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橋》

《藍橋》

二人轉《藍橋》是當時比較有影響的代表劇目。其中頭板胡胡腔《楊八郎探母》是《藍橋》著名選段。

基本信息

劇目簡介

頭板胡胡腔《楊八郎探母》《藍橋》選段頭板胡胡腔《楊八郎探母》《藍橋》選段

傳統二人轉《藍橋》,劉桂玉王文軒演唱,是當時比較有影響的代表劇目。其中頭板胡胡腔《楊八郎探母》是《藍橋》選段(二人轉)演唱者是董瑋、韓子平。  

歷史背景

二人轉藝術形成的初期,在梨樹一帶叫“棒棒戲”,如果按梨樹縣“齊家蔓”二人轉師承譜可追溯到1780年以前(清乾隆45年前),其演出的劇目基本是一些小曲、小調、民歌和對唱及一些折子戲。逐漸地,藝人便東西南北湊到一起組班演戲,進而發展到利用“棒棒”的諧音,叫“碰碰戲”,即是碰到一起就組班演戲的意思。這時,演出的劇目就不限於小曲小調了,藝人們學習、交通、移植和改編了一些姊妹藝術的劇目。當時比較有影響的代表劇目就有《包公賠情》、《慶功樓》、《鐵冠圖》、《藍橋》、《狠毒記》、《小天台》等。
到1800年至1850年,二人轉演出有了鑼、鼓、鑔和嗩吶及弦(檳榔瓢)伴奏,演出劇目大量增加,有些劇目一直保留到今天,久演不衰,深受觀眾歡迎。諸如:《摔鏡架》、《劈關西》、《林沖發配》、《摔子功夫》、《大西廂》、《馬前潑水》、《大觀燈》等劇目。
到19世紀後期,二人轉已覆蓋整個東北,更為梨樹二人轉劇目廣開了來源。這時梨樹演出的劇目已達到三、四百出。1887年出生的老藝人王玉書20多歲時就已會唱三百多個劇目。據王玉書說,周興(生於1830年前後)比他會戲還多。
到了民國,新的劇目不斷產生。隨之,一部分老劇目(主要是背道曲子)也逐漸被“擱淺”。但演出劇目一直保持在三百以上,當時常下單的“大道沿”劇目約有二三百出左右。

文學作品

基本信息

《藍橋》《藍橋》
作者:駱平
叢書名:大學三部曲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37694
出版時間:2007-3-1
版次:1
頁數:248
字數:200000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定價:16 元

內容提要

淡灣市電視台女記者柴緋,在採訪中結識了大學教師湯禾米。遭遇過感情創傷的柴緋被湯禾米的書卷氣和老實木訥所打動,決定託付終身。
湯禾米從事的是一門冷僻專業——考古學的研究,他不得不在柴緋的支持下,通過一個專業經紀人,出資購買並在權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
本書講述了一名高校教師的情感經歷和評定職稱的艱辛歷程。

作者簡介

駱平,女,1976年出生於四川 成都,1998年畢業於西南師範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現供職於四川師範大學巴金文學院簽約作家。
自14歲開始寫作,先後在國內各種報刊開設專欄,發表小說、散文、雜文逾百萬字,多次獲獎。
已出版長篇小說《真的愛你》 (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 《銳舞派對》長江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 《迷亂之年》灕江出版社2006年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