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統購統銷問題》

《糧食統購統銷問題》

這是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所作的結論。

相關背景

憑票購糧的人們排成長隊資料照片憑票購糧的人們排成長隊資料照片

開國之後四十多年,一次又一次財經決策的出台,一個又一個財經疑難問題的解決,一場又一場財經戰役的勝利,一項又一項經濟建設的成就,無不凝聚著陳雲的心血、才能和智慧。他為新中國財經工作立下了赫赫戰功,創下了彪炳業績,留下了深遠影響。他為什麼能在領導全國財經工作中取得那樣大的成功?一個重要的方面,是他的思想方法對頭。

陳雲的思想方法,概括起來就是他說的十五個字:“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覆。”比較,是陳雲做財經工作經常運用的方法之一。他認為“各種意見要進行比較。所有正確性的分析,都是經過比較的。這是‘試金石’的方法。通過比較,可以弄清楚事物的本質。”“研究問題,制定政策,決定計畫,要把各種方案拿來比較。在比較的時候,不但要和現行的做比較,和過去的做比較,還要和外國的做比較。這樣進行多方面的比較,可以把情況弄得更清楚,判斷得更準確。”
糧食統購統銷是建國初期財經戰線上的“三大戰役”之一。統購統銷的決策是陳雲運用比較方法解決財經疑難問題的一個生動例子。

1953年是中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畫大規模建設的第一年。這一年基本建設投資比1952年增加了一倍以上,1952年是43.56億元,1953年則是90.44億元。隨之而來的是就業人數大增,社會工資量大增,城市和工業對糧食需要量大增。另一方面,由於農民生活的改善,食用糧增多,加上自由市場的存在和投機商的推波助浪,社會的供給遠不能滿足需求。農業生產趕不上工業建設的需要,糧食等生活消費品供不應求,這是開始進行第一個五年計畫建設時遇到的一個複雜而棘手的難題。
這年6月,在北京舉行的全國財經會議上,糧食問題成為大家關注和討論的重大問題之一。1952年7月1日至1953年6月30日的糧食年度內,國家共收入糧食547億斤,比上年度增長8.9%;支出587億斤,比上年度增加31.6%。收支相抵,赤字40億斤。7、8、9三個月共收進糧食98億斤,超過原定計畫7億斤;銷售糧食124億斤,超過原定計畫19億斤。糧食缺口在進一步擴大。

全文內容

糧食統購統銷問題糧食統購統銷問題

一、贊成陳雲同志的報告,詳細辦法以後討論。糧食問題採取統購統銷這樣的措施是否遲了一步,將來再看,也許不遲。從現在起到十一月中或十一月底作準備,從十二月到明年一月征糧、購糧同時進行,因此,征糧的布置要推遲一個月。這也是要打一仗,一面是對出糧的,一面是對吃糧的,不能打無準備之仗,要充分準備,緊急動員。

二、黨內、黨外對農村工作有很多議論。黨外梁漱溟說農村情況很不好,黨內也有要保護農民利益的說法。馬克思、恩格斯從來沒說過農民一切都是好的,農民有自發性和盲目性的一面。農民的基本出路是社會主義,由互助合作到大合作社(不一定叫集體農莊)。現在是“青黃不接”,分土地的好處有些農民已開始忘記了,他們正處在由個體經濟到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過渡時期。

我國經濟的主體是國營經濟,它有兩個翅膀即兩翼,一翼是國家資本主義(對私人資本主義的改造),一翼是互助合作、糧食徵購(對農民的改造)。
有人要摸農村的“底”。農村的底有六條,這可答覆梁漱溟,也可答覆黨內的一些同志。
(一)小農經濟。這個經濟不好,但是個現實。
(二)百分之十左右的缺糧戶。共約有四千八百萬左右的農民缺糧,其中老區情況較好,新區比較嚴重,要五年才能解決。
(三)每年兩千萬到四千萬災民。災有六種:、旱、風、蟲、,這個問題幾十年才能解決,但搞得好可以減少。
(四)百分之十左右的落後鄉。根據整黨和“新三反”的材料,這些鄉的壞幹部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是異己分子鑽進來的,百分之十到二十是好乾部蛻化的。
以上四條都是不好的方面,以下兩條是好的方面。
(五)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農民歡欣鼓舞,擁護政府,缺糧戶和災民也擁護政府。不擁護政府的人中包括地主、富農在內。我們在農村的基礎就是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農民。
(六)互助合作已經發展起來。老區已達百分之六十到七十,新區是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五,其中也有部分是假的。農村將來進一步的發展,基本上是靠這第六條。
這不是講技術的“底”,而是講政治的“底”。要使黨內、黨外的人心中有數。
水利農具肥料、耕作法,這些技術的推廣套用,現在也要靠互助合作。將來進一步搞社會主義,就要靠機器(拖拉機)。
三、今天討論的問題,就是涉及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歡欣鼓舞的人的問題,也涉及缺糧戶的問題,這就是對農民實行糧食徵購制的問題。實行糧食徵購依靠誰呢?主要依靠黨員,他們是鄉村幹部和農民中的積極分子,貧農中農、缺糧戶中都有這樣的積極分子。光靠缺糧戶是不行的,缺糧戶可以作我們的同盟軍,也可以作中農的同盟軍。
四、配售問題。糧食徵購、整頓私商、統一管理這三個問題,勢在必行。配售問題可以考慮,我觀察也勢在必行。因為小農經濟增產不多,而城市糧食的需要年年增長,如果我們能夠做到城市、鄉村不同時緊張更好,但恐怕辦不到。至於名稱,不叫配售也可以,可叫計畫供應。這樣做可能出的毛病,第一是農民不滿,第二是市民不滿,第三是外國輿論不滿。問題是看我們的工作。
五、宣傳問題。要大張旗鼓地宣傳糧食統購統銷政策,但報紙一字不登。方針已定,今天會後可暫時不講,因為召集各中央局及主要省市負責同志開的會議十二日才能開完,但有關機關可以進行討論,並準備布置。

相關影響

相關圖片相關圖片

全國財經會議後,陳雲立即投入很大的精力進一步觀察和思考糧食問題。他先是要求糧食部準備糧食問題的材料和研究糧食的購銷方案。接著,他又連續10天同中財委有關負責人開會,研究糧食的購銷辦法。他重視算賬,對當時糧食購銷的明細賬,更是算得一清二楚。1953年7月1日至1954年6月30日的糧食年度原定的340億斤糧食收購計畫,到9月底只購到近100億斤,10月到12月要收購160億斤,1954年1月到6月要收購80億斤,才能完成計畫。

而當時東北因受災在原定的上交糧食42億斤的計畫內卻只自認上交14億斤,其他地方也有完不成計畫的。本糧食年度原定的糧食收購計畫會有很大的數量收不上來。另一方面,本糧食年度的糧食銷售將需要567億斤,比原計畫480億斤多銷87億斤。如果收購比原計畫減少30億斤,差額就是117億斤。即使收購計畫全部完成,87億斤的差額也不是一個小數目。這87億斤的糧食差額,用什麼辦法解決呢?不能增加糧食稅,不能減少市場上糧食銷售量,不能減少出口,不能減少軍隊和機關人員的口糧,也不能減少儲備糧。

總起來看,不改變公糧之外的自由買賣,國家糧食收進少、銷售多的狀況無法扭轉。不扭轉這種狀況,糧食發生混亂,整個市場就要混亂,天下就無法安定,建設就難以進行。為解決這個問題,陳雲構想了八種方案,進行了研究。

中央書記處開會討論有關全國糧食會議的問題時,毛澤東說:“徵購、配售”的名稱可否改變一下?因為日本人搞過這個事情,這個名稱有些嚇人的。對此,章乃器先生提出把“配售”改為“計畫供應”。陳雲等就把“徵購”改為“計畫收購”。兩方面合起來簡稱“統購統銷”。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開會,討論並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實行糧食的計畫收購與計畫供應的決議》。一個月後,政務院第194次會議討論並通過《政務院關於實行糧食的計畫收購和計畫供應的命令》、《糧食市場管理暫行辦法》,糧食統購統銷政策正式出台。
實行糧食統購統銷,1953至1954糧食年度國家糧食徵購量比上個糧食年度增加29.3%,勝利完成了當年的統購任務,一舉穩定了糧食局勢,扭轉了糧食市場上國家購少銷多的局面。但是,由於核定農民的糧食餘缺缺乏具體辦法,一些地方出現了國家跟農民的關係緊張的問題。1955年1月和5月,陳雲兩下江南調查研究糧食統購統銷情況後,提出糧食定產、定購、定銷的意見,並為中央所採納。這一決策,找到了堅持和改進糧食統購統銷的具體辦法。

在當時具體條件下,採取統購統銷的辦法是正確的。陳雲說:“只有採用這種辦法,才能保證我國人民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機活動,保證市場物價的穩定,才能使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畫得以順利地進行。”實踐證明這一重大決策的實施起到了這樣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