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魏北齊莊嚴紋樣研究》

《東魏北齊莊嚴紋樣研究》

《東魏北齊莊嚴紋樣研究》作者蘇鉉淑,文物出版社於2008年1月1日出版發行。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東魏北齊莊嚴紋樣研究》《東魏北齊莊嚴紋樣研究》

本文以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北方東魏北齊(534~577年)佛教石造像及墓葬壁畫中的紋樣作為研究對象,由兩部分組成。

上編,“紋樣概要研究”。在收集材料的基礎上,通過考古學的類型學分析,對東魏北齊紋樣進行綜合梳理,初步建立該時期紋樣的基本框架。並歸納出此時期紋樣的大體特徵及東魏北齊境內各地區紋樣的特徵。

紋樣的盛衰及演變過程與當時信仰、意識形態以及歷史文化的變化有密切的關係。因此,在下編“重點紋樣研究”中,主要討論紋樣的宗教及社會含義。我們選擇三種較為流行的佛教紋樣,如寶塔紋、寶珠紋以及雙樹紋,從形制分析著手,顯示出這些紋樣的時代、地區特徵。爾後運用圖像學及歷史社會學的方法,探討這些紋樣出現的背景、含義、社會功能以及宗教藝術與墓葬藝術之間的互動等。

本文按文獻及實物的考證,認定這一時期流行的覆缽頂單層寶塔紋很大程度上就是阿育王塔。而且論證東魏北齊境內阿育王塔的流行,與北齊皇室的轉輪聖王統治思想關係密切。這一時期寶珠紋的最大特點是將寶珠置於柱頭上,可以說是“珠柱”或“寶幢”。按佛經的記載,寶幢通常立於佛國淨土,所以它的盛行反映東魏北齊時期淨土信仰的發展情況。由於山水文化的發展,且在涅粲信仰的影響下,在定州地區雙樹紋很盛行。但雙樹的含義不止於釋迦牟尼的涅槃,還象徵佛,進而象徵佛國淨土。

通過對上述三種佛教紋樣的研究,本文論證了東魏北齊時期政治宗教的互動情況。尤其在這一時期都城所在地鄴城的石窟寺,由於功德主為皇室或權臣,政治對石窟寺裝飾方面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出現與其他地區不同的因素。並且通過文獻的考證及與唐代淨土變的對比,發現佛國淨土思想的發展對佛教藝術影響極大。還探求當時山水文化的發展及審美觀對佛教藝術的影響。

總之,佛教藝術的變化受到佛教本身的信仰及思想變化的影響,並且還受到時代風氣或政治形勢的影響,從而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形式。東魏北齊時期寶珠紋的盛行現象並不僅限於佛教藝術,還流行於墓葬藝術中。本文探索了南北朝時期墓葬藝術中出現的寶珠紋之分布情況和繪製規律。而且通過與漢代墓葬藝術的比較研究,認識了該時期寶珠紋代替漢代的日月和璧的圖像,尤其繼承了璧的圖像的象徵性。進而從寶珠紋的繪製特點和形制著手,探討了佛教藝術和墓葬藝術的互動及中國文化和伊朗系統文化之間的互動。

序言

《東魏北齊莊嚴紋樣研究》《東魏北齊莊嚴紋樣研究》

蘇鉉淑於五年前由韓國首爾負笈北京,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研讀博士學位。所著《東魏北齊莊嚴紋樣研究》,是她以博士學位的論文為基礎,精心修潤而成,也是積五年的辛勞與汗水釀造的學術成果。

本部論文以佛教石造像及墓葬壁畫為中心,在對目前中國北方考古發現的東魏北齊佛教石造像標本,以及東魏北齊壁畫墓的考古發掘資料,進行全面梳理的基礎上,結合這一時期的佛教石窟寺遺存,以及中外博物館的有關藏品,進行了考古學的分區分期研究,初步建立了這一時期裝飾紋樣發展演變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礎上選取其中的典型紋樣,再進行深入探究。

東魏北齊時期,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是一個充滿變革和創新的時代。在鮮卑族統治下,民族間和地域問,傳統的和新興的,中土的和西來的,文化交往錯縱複雜而且富於變化,在不斷的互動、碰撞和融合中,孕育著更加宏麗的新文化。所以陳寅恪先生在考述隋唐制度淵源時,十分注重高齊一代,因其承襲元魏及所採用東晉南朝前半期文物制度,且容括魏晉以降保存於河西的文物制度。同時高齊除承襲元魏外,也還不斷吸收南朝的文化新風,且因其上層統治者的“胡化”,又重新導人了自西域轉入的西來影響。

而這一時期的佛教造型藝術,又正集中地表現出了東魏北齊時期文化的時代特徵,可以明顯地看出當時信仰、意識形態以及歷史文化的變化。

蘇鉉淑的論文,正是從東魏北齊的佛教造型藝術的範疇內,先從總體考察,將這一時期的佛教造像進行分期解析,區別為鄴城、太原、青州和定州四個地區,並說明是由於四個地區的文化、歷史、政治背景的不同,才導致形成不同的地域性。然後具體而微地選取了其中的具有典型意義的裝飾紋樣,對其進行精細的剖析,運用考古學的標型排比的方法,並結合藝術史研究的圖像學方法,還注重古代文獻特別是佛教文獻的考證,進而探討這些紋樣出現的背景、含義以及社會功能。她在論文中重點選取了寶塔紋、火焰寶珠紋和雙樹紋,在深入剖析中提出了自己的學術見解。論文中還進一步將研究擴展到當時的墓葬裝飾,注意到許多佛教藝術中的裝飾紋樣被利用到墓葬中以後,涵義已與純粹的宗教藝術有了十分不同的變化。討論了南北朝時期墓葬藝術中的寶珠紋、寶珠作為日月與璧的代替物及其流行的背景等問題,都極有繼續深入探討的價值。

記得蘇鉉淑剛到北京學習時,曾表明不擬進行通常較容易取得成績的比較中韓古代文化交往的題目,而是要在細緻地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基礎上,對中國美術考古學進行深入的探研。我相信今後她一定會將她對中國美術考古學的研究成績帶回韓國,將對在韓國擴展對中國美術考古學的研究,以及中韓兩國考古學和藝術史學者的學術交流,做出應有的貢獻。我期待蘇鉉淑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不斷取得新成果。楊泓 2007年10月2日

相關評論

《東魏北齊莊嚴紋樣研究》《東魏北齊莊嚴紋樣研究》

——以響堂石窟“珠柱”為中心
寶珠亦稱為珠、明珠、明月珠、珠寶、摩尼(寶)珠、如意(寶)珠等。許多漢譯佛經中涉及寶珠。如《法華經》 、《觀無量壽佛經》、《觀佛三昧海經》、《大智度論》、《華嚴經》以及《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等,南北朝時期在中國廣泛流布經典中多見。但佛經中所涉及的寶珠的功能及含義並不一致。如在劉宋曇摩蜜多翻譯的《五門禪經要用法》中,寶珠成為禪觀的對象。有時寶珠為供養物,這種供養寶珠在新疆或敦煌佛教石窟壁畫中常見到。而且寶珠還是轉輪聖王的七寶之一,象徵轉輪聖王的出現。在《大智度論》卷59,將般若波羅蜜比喻寶珠後,記錄了寶珠的所從來及功能。

據此經,寶珠或雲從龍王腦中出,或雲法滅時過去佛舍利變成寶珠等,而有明照世界而除病苦以益眾生的功能_3J。對寶珠的功能,《正法念處經》卷2還敘述八種功德,如中光明遍照、除一切渴、人皆離病、心行正直、令惡龍不降惡雨等與《大智度論》的說法很相似。

由於有如此多的功德,寶珠常表現於佛教造型藝術上,成為佛教裝飾紋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或以佛、菩薩像的持物和供養物,或以建築物、背光、寶冠等的莊嚴紋樣出現。寶珠紋基本上由寶珠(菱形或圓形)與火焰構成。隨著時代的進展,又在此紋樣上,加飾蓮花紋及卷草紋。此外,尚存若干無火焰的寶珠紋。

新疆以東,寶珠紋最早見於有西秦建弘五年(424年)銘的炳靈寺第169窟北壁七號佛立像背光及同窟六號無量壽佛龕側壁壁畫中。在雲岡火焰寶珠紋從開窟初期出現,但其數量不多。雲岡一、二期洞窟的寶珠紋大多是只火焰與寶珠兩個要素結合而成。以蓮花為基的寶珠紋不多見。且寶珠的形態多為菱形,圓形寶珠極為罕見。到了南北朝晚期,寶珠紋逐漸開始流行,不僅佛教造像,而且在墓葬藝術中廣泛出現。且還出現新的形式,即以蓮花為基的寶珠紋在北魏洛陽遷都後開鑿的龍門石窟流行。但由於龍門的寶珠紋主要分布於頭光和背光連線之處或龕楣,而紋樣的規模亦極小,所以在整個龕內裝飾紋樣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北魏晚期開鑿的鞏縣石窟寶珠紋數量很少而大部分見於洞窟的平棋頂,在整個洞窟里所占的比重與龍門略同。

進入東魏北齊時期,寶珠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響堂石窟(包括南北響堂和水浴寺西窟)寶珠紋在形態、位置以及洞窟里所占的比重等多方面變化明顯,與上述北魏石窟寺差異甚大。尤其是北響堂北洞寶珠紋的數量增加顯著,從而窟內所占的面積亦擴大,成為窟室的主要裝飾紋樣。而且被表現的位置上有變化,大多寶珠表現於柱頭上。這就表明以響堂石窟為代表的東魏北齊時期寶珠紋的性格變化。

本文在此前提下,首先對響堂石窟寶珠紋的形制特徵及其所出現之處做分析,將探討其變化的具體情況。這種特徵是通過比較研究而得出來的。所以,本文將對北朝晚期石窟中具有典型性,而且有年代序列的龍門、鞏縣、響堂、麥積以及敦煌莫高窟寶珠紋的形態進行比較,闡述寶珠紋的變化趨勢,進而提出響堂石窟寶珠紋的特徵。爾後,通過當時的實物及文字資料與佛教經典的考證,對響堂石窟寶珠紋,尤其在柱頭上的寶珠紋之含義及其流行背景做一試探。

一北朝晚期諸石窟寶珠紋的形制特徵
北朝時期的寶珠紋,按紋樣的構成要素可以分為四型。
A型,只由寶珠與火焰兩個要素結合而成,四型中最簡單。
B型,在A型上,加飾蓮花紋。按寶珠形態可以分為I、Ⅱ二式。I式為圓形寶珠,Ⅱ式為菱形寶珠
C型,在B型上,加飾忍冬紋,在四型中最複雜。這亦根據寶珠形態,分為l、Ⅱ二式。
D型,在構成要素及形態上與C型雷同,但是無火焰,而寶珠為菱形。
1.龍門、鞏縣石窟
北魏遷洛後開的龍門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的寶珠紋,四型均有出現。
A型,不大流行,迄今僅見於蓮花洞左脅侍菩薩的右手持物。

B型,I式見於蓮花洞南壁第41龕龕楣和北壁第6龕內背光,古陽洞法生龕(503年)背光等。古陽洞北壁第3層第1龕(498年) 背光外寶珠為僧侶的供養物,這裡蓮花之下加飾盤子。Ⅱ式出現於蓮花洞南壁第60龕龕楣,左右兩側成對的飛天圍繞著寶珠紋。古陽洞北壁中層第l、2龕間上部小龕造像的背光和頭光內I、Ⅱ式並存。

C型,蓮花洞、古陽洞以及賓陽中洞等北魏洞窟中該型廣泛出現。I式見於蓮花洞北壁第6龕、南壁第42龕龕楣,古陽洞左脅侍菩薩背光,賓陽中洞正壁主佛的背光和正壁右脅侍菩薩的寶冠。Ⅱ式主要分布於背光內,如蓮花洞北壁第72龕和南壁第60龕,賓陽中洞南北壁的主佛背光。有興趣的是,無論是B型還是C型,在蓮花洞北壁第6龕內只有圓形寶珠紋。相反,在該洞南壁第60龕內只能見到菱形寶珠紋。

D型,僅有蓮花洞北壁第77龕龕楣1例。

作者簡介

蘇鉉淑,1964年生於韓國全州。1986年畢業於首爾西江大學歷史系。1999年畢業於梨花女子大學美術史系,獲文學碩士學位。2006午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89年至2001年在《首爾新聞)》當記者。

現任梨花女子大學研究生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漢唐考古與美術史。曾發表《東魏北齊寶塔紋研究》、《響堂石窟火焰寶珠紋研究)》、《(中國南北朝時代寶珠紋研究——以墓葬美術為中心)》、《北響堂石窟北洞的轉輪聖王象徵)》(後兩篇論文以韓文發表)等論文。

目錄

弓I論……………………………………………………….
一研究對象和研究意義………………………….
二東魏北齊佛教石造像與壁畫墓的發現及研究.
1.佛教石造像的發現與研究狀況…………….
2.壁畫墓的發現與研究狀況………………….
三關於研究方法………………………………….
上編紋樣概要研究………………………………….
第一章佛教造像……………………………………….
一鄴城地區……………………………………….
二太原地區………………………………………..
青州地區………………………………………..
四定州地區………………………………………..
第二章壁畫墓…………………………………………..
一墓道……………………………………………..
二甬道……………………………………………..
三墓室……………………………………………..
下編重點紋樣研究…………………………………..
第一章寶塔紋的形制特徵與含義……………………..
一南北朝晚期寶塔紋的形制特徵………………
1.南朝(梁)……………………………………
2.北魏…………………………………………
3.東魏北齊……………………………………
4.西魏北周……………………………………
二(覆缽頂)單層方塔的含義……………………
1.多寶塔………………………………………
2.阿育王塔……………………………………
三寶塔紋的流行背景……………………………
1.阿育王塔信仰與北齊皇室…………………
2.佛國土的象徵物……………………………
3.佛舍利塔的禮拜與除諸障礙………………
四一卜結……………………………………………
第二章佛教藝術中的寶珠紋一以響堂石窟“珠柱”為
中•心……………………………………………
一北朝晚期諸石窟寶珠紋的形制特徵…………
1.龍門、鞏縣石窟……………………………
2.響堂石窟……………………………………
3.麥積山石窟、敦煌莫高窟…………………
二響堂石窟寶珠紋的來源及含義………………
1.在中國,“珠柱”的出現……………………
2.作為淨土的象徵物寶幢“珠柱”……………
3.阿育王柱和響堂石窟的“珠柱”……………
三,卜結……………………………………………
第三章樹木紋一以定州地區雙樹紋為中心…………
一“聖樹”的形式…………………………………
1.中原式聖樹…………………………………
2.芒果系聖樹…………………………………
二南北朝時期樹木紋流行的情況及其背景………
三從樹木紋到雙樹紋的轉化:“雙林”與淨土思想
五關於“龍樹”………………………………………
第四章墓葬藝術中的寶珠紋……………………………
一南北朝時期墓葬藝術中的寶珠紋………………
1.墓室壁畫(畫像磚)……………………………
2.墓碑與墓誌蓋…………………………………
3.石棺與石棺床…………………………………
二寶珠作為日月與璧的代替物……………………
1.日月……………………………………………
2.璧………………………………………………
三在墓葬藝術中寶珠紋流行的背景………………
1.佛教藝術的影響………………………………
2.寶珠的圓形化和中國內地胡人的活動………
四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盤點考古書籍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的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中國近代“考古學”一詞,可能是從西文Archaeology一詞翻譯而來的。考古學是歷史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其研究的範圍是古代,所以它與近代史和現代史是無關的,自人類的起源始,下限隨考古學的發展而有所變化,又由於各地區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所以無法統一,各國考古學都有它們的年代下限
《野人獻曝》
《西漢禮制建築遺址》
《文物叢談》
《考古人類學隨筆》
《定陵出土文物圖典》
《東平後屯漢代壁畫墓》
《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中華古地圖集珍》
《探尋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唐陵的布局》
《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
《地中海考古》
《迦太基傳奇》
《考古的故事》
《何正璜考古遊記》
《藏傳佛教寺院考古》
《上古西藏與波斯文明》
《探尋瑪雅文明》
《中國考古學·秦漢卷》
《湖南宋元窖藏金銀器發現與研究》
《中國古輿服論叢》
《眾神的宮殿》
《考古學讀本》
《美術與考古》
《漢唐之間的宗教藝術與考古》
《馬的中國歷史》
《另一種古史》
《古代人牲人殉通論》
《西域考古圖記》
《中華梳篦六千年》
《會說話的希臘石頭》
《在中國漫長的古道上》
《成都城坊古蹟考》
《輝煌、瑰麗的瑪雅》
《入山與出塞》
《所羅門示巴女王之鷹》
《佛教石窟考古概要》
《萬世法門》
《中國文明的形成》
《李濟文集》
《考古學》
《占卜的源流》
《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
《文物物語》
《安陽》
《往古的滋味:中國飲食的歷史與文化》
《中國文明的起源問題》
《考古學專題六講》
《新疆的地下文化寶藏》
《隋唐考古》
《滿城漢墓》
《埃及考古學》
《傳薪有斯人》
《亞特蘭蒂斯:消逝的人類文明真相》
《水晶太陽之謎:現代人失落的宇宙奧義》
《神與獸的紋樣學》
《吐魯番考古記》
《黃泉下的美術》
《新鐵證待判》
《逝去的風韻:楊泓談文物》
《伊特魯利亞人的靈魂》
《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
《明清金銀首飾》
《沿著古代中亞的道路》
《最新中國考古大發現》
《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
《故宮退食錄》
《印加人:黃金和榮耀的主人》
《宣化遼墓》
《神祗·墳墓·學者》
《古埃及探秘》
《宮殿考古通論》
《中國石窟寺研究》
《商周青銅器群綜合研究》
《奢華之色》
《漢畫像的象徵世界》
《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十五講》
《中國古兵與美術考古論集》
《中國聖火》
《松漠之間》
《考古中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周年成果薈萃》
《人是太空人的試驗品》
《中國青銅器綜論》
《秦俑真相》
《中國古代天文文物圖集》
《中國盜墓史》
《美索不達米亞:追溯近東文明的起點》
《殷墟青銅器研究》
《馬承源文博論集》
《前蜀王建墓發掘報告》
《尋常的精緻》
《尋找那隻爵》
《中國古代的藝術與文化》
《武梁祠》
《簡牘檢署考校注》
《先秦兩漢考古學論文集》
《楊鴻勛建築考古學論文集》
《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
《粟特人在中國》
《東魏北齊莊嚴紋樣研究》
《穿越時空的智慧》
《斯坦因中國探險手記》
《古代高昌王國物質文明史》
《中國古代青銅器》
《中國襖教藝術史研究》
《考骨紀》
《小法老之死》
《中國古車輿名物考辨》
《華燭帳前明》
《中國考古發現與研究》
《閱讀過去》
《西域文明》
《希伯來語聖經》
《曾侯乙墓》
《垃圾之歌》
《破解古埃及》
《死海古卷概說》
《鳥濱貝冢》
《中國方術正考》
《古文物稱謂圖典》
《漢唐考古學講稿》
《唐代金銀器研究》
《希臘藝術與考古學》
《中國考古學通論》
《神話考古》
《路經樓蘭》
《郭店楚簡校讀記》
《廣漢三星堆》
《從長安到雅典》
《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
《中國新石器時代》
《商周青銅器文飾》
《考古人手記》
《殷墟婦好墓》
《簡帛佚籍與學術史》
《鹽池馮記圈明墓》
《沙海古卷釋稿》
《中國早期文明》
《花舞大唐春》
《四神》
《美術、神話與祭祀》
《郭店楚墓竹簡》
《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
《偃師杏園唐墓》
《發現藏經洞》
《商文明》
《古代兵器通論》
《商周祭祖禮研究》
《正倉院考古記白川集》
《白沙宋墓》
《考古學與船舶社會史》
《雲岡日記》
《伯希和西域探險記》
《定陵》
《中國天文考古學》
《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
《敦煌考古漫記》
《燕衎之暇》
《墓葬與生死》
《甲骨文與殷商人祭》
《穿越塔克拉瑪乾》
《天使的承諾》
《古墓探秘》
《上海明墓》
《西周青銅重器銘文集釋》
《我的探險生涯》
《中國青銅時代》
《時間與傳統》
《考古學研究入門》
《消失的城市》
《凱爾特人的歐洲》
《神秘的蘇美爾人》
《古代都城與帝陵考古學研究》
《文物小講》
《青銅揮麈》
《劍橋插圖考古史》
《鑠古鑄今》
《活著的女神》
《亞洲腹地旅行記》
《考古學是什麼》
《廣州南越王墓》
《國寶一百件》
《失落的古格王朝》
《消失的建築》
《騙局、神話與奧秘》
《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
《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
《中國墓室繪畫研究》
《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窯藏》
《文明起源的中國模式》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
《西域文明史概論》
《埃及歷史銘文舉要》
《北宋皇陵》
《尋找亞特蘭蒂斯》
《考古器物繪圖》
《漢長安城遺址研究》
《唐代墓室壁畫研究》
《考古學理論》
《考古發現與早期道教研究》
《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
《埃及的遺產》
《宴饗的故事》
《古代神話與民族》
《新定三禮圖》
《六朝瓦當與六朝都城》
《清皇陵地宮親探記》
《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
《羅馬考古:永恆之城重現》
《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
《發現我們的過去-簡明考古學導論》
《趣味考據》
《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
《中國紋樣史》
《考古學一百五十年》
《從羅布沙漠到敦煌》
《中國陶瓷史》
《美源》
《梁莊王墓》
《創世紀的守護神》
《文物中的古文明》
《中國文明的開始》
《走出疑古時代》
《考古不是挖寶》
《法門寺考古發掘報告》
《最早的中國》
《拉美西斯二世:尼羅河上的輝煌》.
《古事雜談》
《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水晶頭骨之謎》
《失落的約櫃》
《東周與秦代文明》
《考古學的過去與未來》
《大崑崙》
《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
《商周彝器通考》
《古代中國考古學》
《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
《風雪定陵》
《考古與藝術史的交匯》
《中國古建築考古》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天工開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