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一蠹魚》

《生涯一蠹魚》

《生涯一蠹魚》是傅月庵所寫,由上海書店出版社於2009年5月1日出版。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第1版(2009年5月1日)
叢書名:海上文庫
平裝:218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32
ISBN:9787545800593,7545800591
條形碼:9787545800593
商品尺寸:18.2x13x2cm
商品重量:259g
品牌:上海世紀
ASIN:B002F9MYTO

內容簡介

生涯一蠹魚》精選傅月庵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迄今,“閱讀與寫作”有關文章。全書內容按張潮《幽夢影》所言,依春夏秋冬分篇。“春”之篇,追述包括《帶子狼》、《堂吉訶德》、《獨白下的傳統》、《圍城》、《宮本武藏》、《長夜漫漫路迢迢》等經典作品,通俗小說、漫畫書、劇本背後種種曲折故事與深刻的閱讀心情;“夏”之篇為書緣回顧,包括書店、舊書店、師友追憶等,以閱讀身世,為時代顯影,點綴若夢浮生;“秋”之篇專談作家,從老舍之死、周夢蝶之誠、司馬遼太郎之博,一直談到葛林之感情軌跡、卡波提之玩世不恭、村上春樹之文學面向等,遊走評論與札記之間,聽作家之言而觀作家之行;“冬”之篇,泛論筆名、作家、八卦、讀詩、抄書、網路書店、作家與死亡、作家與城市、旅行與閱讀等等,所見廣,所論遠,撩人遐想,發人深思。

編輯推薦

《生涯一蠹魚》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傅月庵,本名林皎宏,台北人。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肄業。資深編輯人。曾任出版社編輯,現任職舊書店,以“文字工作者”統一之。平生服膺“買書第一,讀書第二,編書第三,寫書第四”原則,愛讀閒書,不喜寫作;逼稿成篇,非為稻梁謀,都因趣味耳。文章散見網路、報紙、雜誌,著有《蠹魚頭的舊書店地圖》、《天上大風》等書。

目錄

春【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
堂吉訶德
魯拜集
湖濱散記
大亨小傳
拉特蘭農莊上的老鼠
長夜漫漫路迢迢
愛情萬歲
吶喊
吳宓與陳寅屬
圍城
文學雜誌
傳統下的獨白
帶子狼
小拳王
宮本武藏
河的星塵往事
夏【讀史宜夏,其時久也】
我館風雨飄搖之中
書人一日·閱讀一天
四月的馬修·史卡德
紐約的秋天
我的老師和他的書
天末彤雲黯四垂
秋【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
老舍印象
向守禮仙致敬
書本有情——周夢蝶的人與字
寫作就是我的生活
我還是可以成為一個聖人
我就是我的書
這些人不需要獎賞!
關於村上春樹
欲回天地入扁舟的白髮歐吉桑
走在推理與歷史的道路上
入魂時代身世的宮尾文學
冬【讀經宜冬,其神專也】
關於作家這種動物
焦慮的筆名,筆名的焦慮
求求你,不要再寫了啦!
臨終的眼!死亡的臉
抄書
作家的地圖!文學的城市
四月讀詩天,人間好光景
五月的浪如雲
關於網路書店的一些胡思亂想
快雨時晴札記
後記

後記

我是個半調子的俗人。一輩子裡,讀書,多半為了興趣;寫作,常常是好(耗)玩的產物。更多的時候,讀書寫作都是工作需要,不得不然。從小,我於書物有緣,對於印有圖像的字紙格外好奇,在路上隨便撿到,也總要研究個老半天。最早認識的兩行字:“國家至上,民族至上”,那是“新樂園”、“雙喜”煙盒旁的標語。五歲時,我問出來的。
好友蔣行之曾寫過一篇文章《家裡沒書》,說到她隨著閱讀而成長的經驗,有笑有淚。我的經驗相去不遠。同樣家貧無書,同樣饞於閱讀,偏偏無產階級父母救生送死恐不瞻,奚暇治圖籍?一切都得靠自己來。不識字時看圖亂想,識字後亂讀亂猜,抓到手裡,有字的就算書。也因此,別人啟蒙靠的是名門正派的《國語日報》、《正聲兒童》,吾人一登場就毫無章法地岔入了《電視周刊》、《戰地政務》。這二條系統目後分途發展:《電視周刊》接《傳記文學》、《中外雜誌》、《春秋雜誌》;“戰地政務》接“國魂月刊》、“中央月刊》、《中副選集》。原因無他,家裡沒書,隔壁的隔壁是舅舅家,他是老國民黨員,書櫃裡,有的淨是這些玩意兒。雜食更健康,亂看才夠力。良有以也!
因為愛看書,雙魚座個性又總朝抵抗力弱的方向走。略通人事,知道人必須賺錢才混得下去後,便老想一石二鳥,找個“好”工作,整天看書又有錢拿。大學畢業,慎重判斷形勢,以為走研究的路,埋首書堆,自有國家供養,似可一搏。等到興滋滋誤闖學術叢林後,才曉得淺嘗即止的雜食小白兔生存大不樂。幾經思索,還是放棄寫了大半的論文,落荒而逃。尋尋覓覓,最後當上了編輯,白天讀稿編書,晚上讀書寫稿。如魚得水,其樂融融。穩坐“好缺”,再也不肯移開屁股一寸。一九九八年,偶然機會,轉到“遠流博識網”跑龍套,成天與人聊書談閱讀,聊著談著寫著,最終竟湊成了這本書。無心插柳柳成蔭,恰恰合了朱元璋那句話:原本只是打家劫舍,誰曉得竟鬧出了一片江山。
收錄於此書中的文章,最早一篇寫於一九八八年十一月。那時候,還在台北盆地南邊一所大學歷史系當老學生,多半時間讀書睡覺,少數時間吃火鍋閒聊,偶爾想到了,才上山去混它兩堂課。閒居無錢生活大不易,背地裡也替“黨外雜誌”寫稿鼓吹革命。這篇文章是雜誌主編嫌不夠火辣刺激,退而不用後,才轉而投效《自立晚報》的;最後一篇則寫於今年五月大旱之日,輾轉得知有位中年好友正為家事、人生事而煩憂不已,正好手邊在讀卜洛克的“馬修·史卡德”系列,於是借題作文章,狠狠議論了一番。兩相對比,十三個年頭過去了,怒潮澎湃的激烈壯懷早不知消歇何處?剩下的,大約就如蘇東坡的那一肚皮不合時宜了。紅塵回首,青春都走過。浮生夢欺書不欺,我依然情願生涯一蠹魚!
大人而成大事,都說自己英明;小人或有小得,捫心只知感恩。幾年以來,網路衝浪,編輯為家,巳載滿歡樂亦辛酸,時刻不敢忘記的,還是溈山老人這段話:
遠行要假良朋,數數清於耳目;住止必須擇伴,時時聞於未聞。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親附善友,如霧露中行,雖不濕衣,時時有潤。
特別需要一提的是,先父、家母跟姊妹對我寬容到底,竟讓唯一兒子、兄弟高興讀就讀,不高興讀就休學、退學、轉學,一直到了三十五歲才開始分擔家計;徐泓老師、王芝芝師母不以棄學潛逃為忤,始終愛護我、鼓勵我,書隨便我拿,高興還就還,不還就算了;為我開啟編輯大門的莊展鵬、黃盛璘、楊雅棠,亦師亦友,誨我實多。沒有他們的一力擔待與長程掩護,我絕不可能躲在世界的安靜角落,悠哉讀寫,遑論這本書的誕生。至於其他曾被我牽拖聊天閒扯逛書店大採購的這個、那個好友、網友,因為你們也都熱愛書籍與閱讀,所以,借用伍爾芙夫人的名言:“這些人不用獎賞”,我只誠心說聲“謝謝”。呵呵~
二○○二年初冬台北汀州路《生涯一蠹魚》初版於二○○二年,其間正逢我因公頻頻進出大陸之際,加上網路發達,天涯若比鄰,而認識了許多雅好書話文章的大陸朋友,許多人常問我,何時能有簡體版發行?我總笑說:“這書是偷學三聯《讀書》馮亦代、愷蒂、揚之水、李長聲、吳岳添、施康強等,以及黃裳先生筆意而來。看二手書,不如讀原典吧!”此事確然,絕非開玩笑。上個世紀末,為了愛讀上述諸君文章,我曾花大錢到處搜羅沈昌文先生時代的《讀書》,晨昏定讀,眼界頓開,汲取了許多的養分。沈公離職後,我繼續追讀《萬象》,還夤緣從讀者變成了作者。直到去年,因為編務繁重,分身乏術,方才結束了“讀書萬象”生涯。此次,《生涯一蠹魚》得蒙上海書店出版社王為松社長青睞,買下簡體著作權,且由與《讀書》、《萬象》淵源深厚,我的好朋友陸灝兄擔綱編務,真是受寵若驚,萬分感激。茲略志數語,用表謝忱,並記因緣始末。

文摘

我館風雨飄搖之中
將近十年前的往事了。一個炎夏午後,我走進了臨街的那間陰涼狹長街屋。展示櫃裡,三十二開本的素麵國學書籍中,嶄新的《時間簡史》、《皇帝新腦》顯得格外新奇;書架上整齊擺放著好幾部線裝書,又仿佛正與時代風車對抗的失語堂吉訶德。一位老先生從櫃檯後抬起頭來,好意問我找什麼書?我笑了笑說:隨便看看。此行其實專為清初藏書家,人稱“書魔”的黃丕烈那部《士禮居藏書題跋記》而來的。
找了半天,毫無結果。只得靦顏向老先生求助。老先生進到內室,不一會兒,捧出一個長方紙包,小心翼翼拆封后,露出藏青色的兩疊線裝書。我夢寐以求的書籍正在其中。問題是這套書並不分售,偏偏有幾部又不是我所需要的。老先生笑語款款向我介紹了老半天,最後,除了《士禮居藏書題跋記》,我又挑了《百宋一廛書錄》、《拜經樓藏書題跋記》、《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等三種。言談之間,老先生知我是窮學生,也不刁難,應允拆套分售了。臨走前,又和他閒談了許久,老輩人的溫文古意,感同身受。最後出得門來,已經是黃昏時分了。這是一次難忘的購書經驗。
後來,又去了這家名為“藝文印書館”的出版社好幾次,買了《靜庵詩詞稿》、《魏文武明帝詩注》等書,每一本都印得清爽明朗,素雅大方,叫人不得不衷心喜歡。再後來,離開了學校,奔波謀事,逐漸少去了。再再後來,終日埋身流行的翻譯小說、現代散文,幾乎很少去碰那堆“國故”了。再再再後來,車過羅斯福路、辛亥路口,偶然發現出版社已從一樓退卻到三或四樓,我知道那代表什麼意思,心實悵然,但也不曾因此特意臨門光顧。
前些時候,網路夤緣,居然認識了遠在異國的印書館後人,閒聊中,問及出版社近況,對方回答:“我館風雨飄搖之中。”一句話喚醒了內心多少記憶,也悚然驚覺,像藝文印書館主人、同時也是知名甲骨文學者的嚴一萍先生一樣,因著文化使命與個人興趣,以翻印古籍叢書為主的出版社,似乎越來越少了。熟悉的古亭書屋、明倫、鼎文、洪氏、正文……都已銷聲匿跡,不見蹤影。以前這類出版社四處林立的古亭區里,除了藝文印書館,也只剩下華正和廣文兩家書局在苦撐待變了。
因著時代變遷,文化凋零,這種類如孔乙己手中茴香豆“不多了,已經不多了”窘狀的形成,也是可想而知的。一方面是這類出版社所出的書,不管是“百部叢書集成”或“點校本廿五史”,無論版本如何精湛,畢竟是與時代脫節了的玩意兒。在視書籍如商品,一以暢銷掛帥的時代里,想在寸土寸金、上架看代價的連鎖書店裡搶占一席之地,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實在能靠的,也不過就是圖書館採購或每年文史科學生採用為課本而已。悲慘的是,就算是這小小的幾塊餅乾,最近這幾年,大陸書全面登台,在版本不差價更廉的優勢下,也被蠶食鯨吞得差不多了。論到底,台灣同類書籍所能領先大陸的,也不過就是編輯、裝幀、印刷上的些微講究,但對於學生顧客而言,買這些書既是為考試、做研究,更重要的是批註和書價,那一點點的書籍品味、閱讀況味,實在也難顧及了。
這幾日裡,想到“我館風雨飄搖之中”這句話,心中總有些感傷。翻箱倒篋,把藝文印書館的書都找了出來,盈桌攤開,東看看,西翻翻,這本《梵麓山房筆記》,那本《荔村隨筆》,印是印得夠精緻夠漂亮的了。然而,沒有句讀的古文,如今還有幾人能自點斷?幾世紀前文人的遐想詩話,如今誰還有興趣?“治湯火傷辰砂末雞子清調敷立效見宋俞文豹吹劍錄外集”說得啥米碗糕,誰能識?誰肯信?
時代越走越快,越拓越遠越寬,新的蓋過舊的,強的壓倒弱的,“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風雅喪斷,不遑我恤。斯文一脈,都被風吹雨打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