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內容
《蘇菲的世界(Sophie'sWorld)》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史發展的歷程。本書是蘇菲和一位名叫艾伯特(AlbertoKnox)的神秘人之對話錄,是以由淺入深的方式簡介西方哲學的小說。由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里士多德、笛卡兒、黑格爾、祁克果、柏拉圖等人的思想都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並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解釋,引人入勝。對於剛剛接觸或從未了解哲學課程的人來說,此書是最為合適的入門書。
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裡來?”與此同時,她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請蘇菲轉交給席德(Hilde)”,郵戳來自黎巴嫩。
從這一天開始,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她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魔鏡、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來給席德明信片、會說話的漢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寫著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現實出現的夢中的金十字架、撿到的10元硬幣……接迥而至的奇聞怪事讓蘇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在一位神秘導師艾伯特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
莫名其妙的函授課程持續進行著,聯絡方式也一變再變,痛苦憤怒的艾伯特(AlbertoKnox)終於出現在她的面前,並開始教她哲學史。他用淺顯易懂的筆觸帶著蘇菲回顧從先蘇期的希臘直到尚-保羅·沙特時代的哲學發展。同時,“席德”的名字不斷在她身邊以不可思議的方式頻繁出現。而後,席德出現了,原來蘇菲這個人物,只是在黎巴嫩聯合國部隊工作的挪威少校艾伯特為慶祝女兒席德生日而虛構出來的人物,把她的故事編寫成一個富有哲學趣味的故事當作女兒的生日禮物。
不可思議的是,在艾伯特的提示下,蘇菲漸漸意識到自己只是書中的一個角色,是艾伯特少校意識的一部分,在忠實的完成自己主角的任務之餘,他們開始了向上帝(艾伯特少校)的抗爭。在他們的努力下,書中世界漸漸扭曲了,變得古怪而難以駕馭。最終,這本書以一個開放式的結局告終,艾伯特和蘇菲莫名的逃出了書中世界,來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
這部哲學書創造性且簡易的呈現,蘇菲在與艾伯特的對談中學習到中世紀的哲學。打扮的像位僧侶,在古代的教堂中,而她也在法國的咖啡店裡學到了尚-保羅·沙特與西蒙·波娃。不同的哲學問題及推論方法出現,蘇菲試圖靠著自己解決。
作者借著描寫故事中的故事,嘗試解釋真實世界背後的世界,上帝張顯能力的範圍,人的自由意志,本和體的道理等等……故事中,艾伯特向蘇菲解釋從古希臘哲學發展到現今哲學的歷程和轉變,讓席德(換言之讓讀者)了解歐洲哲學史。
《蘇菲的世界》的中文版(蕭寶森譯)中,部分內容被中國政府要求刪除,如馬克思部分結尾處的32個段落。
作品目錄
1.伊甸園——在某個時刻事物必然從無到有 | 19.史賓諾莎——上帝不是一個傀儡戲師傅 |
2.魔術師的禮帽——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哲學家只有一個條件:要有好奇心 | 20.洛克-赤裸、空虛一如教師來到教室前的黑板 |
3.神話——善與惡之間脆弱的平衡 | 21.休姆——將它付之一炬 |
4.自然派哲學家——沒有一件事情可以來自空無 | 22.伯克萊——宛如燃燒的恆星旁一顆暈眩的行星 |
5.德謨克利特斯——世界上最巧妙的玩具 | 23.柏客來——曾祖母向一名吉普賽婦人買的一面古老魔鏡 |
6.命運——算命者試圖預測某些事實上極不可測的事物 | 24.啟蒙——從制針的技術到鑄造大炮的方法 |
7.蘇格拉底——最聰明的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 | 25.康德——頭上閃爍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規範 |
8.雅典——廢墟中升起了幾棟高樓 | 26.浪漫主義——神秘之路通向內心 |
9.柏拉圖——回歸靈魂世界的渴望 | 27.黑格爾——可以站得住腳的就是有道理的 |
10.少校的小木屋——鏡中的女孩雙眼眨了一眨 | 28.祁克果——歐洲正邁向破產的地步 |
11.亞里斯多德——一位希望澄清我們觀念的嚴謹的邏輯學家 | 29.馬克思——在歐洲遊蕩的幽靈 |
12.希臘文化——一絲火花 | 30.達爾文——滿載基因航行過生命的一艘小船 |
13.明信片——我對自己實施嚴格的檢查制度 | 31.弗洛伊德——他內心出現那股令人討厭的自大的衝動 |
14.兩種文化——避免在真空中飄浮的唯一方式 | 32.我們這個時代——人注定是要受自由之苦的 |
15.中世紀——對了一部分並不等於錯 | 33.花園盛會——一隻白色的烏鴉 |
16.文藝復興——啊!藏在凡俗身軀里的神明子孫吶 | 34.對位法——兩首或多首鏇律齊響 |
17.巴洛克時期——宛如夢中的事物 | 35.那轟然一響——我們也是星塵 |
18.笛卡爾——他希望清除工地上所有的瓦礫 |
作品鑑賞
《蘇菲的世界》包含至少三個敘述者,分別是哲學家艾伯特、蘇菲和席德,他們從各自的角度來觀察和描述。這三個不同的視角組成三重敘述層面,相互交叉在一起,構成了這部小說的復調結構。蘇菲的故事提出真實和虛構二者之間關係的問題。蘇菲認識到自己的虛構身份,這—點是元小說人物的共同特點,元小說人物的身份通常是模稜兩可的,既存在又不存在。“在許多元小說中,人物突然意識到自己其實並不存在,死不了卻也從來沒有出生,不可能有所作為。”蘇菲在了解到自己的虛構身份後先是沮喪失望,謀求改變現狀,在明白一切已成定局後,她接受了自己的身份。最後當她和哲學家發現其實不僅他們而且席德和塑造他們的作者也不是真實的時候,他們便安於現狀,並開始期待進入虛幻的文學世界,因為作為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他們將永遠不會老去。
換句話說,蘇菲的故事是虛構的文本,同時這個虛構的文本又存在於一個更大的虛構的文本之中,即席德的世界,作為讀者的席德原來也是不真實的。蘇菲和席德的故事必然引起讀者對現實和虛構的深刻反思,因為它解構了人類存在的堅實基礎,質疑客觀知識的可能性。從這個意義上講,這部小說是後現代的。
《蘇菲的世界》包含書信、明信片、哲學、歷史、文學等各種語類形式。巴赫金認為多種語類形式的運用是小說“復調”結構的一個方面。在元小說中這種“復調”形式十分明確。在以往的小說中,這些不同的語言和聲音通常從屬於一個主要的無處不在的作者的聲音,元小說沒有這種作者的聲音.而是強調語類形式並存的必要性。《蘇菲的世界》的語言具有以上的特點,實踐了一種類似巴赫金式的語言的遊戲與狂歡。
《蘇菲的世界》把哲學趣味化、生動化,但它同時是一部成功的元小說,用元小說的形式來表達哲學思考,二者相得益彰,是藝術和內容的統一。《蘇菲的世界》順應了近年來歐美哲學通俗化的潮流。當代大眾文化對人文科學的衝擊,直接導致哲學通俗化的浪潮,出現若干用小說、詩歌和插圖來介紹和解釋哲學的作品。《蘇菲的世界》的成功說明小說非但不會如某些批評家預料的那樣走向“滅亡”或“衰竭”,反而會得到發展和走向成熟。小說發展的一個趨勢是它與其他學科的結合,生態文學是另—個明證。在文化多元他的當代,小說形式的不斷創新是它生命力的源泉。
《蘇菲的世界》里用非常通俗易懂的事情將哲學的原理演繹出來,在描述德誤克里特斯的原子理論時,小說中是通過蘇菲玩積木的過程進程講述的;通過皇帝的新衣來講述蘇格拉底的智慧,以及人類並非萬能和無所不知的;通過戴眼鏡等方式讓人們理解康德的時間和空間直觀形式”;作品中通過光著身體的男人,來表現佛洛依德的潛意識理論。
隨著小說故事情節的展開,哲學家的書信、蘇菲的故事和席德的世界交叉在一起。小說的結構總體上是按照哲學發展的階段來分章的,從古希臘的神話到弗洛伊德。小說的目錄看上去像是哲學史的提綱,但其中也穿插一些指示故事內容的標題,如“少校的小木屋”、“花園宴會”等等。由此可見,《蘇菲的世界》缺少整體性和連貫性,小說的結構是分裂的、不連貫的,虛構的框架是分散的,讀者不可能被故事情節吸引而忘記自己的身份,而更多地是思考自己所閱讀的內容。閱讀的過程變成讀者和文本的對話,而這正是這部哲學史小說所希望產生的效果。
作品影響
《蘇菲的世界》出版後,即被歐陸許多學院選為哲學教科書了。這本書有關哲學史的敘述與傳統學院的敘述方法大相逕庭,它力求與時代的發展及社會之演變搭上線,哲學因而能夠不被架空成學究的觀念遊戲,無法真正通俗化的哲學至少因此而變得比較可讀起來。同時它也提示出了另一個重點,那就是哲學是有用的。蘇菲在懂了一些哲學後,果然思路大通,在學校無論作文或答申論題,都眼界不凡,讓老師刮目相看。該書自1991年出版發行之後,長期雄踞各國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世界上已有35個國家購買了該書的著作權。
1991至1995年,《蘇菲的世界》分別獲得挪威“宋雅·赫格曼那斯童書獎”、德國《時代周刊》文學獎、德國“青少年文學獎”,還曾榮獲我國台灣省《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全球銷量超過3億冊,是全球項級暢銷書。
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的小說《蘇菲的世界》是世紀之交出版的一部暢銷全球的文學作品,被翻譯成九十種文字,在歐洲、美洲和亞洲發行了幾百萬冊,一度名列德國和美國的暢銷書排行榜之首。《蘇菲的世界》是一部哲學史小說,1991年首次以挪威文在挪威出版,1996年中國作家出版社推出中譯本。
迄今為止,《蘇菲的世界》已被譯成56種語言,銷售超過3億冊,喬斯坦賈德本人也因此獲得了世界性的聲譽,被稱為全球十大作家之一。
作品評論
賈德這本關於哲學史的小說可謂是空前的,他再次用事實證明了哲學並不是脫離現實的學院人士在象牙塔里所寫的東西。——《德意志星期日匯報》該書是一個將學術作品通俗化的傑出範例,未曾修習哲學概論的人,可以把它作為一本最佳的入門讀物,而學習過此門課程但已忘卻大半的人,本書則是溫故而知新的得力之作。——美國《新聞周刊》
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不僅文筆卓爾不群,同時有多年擔任哲學教師的經歷,《蘇菲的世界》一書有助於使讀者以閱讀偵探小說般的心情遊覽從柏拉圖以前一直到20世紀的世界哲學史,而絲毫不產生任何枯燥厭煩的感覺。——著名作家與評論家馬德蘭·藍格爾
哲學不是萬靈丹,但是從來不去留意愛好智慧的重要與前人的心得,那么注定會陷於心靈封閉與終結。這或許是本書廣受歡迎的原因吧?為了使人從困惑到覺悟,本書提供了一盞明燈。——哲學教授傅佩榮
《蘇菲的世界》可以當做哲學啟蒙書來閱讀。它的小說部分,蘇菲的主體自覺過程則頗像偵探故事加上現代版的《愛麗絲夢遊仙境》,哲學加偵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觀,它讓人更加心胸開闊,這不正是哲學愛智最古典的要義嗎?——知名作家南方朔
“一本關於哲學史的小說”,是《蘇菲的世界》一書的副標題,頗能點明該書的要點。這是一本小說,但也是一本有系統的涵蓋各哲學思潮的速食大雜燴。隨著小說人物在哲學傳統中尋求謎團的解答,讀者也跟著溫習了一遍西方哲學史。
《蘇菲的世界》不論就內容,或就其受歡迎程度來看,都是極吸引人的一本書。這本書的成功,顯示了一個重要的社會指標,就是社會大眾渴望知識及缺乏安全感。在一本小說里,塞進整部西方哲學史,對追求速度的這一代而言,本身就極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識的流行趨勢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覺察到當今教育上的缺失,我們的教育並未提供有關人生和其意義的必要知識,而這些答案正隱藏在哲學的奧秘里。我們有機會一一來巡視,到底這些飽學之士,教了我們些什麼。
這本書的流行有其重要性,我們可以從好幾方面來看。全書雖非學術性著作,但它是一本捍衛哲學的書,正因為其大眾化,它也就代表了大多數人的看法。這本書不是在探討哲學上的某一特別思潮或歷史,而是嘗試對每一派別做概論式的介紹,並說明它在今日的地位。可以說是一本集"學術界一般看法的摘要錄"。因此,這本書表達了當今知識分子的立場。
假如《蘇菲的世界》代表著主流知識分子的哲學觀點,它所表達的也極引人注目。這本書對真實的哲學給予極崇高的評價: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評論;去除偏見、迷信和慣例;不做倉促和輕率的判斷,一意追求真理、知識、美善和道德。
坦白說,這正是世間為何要有哲學家的原因。我們需要哲學家,不是因為他們可以為我們選拔選美皇后或告訴我們今天番茄的最低價。哲學家們總是試圖避開這類沒有永恆價值的熱門話題,而努力將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永遠“真”、永遠“美”、永遠“善”的事物上。
在這本書里,其實賈德真正感興趣的哲學,不在邏輯學、數學或語言學,當故事重心轉移到馬克思、弗洛伊德、達爾文和宇宙論時,摩爾、羅素等人,根本連提都不提。有些話題,即使和哲學沒什麼關係,卻一再出現,很明顯,這是一本在政治立場上十分討好的書。一切當代時髦辭彙全部被囊括:生態學、女性主義、寬容、東方宗教、比較宗教、聯合國和新世界秩序等。這樣的寫法,或許是為了使哲學議題不和時代脫節,或許是為了涵蓋更廣大的讀者群,不過,留給讀者的印象是這些議題似乎才是作者真正關心的。
因此,這不是一本關於哲學史的小說,而是一個當代擁護自然的人文主義者對哲學根源所做的選擇性的探討。在小說結尾,科學被認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義雖然教義不明確,卻絕對是人類的最佳選擇。這本書引導讀者獲至這樣的結論,但事實上並未提供理由。它給予讀者的印象只是這是歷代智慧累積的結果;當然,不同的歷史將會導致不同的結局。
——菲力·詹森
作者資料
喬斯坦·賈德(JosteinGaarder),是一位世界級的挪威作家,1952年8月8日出生於挪威首都奧斯陸,大學時主修哲學、神學以及文學,並於奧斯陸大學獲得斯堪那維亞文學系挪威文組的學位,曾擔任文學與哲學教師,自1986年出版第一本創作以來,已成為當代最重要的北歐作家。其後10年他在芬蘭教授哲學,於1991年成為一位全職作家。1991年《蘇菲的世界》出版後,成為挪威、丹麥、瑞典和德國的暢銷書,銷量達到300萬冊。已有30多個國家購買了該書的著作權。喬斯坦·賈德擅長以對話形式述說故事,能將高深的哲理以簡潔、明快的筆調融入小說情境,他最著名的小說《蘇菲的世界》享譽全球,被翻譯為四十多種語言,全球銷售量超過三億冊。
喬斯坦·賈德的作品動人心弦,啟發無數讀者對個人生命、對歷史中的定位以及浩瀚宇宙的探討。
喬斯坦·賈德除致力於文學創作,啟發讀者對於生命的省思外,對於公益事業亦不遺餘力。他於一九九七年創立“蘇菲基金會”,每年頒發十萬美金的“蘇菲獎”,鼓勵能以創新方式對環境發展提出另類方案或將之付諸實行的個人或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