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

《血液》(Blood)由美國血液學會出版,有線上與印刷兩種形式,周刊,是血液學同行評議出版物中被引用得最多的醫學期刊。

基本信息

簡介

《血液》《血液》

血液》由美國血液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主辦。刊載血液學基礎實驗和臨床研究的論文,包括良性與惡性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病症以及機制、免疫學和腫瘤學的血液研究。

概述

人們對多發性骨髓瘤還沒有能治癒的方法。因此這種疾病一旦診斷就意味著要使用高劑量的化療藥物來反覆治療。現在,來自法國、瑞士和比利時三國的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組給出了一種控制這種癌症的一種持續性治療的新方法。他們的發現公布在去年11月15日的《血液》(美國血液學會期刊)雜誌上。

微管結合蛋白CYLD促進血管新生

《血液》《血液》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血液》(Blood)近日線上發表了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周軍教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發現了微管結合蛋白CYLD在調控血管新生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血管新生是人體內許多正常生理活動的基礎,對於腫瘤的生長和轉移也非常重要。血管新生是一個受到嚴密調控的多步驟過程,其中血管內皮細胞的遷移是關鍵一環。周軍課題組博士生高金珉等人前期的研究發現,CYLD通過其CAP-Gly結構域與微管細胞骨架相互作用,調節微管的組裝和穩定性,從而有利於細胞的遷移,2008年發表在《生物化學雜誌》(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
在本項研究中,高金珉等人在他們前期工作的基礎上,發現CYLD通過對血管內皮細胞中微管的動態性進行精細調節,刺激Rac1的活化,介導血管內皮細胞的極化和遷移,從而促進新血管的形成。該項研究發現了CYLD調節血管新生過程的一個新功能,加深了對微管及其相關蛋白功能和調控機制的理解。該項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重大科學研究計畫及天津市科委項目的資助。

單用亞砷酸M3型白血病具有高效低毒特點

國際著名《血液》(Blood)雜誌上,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臨床醫學院周晉教授等人的一項課題《單一套用亞砷酸治療初發性兒童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研究》,以英文形式全文發表。臨床觀察結果表明,單用亞砷酸可使患兒M3型白血病病情完全緩解率顯著提高,與目前公認的維甲酸聯合蒽環類抗生素方案療效相當,且不存在明顯的慢性砷中毒及繼發腫瘤的風險。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約占兒童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10%,從形態學上屬於急性髓細胞白血病m3型,大部分病例出現特異性染色體改變,出血傾向發生率達72-94%。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繼維甲酸之後,亞砷酸被證實為另一針對APL高度有效的藥物,且後者有誘導APL細胞部分分化和促進凋亡的雙重作用。哈醫大專家先前的研究表明,單用亞砷酸可顯著緩解初發性成人APL病情,但對兒童患者是否有效則鮮為人知,並且在治療期間的合理用藥劑量、給藥途徑、血液學完全緩解率、長期用藥效果及相關毒性、安全性等問題還不明了。

黑龍江省科技基金資助下,哈醫大一院博士生導師、血液科主任周晉教授等人於2002年起進行了科研立項,著手評估單用亞砷酸對兒童AP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他們在臨床中篩選出19名4-15歲的初發性APL患兒,對4-6歲及6歲以上者,每日靜點亞砷酸0.16-0.2毫克/公斤,每日最大劑量為10毫克。每日輸注亞砷酸直至患者達到血液學症狀完全緩解,或最大劑量為60個劑量。

在這些患兒中,血液學完全緩解率為89.5%,達到完全緩解率的中位時間為38天;達完全緩解率的亞砷酸累積劑量為6.1毫克/公斤。本項臨床觀察隨訪一直持續到2008年12月底,其中17例兒童完全緩解,2例死於早期顱內出血,5年總體存活率和無病存活率分別為83.9%和72.2%。儘管每例病人定期套用亞砷酸治療持續時間3年多,但在用藥期結束後,對部分病例進行尿液、指甲和毛髮濃度測定,在停藥24個月以上者,未見嚴重的慢性砷中毒表現,也未有皮膚癌、肺癌及膀胱癌等繼發腫瘤的發生。

砷劑是傳統中藥砒霜的主要有效成分,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有毒和致癌物,但作為藥物套用已有2400多年歷史。專家評價指出,此項研究結果表明,單用亞砷酸治療初發性兒童M3型白血病患者,具有高效低毒及不易耐藥的優勢,其療效等同於經典的維甲酸聯合蒽環類抗生素的化療方案。這一臨床課題的完成,為古老的中藥砷劑增添了新的內涵和風采。

腫瘤研究靶向作用新生血管的NGR模體

義大利米蘭聖菲爾德科研中心在《血液》雜誌報導,包含NGR模體的肽鏈能選擇性識別腫瘤新生血管,可用於藥物靶向治療。
Corti教授說,這些肽鏈與新生血管結合的特點是同內皮相關氨肽酶N(CD13)相互作用的結果。近期研究顯示,天冬醯胺脫醯胺作用可快速使NGR轉變成isoDGR(異天冬醯胺-甘氨酸-精氨酸),產生的αβ3配體影響內皮細胞功能和腫瘤生長。
研究者關注NGR模體的結構和功能,以及與其相關的血管生長性疾病的藥物研發。並進一步探索,天然蛋白調控 NGR向isoDGR轉變時間依從性,如纖維連線蛋白具有潛在“分子鐘”作用。

世界頂級醫學生物學學術期刊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關於科學最新發現的報導,在這些報導中往往會提到這項研究在哪一本學術期刊上發表,比如沃森與克里克就於1953年4月25日在英國雜誌《自然》上公開了他們的DNA雙螺鏇模型。這些經典學術期刊承載了百餘年了人類科學技術的進步。
《科學》[美國雜誌] | 《自然》 | 《細胞》 | 《柳葉刀》[學術期刊]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實驗醫學雜誌》 | 《THE EMBO J | 《植物細胞》 | 《植物生理學》| 《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 | 《核酸研究》 | 《基因與發育》 | 《神經元》 | 《免疫》| 《自然遺傳學》| 《自然細胞生物學》 | 《發育》 | 《循環》| 《血液》| 《生物化學雜誌》| 《癌細胞》| 《幹細胞》 | 影響因子| 《自然醫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