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

《自由時報》

《自由時報》創立於1980年4月17日,原名《自由日報》,於1987年改為今名。創辦人為林榮三,發行人為吳阿明,社址位於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399號自由廣場大樓,公司全名為“自由時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為台灣“四大報”之一,其報頭標語為“台灣優先,自由第一”。隸屬於聯邦企業集團。內容及評論被認為偏向泛綠立場。為《首都早報》、《自立早報》、《自立晚報》、《台灣日報》停刊後吸引不少舊有支持者閱讀的報紙。

基本資料

(圖)《自由時報》《自由時報》

類型:日報
版式:寬版
擁有者:聯邦企業集團
出版商:自由時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創刊日:1980年4月17日
政治立場:偏向泛綠立場、保守派
語言:正體中文
售價:新台幣10元
總部:台北市內湖區港墘里020鄰瑞光路399號、405號
發行量:399,771份(2008年)

歷史沿革

(圖)《自由時報》《自由時報》

《自由時報》前身為1946年12月12日創刊的《台東導報》,由於經營情況不佳,1948年12月12日,在台東縣國大代表陳振宗等地方人士支持下,申請改為《台東新報》,陳振宗出任發行人,正式發行日刊報紙。由於虧損太大,1950年10月11日宣布停刊,直到1952年7月12日,經中國國民黨台東縣黨部主任委員吳若萍出面主持,才得以復刊。但因銷售範圍僅限於花蓮與台東兩縣,缺乏廣告收入,經營困難,勉強維持到1961年元旦,終於宣告停刊。停刊後迅速轉手,買主易名為《遠東日報》重新發刊。1978年初經營權再轉移,改名為《自強日報》,此次轉手發行地也從台東遷往彰化。

1980年4月17日,《自強日報》以新台幣四千萬元轉賣給林榮三的聯邦集團,1981年1月1日改名《自由日報》,正式成為中部地區之地方報紙。1986年9月15日,該報獲準遷至台北縣新莊市發行,1987年9月再度更名為《自由時報》,並開始積極往全國性報紙之規模發展。1989年報社總部自新莊遷至台北市南京東路。此後,在經營者努力之下,該報成功地發展為目前台灣數家大報之一。

1999年8月末,《自由時報》開始在每周一至周五的清晨,於台北市各高中、高職大門口放置一捆完整版的報紙(大約50到100份),免費供應各校師生,這種報紙稱為“免費報”。這是台灣報社首次使用“免費報”來提高“閱報率”,其後《中國時報》及《聯合報》也以類似手法,在捷運站外或學校贈送報紙提高閱報率。

發行情況

自由時報大樓《中國時報》自政黨輪替後慢慢轉向,已經無法吸引泛綠讀者;加以《台灣日報》停刊,許多泛綠讀者轉向《自由時報》,在幾乎獨占泛綠讀者的情況下、《自由時報》的閱報率已經成為台灣前二名(另一為《蘋果日報》)。而《中國時報》及《聯合報》已經退居三四名。

2007年,《自由時報》在“傳統三大報”(《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中首先加入中華民國發行公信會(ROC-ABC)進行有費報發行量稽核(ROC-ABC在稽核發行量時不列計“免費報”,即免費供不特定人士自由取閱的報紙),結果稽核報告證明於2007年3月期間每日平均實銷量超過72萬份,大幅領先同時期的《蘋果日報》約21萬5千份,並由公信會正式認證為“稽核期內”全國第一大報。

對此結果,《聯合報》表示正在評估是否加入,《蘋果》及未加入之《中時》則不予回應。

政治傾向

一般認為《自由時報》的政治傾向為泛綠偏向深綠,然而在2000年政黨輪替前,立場上是支持以李登輝為首的國民黨派系,即所謂溫和本土路線。2000年總統大選時,自由時報當時在立場上傾向支持連戰。

政黨輪替後《自由時報》在立場上隨著李登輝轉為較支持陳水扁(近幾年李登輝則與陳水扁漸行漸遠)與民進黨,而予外界“《自由時報》支持陳水扁”的印象。而於各項選舉中,自由時報則以“報導較多好訊息”、“較多讚賞”及“塑造正面形象”方式偏向民進黨候選人。例如:2006年台北市長選舉。《自由時報》另一詬病之處是比例原則不對等,對泛國民黨較為不利的新聞,給予當事人說明的篇幅遠少於泛綠政治人物發生近似爭議時,給予當事人的說明篇幅。

《自由時報》在經濟立場上除反對西進外,傾向皆屬於偏右派。在對中國大陸方面,《自由時報》是台灣媒體中消極報導台灣其他媒體重視的中國大陸除負面訊息之外的絕大多數訊息的少數媒體。台灣著名政治評論家,民進黨前文宣部主任陳文茜曾經這樣評價《自由時報》:這個報紙一年365天,天天的主題就是反三通,講三通怎么怎么不好。

2007年12月6日,台灣團結聯盟多位立法委員參選人聯合召開記者會公開批評,《自由時報》“立委選情初探”特別報導僅介紹國民黨及民進黨的現任立委候選人,扼殺小黨生存空間,“這對選民及候選人都不公平”。[4]同年12月17日,台灣團結聯盟四位立法委員參選人(莊孟學鄭余豪謝馥米姚吉鴻)及客家黨主席溫錦泉率70多名支持者在《自由時報》總社廣場進行“哀悼《自由》已死,為《自由》送終”活動,再批《自由時報》淪為特定政黨打手、扼殺小黨生存空間,並呼籲民眾勿買《自由時報》。

《自由時報》在2008年8月底刊登的一篇關於美中關係的報導不實,引起美國方面的不滿,導致美國國務院和美國在台協會於8月29日公開要求其要為此進行公開澄清,並於8月30日由聯合報及中央社等媒體刊出相關內容。但自由時報未能回應此新聞。

2008年11月7日,自由時報以頭版標題報導《夜戰圓山警噴水放催淚彈驅離》,刊出照片並指責警方施放催淚彈驅離在圓山抗議的民進黨民眾,並聲稱有數位民眾被嗆傷送醫,但事後證明警方並無施放催淚彈,大台北地區也沒有任何因為催淚彈而送醫的紀錄,其他的平面及電子媒體也沒有任何相關的報導,但自由時報仍對此事件不予回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