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街》

《芝麻街》

《芝麻街》於1969年10月10日,在美國的國家教育電視台上(National Educational Television)首次播出,並於當年底,轉到公共電視台(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播出。它是迄今為止,獲得艾美獎獎項最多的一個兒童節目(71項)。這個節目綜合運用了木偶、動畫和真人表演等各種表現手法向兒童教授基礎閱讀、算術、顏色的名稱、字母和數字等基本知識,有時還教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識,例如,怎樣安全過馬路、講衛生的重要性等等。其中許多的滑稽短劇和小欄目都已成為其他電視節目競相模仿的典範。

基本信息

簡介

芝麻街標誌芝麻街標誌

芝麻街最初源於一個簡單而又極具革命性的想法:用電視來幫助兒童學習。節目由美國Children`sTelevisionWorkshop(C.T.W.)(現為芝麻街工作室-SesameWorkshop)製作,以“大鳥”、“艾摩”等住在“芝麻街”上的玩偶小夥伴們為主角,在沒有任何廣告宣傳的情況下,便在當時成為高居全美收視之冠的兒童節目。自1969年節目播出至2009年,《芝麻街》不但已榮獲一百五十三座艾美獎(獲得艾美獎獎項最多的兒童節目),並先後在全球一百五十多個國家推出,受到全球數千萬兒童及家長的喜愛與肯定。

歷史

芝麻街玩偶角色芝麻街玩偶角色

《芝麻街》於1969年11月10日,在美國的國家教育電視台上(National Educational Television,現為公共電視網 - 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s)首次播出。《芝麻街》的初創是產生於對缺乏兒童教育類節目的擔憂。電視製片人Joan Ganz Cooney女士於1966年提出了一個問題,“是否可以藉助電視來教育我們的孩子們呢?”於是她進行了一項關於兒童和電視媒體可行性的研究,關注如何幫助貧困社區的兒童做好上學的準備。研究獲得卡內基研究院(Carnegie Institute)的資助。最終這些努力直接導致了兒童電視工作室(Children's Television Workshop)的成立——這是每個《芝麻街》的觀眾都熟悉的名字,雖然現在這個名字已經改成了芝麻工作室(Sesame Workshop)。《芝麻街》是工作室長期以來傾注心血製作的主要節目,由此,《芝麻街》中的木偶形象被孕育出來,其他角色,像Ernie、Bert、Grover、Cookie Monster和大鳥也被創作出來。節目的拍攝現場被選定為市內而不是郊區,原因是郊區孩子的受教育程度一般比較低。節目中的演員和角色都來自各個不同的民族,這在當時節目剛剛開創的年代,無疑是個破天荒的舉動。《芝麻街》從1969年開播以來,對幾代兒童產生了深刻影響。

1972年,第一個國際共同製作的芝麻街節目在巴西和墨西哥首播了。分別命名為VilaSesamo和PlazaSesamo,開創了芝麻街在國際上與當地國家共同製作以解決當地教育問題的傳統。自此芝麻街已在超過30個國家進行了本土製作。

1979年,在播出十周年紀念之時,大約七百萬的十二歲以下的美國兒童每周觀看芝麻街,並且有四分之三的六歲以下兒童觀看超出六周。

1984年,技師KevinClash開始扮演Elmo,一個三歲半的充滿好奇的小怪獸。1994年,芝麻街進入以色列,介紹了各位玩偶並帶去了合作和互相尊重的信息。

《芝麻街》的成功首先發源於創作者對禁忌的打破,因為從一開始的觀眾定位上,《芝麻街》就顯示出了它的獨特和標新立異。《芝麻街》播出了36年,在走向成熟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芝麻街》針對各個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信仰的兒童,角色形象和藹可親而且深受觀眾喜愛,關注兒童的教育、價值觀和社會道德問題。正是這些特點,讓它最終成為兒童教育類節目的典範。

《芝麻街》能夠連續36年長盛不衰,感染著美國兒童,還在於這個節目給家庭增添了陽光,給孩子們的生活帶來了笑聲。

《芝麻街》產生

在60年代是美國處於社會動盪的時期,很多當時的孩子都是在貧窮的條件下生活,他們沒有足夠的準備去上學,美國同時也參與了在東南亞的一場戰爭,甚至還有暗殺政治領袖的可怕事件,就在這種時候對貧窮的戰爭是由詹森總統首先發起了,首先的任務就要減少貧窮的根源和社會兩極分化的根源,在這些話題裡面就有一個問題,兒童早期的教育。

創始人Joan Ganz Cooney創始人Joan Ganz Cooney

1969年,一個義務教育團體Children'sTelevisionWorkshop(CTW)製作播出了《芝麻街》寓教於樂。這個節目既有木偶表演,也有動畫和紀錄片,使得小孩子們特別喜愛,家長也特別喜愛看我們這個節目。這個節目一經推出在美國芝麻街就非常流行,所有的報紙頭版頭條,還有雜誌頭版頭條,都會講到芝麻街,很快還有一些其他的國家也開始聯繫芝麻街,說他們覺得應該有一些芝麻街在他們那裡播出,當然要有本地化的內容,而且能夠把本地重要的教育重點納入其中,其中包括墨西哥、德國和巴西是第一批引進芝麻街的國家。

節目內容

從1969年10月的第一集開始,《芝麻街》就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價值觀、道德和人性這些問題上。

當六十年代的越南戰爭和民權運動成為成人世界的主題時,《芝麻街》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避風港。在這個不可思議的烏托邦世界裡,天空總是晴朗的,矛盾總是可以解決的,生活永遠是豐富多彩的。

《芝麻街》不會隨著孩子們的長大而漸漸遠離他們的視線。即使對中年觀眾群,它也有很強的吸引力。對成年人來說,觀看《芝麻街》就像去拜訪那些久違的老鄰居,大鳥依然在這裡思考生活,Cookie Monster還是在尋找他的糖罐,奧斯卡(Oscar)繼續生活在垃圾堆里唱反調。

從第一集開始,為了吸引成年觀眾的眼球,《芝麻街》在節目中設定了很多成人才能看懂的微妙幽默。同時,很多對流行文化的諷刺與嘲弄也被包括在其中。它經常用在公共電視台上播出的電視節目作為嘲諷對象。舉個例子,在“Me Claudius”這個欄目中,孩子們通常是觀看劇中的Cookie Monster和小木偶,而觀看同一節目的大人們欣賞的則是對《經典劇場》(Masterpiece Theater)中的一個劇目《羅馬帝國興亡史》(I, Claudius)的嘲弄,這個連續播出的欄目就是一個《怪物劇場》(“Monsterpiece Theater”)。

《芝麻街》還為成人觀眾在節目中設定了幾個特殊的角色,如Flo Bear這個角色的原型是福樓拜(Flaubert),Sherlock hemlock這個角色的原型是夏洛克·霍爾姆斯(Sherlock Holmes),還有H. Ross Parrot這個角色是根據改革黨領袖Ross Perot塑造出來的。許多真實存在的名人,從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到科菲·安南(Kofi Annan)都以客人的面孔在節目中出現過。對節目進行如此複雜的幽默加工的目的就是為了鼓勵父母能和孩子們一同觀看。為了使這個節目真正做到不僅能教育和娛樂兒童,而且也能使大人樂意收看,製片人一直在努力促進有關這個構想的探討。

主要人物

大鳥(BIG BIRD)

大鳥大鳥

大鳥是一隻6歲的黃色鳥,身高兩米五。大鳥對新事物充滿熱情,犯錯誤或遇到事情不順利時會失望,孩子們常常因此記住大鳥。孩子們還能看到他改正錯誤,願意重新嘗試,並且堅持到底找到問題答案的精神。他是芝麻街所有夥伴中,最能體現人類在遇到事情時普遍都具有的心情。大鳥喜歡結交新朋友,同時也很愛自己的朋友“艾摩”和“麗麗”。

艾摩(ELMO)

艾摩艾摩

艾摩是一個三歲半的紅色小怪物,聲音清亮,笑聲非常有感染力。他熱情開朗充滿好奇,對所有事情都想參與。即便做事能力不夠也不會氣餒,對自己和生活有著正面樂觀的態度。他常常以第三人稱來稱呼自己:"Elmo wants to play!"

伯特(BERT)

伯特長期痛苦地忍受著厄尼的取笑,他對人特認真,任何事都可以令他沉迷,他最喜歡收集瓶蓋和回形針,還喜歡管弦樂和他的寵物鴿子。總是能原諒尼,永遠做他的好朋友。

厄尼(ERNIE)

厄尼和伯特剛好相反,是個樂天派,為人輕佻,喜歡捉弄伯特,但他能說會道,搞得伯特毫無辦法。喜歡橡皮鴨,愛以歌聲表達他的喜愛。

奧斯卡(OSCAR THE GROUCH)

有點古靈精怪的奧斯卡,在芝麻街上是個脾氣較壞的居民,喜歡藏入一個可以容納幾頭大象的垃圾筒里孤獨地生活,但為人善良。經常和他人持有對立的想法,以態度消極著稱。

甜餅怪(COOKIE MONSTER)

甜餅怪甜餅怪

甜餅怪正象他的名字,喜歡吃甜餅乾,口頭禪是“Me want cookie”,但他有營養意識,現在的口味越來越多樣化。甜餅怪的聲音粗獷,但像芝麻街的其他怪物一樣,他從來都不可怕。他很執著,無拘無束,活在當下,有些粗心,還有點情緒化。你會一直聽到甜餅怪說:“我要餅乾。”

伯爵(THE COUNT VON COUNT)

是一個模仿吸血鬼樣子設計,但友好的玩偶。充滿滑稽的人,喜歡數數,對計算機的興趣沒有邊際。由1數到10,數到最後就會閃電,好可怕呀!

佐伊(ZOE)

佐伊,一個3歲的毛茸茸的女孩小怪物,有時會非常激動,導致話都來不及說。當她很興奮並希望告訴別人時,往往會忘記她要講的東西是什麼。她最喜歡大鳥,他是她在世界上最喜歡的人!她甚至比艾摩更加有活力。佐伊在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時會嫉妒。

葛羅弗(GROVER)

最奇怪的人物,樂意幫助人,有時做保全,有時扮演正義朋友,但越幫越忙,最後總是什麼事也做不成。

羅西達(ROSITA)

來自墨西哥的羅西達,名字的意思是住在洞裡面的小怪物,在1991年播出的第23季里首次出現。他是芝麻街第二個講兩種語言的角色,他說西班語和英語,是艾摩,艾比,佐伊的好朋友。

晨草原(PRAIRIE DAWN)

僅有的一個保持理智才智的人,有著棕色的頭髮,甜蜜的氣質。她在芝麻街學校彈鋼琴,喜歡憧憬未來和預見事物發展的可能性。

艾麗思(ALICE)

史納菲的2歲妹妹,只有史納菲一半高,剛開始了解世界,剛學走路,她就想幫助她的兄弟做事。她的辭彙也象其他2歲孩子一樣是有限的,經常重複同一句話。

史納菲(MR SUNFFLEUPAGUS)

害羞的史納菲是象河馬一樣的厚皮動物,4歲的他總是不想講話,面對困難第一個反應就是放棄,但一點點激勵就能解問題。

小梅子(LITTLEPLUM)

好奇卻又容易分心的小梅子不太注意整齊,頭髮經常亂七八糟的,不過據她說,她一家人的頭髮,也都是這個模樣,她打起呼嚕還特別響。但她面對問題時特別冷靜,有時很受不了呼呼豬幫助她時的過度熱情,但因為他是好朋友,只好忍受他。

呼呼豬(HUHUZHU)(PUFFINGPIG)

一隻喜歡助人為樂的小豬,但往往因為過度熱情,橫衝直撞,呼呼出氣,得了個“呼呼豬”的大名。他很為自己的藍色感到自豪,花費不少時間挑藍色茸毛里的灰塵,還很欣賞自己的尾巴,特臭美!熱愛藝術的他還愛高歌一曲,可嗓音就別提了。

現場表演

到了1980年,即使是覆蓋範圍廣大的電視螢屏也不能支撐《芝麻街》的流行了。這一年,Vee公司在伯明罕的大都會中心( The Metropolitan Center)首次上演了“芝麻街現場”(“Sesame Street Live”)。從那時開始到現在,已有5000萬的兒童和他們的父母在劇場中看到了他們最喜愛的角色的現場表演。

為了慶祝“芝麻街現場”的25周年紀念,它與三家旅遊公司合作,將在全世界範圍內再為200多萬觀眾表演節目,其中包括在梅利維亞(Merrillville)的星廣場劇院(Star Plaza Theatre)演出五天的《芝麻街:走出世界》(“Sesame Street: Out of This World”)和十個小節目。

扮演漢克(Honker)的梅利維亞演員Edward Jennings作了劇情介紹,“開始的時候我們在芝麻街上玩耍,被一隻宇宙飛船的突然著陸打斷了。因為飛船受到損壞,裡面的兩個火星人迷失了方向。芝麻街上的女孩Teri想方設法幫助這兩個火星人回家。同時,大鳥、Elmo、Grover和其他人都來教授火星人地球人的生活。雖然人們彼此之間有很大差異,但不管怎么樣,都會有共同的一面。”

伴隨著歡快的歌聲和絢麗的舞蹈,《走出世界》以舞台劇的方式給孩子們上了雖然簡單卻很重要的一課——創造民族、教育、文化和社會的和諧共存。36年之後的今天,《芝麻街》並不是在美國兒童類電視節目界一枝獨秀。雖然其他的播映歷史較長的節目,像《羅傑爾先生的社區》(“Mr. Rogers' Neighborhood”)已經終止播出了,但是新節目卻如雨後春筍一般湧入兒童電視節目市場。像《布魯的線索》(“Blue's Clues”)和《多拉歷險記》(“Dora the Explorer”)都是現在非常受歡迎的節目。但是如果沒有《芝麻街》這個寓教於樂式兒童電視節目的開山鼻祖的話,很難說美國兒童電視就能發展到現在欣欣向榮的程度。《芝麻街》的貢獻不僅在於它影響的觀眾數量的龐大,更在於它對兒童電視節目的創新和革命。《芝麻街》證明了那句廣為流行的格言“電視腐蝕大腦”,並不總是正確的。

歷史

《芝麻街》於1969年11月10日,在美國的國家教育電視台上(NationalEducationalTelevision)首次播出,《芝麻街》的初創是產生於對缺乏兒童教育類節目的擔憂。電視製片人JoanGanzCooney受到卡耐基研究院(theCarnegieInstitute)的資助開始了對兒童電視的研究。這直接導致了兒童電視工作室(Children'sTelevisionWorkshop)的成立——這是每個《芝麻街》的觀眾都熟悉的名字,雖然這個名字已經改成了芝麻街工作室(SesameWorkshop)。《芝麻街》長期以來一直是其最重要的研究對象之一,這個工作室的最終目的是要為兒童製作出寓教於樂的電視節目。由此,《芝麻街》中的木偶形象被孕育出來,其他角色,像Ernie、Bert、Grover、CookieMonster和大鳥也被創作出來了。節目的拍攝現場被選定為市內而不是郊區,原因是郊區孩子的受教育程度一般比較低。節目中的演員和角色都來自各個不同的民族,這在當時節目剛剛開創的年代,無疑是個破天荒的舉動。《芝麻街》從1969年開播以來,對幾代兒童產生了深刻影響。

1972年,第一個國際共同製作的芝麻街節目在巴西和墨西哥首播了。分別命名為VilaSesamo和PlazaSesamo,開創了芝麻街在國際上與當地國家共同製作以解決當地教育問題的傳統。自此芝麻街已在超過30個國家進行了本土製作。

1979年,在播出十周年紀念之時,大約七百萬的十二歲以下的美國兒童每周觀看芝麻街,並且有四分之三的六歲以下兒童觀看超出六周。

1984年,技師KevinClash開始扮演Elmo,一個三歲半的充滿好奇的小怪獸。

1994年,芝麻街進入以色列,介紹了各位玩偶並帶去了合作和互相尊重的信息。

《芝麻街》的成功首先發源於創作者對禁忌的打破,因為從一開始的觀眾定位上,《芝麻街》就顯示出了它的獨特和標新立異。《芝麻街》播出了四十年,在走向成熟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芝麻街》針對各個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信仰的兒童,角色形象和藹可親而且深受觀眾喜愛,關注兒童的教育、價值觀和社會道德問題。正是這些特點,讓它最終成為兒童教育類節目的典範。

《芝麻街》能夠連續40多年長盛不衰,感染著美國兒童,還在於這個節目給家庭增添了陽光,給孩子們的生活帶來了笑聲。這個在公共電視網上沒完沒了播出的節目是第一個以歌曲和幽默短劇的形式進行幼兒教育的兒童類節目。

節目特色

美國兒童教育節目的“大哥大”當推《芝麻街》(Sesame Street)。這部1969年首播的節目至今已捧回近百項電視艾美獎,創下單項節目獲獎最多的記錄。《芝麻街》不僅在120多個國家播放,還與包括中國在內的數十個國家合作製作了本土版。當初《芝麻街》的製片人因發現很多的美國學齡前兒童,尤其家境不好的孩子,沒有被家長送去上幼稚園,很為這些孩子無法接受良好的學前教育而憂慮。教育專家一直認為學齡前是孩子心智發展的關鍵期。鑒於在家的學齡前兒童以看電視為樂的事實,製片人遂萌生用生動有趣的電視節目作為教育手段的念頭,期望能為不上幼稚園的兒童提供成長階段必要的智力和文化啟蒙。

不過,這部首次具有明確教育目的的電視節目播出後卻受到所有兒童觀眾的喜愛。據統計,全球每周有超過600萬的學齡前兒童收看《芝麻街》。《芝麻街》獲得的巨大成功首先得益於節目團隊認真嚴肅的創作態度:節目製作和節目研究全程攜手合作。事實上,《芝麻街》也是研究成果最豐厚的兒童教育節目。其研究成果在1999年統計時就已經超過1000項。30多年前節目製作之初,《芝麻街》工作團隊就意識到早教專家跟進的必要性,並首創了CTW(Children’ s Television Workshop,兒童電視工作室)模式。該模式要求節目內容專家、教育學者和節目製作者在《芝麻街》項目運行的每一個階段都進行合作。就研究者而言,每集節目製作前和製作過程中須進行過程性評估研究(Formative Research),提供指導新節目製作的有用信息。節目製作後則進行總結性評估研究(Summative Research),檢驗節目內容是否達到既定教育目標,以及兒童觀眾的收看效果。

節目成就

評估和製作緊密結合,《芝麻街》以30多年不變的高水準成為不折不扣的品牌節目,並始終秉持“傳遞正確和安全的訊息給兒童觀眾”的原則。有關研究顯示,收看《芝麻街》的學齡前兒童在字母表、數字、身體部位、形狀和分類等知識方面較其他孩子有優勢,最突出的是字母認讀——恰恰是《芝麻街》里最強調的部分。研究還表明,《芝麻街》甚至對學齡前兒童觀眾日後在學校里的學業表現都有積極的影響。有項研究追蹤一批《芝麻街》兒童觀眾入學後的表現。任課教師評價,這批孩子在閱讀能力、辭彙量、數學技能、對上學的態度和適應性、與同伴相處方面優於其他學生。另一項對高中生進行的調查發現,學齡前收看過兒童教育節目(主要是《芝麻街》)的高中生,不僅英語、數學科學等科目的學習成績好於其他學生,而且更愛讀書、愛學習。

《芝麻街》30多年長盛不衰的秘訣之一也歸功於其富有創意的節目形式。一個教育節目要將學齡前兒童吸引在電視機前達一個小時,本身就頗有挑戰性。 當時《芝麻街》製作單位——兒童電視工作室認為,作為兒童教育節目的開路先鋒,得用令人驚喜的全新視聽效果吸引目標兒童。他們精心打造了一個熱鬧活潑的學習世界,來向兒童傳遞實用知識、社會技能和價值觀。《芝麻街》首創了木偶和真人同台表演的形式,融合動畫、喜劇記錄片等多種風格,也加入很多流行文化元素,並且迎合孩子需求的變化及時添加新人物。

芝麻街在中國

芝麻街中文標誌芝麻街中文標誌

美國芝麻街節目與中國小朋友的緣分自80年代就開始了。1983年,芝麻街工作室與中國中央電視台合作製作了電影《大鳥在中國》(BigBirdinChina),這個75分鐘的電影描述了大鳥和他的獅子狗朋友巴克利以及一個中國小女孩小芙一起在中國尋找傳說中的鳳凰鳥的故事。電影展示了八十年代的中國人文及自然場景,包括長城,天壇,明十三陵,桂林山水等等。電影在當年的美國NBC電視台上映,並於2004年發行了DVD版本。最後票房統計為約一千四百萬美元。

1998年至2001年,與上海電視台聯合製作並播出中文版《芝麻街》;

2000年至2002年,與上海電視台聯合製作並播出了《芝麻街英語》,通過生動有趣的情景來幫助非英語國家的小朋友學習英語口語;

《1-2-3-4-5》,1999年至2000年播出的與上海電視台聯合製作幫助兒童學習數學的遊戲節目;

《我愛科學》,1999年至2000年播出與中國教育電視台聯合製作的傳授科學原理及其套用知識的節目;

《同一個世界,同一片天空-大鳥歷險記》,是2008年推出的與北京天文館聯合製作的天文節目;

2010年12月,全新的芝麻街兒童節目《芝麻街之大鳥看世界》在哈哈少兒頻道首播。這個由大鳥,艾摩,老虎麗麗三個好朋友出現的節目,向3-7歲的孩子們介紹日常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培養觀察世界並尋找答案的習慣。

於此同時,芝麻街在中國還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拓展活動,為中國兒童及其家庭製作和分發應對和準備緊急情況的材料。發放了教材和材料給多個省市尤其是遭受過自然災害的地區的上百所希望國小。

舞台劇方面,芝麻街《魔法地圖探險》、《艾摩的開心花園》等在中國巡演並引起巨大關注和反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