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

《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

《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依據中外文字史料和絲綢之路上的重大考古發現,分階段系統描述了從青銅時代至鄭和下西洋時代絲綢之路上以絲綢貿易為主體的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史。地域範圍涉及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南亞、中亞、西亞、北非和歐洲,配有上百幅精美圖片,有些圖片是第一次公開發表。

基本信息

簡介

《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

《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以中外史料和考古發現為依據,分階段講授自青銅時代至鄭和下西洋時代絲綢之路上的重大考古發現以及海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圖文並茂,生動易讀。

《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在廣義上使用絲綢之路的概念,書中對絲綢之路給出了一個全新的定義:“古代和中世紀從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經印度、中亞、西亞連線北非和歐洲,以絲綢貿易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4頁)基於這個定義。

該書涉及的時間範圍起自史前印歐民族的遷徙,迄於15世紀初的鄭和下西洋。全書的十五個專題中,第一章屬總論性質,涉及陸路的有10章,關於海路的有4章。其中第十二講為“唐蕃古道”。雖然唐蕃古道也是中外文化交流一條重要通路,但是按照傳統的理解並不屬於絲綢之路的範圍。作者安排這一章節,顯然與其對絲綢之路的廣義詮釋有關。

《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讀者主要是青年,適合社會上一般讀者作為提高文化素養的普及性讀物;也用作大學通識課教材,教員上課時可以參照其框架和基本內容,再加補充發揮。

目錄

《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

第一講 絲綢與中國文明/1
第一節 絲綢之路的定義/2
第二節 絲綢之路的新認識/3
第三節 從世界五大紡織體系看中國文明/4
第四節 絲綢在中國文明發展過程中的作用/8
第二講 吐火羅人的起源與遷徙/12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12
第二節 印歐人的起源和遷徙/14
第三節 雙輪戰車與吐火羅人南下樓蘭/19
第四節 雅利安人遷徙與吐火羅人再下塔里木盆地/26
第三講 草原之路/35
第一節 阿爾泰語系民族的原始故鄉/35
第二節 阿爾泰山的大石冢/38
第三節 阿爾贊“國王谷”/43
第四節 巴澤雷克的斯基泰王陵/48
第四講 中國與西域的最初接觸/54
第一節 崑山之玉/54
第二節 廚賓的珠璣/60
第三節 蜻蜓眼玻璃珠的東傳/65
第四節 隋侯之珠/70
第五講 中亞的希臘化時代/75
第一節 亞歷山大東征/75
第二節 中亞的希臘化城邦/76
第三節 希臘藝術的東傳/80
第四節 鞏乃斯河畔的斯基泰神廟/85
第六講 古代中國與西方的海上交通/92
第一節 人海求仙/92
第二節 雞駭之犀/94
第三節 東西方海上交通的開闢/98
第四節 海路來華的近東藝術品/103
第七講 漢朝與西方三大帝國的交往/110
第一節 張騫通西域/110
第二節 黎軒/117
第三節 安息/122
第四節 大秦/128
第八講 羅馬人與東西方海上交通的開闢/139
第一節 紅海古港口的變遷/141
第二節 印度古海港——阿里卡梅杜/146
第三節 扶南古港口——沃奧/148
第四節 中國東南沿海的舶來品/156
第九講 樓蘭文明/164
第一節 從羅布泊到鄯善河/164
第二節 漢文化的西傳/170
第三節 樓蘭人種族問題/172
第四節 樓蘭考古新發現/175
第十講 于闐文明/185
第一節 斯基泰人與于闐城邦的興起/185
第二節 文明的變遷/191
第三節 于闐佛教/194
第四節 丹丹烏里克的“龍女索夫”壁畫/203
第五節 于闐佛畫與尉遲氏繪畫/205
第十一講 唐宋時代的海上交通/22l
第一節 隋唐中國與西方的海上交通/221
第二節 阿拉丁的神燈/230
第三節 長沙窯的外銷瓷/232
第四節 黑石號沉船的發現/237
第五節 宋代的海上交通/245
第十二講 唐蕃古道/252
第一節 藏族的形成及其與外界的交往/252
第二節 唐蕃古道的開闢/256
第三節 《唐蕃會盟碑》與《大唐天竺使出銘》/260
第四節 吐谷渾與青海都蘭吐蕃大墓/264
第五節 青藏高原考古新發現與吐蕃權臣噶爾家族/268
第十三講 吐魯番文明/278
第一節 文明的變遷/278
第二節 佛教/286
第三節 火祆教/292
第四節 景教和基督教/296
第五節 摩尼教/300
第十四講 居延滄桑/306
第一節 秦時明月漢時關/307
第二節 農牧之爭/312
第三節 馬可波羅筆下的亦集乃城/316
第四節 黑城的發現及其文物的流散/321
第十五講 鄭和海外遺蹟/328
第一節 鄭和家世/328
第二節 明代初年的西洋與滿剌加大明海軍基地/332
第三節 明朝與三佛齊的朝貢貿易/340
第四節 鄭和葬地——古里/344
第五節 非洲的禮品/350
第六節 鄭和艦隊在波斯灣的登入地/354
第七節 鄭和寶物的最後歸宿/360

相關評價

林梅村教授的新著《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最近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筆者有幸成為最早的讀者之一,獲益之餘,略述點滴不成熟的想法。筆者學殖荒落,見識淺薄,無知妄說之處尚祈通人君子不吝教焉。

該書作者為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祖籍廣東,出身於書香門第,幼承庭訓;後來又師從著名學者馬雍、宿白、蔣忠新等先生,受到過史學、考古學、語言學等多種學科的全面訓練。多年來,林先生致力於中亞死文字的釋讀,以及絲綢之路考古教學與研究,成績卓著,斐聲海內外。主要著作有《樓蘭尼雅文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疏勒河流域出土文書》(與李均明合著,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沙海古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西域文明》(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漢唐西域與中國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古道西風》(北京:三聯書店,2000)等多種論著,

近年日本京都大學的學者還翻譯出版了他學術專著《絲綢之路與中國文明》(東京:NHK出版社,2005)。可見林先生的研究祈嚮於貫通語言、考古與歷史等相關領域。這樣的研究取徑顯然師承有自,是上乘的路數。值得一提的是,林先生還是世界上少數幾位能夠直接釋讀佉盧文犍陀羅語寫本的專家。他在《倫敦大學東方與非洲研究院院刊》(BSOAS)發表的解讀新出土佉盧文寫本的論文以及《沙海古卷》一書,具見作者這方面學殖之厚、用力之勤。從事相關研究的學者大都明白:只有能夠直接閱讀第一手材料,研究才具有堅實的基礎,也才在該領域真正具有話語權。在目前國內歷史比較語言學研究(HistoricalComparativeLinguisticStudies)、中亞死語言研究等方面相對落後的情況下,作者能有如此學養,實屬難能可貴。

自1994年起,林梅村先生受聘於北京大學考古系(今稱考古文博學院),開設絲綢之路考古、中外文化交流考古、歐亞草原考古、西域藝術考古等課程。本書就是他開設的一系列課程中本科生講義。《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一書,體現了作者從考古學角度勾勒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努力。作者力圖將考古與歷史文化研究密切結合,有物有史,而不僅僅只是一些瓶瓶罐罐。該書材料豐富,視野開闊,新見迭出,創穫良多。雖然是以專題講座體例結集成書,納入北大出版社“名家通識講座書系”系列,但就其內容涵蓋而言,不啻為第一部反映當代絲綢之路考古最新成果的通論性著作。

根據出土的實物證據,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在史前時代東西方就有著廣泛的文化交流。其涉及的地域之懸遠,物類之繁多,層面之複雜,實在讓今人眼界大開,從而改觀了人們對古代世界的認識。不過,現在大概已經很難說清楚與絲綢之路有關的考古發現究竟始於何時何地。假如從十九世紀末算起,那么迄今百餘年間相關的考古發現與素材的積累,已經稱得上汗牛充棟了。百年來致力於中西交通研究的中外學者代不乏人,足以開列出長長一串名單來。雖然我國素有金石學的舊傳統,但近代以來古物大量湧現而引發的震動,卻是前所未有的。

在西學大潮的激盪下,著名學者王國維遂提出“二重證據法”之說。王氏學殖既富,又思力過人,他以“二重證據法”研究古史所取得的成就至今仍然是難以企及的高峰,為世所共仰。陳寅恪甚至以是否能夠利用新史料研究新問題作為學者“預流”與否的標準,“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治學之士,得預於此潮流者,謂之預流。其未得預者,謂之未入流。此古今學術史之通義,非彼閉門造車之徒,所能同喻者也。”不入流者誠不足論,在今日看來,昔年陳寅恪所謂的“預流”還可以進一步申論。取用新材料有真具理解之運化與徒具形式之雜湊的區別。因此,能真切領會新材料,以研究真正之新問題者方可謂真預流。否則,假預流也。舉凡徒具形式的摭拾、附會新材料,而實際不能有正確之理解與運用者均屬此類。真預流者有之,假預流者亦夥矣!

就絲綢之路或更寬泛的中西交通史研究而言,除存世的古文獻外,粗略而言,最重要的材料當屬語言文字、考古文物、人體骨骼三大類。近世以來該領域研究重要的突破性進展,無不與這三類材料有關。將來研究的進步,恐怕也離不開這三個方面。人體骨骼方面,體質人類學的成果為研究古代民族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我國人類學家韓康信、潘其鳳在這方面貢獻良多。基因遺傳的研究是新興的學科,能夠提供更全面、細緻、準確的科學數據,[4]有助於日後開拓出更多全新的跨學科研究課題。

語言學方面,從微觀的語素、音位的研究到語言移借、辭彙擴散、語言層次乃至於語言譜系等等層面的歷史比較語言學研究,帶來許多新的知識,同樣有助於認識古代民族歷史和文化互動。至於考古文物方面,積累的材料最多,現在研究中西交通史已經無法迴避處理考古材料的問題。不過,取得的成果雖然不少,不盡如人意之處也所在多有。考古材料的文化性質的認定和族屬的對應比定,是考古學研究的重要環節,問題也最突出。由於文獻信息畢竟有限,因此在處理這方面問題時,稍不留神就很容易張冠李戴,導致不必要的連鎖“誤讀”(mis-understand)和混亂。如果持柴爾德(G..Childe)給出的“考古學文化”定義來嚴格衡量,也許會有不少問題值得重新認真檢討。對專業考古研究者而言如此,對於非考古專業者恐怕更是如此。數年之前關於“走出考古學圍城”中曾經提及的一些尷尬,時至今日也許還值得細細品味。

與中西交通史有關的考古材料大都零星分散,這是研究最感棘手的地方,在研究中最容易一葉障目不見全林。然而作者的研究並不限於就材料論材料,而是常常能利用普通的材料就關鍵性的重大問題提出有價值的觀點。例如,印歐人起源和遷徙問題是國際學術界長期關注的熱點,作者在第二章就此問題提出了一種新的看法。作者認為,新疆阿勒泰克爾木齊墓地與黑海北岸的顏那亞文化存在密切的關係,可能是中國境內印歐人最早的蹤跡;而克爾木齊文化向南發展則與辛塔什塔向東擴張有關。作者關於這個問題的詳細討論見於《吐火羅人的起源與遷徙》一文。不論這種觀點是否成立,能將零散的考古材料貫串起來做這樣全面考察的嘗試是值得令人欽佩的。不寧惟是,作者還將可能與印歐人有關的考古現象和河西地區銅石並用時代的一些考古學文化放在一起考察,從而就印歐文化與漢藏文化之間早期的互動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提出正是由於河西羌藏文化的興起,才有力地遏止了印歐文化東進的勢頭。這樣的比照觀察,足見作者視野之宏大。類似的手筆在書中還隨處可見。

該書不僅善於總結歸納以往的考古學、語言學以及歷史學的相關成果,還能及時反映了考古發現的最新進展。例如,在第十二章中介紹的青海都蘭吐蕃大墓,即是作者數年前親自參加帶隊發掘的成果。此次考古發掘的成果已經正式出版,但在這一章里作者還介紹了另外一些頗有價值的相關信息。同一章還介紹了2002年青海德令哈郭里木鄉兩座唐墓出土的彩棺。對於這兩座墓葬的族屬,學界有吐谷渾說、吐蕃說等不同看法。作者根據在青海都蘭發掘的經驗,認為它們反映了蘇毗人的習俗,提出了蘇毗說。作者對兩具彩棺的討論原見於《棺板彩畫:蘇毗人的風俗圖卷》一文,本書所收則增加了一段關於金銀器的討論,亦足備一家之言。在第九講樓蘭文明一章,作者還介紹了2003年樓蘭LE附近新發現的彩棺壁畫墓。樓蘭彩棺的發現曾經引起過廣泛的關注,一度被認為是粟特人古墓。作者根據壁畫上的佉盧文題記,指出此墓主人當系中亞貴霜人。毫無疑問,該壁畫墓的形制、壁畫以及彩棺畫的題材,無不是研究樓蘭文化藝術乃至於思想史的寶貴材料。作者對該墓包含的方方面面均做了獨到的分析,並提供了進一步研究的有益線索。

從《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中可以看到,作者往往對習見的舊材料提出出人意表的新見,精彩之處,令人擊節。這些地方最可以顯現作者對於東西方考古文物資料之熟稔,眼光之獨到。1983年,新疆鞏乃斯河畔一處青銅器窖藏出土過一尊頭戴戰盔的銅人跪像。由於出土的文物十分精美而罕見,極具研究價值,因此這批窖藏一直非常有名。有關新疆考古文物的圖錄大都會著錄這批器物。根據戰盔的樣式,學界通常將該件銅人比定為塞人武士像,近年有學者提出可能是希臘戰神阿瑞斯。在第四章中亞希臘化時代第四節,作者根據希臘黑瓶畫(原書誤作壁畫)支持該銅人像來自希臘戰神阿瑞斯(Ares)的說法,並進而推測匈奴的祭天金人、秦始皇所鑄十二金人都可能是受其影響而產生。鞏乃斯窖藏中的銅人是否就是阿瑞斯還可以討論。實際上,阿瑞斯崇拜在希臘並不流行。在羅馬,阿瑞斯與馬耳斯(Mars)混同以後才成為最流行的崇拜之一。

辨認戰神阿瑞斯(馬耳斯)的一個主要標識是他手中所持的盾牌。據說該盾牌是自天而降的聖物。傳世的古希臘雕塑家呂西普斯所造阿瑞斯像的複製品中,年輕強健的阿瑞斯頭上還戴有戰盔。不過應當指出,戰盔中間高聳的部分實際上包括尖和纓兩個部分,而非原先普遍認為的尖帽。雅典塔奎尼亞國立博物館(TarquiniaNationalMuseum)藏一件公元前六世紀的黑陶雙耳罐,其上所繪埃涅阿斯(Aeneas,美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之子)也戴著同樣的戰盔。德國慕尼黑博物館藏雅典阿菲婭(Aphaea)神廟山牆雅典娜的雕像,英國倫敦大不列顛博物館藏公元前六世紀雅典黑陶安弗拉罐(amphora)上的阿喀琉斯(Achilles)、彭瑟絲莉亞(Penthesilea)都是戴著同樣的戰盔。類似的形象還可以找到很多,可見這種戰盔並非阿瑞斯所專有。但是,不論鞏乃斯窖藏銅人是否即作者所說的戰神阿瑞斯,其形制受希臘藝術的影響卻是無可懷疑的。作者指出這一點,實在是一大貢獻,推進了我們對於古代新疆地區印歐語系民族文化活動的認識。

1905年初,由勒柯克率領的德國吐魯番考察隊在勝金口曾經發現過一些彩塑頭像。這些頭像雖然在世界各地多次展出,圖片也刊載於許多圖錄之中,但百年間竟無人對之做實質性研究。在第十三講第三節,作者比對俄國埃米爾塔什博物館藏粟特神祗塑像,以及安陽石棺上粟特娜娜(Nana)女神形像,指出三者之間存在諸多相似,從而將勒柯克在勝金口發現的彩塑比定為娜娜女神頭像。這種比定看似信手拈來,毫不費力,但更足以彰顯作者的功力與識見。

《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中精彩之處甚多,本文不可能一一列舉。凡上述種種足以說明,由於作者善於處理考古材料,並對之具有自己的理解,因而往往能於他人所忽略的最普通處有了不起的發現。

毋庸諱言,任何的論著都不可能盡善美。作為新的探索嘗試,不可能也不應苛求《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中所有看法都是正確的定論。其中還有一些白璧微瑕。校而未淨的錯別字尚有不少,如:58頁引《尸子》“光不如燭”誤作“光不如玉”;124、166、168頁等多處,“扎兗魯克”當作“扎袞(滾)魯克”或“扎洪魯克”;128頁“素紗禪衣”系“素紗褝衣”之誤;131頁引辛延年《羽林郎》“長裾連理帶”誤作“長據連理帶”。書中也有一些材料和說法似乎不夠準確。如:27頁所引敘利亞烏加里特遺址發現的阿舍羅赫(Asherah)象牙雕像(又見彩版圖6),女神左右兩側的動物並非雙馬,而是雙羊;70頁所引先秦諸子不應包括《淮南子》高誘注。

《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全書附有大量精美的圖片,提供了重要的視覺素材。作者將百年來零散細碎的考古材料,結合語言學與史學的成果貫串為一部有倫有脊的著作,內容豐富且文筆生動,能使讀者在輕鬆的閱讀過程中獲得大量的知識和信息,可迅速了解相關領域的學術前沿。儘管書中有一些細枝末節上的不足,但畢竟瑕不掩瑜。相信該書的出版,必將有利於推動絲綢之路考古學研究的進步。

相關評論

《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

該書作者林梅村教授,目前執教於北京大學考古系。他是在一個“談笑有鴻儒”的書香之家成長起來的,父親林穂芳是中國當代著名語言學家,他的啟蒙老師、著名史學家馬雍是家中常客。在北大考古系讀書期間,他有幸得到中國考古界一流學者宿白、鄒衡、俞偉超教授的直接指導,從而奠定了他從事考古研究的專業基礎。北大畢業後,他分配到中國文物研究所工作,到處打聽人文科學領域什麼東西最難學,人家說梵文和中亞死文字最難。於是,他找到北大主講梵文的老師蔣忠新學梵文,後者是季羨林的高足,在學習這門世界公認難度非常高的語言過程中,林梅村顯示了非凡的語言天才。

有些人不是靠刻苦治學,而是靠從陳寅恪、陳夢家的書中挑錯來抬高自己。林梅村也不幸成為這些人挑剔的對象,他們從他28歲那年出版的《樓蘭尼雅出土文書》中挑選文字釋讀之誤,從他早期出版的論文中挑毛病。要知道,80年代的中國尚未全面對外開放,但林梅村敢於挑戰世界級難題,最終獲得成功,這才是最重要的。那些物理學、化學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不都是經歷上百次試驗失敗才最終走向成功的嗎?他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更有趣。他說:錯誤當然要儘量避免,但是這和伯樂相馬的道理一樣。伯樂連馬的公母都分不清,但他能識別什麼是千里馬。

他常說:評價一個好老師,不能看他發表多少作品,而要看他能否培養出好學生。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1996年以來,在他的直接指導下的博士生、博士進修生,共有六名(包括瑞典、匈牙利和日本留學生各一名),碩士生11名。他的研究成果不僅受到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而且引起海內外新聞界的極大興趣。1994-1995年,出任北京電視台學術顧問,協助拍攝大型電視專題片《尋找樓蘭王國》。2005年夏,作為中央電視台《1405——鄭和下西洋》攝製組學術顧問,實地考察東南亞、中東和土耳其等國的鄭和史跡。

2005年,出任日本NHK電視台和中央電視台學術顧問,協助拍攝大型電視專題片《新絲綢之路》。值得一提的是,由他主創的大型電視紀錄片《1405——鄭和下西洋》,在2006年打入歐洲市場,在德國、法國主流頻道晚間黃金時段相繼播出,收視率創下同類節目新高。《1405——鄭和下西洋》在歐洲主流媒體的成功播出,標誌著中國電視節目“走出去”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具有里程碑意義。言歸正傳,《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這本書和作者其他專著稍有不同,是在北大課堂講義基礎上完成的,可以視為作者長期學術積累的一個敘述性總結。本書所論可謂“縱橫九萬里,上下五千年。”正如第一講“絲綢與中國文明”對“絲綢之路”新的界定,是“古代和中世紀從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經印度、中亞、西亞連線北非和歐洲,以絲綢貿易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

顯然這個“絲綢之路”已經超越了其最初定義的時代、地域和內涵,而是把中國放進了地理大發現之前的世界中,交流的內容擴大到絲綢以外的其他東西,而且認為這些“物”之後蘊藏的文化交流才是絲綢之路上傳遞的主角。從時代看,本書涵蓋了清以前中國同外部世界接觸史的眾多層面。從地域範圍看,本書涉及了清代以前古代世界同中國有關係的絕大部分地區。本書內容涉及面廣,有令人目不暇接之感。既包括絲綢、崑山之玉、蜻蜓眼玻璃珠這些絲綢之路上的傳統奢侈品,也有瓷器、龍涎香、蘇渤尼青等後起之秀。既有漢文化的西傳,也有希臘藝術以及佛教、火祆教、景教和摩尼教的東漸。舊識和新知融為一爐,既包括以前這個領域取得的認識,又融入了世界近20年最新的考古發現及研究成果。最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第十二講“唐蕃古道”,這條路線的補入,使絲綢之路的地域範圍和內容變得完滿起來。

絲綢之路的歷史是中華民族走向世界的天路歷程,這條路也是世界通往中國的必由之路。絲綢之路是人類的夢想,一個渴望溝通交流的夢想。這個夢想也許要和人的歷史相始終。作者用生動的語言把絲綢之路千年文明娓娓道來,宛若一席歷史的盛宴。相信希望獲得閱讀快樂與營養的人都不會錯過這樣一本好書。絲路古物在塵封千年後呈現在眼前,每一件都是一個故事。在書中,絲綢之路成為一個歷史的大舞台,中西文化交流的大戲跌宕起伏、精彩紛呈。歷史空間在絲綢之路的沿線和兩頭大大擴張,個人對歷史的認識變得更為深刻透徹。讀完掩卷,深深覺得這是一個令人獲益匪淺的經歷,這條文字和圖片組成的絲綢之路的確值得一走。

盤點考古書籍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的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中國近代“考古學”一詞,可能是從西文Archaeology一詞翻譯而來的。考古學是歷史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其研究的範圍是古代,所以它與近代史和現代史是無關的,自人類的起源始,下限隨考古學的發展而有所變化,又由於各地區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所以無法統一,各國考古學都有它們的年代下限
《野人獻曝》
《西漢禮制建築遺址》
《文物叢談》
《考古人類學隨筆》
《定陵出土文物圖典》
《東平後屯漢代壁畫墓》
《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中華古地圖集珍》
《探尋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唐陵的布局》
《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
《地中海考古》
《迦太基傳奇》
《考古的故事》
《何正璜考古遊記》
《藏傳佛教寺院考古》
《上古西藏與波斯文明》
《探尋瑪雅文明》
《中國考古學·秦漢卷》
《湖南宋元窖藏金銀器發現與研究》
《中國古輿服論叢》
《眾神的宮殿》
《考古學讀本》
《美術與考古》
《漢唐之間的宗教藝術與考古》
《馬的中國歷史》
《另一種古史》
《古代人牲人殉通論》
《西域考古圖記》
《中華梳篦六千年》
《會說話的希臘石頭》
《在中國漫長的古道上》
《成都城坊古蹟考》
《輝煌、瑰麗的瑪雅》
《入山與出塞》
《所羅門示巴女王之鷹》
《佛教石窟考古概要》
《萬世法門》
《中國文明的形成》
《李濟文集》
《考古學》
《占卜的源流》
《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
《文物物語》
《安陽》
《往古的滋味:中國飲食的歷史與文化》
《中國文明的起源問題》
《考古學專題六講》
《新疆的地下文化寶藏》
《隋唐考古》
《滿城漢墓》
《埃及考古學》
《傳薪有斯人》
《亞特蘭蒂斯:消逝的人類文明真相》
《水晶太陽之謎:現代人失落的宇宙奧義》
《神與獸的紋樣學》
《吐魯番考古記》
《黃泉下的美術》
《新鐵證待判》
《逝去的風韻:楊泓談文物》
《伊特魯利亞人的靈魂》
《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
《明清金銀首飾》
《沿著古代中亞的道路》
《最新中國考古大發現》
《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
《故宮退食錄》
《印加人:黃金和榮耀的主人》
《宣化遼墓》
《神祗·墳墓·學者》
《古埃及探秘》
《宮殿考古通論》
《中國石窟寺研究》
《商周青銅器群綜合研究》
《奢華之色》
《漢畫像的象徵世界》
《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十五講》
《中國古兵與美術考古論集》
《中國聖火》
《松漠之間》
《考古中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周年成果薈萃》
《人是太空人的試驗品》
《中國青銅器綜論》
《秦俑真相》
《中國古代天文文物圖集》
《中國盜墓史》
《美索不達米亞:追溯近東文明的起點》
《殷墟青銅器研究》
《馬承源文博論集》
《前蜀王建墓發掘報告》
《尋常的精緻》
《尋找那隻爵》
《中國古代的藝術與文化》
《武梁祠》
《簡牘檢署考校注》
《先秦兩漢考古學論文集》
《楊鴻勛建築考古學論文集》
《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
《粟特人在中國》
《東魏北齊莊嚴紋樣研究》
《穿越時空的智慧》
《斯坦因中國探險手記》
《古代高昌王國物質文明史》
《中國古代青銅器》
《中國襖教藝術史研究》
《考骨紀》
《小法老之死》
《中國古車輿名物考辨》
《華燭帳前明》
《中國考古發現與研究》
《閱讀過去》
《西域文明》
《希伯來語聖經》
《曾侯乙墓》
《垃圾之歌》
《破解古埃及》
《死海古卷概說》
《鳥濱貝冢》
《中國方術正考》
《古文物稱謂圖典》
《漢唐考古學講稿》
《唐代金銀器研究》
《希臘藝術與考古學》
《中國考古學通論》
《神話考古》
《路經樓蘭》
《郭店楚簡校讀記》
《廣漢三星堆》
《從長安到雅典》
《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
《中國新石器時代》
《商周青銅器文飾》
《考古人手記》
《殷墟婦好墓》
《簡帛佚籍與學術史》
《鹽池馮記圈明墓》
《沙海古卷釋稿》
《中國早期文明》
《花舞大唐春》
《四神》
《美術、神話與祭祀》
《郭店楚墓竹簡》
《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
《偃師杏園唐墓》
《發現藏經洞》
《商文明》
《古代兵器通論》
《商周祭祖禮研究》
《正倉院考古記白川集》
《白沙宋墓》
《考古學與船舶社會史》
《雲岡日記》
《伯希和西域探險記》
《定陵》
《中國天文考古學》
《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
《敦煌考古漫記》
《燕衎之暇》
《墓葬與生死》
《甲骨文與殷商人祭》
《穿越塔克拉瑪乾》
《天使的承諾》
《古墓探秘》
《上海明墓》
《西周青銅重器銘文集釋》
《我的探險生涯》
《中國青銅時代》
《時間與傳統》
《考古學研究入門》
《消失的城市》
《凱爾特人的歐洲》
《神秘的蘇美爾人》
《古代都城與帝陵考古學研究》
《文物小講》
《青銅揮麈》
《劍橋插圖考古史》
《鑠古鑄今》
《活著的女神》
《亞洲腹地旅行記》
《考古學是什麼》
《廣州南越王墓》
《國寶一百件》
《失落的古格王朝》
《消失的建築》
《騙局、神話與奧秘》
《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
《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
《中國墓室繪畫研究》
《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窯藏》
《文明起源的中國模式》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
《西域文明史概論》
《埃及歷史銘文舉要》
《北宋皇陵》
《尋找亞特蘭蒂斯》
《考古器物繪圖》
《漢長安城遺址研究》
《唐代墓室壁畫研究》
《考古學理論》
《考古發現與早期道教研究》
《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
《埃及的遺產》
《宴饗的故事》
《古代神話與民族》
《新定三禮圖》
《六朝瓦當與六朝都城》
《清皇陵地宮親探記》
《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
《羅馬考古:永恆之城重現》
《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
《發現我們的過去-簡明考古學導論》
《趣味考據》
《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
《中國紋樣史》
《考古學一百五十年》
《從羅布沙漠到敦煌》
《中國陶瓷史》
《美源》
《梁莊王墓》
《創世紀的守護神》
《文物中的古文明》
《中國文明的開始》
《走出疑古時代》
《考古不是挖寶》
《法門寺考古發掘報告》
《最早的中國》
《拉美西斯二世:尼羅河上的輝煌》.
《古事雜談》
《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水晶頭骨之謎》
《失落的約櫃》
《東周與秦代文明》
《考古學的過去與未來》
《大崑崙》
《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
《商周彝器通考》
《古代中國考古學》
《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
《風雪定陵》
《考古與藝術史的交匯》
《中國古建築考古》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天工開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