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疇篇》箋釋

sein ders sein

內容簡介

範疇篇》一直位居亞里士多德著作的首位,對該著作的研究和評註也一直占據首要位置,成為整個哲學討論的核心問題之一。現在保持下來的古代以希臘文寫作的《<範疇篇>評註》僅有珀爾菲琉斯、德克希珀斯、赫爾米亞的阿莫尼俄斯、辛普里柯俄斯、菲洛珀諾斯和厄呂姆匹俄多洛斯、厄里阿斯以及一位匿名作者。箋注者以這些早期中世紀即公元1世紀至6世紀的《範疇篇》評註為線索,對範疇篇進行全面翻譯、疏解。
本書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亞里士多德以及《範疇篇》研究的長篇導言,論述亞氏與漫步學派的關係,亞氏作品的發現、編輯、分類、流傳以及歷代評註等。
第二部分是《範疇篇》的中譯文。
第三部分先列希臘文,然後附上中譯文,最後系譯者溥林詳盡全面的箋釋。

作者簡介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古希臘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他的寫作涉及倫理學、形上學、心理學、經濟學、神學、政治學、修辭學、自然科學、教育學、詩歌、風俗,以及雅典憲法。
溥林,重慶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德國海德堡大學博士後,四川大學哲學系教授、系主任,西方古典哲學與宗教研究所副所長,主要研究古希臘哲學、西方中世紀哲學、德國哲學。已編譯、出版多部學術專著。

目錄

一、亞里士多德的遺產
二、古代評註者視野中的《範疇篇》
《範疇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範疇篇》箋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附錄四

精彩書摘

海德格爾在闡釋亞里士多德的思想時,曾這樣介紹了他的生平:他出生了,勞作了,死了(Er wurde geboren, arbeitete und starb.)。歷史上流傳下來的關於亞里士多德的傳紀作品和介紹不可謂不多矣,但簡約如斯者則不多見。當1976年海德格爾去世時,柏林藝術界在其所致的悼詞的末尾引用了海德格爾的這句話,並加上了一句話:“但是,因為他的勞作,世界在他死後已經與他生前大不相同(Aberdie Welt war, weil er gearbeitet hatte, nach seinem Tode anders als vor seinerGeburt.)。”加上的這句話同樣適用於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83年出生於希臘北部的斯塔吉拉(Stagira),公元前322年去世於尤卑亞島(Euboea)上的卡爾塞斯(Chalcis),享年63歲。他的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情:追隨柏拉圖20年(公元前367-347年),教育亞歷山大8年(公元前342年-334年),創建呂克昂學園進行教學和著述12年(公元前334年-323年);而最後一件事可視為亞里士多德一生的真正勞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