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園林》

《蘇州園林》

《蘇州園林》是葉聖陶老先生為攝影集《蘇州園林》所寫的一篇序言,歷來的人們的觀點都認為這是一篇結構精巧嚴謹的典範說明文。

基本信息

寫作背景

《蘇州園林》《蘇州園林》

葉聖陶先生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巨擘。他於一八九四年出生於古城蘇州。因自小生長在蘇州,他對蘇州的一草一木充滿了深厚的感情,特別是與馳名中外的蘇州園林結下了不解之緣。

蘇州是一座美麗的園林之城,據葉聖陶先生自己說,游過的園林達十多個。我們還可讀到聖翁留下的有關蘇州園林的詩文。

葉聖陶出身清貧,幼年時在一家富家自設的私塾附讀,後進蘇州草橋中學讀書,中學畢業後,因無力升學,便在蘇州城內干將坊言子廟國小教書。葉聖陶酷愛文學,也鍾情園林。中學時代他就開始文學活動,曾與同學顧頡剛、王伯祥等組織了詩社“放社”,創辦了刊物《課餘麗澤》。他們經常在蘇州的拙政園、留園等園林里舉行文學活動,並向上海的《民立報》等報刊投稿。一九一三年夏天,葉聖陶與顧頡剛一起去遊覽拙政園,那天正傳來袁世凱鎮壓民主力量的訊息,血氣方剛的葉聖陶義憤填膺,揮筆寫下《游拙政園》五言詩一首。詩中開頭描寫拙政園的旖旎景色:“纖雨值休辰,園游恣幽賞。回沼抱南軒,幾窗爰淨朗……環顧卉樹森,濃綠彌眾象。稀處現樓台,微風動簾幌。”接著筆鋒一轉,直面現實生活:“北方是長安,冠蓋屬朋黨。白日妖霾現,殺人棄溝壤。雞鳴上客尊,狗苟公道枉。豪游金買笑,憐乞血殷顙。”自然景色幽雅秀麗,現實生活卻十分黑暗惡濁。他借景抒情,表現了一個富有正義感的青年對反動統治者的強烈仇恨。

一九三六年秋天,葉聖陶陪同好友朱自清遊覽了蘇州的幾個園林,他有感而發,寫下了《假山》一文。

蘇州的園林,大多疊有假山,聖翁認為,假山總難得真山真水的趣味,然而園林中又缺不得假山。因為假山在園林中起著障蔽的作用。“有假山障蔽著,峰迴路轉,又是一番景象,這才引人入勝。”“顧家的怡園,靠西一帶假山把全園的景物遮掩了,你走到假山的西邊去,迴廊和旱船顯得異常幽靜,假山下的一灣水好像是從遠處的泉源通過來的,引起你的遐想。”他又舉了拙政園進園處的假山,也起了障蔽的作用。他還稱贊獅子林的假山路徑盤曲,層次繁複,絕壁、危梁、岩洞、石屋應有盡有,顯出了設計人的匠心。

新中國成立後,聖翁擔任全國出版總署副署長、教育部副部長等要職,長期居住北京,然而對蘇州園林仍是夢牽魂縈。一九五六年,同濟大學出版了陳從周教授編撰的《蘇州園林》圖冊,聖翁得悉後,函購了這本圖冊,他自己說:“工作餘閒翻開來看看,老覺得新鮮有味,看一回是一回愉快的享受。”一九七四年,聖翁與陳從周相識,陳教授送了好多幅松竹蘭菊的國畫作品給聖翁,聖翁填了一闋《洞仙歌》詞謝他,詞中還是以蘇州園林著墨:“園林佳輯,已多年珍玩,拙政諸園寄深眷。想童時常與窗侶嬉遊,蹤跡遍山徑樓廊汀岸。今秋通簡札,投甓招瓊,妙繪頻貽抱慚看。古趣寫朱梅,蘭石清妍,更風篠幽禽為伴。盼把晤滄浪虎丘時,踐雅約兼聆造形精鑒。”這首詞中,聖翁對蘇州園林的眷戀之情,溢於言表。解放後,拙政園等園林已成為勞動人民憩息遊覽的勝地。作者又回憶起孩提、青少年時代與同窗嬉遊,踏遍樓廊山徑的情景。這正好與前面談到的一九一三年遊園賦詩一事相互印證和呼應。詞的後半闕是寫聖翁得識陳從周教授以及欣賞陳從周所贈畫稿的歡愉心情。

一九七九年初,陳從周邀請聖翁為他的一本由風光畫報出版社出版的《蘇州園林》圖冊作序,聖翁慨然允諾。聖翁在序文概括地論述了蘇州園林的魅力所在。他讚賞蘇州園林“講究亭台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從而使遊覽者得到“如在圖畫中”的感受。

“拙政諸園寄深眷”,這正是葉聖陶對蘇州園林眷戀深情的自然流露和生動描寫。

作品分析

一、謀篇立意

本文以精練的語言、嚴謹的結構,從欣賞者的角度,抓住蘇州園林的藝術特點,分條縷析地作了正確、深刻的介紹。作者思路清晰,先說明寫作的緣由,指出蘇州園林總的特點,然後根據園林的組成部分,分類加以說明,最後推出一道餘波,使人感到意猶未盡。

二、文章脈絡

全文共10段,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是全文的引子,說明寫作動機,突出蘇州園林在園林藝術中的地位,總領全文。

第二部分(2-9),作者從園林建築的各個方面,說明蘇州園林圖畫美的總的特徵。可分兩個層次。

第一層(2),總說蘇州園林的共同特點。

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這一句說明了蘇州園林總的特徵,也是全文的總說。“圖畫”二字貫穿全篇,從圖畫開始,到圖畫結束是介紹蘇州園林的線索。

四個講究概括下文的分項說明。

第二層(3-9),分別從布局、配合、映襯、層次以及每個角落、門窗設計、色彩等方面介紹蘇州園林的特點。

分項說明之一:亭台軒榭的布局特點是得自然之趣,符合“美術畫”的要求,這照應講究建築物布局。

分項說明之二:假山的堆疊和配合,給人置身山間的實感,池沼高低屈曲,有自然感,有“入畫”感,這段照應“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分項說明之三:花草樹木的配合,這段照應“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上段以“入畫的一景”結尾,這段以“著眼在畫意”開始,“畫”字成了連線段與段之間的橋樑,不便省略了許多筆墨,還緊扣了中心,使段落連線緊密。

分項說明之四:蘇州園林的花牆和廊子講究層次和深度,與上文“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相照應。

以上四方面,具體闡述蘇州園林的某一方面所體現出來的“圖畫美”。

第7段介紹蘇州園林角落的圖畫美。

第8段介紹蘇州園林的門和窗的圖案設計和雕鏤琢磨工夫都是工藝美術的上品。

第9段說明建築物的顏色,也是構成圖畫美的一個條件。

第三部分(10),結尾留有餘地,引人回味。

本文介紹了蘇州園林圖畫美的特徵,從而顯示了園林設計者和匠師們的智慧,以及我國園林藝術水平的高超。

一、謀篇立意

本文以精練的語言、嚴謹的結構,從欣賞者的角度,抓住蘇州園林的藝術特點,分條縷析地作了正確、深刻的介紹。作者思路清晰,先說明寫作的緣由,指出蘇州園林總的特點,然後根據園林的組成部分,分類加以說明,最後推出一道餘波,使人感到意猶未盡。

二、文章脈絡

全文共10段,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是全文的引子,說明寫作動機,突出蘇州園林在園林藝術中的地位,總領全文。

第二部分(2-9),作者從園林建築的各個方面,說明蘇州園林圖畫美的總的特徵。可分兩個層次。

第一層(2),總說蘇州園林的共同特點。

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這一句說明了蘇州園林總的特徵,也是全文的總說。“圖畫”二字貫穿全篇,從圖畫開始,到圖畫結束是介紹蘇州園林的線索。

四個講究概括下文的分項說明。

第二層(3-9),分別從布局、配合、映襯、層次以及每個角落、門窗設計、色彩等方面介紹蘇州園林的特點。

分項說明之一:亭台軒榭的布局特點是得自然之趣,符合“美術畫”的要求,這照應講究建築物布局。

分項說明之二:假山的堆疊和配合,給人置身山間的實感,池沼高低屈曲,有自然感,有“入畫”感,這段照應“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本文介紹了蘇州園林圖畫美的特徵,從而顯示了園林設計者和匠師們的智慧,以及我國園林藝術水平的高超。

三、寫作方法

1、結構嚴謹,邏輯分明

說明文的結構非常重要,有了一個嚴謹的合乎邏輯的結構,才能給讀者留下鮮明的印象。本文所介紹的不是蘇州某個園林的情況,而是所有園林的共同特色,因此它不是像一般介紹某個地方的說明文那樣,按照遊覽的路線來進行敘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礎上從整修到局部、從大的顯眼的事物到小的不顯眼的事物,分項進行敘述。全文的結構脈絡大致是這樣的:首先提出總綱(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接著說明總體特色,闡發總綱的思想;然後就形成這個總體上特色的四項設計原則(布局、配合、映襯、層次),分別作出具體介紹,並談到其他的一些次要特色;最後結束全文。

2、語言準確,耐人尋味

⑴動詞的運用,如“如果開窗正對著白色牆壁,太單調了,給補上幾竿竹子或幾棵芭蕉”中的“補”字,表現了匠師的細心,善於化單調為多彩。
⑵副詞的運用,如“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蘇州園林極少使用彩繪”,其中的“大多”、“極少”就用得有分寸,既不誇大,又不縮小。再如,“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屋瓦和檐漏副一律淡灰色”,其中的“一切”、“決不”、“一律”則表示十分肯定的語氣,對突出蘇州園林的特色有著重要的作用。

⑶描寫性詞語的準確運用
全文只用了有限的幾個描寫性的詞語和形容詞,它們都表現出景物特有的狀貌,很難用其它詞語替換。如“重巒疊嶂”一詞,寫出了假山在玲瓏小巧的園林中,從平地突兀而起,層層疊疊的景象,“高低屈曲”狀寫了池沼河道的邊沿很少有砌得整齊的石岸,總是任其自然的特色。“俯仰生姿”又寫出了高樹與低樹種植在一起,上下相望的風姿,描繪出對各類樹木錯落有致的精心安排。“盤曲嶙峋”形容古老藤蘿枝條的彎曲枯乾,滿眼“珠光寶氣”又寫出藤蘿花的典雅風韻,構成了生意盎然的畫面

精美賞析

《蘇州園林》是葉聖陶老先生的一篇經典的範文,是給學生進行學習的優秀典範。歷來的人們的觀點都認為這是一篇結構精巧嚴謹的典範說明文。所以一般執教者在進行教學時,也默認了這樣一種規律,先定位為說明文,然後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層次,在了解一下說明方法,說明特徵,說明順序等,接著賞析一下文中的修辭或者寫得比較優美的地方。

首先,老先生先寫了自己所游的十多處蘇州園林的總印象。接著直接指出,蘇州園林在各個園林中有個共同點,可見,葉老的這篇文章就是抓住蘇州園林設計的圖畫美來具體介紹的。

自始至終,作者都在緊緊扣著圖畫美來闡述蘇州園林的完美,在介紹著設計者的設計精巧以及蘇州園林的文化內涵。它不僅僅是建築上的藝術,不僅僅是人創設優美和諧的自然生態環境的藝術,更是融合了諸多中國傳統審美理論和藝術理論的結晶。

作品導讀

一、整體把握

本文先總括蘇州園林從整體上呈現出的特點,再從各個方面分別加以說明。儘管文中沒有提到任何一個園林的名字,沒有描述某一處具體的景色,但讀者得到的關於蘇州園林的知識,是全面、明確的。同時,讀者也從中獲得了一些欣賞中國園林的方法。

蘇州園林的特點是: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換句話說,也就是“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蘇州有許多名園,如拙政園、網師園、留園、滄浪亭、獅子林等是其中最突出者,即以這些園林而論,它們的建築、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點,這些名園也從而具有了各自的風格與生命力。如何從這些面貌、風格各不相同的園林中概括出共同點來,大非易事。作者巧妙地從遊覽者的角度,從蘇州園林給遊人留下的印象著眼,“硬”是從不同中找出同來。中國園林藝術和、畫藝術相通,中國園林一向被譽為如詩如畫,因此,作者的這種作為遊覽者的感受是精當的、恰切的,這也表明作者深厚的藝術修養。另外,對於“圖畫”,我們也應該深究一下,才能更好領會蘇州園林的特點。一般說來,圖畫中描繪的景致既來自自然,又高於自然,畫家將自然天成的景色進行抽取、提煉、集中,然後創作出既不悖於自然之理又更具有美感的畫圖來。據此,我們可以領會到,蘇州園林的美是經過精心安排而又不損自然的美。“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眼前總是”強調了蘇州園林是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

蘇州園林的整體特徵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講究亭台軒榭的布局。亭台軒榭在布局上“絕不講究對稱”,作者將蘇州園林的布局與中國傳統建築作比較,以圖案畫與美術畫打比方,說明蘇州園林具有充滿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二)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的堆疊有自然之趣,讓人忘卻其為假山。池沼則“大多引用活水”,是因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園林池沼寬敞……往往安排橋樑”,講的是因地制宜,印證了前面所說的“設計者和匠師們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兩座以上的橋樑,決不雷同,講的其實也是避免對稱,講究自然之趣。細處也不放過,如石岸“總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還布置幾塊石頭或種上花草。這些安排,使得蘇州園林中的假山與池沼雖出自人工,卻能宛如天成,這也正是園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三)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花草樹木的映襯同樣“著眼在畫意”。作者先介紹花草樹木栽種的良苦用心:既講究樹木的錯落有致,又照顧到季節的變化。再介紹花草樹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以“像寶塔那樣的松柏”“閱兵式似的道旁樹”作比較,以“古老的藤蘿”作例子,說明花草樹木的栽種與修剪符合中國畫的審美觀。

(四)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巧妙運用花牆和廊子,使蘇州園林顯得層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覽無餘地展現在遊覽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遊覽者可以領略到移步換景的樂趣,獲得的審美享受也更為深長。

最後,作者又從園林的細部著眼介紹蘇州園林的圖畫般的美,即講究每一個角落的構圖美,門窗的圖案美、雕鏤美,園內建築的色彩美等。這是對蘇州園林的特徵的再次強調。

二、問題研究

文中多次提到繪畫,把繪畫和園林建築聯繫起來,以繪畫原理分析園林建築,或以園林建築印證繪畫原理,試找出幾處加以簡要說明。

1.“而園林是美術畫,美術畫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

2.“還在那兒布置幾塊玲瓏的石頭……這也是為了取得從各個角度看都成一幅畫的效果。”

3.“沒有修剪得像寶塔那樣的松柏……這是不足取的。”

4.“有幾個園裡有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幹就是一幅好畫。”

5.“……蘇州園林在每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給補上幾竿竹子或幾棵芭蕉。”

以上語句中所說的“畫”“圖畫”,應該是指中國畫。第1、3句的議論,是以中國畫的審美觀為依據的,而第2、4、5句作者隨手摘取的幾幅小景,我們覺得很熟悉,因為它們原是在中國畫上常見的。

寫作分析

寫作特徵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解說事物、闡明事理而給人知識的文章體裁。它通過揭示概念來說明事物特徵、本質及其規律性。
說明文的語言特點:
第一,內容上的科學性。
第二,結構上的條理性。
第三,語言的準確性。

說明方法

1.作比較
①在介紹布局的時候,將蘇州園林內亭台軒村的布局跟宮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蘇州園林講究“自然之趣”的特點。
②在介紹花草樹木時說,“沒有修剪得像寶塔那樣的松柏,沒有閱兵式似的道旁樹”。這既是比喻,又是比較,表現了我國傳統的審美觀點和民族的特有風格。
③在介紹建築物的色彩時,又與北京的園林相比較,’‘與北京的園林的不同,極少使用彩繪。梁和杜子以及門窗欄桿大多漆廣漆,那是不刺眼的顏色”。
2.舉例子
例如:第2自然段,以遊覽都來到園裡,沒有一個不心裡想著口頭說著“如在圖畫中”的例子,說明蘇州園林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的特點。再如第5自然段中,以幾條園裡的古藤為例,形象地說明了蘇州園林花樹的藝術風采。
3.摹狀貌
例如第5自然段中,對蘇州園林樹木的栽種和修剪著眼在畫意的描摹等。
4、打比方
“用圖畫來比方,對稱的建築是圖案畫,不是美術畫,而園林是美術畫,美術畫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
5、引用
“遊覽者看‘魚戲蓮葉間’,又是入畫的一景。”
6、分類別
池沼分兩種:一種寬暢,一種成河道模樣。

說明順序

文章採用先總後分式的結構展開。
先總括蘇州園林從整體上呈現出的特點,再從各個方面分別加以說明。園林建築特點的概括介紹和分類說明互相照應,前後提挈。“圖畫美”這一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作為線索貫穿全篇。

語言特點

準確簡煉、耐人尋味是本文的特色。葉老的文字清淺平實,用詞嚴謹審慎。讀他的文章就象坐在他老人家面前,聽他娓娓而談一樣親切。本文的詞語用得十分貼切,如“標本”一詞,這裡有“範本”的意思,說明蘇州園林對別處園林的影響。又如“鑑賞”一詞,明確要求我們對蘇州園林圖片的畫面,不只是觀看欣鑒,還要作分析評價。在第二段中,四個“講究”構成的句子用詞很恰當,“講究亭台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這裡的“布局”指整體的結構,“配合”“映襯”指各部分的作用,“層次”指次序的安排,這些詞都準確地說明了蘇州園林的特點。

在舉例說明蘇州園林每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時,用了恰當的動詞,避免了呆板,又饒有風趣。“階砌旁邊栽幾叢書帶草,”“牆上蔓延著爬山虎或者薔薇木香。”“如果開窗正對著白色牆壁,太單調了,給補上幾竿竹子或幾棵芭蕉。”一個“栽”字,足見造園者的匠心,既使是不惹人注目的階砌小角落也不忽略。“蔓延”一詞寫出了爬山虎或者薔薇木香的繁茂,使平板的牆頭有了活氣。一個“補”字,又寫出匠師們是多么的善於化單調為多彩。

和葉老的其他文章一樣,本文介紹的雖是幽美如畫的園林,但是文字仍舊樸實如話,而表達得極為真切。全文只用了有限的幾個描寫性詞語和形容詞,它們都表現出景物特有的狀貌,很難用其他詞語替換。如“重巒疊嶂”一詞,寫出了假山在玲瓏小巧的園林中,從平地突兀而起,層層疊疊的景象,使我們對設計師和匠師們高超的技巧讚嘆不已。“高低屈曲”狀寫了池沼河道的邊沿很少有砌得整齊的石岸,總是任其自然的特色,“俯仰生姿”又寫出了高樹與低樹種植在一起,上下相望的風姿,描述出對各種樹木錯落有致的精心安排。“盤曲嶙峋”形容古老藤蘿枝條的彎曲枯乾,滿眼“珠光寶氣”又寫出藤蘿花的典雅風韻,描繪出了生意昂然的畫面。

本文用詞準確,還表現在說明事物時表達得很有分寸,留有餘地,如: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好象故意避免似的”,蘇州園林“極少使用彩繪。”有時語氣很肯定,毫不含糊,如“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這些表示範圍、程度的詞語都抓住園林的特點,表達得十分準確。

本文語言生動準確,還表現在多種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上,第二段中四個“講究”構成了動賓式排比句,突出了布局的特色,也加強了語勢。文中還用了對偶句:“生平多閱歷,胸中有丘壑。”寫出了生活經歷的豐富與堆積假山技藝的高超之間的關係。“儘量工細而決不庸俗,即使簡樸而別具匠心。”又寫出了門窗的精美工藝。這些,都使本文的句式多變,文章也更加生動了。

葉聖陶和蘇州園林

蘇州園林不像皇家宮苑那樣追求雍容華貴,它顯得清幽、典雅、精巧、自然,富有詩情畫意。故而一向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美譽。蘇州古典園林早在1997年就被公布為“世界文化遺產”。提起蘇州園林和文化遺產,不由想起葉聖陶先生。葉聖陶1894年出生於古城蘇州,因自小生長在蘇州,他深受吳中文化的薰染陶冶,對蘇州的一草一木充滿了深厚的感情,特別是與蘇州園林結下了不解的情緣。據葉先生自己說,他游過的園林就有十多個,他曾說:“拙政園、滄浪亭、怡園、留園、網師園,幾乎可以說每棵樹,每道廊,每座假山,每個亭子我都背得出來”。可見其情緣之深。

葉聖陶在青年時代就酷愛文學,又鍾情園林。他與同學顧頡剛、王伯祥等組織了詩社,經常在蘇州的拙政園、留園等園林里舉行文學活動。1913年一個夏日的雨天,葉聖陶與顧頡剛一起遊覽拙政園,那天正傳來袁世凱鎮壓民主力量的訊息,血氣方剛的葉聖陶義憤填膺,揮筆寫下《游拙政園》五言詩一首。詩的開頭,描寫拙政園的旖旎景色:“纖雨值休辰,園游恣幽賞。回沼抱南軒,幾窗愛淨朗。小坐神忽清,喻之言難想。環顧卉樹森,濃綠彌眾象。稀處現樓台,微風動簾幌。一聲鷓鴣啼,忽焉聆繁響。乃如蟹爬沙,雨急敲林莽。此境益靜寂,空山或可仿。”接著,筆鋒一轉,直面現實生活:“直北是長安,冠蓋屬朋黨。白日妖霾現,殺人棄溝壤。雞鳴上客尊,狗苟公道枉。豪游金買笑,憐乞血殷顙。”園林的自然景色幽雅秀麗,現實生活卻是如此黑暗惡濁,葉聖陶禁不住發出“寄情孰所樂,高歌慨而慷”的感慨。

20世紀30年代葉聖陶一度寄居上海,因念念不忘蘇州園林中的亭台樓閣、樹木花卉,而養成了種花的習慣。他在上海住的是石庫門房子,只有狹小的天井,又是水門汀(水泥地)的,沒法下種,於是,他在瓦盆里種了許多牽牛花。1931年9月他在《牽牛花》一文里說:“興趣並不專在看花,種了這小東西,庭中就成為系人心情的所在,早上才起,工畢回來,不覺總要在那裡小立一會。”後來,在瓦盆里種花還覺得不夠盡興,於是乾脆敲掉水泥地鋪上泥土,來種花卉樹木。1935年2月,他在《天井裡的種花》一文里說:“把水門汀下面的磚礫請人運走,從不近的田野里運回泥土,鋪上。再買了植物種下,他種了薔薇兩棵,紫藤兩棵,紅梅一棵,芍藥根一個。”

1935年秋,葉聖陶全家從上海遷回家鄉蘇州,住在滾繡坊青石弄5號。他親手種植了海棠、桂花等,他所種的桂樹,至今還存活著。新中國成立後,葉聖陶定居北京,他住在東四八條一所四合院裡,他在庭中種了兩棵海棠。

葉聖陶因為喜愛園林,所以他一有機會,就會故園重遊,或者陪伴友人同游。他也會常常在筆下縱談蘇州園林。1936年秋天,葉聖陶陪同好友朱自清遊覽了蘇州的幾個園林,他有感而發,寫下了《假山》一文。蘇州的園林大多疊有假山,聖翁認為,假山總難得真山真水的趣味,然而園林中又缺不得假山。因為假山在園林中起著障蔽的作用。如果全園的景物一目了然,勢必令人興味肅然,“有假山障蔽著,峰迴路轉,又是一番景象,這才引人入勝”。“顧家的怡園,靠西一帶假山把全園的景物遮掩了,你走到假山的西邊去,迴廊和旱船顯得異常幽靜,假山下的一灣水好像是從遠處的泉源通過來的,引起你的遐想。”他說拙政園的進園處所堆的一座假山,也起了障蔽的作用。他還舉獅子林為例,說,“假山並不重在真有山林之趣,假山本來是假山。路徑的盤曲,層次的繁複,凡是山上所有的景物,如絕壁,危梁,岩洞,應有盡有,正合: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諺語,在這等地方,顯出設計的人的匠心”。

新中國成立後,葉聖陶擔任了全國出版總署副署長、教育部副部長等要職,長期居住北京,然而他對蘇州園林仍是夢牽魂縈;再則,園林已成為勞動人民遊憩的場所,他更加關懷備至。1956年,同濟大學出版了陳從周教授編撰的《蘇州園林》圖冊,聖翁得悉後,立即匯去書款,函購了一冊,隨時翻閱把玩,非常喜愛。他自己說:“工作餘閒翻開來看看,老覺得新鮮有味,看一回是一回愉快的享受。”1974年,聖翁與陳從周相識,陳從周送了好多幅松竹蘭菊的國畫作品給聖翁,聖翁填了一首《洞仙歌》詞謝他。

1979年初,陳從周邀請葉聖陶為他的一本由風光畫報出版社出版的《蘇州園林》圖冊作序,聖翁欣然允諾。聖翁在序文中概括地論述了蘇州園林的魅力所在。他讚賞“設計者和匠師們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園林當然各各不同”,“他們講究亭台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從而使游者得到“如在圖畫中”的感受。他還談到蘇州園林中的方方面面,如假山和池沼,花卉和樹木,花牆和長廊,門和窗的構築與設計等等。

1984年3月,郵電部將發行一套拙政園的郵票,葉聖陶看了設計圖樣,非常高興,專門為《集郵》雜誌寫了《新發行的拙政園郵票》一文。文章詳細地介紹了四張郵票:遠香堂、荷風四面亭、枇杷園的繡綺亭和園西部迴廊的景色,並談到畫稿所用的鳥瞰法和造園的借景技巧等。

葉聖陶先生作為一位文壇巨匠和偉大的愛國者,具有強烈的保護祖國文化遺產的意識和責任感,他曾為保護文化遺產和蘇州園林而不遺餘力,奔走呼號。

曲園是清末著名文學家、樸學大師俞樾的故居。俞樾,浙江德清人,做過翰林院編修、河南學政,紅學家俞平伯的曾祖父,他是一位大學問家,曾在蘇州、杭州等地講學,海內外學子紛紛負笈來學,章太炎、吳昌碩,日本的井上陳政均出自他的門牆。他的學術教化影響播及遠東。他因出考題,遭彈劾而被免職。38歲避兵燹來到蘇州,由友人資助在蘇州城內馬醫科巷買下潘氏一塊廢地。他親自設計,鑿池壘石,栽花種竹,建屋三十餘楹。因地形呈曲尺形,取名曲園,並自號曲園老人。

曲園是一座古典園林與普通住宅渾成一體的小園,景色幽雅,玲瓏剔透。曲園的主要建築有春在堂、樂知堂等。春在堂西北乃是一個小園,西邊一條長廊,中間有曲水亭,廊下一泓清泉,名曲水池。東面一座假山傍池崛起,山上築有回峰閣和在春軒,俞樾常在此玩月吟詩。南北則有認春軒和達齋相對而立。俞樾曾有詩記之:“書生例好事,所樂唯林泉,爰因地一曲,而築屋數椽。”

俞樾的曾孫俞平伯,從小生活在曲園。俞樾老人曾親自在春在堂為曾孫授課。俞平伯後來成為我國著名的作家和紅學家。葉聖陶和俞平伯是同鄉、同學、好友。1919年他們就同在北大的《新潮》刊物上發表作品,1920年,他們同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的成員,1922年,他們一起創辦《詩》月刊,1923年他們又組織“朴社”等。葉聖陶和俞平伯是長期在文學道路上比肩前行的夥伴。

1953年,俞平伯先生專程從北京到蘇州,向蘇州市人民政府表示,願將曾祖創建的曲園故宅捐獻給國家。王東年市長會見了他,並舉行了捐獻和接收儀式。“文革”期間,曲園受到嚴重破壞。粉碎“四人幫”後,1980年1月葉聖陶就在《蘇州報》上發表題為《俞曲園先生和曲園》的文章,呼籲修繕曲園。他指出“解放以後,曲園由曲園老人的曾孫俞平伯先生捐獻給國家,現在年久失修,而且成了好些人家聚居的雜院。像曲園老人這樣一位學者,咱們應該紀念他,而要紀念他,保存並修繕曲園是最好的辦法。曲園的面積並不大,修繕並不費事,不用花大筆的錢,而對於發展旅遊事業,尤其是增進中日友誼,卻能起極好的作用”。1980年5月,葉聖陶又與俞平伯、顧頡剛、陳從周等七位著名專家、學者聯名致函國家文物局局長任質斌,籲請修復曲園,引起國家文物局和蘇州市政府的重視,及時作出修復曲園的決定,並付於實施。平伯先生得悉後很為高興。這是他晚年最關心的事。因為年事已高,不便南下,還專門寫信加以指點。1986年曲園的主要廳堂得以修復,1990年全部竣工開放。現在曲園也已成為蘇州重要的旅遊人文景觀之一。

相關介紹

蘇州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有“人間天堂,園林之城”的美譽。這裡素來以山水秀麗,園林典雅而聞名天下,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美稱。蘇州古典園林“不出城郭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有靈泉之致”,1985年,蘇州園林即被評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

作為舉世矚目的歷史文化名城,蘇州沉澱了二千五百餘年吳文化底韻。約在公元前十一世紀,當地部族自號“勾吳”,蘇州稱“吳”。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建都於此,其規模位置迄今未變,為世界少有。既有湖光山色、煙波浩淼的氣勢,又有江南水鄉小橋流水的詩韻——素有“江南魚米之鄉”之稱的蘇州富饒美麗,是中國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蘇州自古以來就是江南的經濟文化中心,城市格局保持完整,山明水秀,自然景觀獨具特色,是著名的旅遊勝地。聞名遐邇的蘇州園林採用縮景的手法,給人以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為蘇州贏得“園林之城”的美譽。

作為蘇州古典園林典型例證的拙政園、留園、網獅園和環秀山莊,產生於蘇州私家園林發展的鼎盛時期,蘇州園林的自然美以其意境深遠、構築精緻、藝術高雅、文化內涵豐富而成為蘇州眾多古典園林的典範和代表。蘇州以園林見長,讓人感嘆園藝的巧奪天工與自然精緻。以拙政園,留園,網獅園,環秀山莊為代表的古典園林於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2000年增補滄浪亭)。獅子林,耦園,藝圃,退思園為世界文化遺產。其中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和留園分別代表著宋(公元960~1276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個朝代的藝術風格,被稱為蘇州“四大名園”。下面由蘇州自然美園林建設有限公司給您介紹園林文化。

作者簡介

葉聖陶(1894~1988)現代作家、兒童文學作家、教育家。原名紹鉤,字聖陶,主要筆名有葉匋、聖陶、桂山等。江蘇蘇州人。1907年入蘇州公立第一中學堂,1911年畢業後任10年國小教師。1914年開始發表了10餘篇文言小說,1919年加入新潮社,1921年參與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在20年代陸續出版了《隔膜》、《火災》、《線下》、《城中》、《未厭集》等短篇小說集,以及長篇小說《倪煥之》。早期小說大多描寫知識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難中》等;後轉向攝取與時代鬥爭有關的重大題材,如《夜》、《倪煥之》等,較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前後的社會現實。他的小說呈現出樸實冷雋的藝術格調。“九·一八”事變之後,積極參加愛國抗日活動,發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說,技巧日臻圓熟。抗日戰爭爆發後,輾轉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寫作以散文和文藝評論為主。主要散文集有《腳步集》、《未厭居習作》,《西川集》,《小記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樸實,意趣雋永,語言潔淨,大多具有厚實的社會內容。《藕與蓴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牽牛花》、《春聯兒》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葉聖陶還是中國現代童話創作的拓荒者。童話集《稻草人》展現了勞動人民的苦難,但有時氣氛顯得低沉和悲哀,稍後的童話集《古代英雄的石像》著重表現人民民眾團結抗暴的集體力量。他的童話構思新穎獨特,描寫細膩逼真,富於現實內容。魯迅說,葉聖陶的“《稻草人》是給中國的童話開了一條自己創作的路的”(《表·譯者的話》)。
葉聖陶從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學和大學任教。1923年起從事編輯出版工作,曾任商務印書館、開明書店編輯,主編過《文學周報》、《小說月報》、《中學生》等多種重要刊物,發現、培養和舉薦過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他還出版不少詩集、評論集和論著,編輯過幾十種中國小語文教科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致力於文化教育的領導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副部長、中央文史館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

葉聖陶作品

葉聖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葉紹鈞,漢族人。字秉臣。江蘇蘇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編輯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葉聖陶曾擔任多項職務。解放後,葉聖陶曾擔任出版總署副署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副部長。他也是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委員、民進中央主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