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真相》

《袁世凱真相》

由陶菊隱寫作的一本關於袁世凱歷史的一本書。

作者: 陶菊隱 著

《袁世凱真相》《袁世凱真相》

出 版 社: 線裝書局
出版時間: 2008-1-1
字數: 430000
版次: 1
頁數: 441
印刷時間: 2008/01/01
印次: 1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801067364
包裝: 平裝

編輯推薦

吳思張鳴李亞平曹聚仁、雷頤鼎力推薦。
他是治世能臣?還是狠毒政客?他是改良領袖?還是誤國皇帝?你知道的是一個真實的袁世凱?還是一個被歷史妖魔化的袁世凱?!
陶菊隱先生1912年步入新聞界時,正是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果實、後來史界所稱“北洋軍閥時期”的開始。陶菊隱先生是這段歷史的直接目擊者。他與各路軍閥和北伐軍的一些重要人物都有相當密切的交往,對他們作過周密細緻的採訪,參與過許多重要會議報導。他巧妙周鏇於不同派系的軍閥、政客問,獲得他人難以得到的訊息,卻又不失獨立報人的原則,客觀、如實地向公眾還原真實。

內容簡介

1881年那一年,袁世凱21歲。在此之前,他一事無成。
他出身在河南項城,其家族在當地甚有名望。
他曾參加科舉,但屢試不中。
鬱郁不得志、但野心勃勃的袁世凱,決定在這一年,遠離家鄉,往登州投軍;自此之後,袁世凱開始顯露出他作為一個政客、軍閥超人的天賦和膽識、狠毒和功利。從朝鮮平亂、小站練兵,到建立北洋、位極人臣,再到被迫下野、逼清退位,以及最後的倒行逆施,恢復帝制,直至最終撤銷帝制,撒手人寰,袁世凱的一生,充滿傳奇和誤解,複雜與多變。他的一生,也是晚清到民國這段複雜混亂的歷史最真實的寫照。

作者簡介

陶菊隱(1898-1989),湖南長沙人。就讀長沙明德中學。民國元年(1912年)一度擔任長沙《女權日報》編輯,次年起為上海《時報》“餘興”欄撰稿,同時還為上海各大報撰寫地方通訊。民國5年(1916年)一度任《湖南民報》編輯,撰寫時事述評;不久辭職接辦《湖南新報》,任總編輯。民國7年(1918年)參加《湖南日報》編輯工作。民國8年(1919年)以湖南報界聯合會代表資格,參加湖南人民的驅張(敬堯)運動。民國9年(1920年)受聘上海《新聞報》駐湘特約通訊員,撰寫長沙特約通訊。民國16年(1927年)任《武漢民報》代理總編輯兼上海《新聞報》駐漢口記者。民國17年(1928年)起,擔任《新聞報》旅行記者、戰地記者,駐漢口特派記者。民國23年(1934年)赴南京與許彥飛合辦《華報》,同時為《新聞報》撰寫專欄文章。民國25年(1936年)移居上海,參加《新聞報》編輯工作,還擔任《曉報》主編和嚴獨鶴主持的《新聞夜報》助編。民國30年(1941年)後退出《新聞報》,除為京、滬大報撰稿外,以主要精力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上海文史館副館長。著有《菊隱叢談》、《孤島見聞》、《袁世凱演義》《蔣百里先生傳》、《籌安會六君子傳》、《北泮軍閥統治時期史話》、《記者生活三十年》等。 1919年以湖南報界聯合會代表資格,參加湖南人民的“驅張(敬堯)”運動;1934年-赴南京與人合辦《華報》;1936年移居上海;1941年後除為京、滬大報撰稿外,以主要精力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上海文史館副館長,同時參加《辭海》關於近代史條款的編寫工作。 著有“菊隱從談“(共二十五冊)、《孤島見聞》、《袁世凱演義》、《蔣百里先生傳》、《籌安會六君子傳》、《吳佩孚傳》、《督軍團傳》、《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記者生活三十年》等。

目錄列表

第一章 小站練兵
第二章 與虎謀皮
第三章 高升直隸總督
第四章 巧計竊兵權
第五章 野心暴露
第六章 宦海風波
第七章 清廷自掘墳墓
第八章 武昌起義
第九章 革命怪事多
第十章 弄兵蕭家港
第十一章 南下督師
第十二章 角力不如鬥智
第十三章 雙簧合唱
第十四章 邊打邊談
第十五章 逼退清室
第十六章 耍手段拒南行
第十七章 略施小技鬧兵變
第十八章 單騎赴會
第十九章 宋教仁遇刺
第二十章 總統殺人
第二十一章 國會大借款
第二十二章 兩路興師
第二十三章 張勛復辟
第二十四章 總統變皇帝
第二十五章 大變內閣戲法
第二十六章 袁朝復古記
第二十七章 屢剿白狼軍
第二十八章 受降日寇
第二十九章 獎勵殺人王
第三十章 封將演義
第三十一章 收拾北洋舊將
第三十二章 遺老撞木鐘
第三十三章 馮國璋受騙
第三十四章 帝制運動前奏曲
第三十五章 關門做皇帝
第三十六章 籌大典醜態百出
第三十七章 行帝制受阻
第三十八章 眾人齊反袁
第三十九章 眾叛親離
第四十章 緩辦帝制
第四十一章 面臨末日
第四十二章 炮打金鑾殿
第四十三章 帝制破產
第四十四章 垂死掙扎
第四十五章 袁世凱之死

媒體評論

陶菊隱先生的著作,帶我走進軍閥史的研究。
他的作品,有濃烈的現場感,這種現場感,借先生生動的文筆,對每個讀它的人,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力。
 ——張鳴(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
陶菊隱先生的著作確實在描述歷史,但它對我們的啟示,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
 ——吳思(學者)
陶菊隱先生是以報導“北洋軍閥”起家的,他不僅對“台前”發生的事情了如指掌,對許多鮮為人知的秘聞軼事也知之甚詳。
 ——雷頤(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員)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小站練兵

《袁世凱真相》《袁世凱真相》

 19世紀末期,清政府派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由此逐步形成了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一個封建軍事集團,叫做“北洋派”。從1895年小站練兵起,到1928年國民黨新軍閥取代北洋舊軍閥的政權,北洋派的產生、發展和衰亡,共歷33年。從1912年袁世凱竊據民國總統起,到僭號大元帥的張作霖垮台出關,北洋派統治中國的時期也長達17年。
  1859年,北洋派的開山老祖袁世凱出生於河南項城縣的一個官僚大地主的家庭。在他出生前,西方侵略者中國發動過兩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革命曾經席捲大半箇中國;捻軍也崛起於淮河流域,縱橫河南、山東、安徽、江蘇四省。項城地當豫皖兩省之交,正是捻軍神出鬼沒之地。袁世凱的叔祖父袁甲三,正是以鎮壓捻軍起家的清軍大頭目。袁甲三的子侄輩保慶、保齡、保恆等,也都以“從軍有功”,用人民的鮮血染紅了自己的頂子。真箇是:一門鼎盛,萬人遭災。袁甲三的另一侄兒袁保中,留在家鄉辦理團練,雖不曾掙得功名,卻也不失為地方上的一霸。此人正是袁世凱的生身父親。
袁世凱出生不久,中國局勢又起了一番變化:清政府成了帝國主義的走狗,並且用洋兵洋炮鎮壓了太平天國;捻軍也因內部分裂而被各個擊破。於是清政府大肆吹噓,說什麼“同治中興”啦,“中外和好”啦。其實,這正是外國侵略者的魔爪步步深入,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鬥爭步步高漲,清政府處於內外交困的時期。
  清朝開國之初,繼承了明朝開科取士的制度,宣揚許多“處世格言”,什麼“士為庶民之首”,“書中自有黃金屋”,“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等等,鼓勵青年人參加科舉考試,養成一種“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以利於鞏固其君主專制。可是,每當農民革命風暴掀起之時,皇帝卻又悲嘆“國家無可用之兵”,不得不用升官發財的辦法,鼓勵各地地主豪紳組織武裝力量,共同鎮壓起義農民。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就都是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產物。等到農民革命被鎮壓下去,天下似乎又太平了,皇帝對於那些曾經替他出過死力的走狗們,又不免有“尾大不掉”之感,於是重彈“偃武修文”的老調,設法解除他們的兵權,而把國家的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袁世凱在弟兄中排行第四。他的叔父袁保慶沒有兒子,就把他過繼過來做“一子兼祧”的嗣子。他幼年跟隨嗣父到過濟南、揚州、南京、上海等處。那時候,農民戰爭基本結束,因此,嗣父教導他用心讀書,以便從科舉場中求出路。可是袁世凱受了上代人的影響,覺得軍功出身輕而易舉,總想有朝一日,風雲際會,平步登天,做個八面威風的大將軍,像他們家裡的端敏公一樣。
袁保慶做江南巡鹽道的時候,袁世凱跟隨到南京,經常瞞著家裡人到郊外練習跑馬。他的騎術本來不高明,一天從馬背上摔下來,跌斷了腳踝骨,痛得眼淚直流。他不敢聲張,裝病躲在房間裡,偷偷請走方郎中用草藥醫治。後來傷處雖然合口,可是骨頭沒有接好,走起路來,總不免高一腳、低一腳,像個瘸子,這且按下不表。
1873年,袁保慶死於南京任所。袁世凱扶柩回項城原籍安葬。次年,他的另一在北京當戶部左侍郎的堂叔袁保恆,把他接到北京去。又一年,他的生身父袁保中在項城病死。1877年,袁保恆奉旨到開封放賑,不到一年也病 死了。袁世凱上一輩子的人,官運雖然亨通,壽命卻都不長,沒有一個人能夠活到58歲的,所以風水家紛紛議論,說什麼袁家祖墳穴位不正,掌祿而不掌壽。這種宿命論從小就給袁世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袁世凱曾在陳州結識了一位坐蒙館的天津窮秀才,此人名叫徐世昌。後來,袁資助他回籍應考,因此兩人遂結成莫逆之交。
《袁世凱真相》《袁世凱真相》

1876年,即袁保中死後的第二年,袁世凱在家鄉同一個于氏女子結婚,次年長子袁克定出生。在封建社會裡,世家大族遇有湯餅之會,總得編造一番鬼話,吹噓兒孫來歷不凡。袁世凱也是如此,說他夢見一位貴人乘軒而來,正待叩問來歷,就被一陣呱呱的啼聲驚醒了。替袁家看風水的地師隨聲附和說,他也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白髮老婆婆,大概是梨山老母吧,提著一籃子紅蛋送到袁府來,可巧孫少爺就在這時候出世了。
袁世凱雖然生了兒子,做了父親,可是他自己還是個胡地胡天的惡少,家裡沒人管得住他。他結識了一批市井無賴少年,經常帶領他們演習行軍作戰,自己發號施令,儼然一世之雄。他暗自思量:“我老是待在家裡,何日方能出頭?”他猛然想起他的嗣父袁保慶有一位同寅弟兄,名叫吳長慶,官至提督,鎮守山東登州。“我幹嗎不去闖一下,說不定能夠闖出一番事業來。”袁世凱所想起的吳長慶,也是李鴻章手下的一員戰將,以總兵升授浙江提督,尚未到任,有旨改授廣東水師提督,暫駐浦口待命。1880年,法國侵略越南,越南政府請清政府派兵援助。清政府鑒於外國侵略者往往派遣炮艦從海道進攻中國,不得不加強沿海一帶的防務,於是叫吳長慶不去廣東,由浦口開往山東登州駐防。袁世凱同他手下的小兄弟們商議,想仿照薛仁貴投軍的故事,打伙兒前往登州投軍。1881年,袁率領他們來到登州,找到了慶字營,投刺求見“吳軍門”。
袁世凱滿以為遠道來投,這位老世伯一定會熱情接待,哪知見面之下,吳長慶的臉色就很不自在。他責備袁不該不告而來,更不該拖泥帶水地率領一批來歷不明的小伙子前來投軍。他取出了若干銀兩,叫袁資遣他們克日回籍,只許袁一個人留下來。
袁世凱乘興而來,此時又不便拂袖而去,只得憋住一肚皮悶氣,暫時留下來。
  吳長慶倒不是不關心故人之子,他同袁保慶一樣,認為此子應當埋頭書城,從科舉場中求出路,不應投筆從戎。他身邊有一位文案老夫子名叫張謇,別號季直,當時被看作是個譽滿大江南北的才子,因此叫袁跟張謇學習時文八股,以備鄉試應考。
袁雖勉強地留下來,但是心中有說不出的委屈:“我在家裡不好讀書,要老遠地跑到這裡來活受罪!”於是他終日懶洋洋,得過且過,無心讀書。張謇免不得教訓了幾句,他就鼓起銅鈴般大眼發火說:“大丈夫當提三尺劍,立功萬里外,豈甘伈伈俔俔,老死牖下,以腐儒而終其身!”說也奇怪,這幾句牢騷話卻打動了張謇,認為此子心雄志大,終非轅下之駒。原來這位老夫子比袁只大得六歲,也是個有志四方之士,不禁同情地問道:“你不願讀書,卻待怎的?”袁索性大放厥詞說:“我袁某人豈是到這裡來混飯吃的!既無用武之地,何處不可容身?我不久就要遠走高飛了。”張笑著指點他說:“此間正是用武之地,何必合近圖遠!莫性急,待我安排一下,遲早自有好音相報。”
果然隔不多時,吳長慶札委袁世凱為營務處幫辦,月支餉銀三十兩。
1882年,朝鮮政府因壬午兵變,也請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
自19世紀40年代以後,清政府內政腐敗,軍備廢弛,對外屢次戰敗,國力一蹶不振。中國周圍鄰邦也都成了外國強盜鯨吞蠶食的對象。日本當時是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經過明治維新,國力日臻強盛。日本政府對外採取擴張政策,矛頭首先指向中朝兩國。1874年,日本侵略者向中國領土台灣進行了一次試探性的挑釁,清政府害怕戰爭,以和平讓步了結。由於清政府軟弱無能,次年日本政府派“雲揚艦”侵入朝鮮領海,隨後又派戰艦六艘前往示威,壓迫朝鮮政府與之簽定《朝日通商條約》。同時,日本政府派遣代表到北京商談這個問題。清政府辦理外交的恭親王奕,是個著名的膽小鬼,他不敢得罪日本軍國主義,就說“朝事朝人自理”的話。日本政府認為這正是可以用來擴大侵略的一個話柄,於是壓迫朝鮮政府照簽了《朝日通商條約》。清政府方面,除奕外,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李鴻章,在外交事務中也是主要負責人之一。李鴻章知道所謂“朝日通商條約”不過是日本魔爪伸向朝鮮的第一步,侵略者的野心漫無止境。可是他的膽子也不比奕訴大些,他勸朝鮮政府“忍讓為國”,以免事態擴大。他還替朝鮮政府出了個“以夷制夷”的主意。什麼叫做“以夷制夷”呢?打個比方說,一個強盜打進大門來了,你抵擋不住,就不妨把全屋子的邊門、後門統統敞開,再引進一批強盜來,讓他們你爭我奪,造成一個互相牽制、誰也不能獨吞的局面,以為就可“太平無事”了。這是這位中堂大人行之已久
《袁世凱真相》《袁世凱真相》
的外交策略,可是這個策略,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毫無效驗,不斷破產。
  1879年,日本又向琉球進攻。琉球國王向清政府請援,清政府愛莫能助,琉球遂為日本所滅。
 由於清政府害怕戰爭,不敢履行援助鄰邦共同抵抗侵略的義務,這就更加縱容了日本軍國主義政府向外擴張的野心。日本的侵略政策是以朝鮮為起點,第一步割斷中朝兩國的關係,以孤立朝鮮。第二步迫使朝鮮淪為日本的“保護國”。第三步則以朝鮮為基地,進而侵略中國,以遂其征服亞洲和稱霸全世界的野心。當時的國際形勢有利於日本的侵略政策:英俄兩國在亞洲展開了爭奪殖民地的鬥爭。為了阻止沙俄勢力的東進和南下,英國利用日本做它的助手。美帝國主義也想插手遠東,同樣利用日本做它侵略中國的跳板。這兩個西方大國都是支持日本的。當時的朝鮮政府腐朽無能,對外喪權辱國,對內橫徵暴斂,引起朝鮮人民的普遍不滿。朝鮮國王李熙是前王的嗣子,登極的時候,他的生身父親李罡應以“大院君”的名義臨朝攝政,直到他成年後才將政權交還,但大權又落入寵妃閔氏之手。朝鮮宮廷中的父黨妃黨爭權奪利,造成了政治上的嚴重危機。
1882年8月,正當袁世凱在吳長慶軍中初露頭角的時候,朝鮮在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中,被裁的士兵們因欠餉而聚眾起義,發動壬午兵變。閔妃逃匿,李罡應乘機再奪政權。事變發生後,朝鮮政府無力應付,請清政府出兵援助。清政府交署理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張樹聲負責處理。張樹聲原任兩廣總督,也是李鴻章手下的一個淮軍軍閥。此時李鴻章死了母親。按照規定,官吏如有父母之喪,必須開缺回籍守制,三年服滿後才能再起用。由於西太后非常信任李鴻章,所以調任他的親信部下張樹聲署理直隸總督。署理有一種暫時過渡的性質,隨時可以調開,這就說明清政府仍有用李鴻章回任直隸總督之意。
  張樹聲決定派兵援助朝鮮國王,調吳長慶所部六營開往漢城,另派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戰艦三艘前往接應。吳長慶調動人馬時,袁世凱自告奮勇,願為開路先鋒,吳就派他組織前敵營務處,命其撥隊先行。
  漢城兵變時,日本駐朝公使館被焚,日本政府藉口興戎,派兵在仁川登入。不料清軍先到漢城。在吳長慶的幫助下恢復了國王李熙的王位。由於朝鮮政變迅速解決,日本侵略者的文章便做不下去了。
此時的日本,還不是一個可以為所欲為的強國,它對朝鮮只能一口一口地吃,一切文章只能留待後日去做。它藉口政變中受了損失,又壓迫朝鮮政府與之簽定《仁川條約》。在這個條約中,朝鮮政府除接受懲凶、撫恤、賠償軍費等條件而外,還承認日本得派兵保護日本公使館。日本在朝鮮京城取得了駐兵的權力,這就為下一步干涉朝鮮內政和對抗清兵打開了一道缺口。
清政府因朝鮮事變迅速解決而興高采烈,有旨獎敘有功人員。袁世凱在保案中得到五品同知銜,並賞戴花翎。這就說明,他以前想的果然不差,軍功出身比科舉出身來得容易。僅僅一年工夫,官階升至五品,勝似寒窗十年。
1883年,清政府因外交吃緊,命李鴻章“奪情”回任直隸總督。原來清朝官制又有一種規定,大臣服喪之期未滿,如有特殊需要,皇帝可以叫他提前任職,美其名日“奪情應變”,又叫“移孝作忠”。李鴻章既是淮軍和北洋海軍的創建者,又是多年來辦理外交的熟手,清政府確是少他不得。
1884年,當權20多年的恭親王奕訴被西太后罷免,改派光緒帝的生身父親奕譞主持軍機處,又派慶親王奕勖總理各種事物。按照清朝的官制,軍機處等於內閣,總理各國事物衙門等於外交部。這兩個親王都是著名的糊塗蟲,所以,李鴻章的權力和責任都比以前加重了。
就在這一年,法國侵略軍在越南向清軍開火,中法戰爭爆發了。
由於朝鮮形勢表面緩和,李鴻章命吳長慶率兵三營回國,駐防金州,留下慶字營的另外三營交給袁世凱統帶。改派提督吳兆有辦理朝鮮軍務,而以袁為會辦。
此番人事調動,是袁世凱背叛吳長慶、奪取兵權的第一步。原來,自李鴻章回任北洋大臣以來,袁就動腦筋,覺得如果能夠巴結上這位位尊權高的三朝元老,比在吳長慶手下當一名偏裨小將好得多。於是經常越級言事,或者在密告中說吳長慶的壞話。李鴻章的耳根子素來很軟,加上袁又善於逢迎,他就開始重視這個初出茅廬的小伙子,而與吳長慶日益疏遠。吳因兵權被削去一半而鬱鬱不樂,不久就在金州病死了。
  袁世凱雖然取得了兵權,但是僅有三營人,而且還有一個頂頭上司,未免美中不足。他仍然和李鴻章直接打交道,不把吳兆有放在眼下。他自稱“欽差大臣會辦朝鮮防務營務處”,這是個不倫不類的官銜,乍看之下,他豈不就是欽差大臣了嗎?
由於清軍撤走了一部分,朝鮮開化黨首領金玉均、洪秉植等又一次發動政變。他們擺下了“鴻門宴”,擬將妃黨大臣一網打盡。參加宴會的禁衛軍大將、閔妃的侄兒閔泳翊,身帶重傷,奪門而出,逃往朝鮮稅務司穆麟德的家中。袁世凱得報,立即全身披掛,帶兵來到穆家。他看見一個漢子手握一管槍,當門而立,威風凜凜,不許他進去。後來問明,此人是海關職員唐紹儀。袁暗暗稱讚他是個好樣兒的
政變發生後,日本駐朝軍隊乘機占領王宮,國王李熙倉皇出走。但是,在朝鮮人民的支持下,清軍很快地打退了這支日軍,把李熙護送回宮。這一行動,並不意味著日軍弱而清軍強,當時在漢城的日軍為數不多,而且日本政府尚未完成其發動大規模戰爭的一切準備,所以它只能適可而止,退一步要求朝鮮政府與之簽定《漢城條約》,在這個條約中它又取得了在漢城增加駐軍名額和在日本公使館附近建築營房的權利。可是,袁世凱誑報軍情,誇大自己的戰功,而李鴻章不加考察,錯認他是個智勇雙全的將才,傳令大為嘉獎。從此他大講排場:“乘輿張蓋,呵殿出入;水巡建立兵船,船頭豎起黃龍大旗。”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