳統進行支配的爭鬥,即操縱記憶的爭鬥,在社會記憶為口述記憶的社會裡或在書面的集體記憶正在形成的社會裡最容易被人所掌控。
伊特魯里亞人(Etrusque)的歷史編纂也許就是某種集體記憶的寫照。該記憶與一個社會的主流階級極為密切,該階級也就等於該民族,因此,在該民族消失後,它的集體記憶也就隨之消失了,“我們只有通過希臘和羅馬人才確切知曉伊特魯里亞人的存在,前提是要承認這些人曾經存在過,但我們卻對這層歷史關係毫不知曉。該民族的歷史或野史(Parahistorique)以及其傳統,也許已經和掌控著該民族的道德、司法、宗教等財富的貴族階級一同消失了。當貴族階級不再以一個自立的民族存於世間之時,伊特魯里亞人也隨之失去了其過去的意識,這也就是說,他們迷失了自我”①。
保羅·韋納在研習了羅馬、希臘時期的慈善(fivergfitisme)現象後,懷著崇敬的心情來闡釋為何富人會“散發部分錢財,以博取一份好口碑”(PaulVeyne,272頁,1973),他也解釋了在羅馬帝國皇帝為何要霸占著慈善活動,這是因為他要霸占集體記憶,“所有的公共建築都由他令人建造(除了元老院和民眾為紀念他而建造的建築物)”(PaulVeyne,688頁)。而元老院出於報復皇帝,也常常摧毀這些帝王們的記憶。
喬治·布朗迪埃列舉了喀麥隆貝提人(Bfiti)的例子,以提醒“族譜”對於記憶的操縱。人們知道,在沒有文字的民族的集體記憶中,族譜的作用是很大的,“在一個針對喀麥隆南部貝提人的未出版的研究中,作家蒙哥·貝提記述並刻畫了這樣做的策略所在,即讓有抱負、有魄力的人‘採用’這些族譜來證明其備受爭議的高貴”②。
在發達社會裡,新檔案、口語檔案、視聽檔案都沒有逃脫執政者的監控,他們甚至既可以監視這種記憶,又可以嚴密控制製作這類記憶的工具,尤其是廣播、電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