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陪審團》

《美國的陪審團》

《美國的陪審團》,作者威廉·L.德威爾(William L.Dwyer) (作者), 王凱 (譯者),由華夏出版社於2009年10月1日出版。描述的是有人主張廢除陪審團制度。將陪審團的權力移交給法官或者“專家”小組,對此,德威爾法官在《美國的陪審團》中一一予以駁斥。與“冗繁晦澀的法學文著”不同,作者回溯了陪審團有罪裁決與無罪裁決的歷史衍進,引用了著名審判的真實記錄,例如:對年輕的貴格教徒威廉·佩恩的控訴、賽倫“巫士”審判以及18世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報刊印刷商約翰·皮特·曾格的民權審判——該案的律師是“費城律師”的原型。德威爾法官諷刺性的幽默意趣滲透在字裡行間。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第1版(2009年10月1日)
外文書名:InTheHandsofThePeople
平裝:303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508054544
條形碼:9787508054544
商品尺寸:22.6x15.2x2.4cm
商品重量:458g
ASIN:B0032Z7Y90

內容簡介

美國的陪審團》是一部激情四溢、理由充分的警示錄,同時也是一部引人入勝乃至輕鬆有趣的作品。有人主張廢除陪審團制度。將陪審團的權力移交給法官或者“專家”小組,對此,德威爾法官在《美國的陪審團》中一一予以駁斥。與“冗繁晦澀的法學文著”不同,作者回溯了陪審團有罪裁決與無罪裁決的歷史衍進,引用了著名審判的真實記錄,例如:對年輕的貴格教徒威廉·佩恩的控訴、賽倫“巫士”審判以及18世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報刊印刷商約翰·皮特·曾格的民權審判——該案的律師是“費城律師”的原型。德威爾法官諷刺性的幽默意趣滲透在字裡行間。
但是作者也感到深深的憂慮,他警告我們:由於漠視與誤解,陪審團制度正在危急之中。如果公眾對其不聞不問,那么就可能會失去它。長期擔任出庭律師與聯邦法官的經歷使作者確信:如果參與審判的法律職業者給予其一個公平的機會,美國的陪審團仍然能夠勝任——有時甚至還很出色。作者提綱挈領地指出了美國訴訟實踐中需要給予陪審團這一公平機會的種種改革。

編輯推薦

《美國的陪審團》:陪審制不僅僅是一項司法機制,也不僅僅是憲法的一個車輪:它是一盞明燈,向人們顯示著自由長存。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威廉·L.德威爾(WilliamL.dwyer)譯者:王凱
威廉·L.德威爾(WilliamL.Dwyer),被公認為是美國最傑出的庭審法官之一,1987年被任命為美國聯邦地區法官。他審理過的著名案件有:西雅圖水手隊案,使斑點貓頭鷹免遭滅絕的禁止砍伐國有林木案以及將“泰諾殺手”定罪的案件。

目錄

Chapter1危急中的陪審團
Chapter2文明的爭鬥
Chapter3從神的啟示到人的裁決
Chapter4掙脫束縛的陪審團
Chapter5美國陪審團和自由
Chapter6遊戲規則
Chapter7六宗致命原罪
Chapter8陪審團勝任嗎?
Chapter9更好的審判
Chapter10教堂與街區
Chapter1121世紀的訴訟
注釋
索引
譯後記

序言

這是一本關於美國陪審制度的書,翻譯者是我的研究生王凱。
記得二十八九年前,我曾作為西南政法學院法律本科即將畢業的實習生,在法官“師傅”的帶領下,與一位人民陪審員一道共同參與了一些刑事案件的審理工作。最深刻的印象是,那位來自於當地某國營企業的人民陪審員從來不發表自己個人的意見——無論是對案中證據的採信,還是對案件性質的認定,以及對案件的判決,等等,一律只有四個字:沒有意見。而“沒有意見”的當然含義也就是完全同意法官的意見。與人民陪審員的第一次近距離接觸,使我對陪審制度的認識也只有四個字:陪而不審。這種認識的頑固性甚至令我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推至任何一種陪審制度,以為無非都是擺設而已,中外皆然。
及至後來國門漸開,中外交流日益頻繁,不僅能夠從電影、電視上看到五光十色且令人眼花繚亂的美式法庭劇,而且從種類繁多的譯介書籍里了解到許多有關美國陪審制度的實在資料,這些都徹底顛覆了我過去的偏見。

後記

譯事誠艱難。自拿到書的原著,一直到最後定稿,半年時間恍然而過。我之所以還能坐得住板凳,大抵緣於我對這本書的主題一見鍾情。每一次看亨利·方達(HenryFonda)主演的那部《十二怒漢》(12angrymen),胸中都會湧起陣陣感動,一種莫名的、深深的感動:黑白經典螢幕上男主角頑固地說著“Itisjustpossible…”、眾人在陪審評議室里模擬著案發現場以及證詞中所說的場景、陪審員在自己的經歷與眼下的案情之間徘徊思量、道德與法律不斷交織、正義最終得到了實現……
是的,陪審團制度屢屢見諸報端,在歐美影視中更是頻頻出現,但是國內很少有專門的介紹性著作,國外的優秀作品更是很少引進到中國。我周圍的同窗好友在欣賞電影時也多有疑問:“陪審團……又是陪審團……陪審團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威廉·L.德威爾的這部著作恰好為我們掃清了心頭的疑雲。這本為陪審制辯護的力作,在美國國內備受讚譽,這次介紹到中國來,也希望會引起大家對於陪審團制度的興趣。只是,譯者的水平實在有限,在語言轉換過程中,定會有諸多舛誤與不妥之處。

文摘

伊莉莎白·普洛克特因懷有身孕得以保全性命。8月19日,其餘五人被以馬車運至絞架山。在薩拉·古德彌留之際對之施以刑罰折磨的同一個牧師,拒絕了約翰·普洛克特向其禱告的要求,因為他堅持認為普洛克特頑冥不知悔改。喬治·巴羅弗斯獲準面向人群做臨終遺言。他站在絞架梯上,講得如此動情,以至於有一些人眼中噙滿了淚水。然後他平靜且完美流暢地吟誦了主禱文——人群普遍認為這是一個壯舉,巫士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人群不安地騷動與低語起來,懷疑態度逐漸彌散。接著,自波士頓騎馬趕赴現場的克頓·馬澤爾在馬背上做了發言。他說,惡魔有能力喬裝成天使的形象,讓大家不要受欺騙。
人群平息下來了,五位所謂的巫士勇敢赴死。
9月9日,又有六人受審被判死刑。其中有瑪麗·伊斯蒂(MaryEasty),她和妹妹自獄中呈給法庭一封要求獲得公平審理程式的請願書。由於沒有律師,這些女人請求法官們:“請充任一下我們的辯護者”;讓她們的當地牧師和教會成員作證;“因無其他合法證據”而認定女孩們的指控理由不充足;並允許“一場除不利信息外也包含對我們有利的信息的公平、平等的聽證會”。由於不可知的原因,瑪麗的妹妹並未交付審判,但是瑪麗的審判如同其他人的審判一樣出現了一邊倒的局面,請願書對操控法庭的堅信有罪者們沒有起到作用。在判刑之後,瑪麗·伊斯蒂又給法官們寫信——這次不是為了自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