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樂論》

《荀子·樂論》

《荀子·樂論》是中國《荀子》書中的一篇,戰國後期儒家學派論述音樂的專著。《荀子》一書,舊題戰國荀況撰,實由門人弟子纂輯而成,又經過漢代的劉向校讎敘錄,是從322篇中編定32篇。《樂論》在《荀子》中為第20篇。

《荀子·樂論》

內容

儒家美學用語。指文藝具有改變社會風氣、風俗的審美功能。語出《荀子·樂論》:“故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平和,移風易俗,天下皆寧。”荀子認為,音樂可以使民心向善,深深地感動人,使社會風氣和習俗得以改變。因此禮樂兼用,才能使社會安定。荀子強調聲色之欲,與生俱來,只能“心止之也”。但對於心,只能用樂來感染,通過樂促使人的情感自然而然地發生變化,進而達到人們的思想道德面貌的改變,最終實現影響整個民族性格、整個社會風氣的社會功能。儒家的關於文藝具有移風易俗的社會功能的思想,在中國美學史上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在漢代《毛詩序》、魏晉時阮籍的《樂論》以及嵇康的《聲無哀樂論》中對文藝的移風易俗的作用都有深入的探討。

配圖

所屬分類

中國古代音樂典籍
中國古代樂律學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