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三國:話權謀》

《說三國:話權謀》

在描寫軍閥兼併的戰爭過程中,自始至終貫穿著“上兵伐謀”的思想。作者在描寫戰爭時,拓展開人物活動的廣闊場面,把軍事角逐的雙方怎樣利用政略、策略、經濟、外交等手段,以及如何適情、適勢、適事、適機、適時的用兵,巧妙地結合起來加以描繪,成功地寫出了象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等許多以少勝多、以劣勝優的精采戰例。與此同時,書中還集中塑造了一大批以諸葛亮為代表的神機妙算的人物。他們料事如神,多謀善斷,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令讀者肅然起敬。書中雖在少數地方用“奇門遁甲”、“六甲六丁”等敗筆來烘托渲染謀略家的廣大神通和先知先覺,但瑕不掩瑜,其絕大部分還是描寫他們運用樸素的軍事辯證法,合於實際地進行創造性的思維,隨機應變、巧施計謀的軍事本領,對於我們今天的軍人,不無借鑑意義。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從研究謀略故事著手,事理結合,夾敘夾議,力求給讀者一些思維上的啟迪與借鑑。評述每篇《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情節,都與真實的歷史材料進行考證和對照,即分析這些故事中所含的兵法韜略,又從軍事角度點評了它的文學藝術價值及特點。

內容簡介

在我國漫長的古代軍事史上,有兩個比較光輝的歷史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和三國時期。這兩個時期都是諸侯割據、軍閥爭雄、天下大亂的時代。連年的戰亂,破壞了生產,民生凋敝;但另一方面,則是舊秩序隨之分崩離析,束縛人們頭腦的某些傳統觀念受到了猛烈的衝擊。戰爭的實踐迫切要求發展軍事理論,同時也為軍事理論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原料,由此便造成了這兩個時期軍事學術思想上的繁榮。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混戰中,產生了著名的《孫子》、《吳子》和
《司馬法》等軍事著作。同樣,在三國時期,也造就了曹操、諸葛亮等軍事天才。曹操著的《孟德新書》雖無所考,但曹操第一個注《孫子》,以及諸葛亮著的《將苑》等兵家要書,都閃耀著千古不滅的光輝。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在軍閥爭雄的戰爭角逐中,浪起滔翻,必然會湧現出一大批能軍治國的人才。象春秋戰國時期的孫武、吳起、管仲、樂毅、司馬穰苴、孫臏等人,三國時期的曹操、諸葛亮、周瑜、司馬懿、陸遜等,都是風雲際遇,大顯身手,各自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史跡。《三國演義》在詳細地記述魏、蜀、吳三方縱橫捭闔、龍爭虎鬥的歷史情形中,刻畫了軍事家們那種氣壯山河、叱吒風雲的英雄風貌,對於我們學習和研究這段軍事鬥爭史、有著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
誠然,《三國演義》是一部“七分事實,三分虛構”的文學作品,但也不能不承認,這部文學作品所寫的戰略戰術,進攻與防禦、失敗與成功以及軍事上的虛實奇正等等,基本上是合于軍事科學原則和戰爭規律的。許多虛構的故事,如“草船借箭”、“空城計”等等,不僅在同時代可以找到真實的影子,而且在此前後也能找出與其十分相似的戰例。可見,這些虛構,源於戰爭生活,又高於戰爭生活,更能深刻地反映某些戰爭指導規律。
《三國演義》的作者,還得心應手地將許多寫在經史典籍上的合縱連橫、遠交近攻、進退攻守等方面的經驗,寫進了“演義”矛盾鬥爭的畫面之中,這就更能幫助讀者通過藝術形象,深入淺出地認識軍事鬥爭的許多重要原則。正因為如此,《三國演義》問世後,明、清兩代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張獻忠、李自成、洪秀全等人,都曾把此書當成指導作戰的“玉帳唯一之秘本”(黃摩西小說小話》),清朝統治者也以此書來教導他們的將軍。清朝劉鑾在《五石瓠》中寫道:張獻忠“日使人說《三國》、《水滸》諸書,凡埋伏攻襲皆效之。”張德堅在污衊太平天國革命的《賊情彙纂》中也提到:“‘賊’之詭計果何所依據?蓋由二三‘黠賊’采稗官野史中軍情仿之,行之往往有效,遂寶為不傳之秘訣。其裁取《三國演義》、《水滸傳》為尤多。”可見,《三國演義》這部文學作品在軍事領域裡的影響之深和作用之大。
這本論文集,正是筆者藉助身著戎衣之便,通過分析作品中描述的“伐謀”、“伐交”等軍事鬥爭故事,來探討《三國演義》的軍事價值,論說謀略在軍事鬥爭中的重要作用及某些規律,目的在於能給讀者留下一點施計用謀的啟示,同時使我們自己也從中得到一些教益。

作者簡介

李炳彥,解放軍報社高級編輯,專業技術少將。1978年6月調解放軍報社軍事部工作。曾被聘為國防大學、石家莊陸軍學院(原參謀學院)兼職教授,被認為是我軍國軍事謀略學學科的奠基者,學科帶頭人。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孫子兵法研究會理事,軍事統籌學會軍事謀略研究中心主任,軍事統籌學會全軍管理研究會副會長,全軍新聞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委員會委員等職。獨立、與人合作著有《三十六計新編》、《兵家權謀》、《軍事謀略學》、《說三國·話權謀》、《縱橫捭闔》、《鬥智的學說》、《隆中新對》、《草廬談謀》等十多部專著。在報刊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在軍內外有很高的知名度,主要學術成果已收入英國劍橋大學名人傳記中心編輯出版的名人錄。
孫兢,1953年12月生,又名孫兢兢,河北大城人,1969年冬入伍,1974年2月畢業於天津師範學院中文系,總參政治部幹部。系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參加過革命回憶錄《走向征途》的整理工作,與人合著有《說三國·話權謀》、《縱橫捭闔》、《軍事謀略學》等專著,有數十篇文章發表於《解放軍報》、《北京日報》、《收藏》等報刊。《中流》、《十月》、《經濟日報》等新聞媒體介紹過其事跡。

媒體評論

從研究謀略故事著手,事理結合,夾敘夾議,力求給讀者一些思維上的啟迪與借鑑。評述每篇《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情節,都與真實的歷史材料進行考證和對照,即分析這些故事中所含的兵法韜略,又從軍事角度點評了它的文學藝術價值及特點。

目錄

《三國演義》是一部形象的藝術
——代序言之一
羅貫中是一位謀略家
——代序言之二
圍師必闕”一例
曹操獻刀想到的
十八路諸侯為何沒有滅掉董卓
“假途伐虢”的形象註解
從“美人計”說到“連環計”
纏戰——以劣勝優之一法
小議“二虎競食”之計
淺說“驅虎吞狼”之計
孫策的戰略眼光
“聲東擊西”與將計就計
追擊中的哲學
從陳登的欺詐術談到指揮員的辨別力
陳宮的三策
張飛的反伏擊作戰
卑而驕之
“只緣身在此山中”
烏巢劫糧的啟示
虛張聲勢意在分敵
要有點政治家的氣量
程昱的“十面埋伏”計
簡析袁紹的敗北
曹操的兩次“隔岸觀火”
孔明高臥隆中,全知天下大事
諸葛亮初出茅廬的“兩把火”
虛不露怯
蔣乾盜書與“反間計”
“草船借箭”考議
周瑜打黃蓋
從“借東風”說到戰場氣象考察
從孔明智算華容想到的
赤壁之戰中的“伐交”
曹仁南郡敗周瑜的啟示
巧在以虛對虛,以詐還詐
孔明的“乘虛術”
孔明的“一箭雙鵰”
孔明為何以“借”為名占荊州
謀略家的預見力
——從諸葛亮的三個錦囊”談起
孫權上表劉備為荊州牧的用意
——再談軍事鬥爭中的“伐交”
從周瑜之死說開去
有感於魯肅薦龐統
諸葛亮一著”活“全舟”
馬超增兵,曹操為何喜形於色
馬超牛敗的原因
值得尋味的劉備待張松
從鴻門宴談到“涪關宴
龐統的三策與劉備的選擇
落鳳坡前的遺憾
張飛奪巴郡引出的思索
諸葛亮審勢治蜀的教益
瑣談曹操巧奪陽平關
析曹操的知難而退
諸葛亮為何要割讓三郡
用人也是一種藝術
指揮員要善於激勵士氣
要善於用自己的弱點欺騙敵人
激將法的妙用
從蜀軍攻打定軍山談“反客為主”之計
從黃忠智斬夏侯淵談“擊其惰歸”之法
從趙雲的“空營計”談指揮員的膽略
機械照搬者的悲劇
——徐晃“背水列陣”的失敗原因
謀貴用疑
被動來自兩面作戰
為將者要善用天時地利
——關羽水淹七軍雜議
呂蒙稱病和陸遜的謙恭
一次真正的突然襲擊
——呂蒙白衣襲荊州的成功經驗
“四面楚歌”的翻新
常勝將軍的悲劇。
移禍之計的互用
兵事不可為私而用
——劉備在關羽死後的錯誤軍事決策
為擺脫被動要勇於忍辱負重
——荊襄之戰後孫權選擇策略的高明之處
兵不可失機
——曹丕在吳蜀猇亭之戰前後決策上的失誤
後發制人用其“陰”
——陸遜在猇亭之戰中的謀略思想
見好即收也是明智之舉
八陣圖的奧秘
以計代戰一當萬
孔明開發西南與吳、蜀再次聯盟
假手於人坐享其利
——孔明的另一種“借術
攻心為上,心戰為上
——馬謖對開發西南的正確建議
從“七擒孟獲”說力勝與智勝
從諸葛亮火燒藤甲軍談伏擊作戰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魏延對北伐中原的一條重要建議
兵不厭詐
以己度敵“破彼之破”
——析蜀、魏渭河之西相互反偷襲戰鬥
司馬懿的決斷與妙算
失街亭中的王平和馬謖
“空城計”略考
要善於利用“後台演戲
算在敵先引敵就範
孔明對“退避三舍”的新用
將在外,君不疑者勝
孔明效虞詡之法
虛設疑兵,“因糧於敵”
“用兵命將,以信為本”
從“木牛流馬”說到科學技術出戰鬥力
力的較量與意志的比賽
關於撤退的藝術
略談祁山之戰中的吳蜀聯盟
攻其必救與圍點打援
“急”與“緩”的辯證法
示形用詐料敵
將軍要熟知戰場情況
“滅虢取虞”與“聲東擊西”
注意彌補防禦“空間差”
以“奇兵沖其腹心”
——鄧艾陰平渡險的啟示
“兵有先聲而後實者”
——鄧艾的“李左車之計”
羊祜的“懷柔之計”
晉滅吳之戰中的“木馬計”
得士者昌失士者亡
——西蜀興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兼論諸葛亮隆中對策
戰略構想
先弱後強,各個擊破
——魏晉戰略指導上的成功之處
無進取則難以自保
——東吳戰略指導上個致命弱點
軍事家要善於在廣闊的場景中思維
——演義描寫兵家鬥智鬥法之特點綜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