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會之後》

《舞會之後》

《舞會以後》是列夫托爾斯泰晚年的經典之作。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舞會之後》是托爾斯泰的中短篇代表作之一。這篇小說以主人公伊凡在舞會上的戀愛故事為線索,通過舞會上

《舞會之後》《舞會之後》
和舞會後兩個截然不同的場面描寫,深刻抨擊了沙皇專制制度的虛偽、野蠻和黑暗,憤怒控訴了沙俄軍官對士兵的殘忍和暴虐。

編輯推薦

舞會以後》是列夫托爾斯泰晚年的經典之作。

和老托的許多作品一樣,小說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寫成的。老托年輕時曾和兄長謝爾蓋一起在喀山大學求學,當時他的兄長愛上了一位上校的女兒。一天,謝爾蓋偶然發現上校和他漂亮的女兒在晚會上優雅地跳舞,而第二天一早,上校就去操場監督夾棍刑的行刑,上校冷酷而殘暴的行徑澆滅了謝爾蓋對他女兒的愛情。這件事給老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60年後,這段往事成了小說《舞會以後》的主要內容。
本書是中俄文對照,是縮寫本,但不影響精華內容的再現。

作者簡介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托爾斯泰是俄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出身貴族,1851年在高加索從軍,曾參加克里米亞戰爭中的塞瓦斯托波爾之戰,後據此寫成《塞瓦斯托波爾故事》。同一時期他還創作了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以及《一個地主的早晨》等。他的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通過歷史事件、家庭關係以及地主和農民之間的矛盾,描繪了沙皇俄國的社會生活。19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生激變,轉到宗法制農民立場上,對土地私有制表示強烈抗議。長篇小說《復活》對政府、法庭、監獄、教會和土地私有製作了深刻批判。托爾斯泰一生的創作時期長達六十餘年,他的作品一方面無情揭露沙皇制度和新興資本主義勢力的種種罪惡,一方面宣傳對惡不抵抗,想以“自由平等的”小農社會來代替沙皇制度。他的作品對世界文學有重大影響。

作品評價

托爾斯泰的小說《舞會之後》究其思想意義,堪與作家本人的長篇小說《復活》相提並論,即"撕下假面具"、暴露人的真實面目的原則與"道德的自我完善"、"勿以暴力抗惡"號召的二元歸一。本論文以"謝肉節"作為契機,進而對作品文化內涵予以新的追問,對其體現的托爾斯泰主義予以詮釋,對由此衍生而成的作品結構特色進行新的審視,對作品的敘事手段、語言特色、環境描寫與人物形象等予以個性化闡釋,旨在凸顯作品思想與藝術的相得益彰,共同擔負起對托爾斯泰巨大精神矛盾的深刻揭示。

列夫·托爾斯泰主要作品

概況列夫·托爾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1910),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品《幼年》 | 《少年》 | 《青年》 | 《一個地主的早晨》 | 《琉森》 | 《三死》 | 《家庭幸福》 | 《哥薩克》 | 《戰爭與和平》 | 《安娜·卡列尼娜》 | 《懺悔錄》 | 《黑暗的勢力》 | 《教育的果實》 | 《魔鬼》 | 《克萊采奏鳴曲》 | 《哈澤·穆拉特》 | 《舞會之後》|《復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