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疤痕》

《疤痕》

《疤痕》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劇情長片處女作。

基本信息

簡介

在波蘭一處風景如畫的小城俄累斯克,政府決定興建一座國內最大規模的生產農業肥料的化工廠工程師斯蒂文因為長期工作在第一線,熟悉情況,因此被任命為工程的總指揮。俄累斯克正好是斯蒂文的故鄉,他抱著為家鄉無私奉獻的熱忱,接受了這一任務。然而,他沒想到工程遭到了絕大多數當地居民的堅決反對。同時,他的妻子因不願見到過去被政治原因拆散的舊情人,拒絕陪他上任;女兒也認為作為技術人員的父親無法應付複雜的人際關係。果然,斯蒂文在任期內遇到了重重困難。他堅信工業化改造是造福故鄉的良策,卻始終不能說服民眾;他堅信自己的人格正直,虛心聽取民眾意見,對傳媒講真話,卻遭到了越來越廣泛的反對。四年後,工廠正式落成,但斯蒂文和民眾的關係不但沒有改善,反倒面臨矛盾的總爆發。在這樣的情況下,斯蒂文只好選擇了黯然辭職。

點評

本片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劇情長片處女作,也奠定了他作為波蘭“道德焦慮電影運動主要成員的地位。在此片之前,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基本上都是紀錄片,所以《疤痕》看上去象紀錄片劇情片的混合體。尤其是居民們各抒己見反對興建工廠的片斷,作者仿佛只是忠實的紀錄。單純從表面來看,影片完全符合當時的現實主義藝術準則,而基耶斯洛夫斯基本人卻說這部電影是對現實主義的“反諷”,原因之一在於它的著眼點和一般同類題材作品迥異其趣。雖然在觀看過程中,《疤痕》和斯蒂文讓人聯想起多年前看過的電視劇《新星》等等,但基耶斯洛夫斯基沒有為角色的任何一方制定好或壞的標籤,他看重的是這種不可調和的矛盾本身以及隨之而來的個人的無力感、荒誕感。斯蒂文自認在道德上無可挑剔,但在民眾眼裡卻是冷酷的官僚;他不顧家庭分離是為了事業付出的代價,民眾則自認付出的代價更大;他越是堅持個人的原則,就越發和民眾南轅北轍。這部處女作已經體現出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抓住社會事件的題材後面,根本興趣是對人性的研究。最後,斯蒂文終於放棄了職務理想,影片的結尾是他教外孫女走路的長鏡頭,表明他只有回歸家庭才找回了內心的平靜

《疤痕》的影像恰到好處地烘託了矛盾的主題,茂密的白樺樹林和龐大的機械設備,靜謐的田園風光與濃煙噴吐的化工企業,這種對比手法運用得自然而不造作,或許得益於他的十年紀錄片經驗。

獎項

1976年格但斯克影展最佳男主角獎、審查員特別獎

圖片

《疤痕》 《疤痕》
《疤痕》 《疤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