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社會主義問題》

史達林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寫於1952年,是他領導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三十年的經驗教訓的總結,他對經濟規律、商品經濟、價值規律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都作了新的闡述。 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實踐中,史達林對商品經濟有了新的認識。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由於生產資料的公有化、有計畫發展規律的作用和經濟計畫、經濟政策的制定,價值規律的作用範圍是受到限制的。

《蘇聯社會主義問題》

史達林是蘇聯共產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武裝力量最高統帥,戰略家,蘇聯大元帥。1879年,史達林出生于格魯吉亞哥里城一鞋匠家庭。1901年3月開始職業革命家生涯,投身俄國無產階級解放事業。1922年4月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黨中央總書記。 1924年1月列寧逝世後,他領導蘇聯黨和人民在十分艱難的條件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把落後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為國防奠定了牢固的經濟技術基礎。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他領導蘇聯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戰後,史達林擔任蘇聯共產黨黨中央總書記、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和蘇聯武裝力量部長,領導蘇聯人民恢復和發展遭到戰爭嚴重破壞的經濟,加強國防建設,迎接“冷戰”的挑戰。在史達林的一生中,軍事活動占有重要地位,他對蘇聯軍事理論和軍事學術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史達林也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思想。史達林是一個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但在一生中也犯過許多錯誤,特別是肅反擴大化、搞個人迷信、後期思想僵化和把蘇聯一國經驗絕對化等,給蘇聯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不良影響。 1953年3月5日史達林因患腦溢血在莫斯科去世,終年73歲,被葬於莫斯科紅場。

史達林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寫於1952年,是他領導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三十年的經驗教訓的總結,他對經濟規律、商品經濟、價值規律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都作了新的闡述。

1、關於經濟規律

歷史上的各種社會經濟形態,都是受客觀規律自發地支配的。社會主義國家開始由國家的經濟政策和經濟計畫來指導社會的經濟活動,因此可能產生一種錯覺,似乎人們可以不管客觀經濟規律為所欲為。但是,在社會主義社會,客觀經濟規律仍在自發發揮作用,如果國家所規定的政策和計畫違反客觀經濟規律,經過一個時期,國民經濟就會比例失調,甚至生產下降,迫著我們進行調整,重新回到客觀經濟規律所指引的軌道上來。如果執迷不悟,一意孤行,就會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就嘗到了忽視經濟規律的教訓。史達林晚年認識到了規律重要性,批判了可以“改造”、“創造”經濟規律的提法,認為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經濟發展規律,同樣有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性,“人們不能改變或者廢除這些規律,尤其不能制定或創造新的科學規律”。這就為我們認識和運用社會主義的客觀經濟規律,堅決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避免主觀主義的“唯意志論”,提供了思想武器。

2、關於商品經濟

史達林早年也完全接受了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的一般構想,認為實現社會主義就要消滅商品生產,就要廢除貨幣經濟,認為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存在和一定程度的發展,只是過渡時期的權宜之計,商品貨幣關係是與社會主義本性不相容的,一旦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發展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就成為多餘的了。

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實踐中,史達林對商品經濟有了新的認識。在《蘇聯社會主義問題》中,他批判了那種認為“商品生產不論在什麼條件下都要引導到,而且一定會引導到資本主義”的錯誤觀點,指出:“並不是在任何時候,也不是在任何條件下都是如此!不能把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生產混為一談,這是兩種不同的東西”。 社會主義制度下存在全民所有制和合作社集體農莊所有制,國家只能支配國營企業的產品,而集體農莊只願意通過買賣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產品,商品買賣和商品交換是集體農莊唯一能夠接受的與城市進行經濟聯繫的形式,其他方式都不能達到目的,“國民經濟體系中必要的和極其有用的因素而仍然存在著,它和‘貨幣經濟’一起共同為發展和鞏固社會主義生產的事業服務”,這也就是社會主義制度下商品生產存在的客觀必然性。但史達林的理論也有不足之處。由於他把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兩種基本形式看作是商品經濟存在的唯一原因,因而把全民所有制內部調撥的生產資料排除在商品的範圍之外則是順理成章的。史達林指出:“無論如何不能把我國制度下的生產資料列入商品的範疇”,它“脫出了價值規律發生作用時的範圍,僅僅保持著商品的外殼(計價等等)。”社會主義制度下商品上產是特種的商品生產,在這種特種的商品生產中由於不存在資本家剝削僱傭工人的制度,因而是不會導向資本主義的,相反,“它注定了要和它的‘貨幣經濟’一起共同為發展和鞏固社會主義生產的事業服務。”

關於價值規律

史達林主要從價值規律的客觀性及在社會主義制度中的作用方面作了論述。如果說史達林在這之前要強調要以價值規律的改造形態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話,那么,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中他批判了這種觀點,明確指出規律是不能改造的,改造規律的論點實際上就是“消滅”和“制定”規律這種不正確公式的殘餘。他認為,“在有商品和商品生產的地方,是不能沒有價值規律的”, “價值規律的作用,並不限於商品流通範圍內,同時也擴展到生產方面”。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由於生產資料的公有化、有計畫發展規律的作用和經濟計畫、經濟政策的制定,價值規律的作用範圍是受到限制的。史達林所說的“限制”,主要含義就是:價值規律在商品流通範圍內起調節作用,對商品生產只是一種影響作用。顯然,史達林關於價值規律作用範圍受“限制”的提法,反映了他對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生產領域中的作用沒有予以充分的承認,這也和他關於生產資料不是商品的提法是一脈相承的。由於史達林不承認價值規律對社會主義生產有調節作用,因此,當有人提出價值規律對農業中生產的生產資料有調節作用時,史達林作出了反駁:“價值規律對農業原料價格的影響無論如何不會是調節的影響。第一,我國農業原料的價格是固定的,由計畫規定的,而不是‘自由’的。第二,農業原料的生產規模並不是由自發的力量,並不是由什麼偶然的因素來決定,而是由計畫來決定的。既然這樣,還有什麼價值規律的調節作用呢?其實,價值規律本身也是由社會主義生產所特有的上述事實來調節的。”

史達林作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實踐家,他在過分強調計畫經濟思想的同時,對社會市場經濟也進行了一定的探討,史達林對商品經濟、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存在的必要性及其作用的論述,構成了史達林市場理論的基本內容。我們從史達林的論述中可以看到,他認為社會主義商品生產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是特種商品生產;商品貨幣關係只存在於兩種公有制之間,不適用於國營企業之間;商品的概念只適用於消費品,不適用於生產資料;價值規律對生產不起調節作用,調節生產的是有計畫發展規律。他雖然承認商品交換的存在,承認價值規律的作用,但他卻把商品交換和價值規律放在與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計畫根本對立的位置上;直到晚年,他終認為社會主義經濟不是商品經濟,而是計畫經濟。他的“特種商品生產論”、“商品外殼論”和“擴大產品交換範圍論”,仍然體現著產品經濟的思想。因此,史達林對計畫與市場問題的探索並未解決歷史上長期爭論的計畫與市場的關係問題,這也是導致蘇聯實行高度集權的計畫管理體制和僵化的經濟價值體制的理論原因。然而,應該承認的是,在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上,史達林的這一探索對進一步探討計畫與市場之間的關係問題無疑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註:本文引用出特殊註明外均出自史達林《蘇聯社會主義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