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大敗跡》

《蔣介石大敗跡》

《蔣介石大敗跡》勝利與失敗相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過程,就是它的敵人從失敗走向失敗的過程。因此,翻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敵人之一——蔣介石及其國民黨軍隊的失敗史,正是從另一面對人民解放軍勝利道路的展示。 基於此,我們實事求是、客觀地編撰了本書,在讓大家進一步了解蔣介石失敗過程的同時,重溫我們這支軍隊光輝燦爛的歷史,學習它那種不畏強暴、不懼艱險、不怕犧牲、永往直前的奮鬥精神。為什麼蔣介石屢戰屢敗?為什麼人民軍隊百戰百勝?從《蔣介石大敗跡》看毛澤東的英明領導!從《蔣介石大敗跡》看人民軍隊的成長曆程。

基本信息

簡介

《蔣介石大敗跡》蔣介石大敗跡

勝利與失敗相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走向勝利的過程,就是它的敵人從失敗走向失敗的過程。因此,翻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敵人之一——蔣介石及其國民黨軍隊的失敗史,正是從另一面對人民解放軍勝利道路的展示。基於此,我們實事求是、客觀地編撰了本書,在讓大家進一步了解蔣介石失敗過程的同時,重溫我們這支軍隊光輝燦爛的歷史,學習它那種不畏強暴、不懼艱險、不怕犧牲、永往直前的奮鬥精神。

前言

2009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60周年華誕,人民解放軍為締造和保衛共和國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在這個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日子裡,穿過大半個世紀的時空隧道飽覽這支人民軍隊英雄業績的時候,我們會由衷地感嘆:這是一支英勇無畏、能征善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軍隊,是一支英雄之師、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勝利之師。

勝利與失敗相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過程,就是它的敵人從失敗走向失敗的過程。因此,翻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敵人之一——蔣介石及其國民黨軍隊的失敗史,正是從另一面對人民解放軍勝利道路的展示。

基於此,我們實事求是、客觀地編撰了《蔣介石大敗跡》,在讓大家進一步了解蔣介石失敗過程的同時,重溫我們這支軍隊光輝燦爛的歷史,學習它那種不畏強暴、不懼艱險、不怕犧牲、永往直前的奮鬥精神。

自從中國工農紅軍誕生那天起,勝利的號角就一直在這支軍隊中唱響,而同時失敗的喪鐘就一直伴隨著蔣介石。1927年夏起,在我國中部、南部、東部、北部、西北部的廣大地區,不同規模的武裝起義相繼爆發。蔣介石對此恨之人骨,下令徹底“根株”,妄圖把幼小的紅色武裝消滅在襁褓之中,然而他卻失敗了,各地武裝起義似燎原烈火,越燒越旺。

當紅色武裝力量不斷壯大之時,蔣介石不惜動用數十萬大軍,對之進行一次又一次“清剿”、“進剿”乃至大規模“圍剿”,然而他卻一次又一次地遭到了失敗,紅軍奇蹟般地一次又一次化險為夷,轉危為安。

當紅軍實行戰略轉移、進行萬里長征之際,蔣介石先後調動百萬大軍對區區數萬紅軍進行圍追堵截。然而,英勇無比的紅軍穿越國民黨軍層層封鎖線,血戰圍堵強敵,突破烏江、金沙江,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翻雪山過草地,勇奪天險臘子口,終於到達了陝北,長征以紅軍的勝利、蔣介石的失敗而告結束。

在整個十年土地革命戰爭中,國共兩軍交戰900多次,蔣介石以其損失104萬餘兵力的敗績記錄在冊。

當日本帝國主義張開血盆大口、中華民族面臨空前危亡的時候,蔣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內”、“不抵抗”政策,使得在丟失東北之後,華北、華東、華中、中南等地先後遭到了日寇鐵蹄的蹂躪,而國民黨軍一退再退。在中國共產黨的艱苦努力下,在全國人民的一再強烈抗議和要求下,並經過西安事變,蔣介石才不得不同意抗日,然而卻失去了早期抗日的戰略主動權,丟掉了抗擊日寇的有利時機,致使中華民族遭受了空前劫難。

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後,蔣介石為搶占勝利果實、建立蔣家王朝,發動了全面內戰,先後投入了800萬大軍,從全面進攻到重點進攻再到分區防禦、重點防禦,然而卻統統失敗了。在三年多時間內,國共兩軍交戰800多次,蔣軍幾乎次次失敗。在最後的幾次戰略決戰中,每次都損失50萬左右的兵力。在整個解放戰爭中,蔣介石損失807萬多人,其中起義、接受和平改編與投誠的官兵達177萬餘人,起義投誠將領1400餘名,其中陸軍有153個整師,海軍大小艦船74艘,空軍飛機26架。

蔣介石逃到台灣之後,並沒有甘心失敗,繼續整軍備戰,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和行動,企圖“反攻大陸”、“光復大陸”。他派遣了一批又一批海陸空軍對大陸沿海地區進行襲擾、騷擾和破壞。據不完全統計,僅從1949年秋至1953年7月,國民黨軍對大陸從上百人至上萬人的中、小規模登入竄擾活動就達70餘次,出動總兵力達4.7萬餘人,然而他卻失敗了,被大陸沿海軍民殲滅’7900餘人;至1959年1月,福建前線部隊共對竄擾的國民黨軍進行13次空戰、3次海戰,共斃傷其7000餘人,擊落擊傷其飛機36架、艦船27艘;1962年下半年至1965年初,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入竄的國民黨武裝特務40餘股594人。蔣介石20多年的“反攻大陸”夢就這樣破滅了,所遭到的失敗如同在大陸一樣,慘重而無奈。

本書對上述蔣介石大敗跡做了概略的記述。由此我們發現:蔣介石指揮對我軍交戰,用兵少則失敗小;用兵多則失敗大;用兵時間集中,則損失兵力重,反之就輕。這或許就是蔣介石大敗跡的規律。我們正是依據這一規律而作筆墨的。

當然,對蔣介石敗跡的描述是粗線條的,許多敗跡還未記敘。為求準確性和客觀性,我們在撰寫過程中參閱了大量資料(詳見本書參考資料),在此特向被參閱資料的作者表示深深謝意。

由於作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作者:李慶山

2008年3月18日於北京

後記

讀罷本書,我們似乎可以更加清晰地勾畫出蔣介石的敗績或其敗跡了。扼要之:自從1927年中國工農紅軍誕生後,直至1975年蔣介石在灣島死去,其問48年,蔣介石一直視中共軍隊為心腹大患,於是一直沒有放棄過要消滅它的念頭。然而,小打小敗,大打大敗;戰略上失敗,戰役戰鬥上也敗;用精兵強將敗,親自上陣也敗。如果說,蔣介石在中國土地革命戰爭中的失敗還是局部的、非致命性的話,那么到了全國解放戰爭特別是後期,蔣介石的失敗就是全局性的、致命性的。3年多的內戰,蔣介石兵敗大陸的過程,不是敗一仗輸一役,而是仗仗敗、役役輸,始終敗,全局敗,共被消滅800餘萬人,這在人類戰爭史上是極為罕見的,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損失的兵力可以與之相比,而德軍損失的兵力是在近6年盟軍、蘇軍等數十國軍隊抗擊和反擊的結果。

所以有專家說,蔣介石在中外戰爭史上是“最不應該失敗而失敗的梟雄”。

那么,蔣介石為什麼會有如此的敗績(跡)?這似乎人盡皆知了,了解歷史的中國人,誰都能說上幾條,最根本的恐怕就是印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失民心者失天下。失去了民心意味著政治上反動,而政治反動與軍事必然是緊密相聯的,一切戰略戰術、指揮協同、士氣鬥志、軍內團結等無不受此影響。

蔣介石曾無數次尋找失敗原因,總結出若干條,但終不能挽救其失敗的命運;他也曾無數次問到共軍為什麼能取勝,找出若干條理由,但終不得其要領。之所以如此,因蔣介石至死也未認識到其中的奧妙和真諦:他所代表的是反動的力量,是一種腐敗沒落的勢力,失敗是必然的。

書摘

第一章 一敗再敗數次“圍剿”,

如果說蔣介石還能統點兵打點仗,那是說他在20世紀20至30年代初的軍閥混戰中。他自從與中國共產黨軍隊交手後,就再沒有多少勝仗可言了,是不斷從失敗走向失敗。這或許就叫一物降一物。

中國工農紅軍自1927年8月1日誕生以後,國民黨蔣介石就視之為心腹大患,竭盡全力“清剿”、“進剿”、“圍剿”之。然而弱小的中國工農紅軍不僅沒有被“圍剿”掉,反而越“圍”越壯大,越“剿”越發展。換言之,蔣介石從對中國工農紅軍“圍剿”之日起,其敗跡也就從此開始了。 

一、紅軍剛誕生,

蔣介石就下令“根誅”

1927年夏秋間,中國共產黨人先後在南昌、湘鄂贛邊界和廣州等地組織了大規模的武裝起義,以革命的武裝反對反革命的武裝,建立了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

對此,身為國民黨陸海空軍總司令的蔣介石極為不安,他指示各地國民黨軍對起義部隊進行圍攻。1928年蔣介石指使朱培德(時任國民革命軍第3軍軍長)對井岡山發動了四次“進剿”。

1929年,又令魯滌平(時任國民黨軍第9路軍總指揮)和朱培德進行了三次“會剿”。

1930年初,蔣介石派調其嫡系劉和鼎部參加,組織了贛閩粵“三省會剿”。 

但是,所有這些“進剿”、“會剿”,都因為國民黨各省軍閥自保實力和內部矛盾而失敗,蔣介石很不滿意。蔣介石與地方實力派爭權奪力的混戰,客觀上有利於革命勢力的恢復和發展,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發展、擴大了。

中央根據地、閩浙贛根據地、鄂豫皖根據地等,靠近國民政府的武漢、南京、上海,直接威脅著國民黨的統治。蔣介石視之為“心腹之患”,決心實行“圍剿”。

1930年8月5日,中原大戰激戰正酣時,蔣介石即從中原前線柳河急電南京國民政府“請即發布”何應欽為“鄂、湘、贛三省剿匪總指揮”,負責三省“圍剿”事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