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路祥》[2000年香港電影]

《細路祥》[2000年香港電影]
《細路祥》[2000年香港電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電影《細路祥》劇情反應了六歲的祥仔有一個愛喝酒的爸爸、精打細算的媽媽、深居簡出的奶奶和因為混跡黑社會而被逐出家門的哥哥,一家人靠開茶樓為生。祥仔經常穿街過巷為家裡開的茶樓送外賣,大家都很喜歡他,所以付小費的時候也很大方。\n\n一天,一個名叫阿芬的六歲女孩來他家的茶樓應徵送外賣,被祥仔的爸爸逐了出去。祥仔卻暗中找到阿芬,和她一起去送外賣,分享得來的小費。\n\n九七香港回歸的日子逐漸臨近,大人們都忙著應對此事,而祥仔和阿芬卻仍舊無憂無慮地生活著,兩小無猜他們竟也漸生情愫。\n\n祥仔想打聽從未謀面的哥哥的下落,卻遭到爸爸的痛打而逃出家門。阿芬也被警方發現了偷渡客的真實身份,將被遣返原籍。在慶祝回歸的漫天煙火下,祥仔獨自追趕著押送阿芬的警車。\n\n《細路祥》是香港導演陳果繼《香港製造》和《去年煙花特別多》之後的“香港三部曲”的最後一部。

基本信息

劇情

細路祥細路祥

細路祥(姚月明Yuet-MingYiu飾)6歲了,他有一個嗜酒的父親,一個好賭的母親,一個深居簡出的奶奶,還有一個被媽媽趕出了家門、從未見過的哥哥。  

細路祥家中經營茶樓,這天來了一個6歲的送外賣女孩阿芬。父親不願收下,把阿芬趕了出去,細路路祥暗中找到阿芬,和她一同送外賣,一同分享小費。二人有了童真的感情。  

細路祥向父親打聽哥哥下落,被父親痛打一頓。這時阿芬也被發現了偷渡客的身份,被遣返大陸。九七臨近,香港人的生活仍然是家長里短,瑣碎八卦。細路祥聽說奶奶和一個粵劇大師曾經有過一段舊情,自稱奶奶男友的海叔有一個兒子,對細路祥特別好。  

日子就這樣無驚無險的過。九七了。

幕後

本片是陳果“九七三部曲”的壓卷之作,突顯其“戲劇性寫實主義”的風格。影片以兩個天真無邪的孩子的視點開展故事,祖母離世和祥仔捨不得Armi返鄉兩場最為感人。油旺區茶餐廳及街坊文化,市井生活中的人情世故,粵劇紅伶,鄧永祥(新馬仔)爭產風波、無證兒童問題,香港回歸等素材,顯示了陳果電影寫實的美學特色。密集的符號及超載的信息,使有的評論者認為是近似情緒式的宣洩,缺少提煉與節制。 陳果熟悉香港市井風俗,而且表現藝術精湛,使得它的影片成為香港歷史變遷的見證,具有民俗學的價值。

榮譽

本片曾獲得盧卡諾影展銀豹獎,香港金像獎的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新進演員(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音樂、最佳剪接、最佳原著歌曲七項大獎提名,並成為金馬影展觀眾票選最受歡迎影片之一。

評論

《細路祥》劇照《細路祥》劇照

陳果拿藝術當籌碼來算計著回歸之後的香港命運走向,他目光炯炯,飽含深情地注視著一片紅霞慢慢湧來的前方,然而他電影裡面刻畫的那些激烈顫抖著控制不住自己命運的人物又表明他畢竟是心神不定的。對於政治,他參與,卻如剛過門的媳婦般扭捏,這就像《去年煙花特別多》中被擊穿腦袋的退伍軍人吳家賢怎么都不肯死去,因為死與不死,不再是命運的抉擇,而成了導演優柔的處理手段。

縱觀《細路祥》,政治意味明顯比“香港三部曲”的前兩部淡了,它描繪的是靜候時代變遷的平淡氣質,人們一如既往地追逐他們本該追逐的東西,該來的來,該去的去,似乎個人的風塵僕僕更值得關注,僅僅是一段難以割捨的懷念衝擊著人們難以平息的情緒。懷念的表象下隱藏著的是恪守還是展望?是關於歷史的反思還是關於未來的猶疑?是無奈的送別還是刻骨銘心的留念?這一點,陳果始終處理得模稜兩可。

祥仔和阿芬姐妹在中銀大廈對面的海灣遙指著香港的繁華似錦,爭論起香港明天的歸屬,“香港是我們的”,“香港系我地”,稚嫩的聲音散播開的仿佛是大陸主鏇律影片中灌輸的歷史使命。這個片段讓我覺得陳果好可笑,香港系邊個噶?爭執有意義嗎?他居然讓孩子們幼稚的爭執蒙上了厚重的分歧意味,就像他居然讓“北姑”背上了嚴肅的政治意識(《香港有個好萊塢》),這裡他走火入魔了,投射了太多的憂慮而顯得陳果的政治目的太過明顯,類似的符號化細節和政治隱喻出現在這部兒童題材的作品中也有點泛濫的趨勢,父親威嚴偏執的權威,母子之間的疏離,哥哥的游離出走,無一不具有政治意識形態上的象徵意義,正是由於太過明顯,而失去了值得咀嚼的價值。

影片耐看的地方還是在於陳果電影中難得的陽光和溫情。 相比較《香港製造》《去年煙花特別多》裡面壓抑得人喘不過氣的絕望情懷,《細路祥》在一片霧靄中透出一絲溫暖來。儘管鏡頭對準的還是灰濛濛的窮街陋巷,描繪著繁華底下普通市民波瀾不驚的生活片段,但少了份絕望,多了份溫存。至少這裡成了孩子們的天堂,我們看到成長過程中的絲絲點點美好時光,本土的孩子和入侵的孩子在陽光燦爛的尋常巷陌留下兩小無猜的童年往事,這裡才看出點陳果的釋懷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