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娘舅》

《老娘舅》

《老娘舅》海派經典情景喜劇《老娘舅》,集上海及長三角地區的優秀滑稽戲、影視表演及戲曲表演特色於一劇,圍繞老娘舅一家祖孫三代和鄰里街坊的生活及生活中產生的矛盾,通過適度誇張的手法,折射出都市大家庭中的新面貌、新生活和新時尚。幾度春秋,《老娘舅》完成了從“老娘舅”到“阿德哥”等兒孫們的延續。故事舞台也從石庫門搬到了新小區,它的成功之處在於以情動人,貼近百姓生活,因此該劇在上海播出數年來,收視率一直居高不下,成為人們茶餘飯後一道美味、獨特的開心果。

基本信息

簡介

《老娘舅》《老娘舅》

海派室內喜劇《老娘舅》欄目自九五年九月開播至今已有十二年的歷史。該欄目集上海及長三角地區的優秀滑稽戲、影視表演及戲曲表演特色於一劇,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宣傳宗旨,以室內喜劇為載體,以貼近生活、講述老百姓的故事為創作定位,以和社會同步為發展目標。節目製作精良,藝術性強,社會、經濟效益雙佳。該欄目自開辦以來,深受電視觀眾喜愛,收視率一直名列前茅,儼然成為人們茶餘飯後一道美味、獨特的開心果。隨著時代的發展,《老娘舅》本著與時俱進的宗旨,不斷改版、更新,先後經歷了弄堂篇、家庭篇、社區篇、兒孫篇,在留住老觀眾的同時吸引了更多的年輕觀眾,成為一個常辦常新的欄目。

創作歷程

(一)弄堂篇

1995年9月創辦海派喜劇集錦《百家心·老娘舅系列》。該劇以石庫門居民區為背景,以上海市民生活的變化和矛盾為創作素材,以“老娘舅”這個在江南地區倍受人們尊敬和熱愛的人物為偶像載體,實景拍攝,兩周一集。播出後,收視率直線上升,超過了同期許多優秀的電視劇。

(二)家庭篇

為擴大節目影響,在上海本地形成一個能與北派《我愛我家》等情景劇抗衡的上海方言喜劇,1998年7月,一個直接以“老娘舅”命名,以其家裡老中青三代人為主體的海派室內喜劇《老娘舅》應運而生,節目一經播出,立即在上海螢屏上形成一股小鏇風,收視率更是創下了23.61%的紀錄。

(三)鄰居篇

本世紀初,改革開放使上海的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所謂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大批新穎的社區拔地而起。為了反映上海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因此,《老娘舅》與時俱進,改名為《老娘舅和鄰居們》,2000年7月改版播出,收視率名列前茅。

(四)兒孫篇

2002年10月,進入新世紀的上海更呈現出勃勃生機,播出八年的《老娘舅》由於觀眾的厚愛,毅然再度擴容改版,由每周一集改為每周兩集,改版使《老娘舅》更具年青、時尚、新聞、娛樂的特徵。於是,一個全新的《老娘舅和兒孫們》的海派室內喜劇即刻呈現在觀眾面前,依舊得到觀眾的歡迎並保持了8%(AC尼爾森)的高收視率。

劇情

《老娘舅》《老娘舅》

應廣大電視觀眾的要求,《老娘舅》進行了擴版,由每周兩集增加到每周五集。在保持原有特點同時,進一步強調節目的年輕化與國際化。具體表現在節目名稱改為《老娘舅的兒孫們》,重點將落在老娘舅那些長大成人的兒孫們身上。除保留故事原有重要人物外,將吸收大量年輕、有潛力的演員如戲劇學院表演藝術專業的學生,滬劇院、越劇院的年輕花旦,力捧他們成為新一代《老娘舅》的偶像,創作重點也不僅僅在鄰裡間的家長里短,而是更多的關注年輕一代的工作、生活以及與外界的交流。可以這么說,《老娘舅》的變化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出上海在前進,反映了改革開放、城市建設帶給上海人民的改變。與時俱進使《老娘舅》這個節目成為海派室內喜劇中的常青樹。

評價

13年來,《老娘舅》一直像上海觀眾螢屏上的一道開心小食,創下了很高的收視率。但長年高頻率的播出周期也讓劇集陷入才思枯竭的困境。在這種情況下,主創人物窮則思變,希望在情景劇的內容上開拓一條新的道路,《啼笑往事》代替《老娘舅》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盤點令人捧腹的國產情景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