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禮儀規範讀本》

《現代禮儀規範讀本》

禮儀是生活的需要,是社會的需要,是人類文明的需要。隨著人際交往範圍的擴大和交往層面的拓寬,社會文明禮儀規範就愈加顯示出其特有的必要性和實用性。尤其對青年人而言,缺乏禮儀修養,必然影響到人際交往的效果。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現代禮儀規範讀本》通過必要的禮儀輔導和訓練,可以讓你成為處處給人好感的現代人、文明人和有品位、有素養的人。生活在現代社會,擁有良好的禮儀,無疑會為你增加處世資本,提高做人身價和社交品位。

內容簡介

生活在現代社會,擁有良好的禮儀,無疑會為你增加處世資本,提高做人身價和社交品位。《現代禮儀規範讀本》通過必要的禮儀輔導和訓練,可以讓你成為處處給人好感的現代人、文明人和有品位、有素養的人。
禮儀就在你的身邊,伴你工作、伴你生活、伴你學習和成長。你只要與人打交道,不論在什麼場合,你都得知禮、識禮、講禮、施禮、敬禮和回禮。不懂禮儀,會讓你時時尷尬,處處獻醜,有時一個無禮的小動作也可能會扭曲別人對你的認識,甚至毀掉你的大好前程。我們常說“你的形象價值百萬”,這個形象不僅指衣著打扮,還涉及言行舉止等禮儀禮節禮貌的各個方面。如果說人生中哪門學問時刻與人相關,那么這門學問非禮儀莫屬。

目錄

第一章禮儀概論
第一節禮儀的概念
第二節禮儀的特性
一禮儀具有世界通用的特性
二禮儀是一種文明的表現
三禮儀具有與時俱進的特性
第三節禮儀的功能
一提升人的品位
二塑造組織形象
三協助人際交往
四增強凝聚力
五提高文明水準
六傳遞信息
第四節禮儀的作用
一尊重的作用
二約束的作用
三教化的作用
四調節的作用
第二章現代社會通行的基本禮儀
第一節儀表禮儀
一儀容
第四章公共禮儀
第一節校園禮儀
一尊師禮儀
二課堂禮儀
三教師儀表禮儀
四學生儀表
五教師與學生談話的禮儀
第二節公共娛樂場所的禮儀
一音樂會的禮儀
二電影院的禮儀
三歌舞廳的禮儀
第三節公共活動場所的禮儀
一遊覽名勝古蹟時
二在公共浴場
三在公園和遊樂場
第四節乘坐交通工具的禮儀
一乘飛機禮儀
二乘火車禮儀
三乘坐公共汽車禮儀
第五節邀請的禮儀
一邀請的方式
二對邀請的回應
三赴約後的致意
第六節酒吧禮儀
第七節參觀各種館所禮儀
第八節賓館、宿舍生活禮儀
第九節購物禮儀
第五章公關禮儀
第一節開業儀式
一接待服務
二禮品饋贈
三程式擬定
四儀式運作
第二節升旗儀式
一升旗的場合
二升旗的儀式
第三節簽字儀式
一文本準備
二簽字人員安排
三場地設施準備
四簽字程式
第四節聯歡會的禮儀
一聯歡會的前期準備
二主持人的禮儀
三聯歡會的一般禮儀
第五節演講的禮儀
一演講過程
二展示好形象
三留下好印象
第六章政務禮儀
第一節會務禮儀
一會前準備要周密
二會間服務要周到
三會後工作要周詳
四與會禮儀要遵守繫
第二節公文禮儀
上行公文的禮儀
二下行公文的禮儀
平行公文的禮儀
第三節會晤禮儀
一選擇適當的稱呼
二會晤時握手的規則
三講究座次主次
第四節慰問禮儀
一探望式慰問
二函電式慰問
第七章商務禮儀
第一節商務接待禮儀
一接待程式要細緻
二接待禮數要周到
第二節商務拜訪禮儀
一拜訪前要精心準備
二拜訪時要彬彬有禮
第三節商務推銷禮儀
一穿著要整潔
二上門要預約
三稱呼要得體
四舉止要禮貌
五洽談要講時間效率
六交談要找準距離
第四節商務談判禮儀
一談判人員
二談判議程
第八章服務禮儀
第九章時尚禮儀
第十章職場禮儀
第十一章紅白事禮儀
第十二章節日禮儀
第十三章家庭禮儀
第十四章涉外禮儀
第十五章國際禮儀

前言

中國自古就被稱為“禮儀之邦”。聖人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大儒顏元曾曰:“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尚禮則身正,心尚禮則心泰。”足見古聖先賢對禮儀的極端重視和崇高評價。
人類文明之所以燦爛輝煌,不僅是因為物質文明的巨大進步和物質財富的迅速增加,也不僅是因為人類駕馭自然界能力的空前提高和對未來前景的樂觀展望,而且還因為精神文明的豐碩成果和理性精神的長足發展,也有典章制度、禮儀規範對人的儀態儀表、人際交往、言語行為、習俗避忌等作出了既體現人文精神又妥當適用的具體約束,使人類生活既富足舒適又和諧優雅。作為世間最美麗的理性之花,人類光有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僅憑本能欲望行事,既不講道德規範,又不講禮儀章法,勢必陷入肆無忌憚、物慾橫流的慘境,最終褻瀆人類的尊嚴和榮譽,不得不重新退回到動物王國。
隨著全球化浪潮波瀾壯闊地推進,中國走向世界、融人世界的步伐愈加迅捷,青年人不僅要更廣泛、更頻繁地與國人交往,而且還要與世界各國人士打交道。因此,不能嫻熟地掌握禮儀,遊刃有餘地運用禮儀,就難有人際交往的和諧和事業人生的順暢;而這當然與現代青年的文明形象遠不相稱,因此而造成的一切麻煩、膠著、掣肘、阻力,都勢必成為不應有的遺憾。
本書兼顧古今中外的禮儀規範,融知識性、實用性與可操作性於一體,吸收了國內外研究的最新成果,突出現代社會人際交往的準則和指導作用,既描摹各項禮儀的整體輪廓,更詳盡介紹禮儀的細節規範,並從青年人的交往實際出發,力求達到知識與趣味並重、規範與操作結合、文化與生活交融的圓融境界。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禮儀概論
第一節 禮儀的概念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禮”來源於古代的祭祀活動。禮的含義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交往的增加和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
在原始部落里,禮主要用於供神、祭祀,以示對天地神靈、祖先等的敬意。到了階級社會,禮的含義有所變化。
在周代,禮除了用於祭祀之外,還作為治國之本。孔子認為:“為國以禮。”《禮記·經解》上說:“故朝覲之禮,所以明君臣之義也;聘問之禮,所以使諸侯相尊敬也;喪祭之禮,所以明臣子之恩也;鄉飲酒之禮,所以明長幼之序也;婚姻之禮,所以明男女之別也。”由此可見,周禮不僅內容已大為增加,而且還包含著社會政治制度的結構形式和社會生活的行為規範。禮已成為階級統治的工具,成為社會等級制度的表征,成為區分貴賤、尊卑、順逆、賢愚的準則。
到了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有人提出了“儀”這一概念。據《左傳·昭公五年》記載,魯昭公到晉國去訪問,晉平公對女叔齊說,魯昭公很懂得禮,女叔齊卻不以為然,回答道:“魯昭公哪裡知禮?”晉平公覺得很奇怪,就反問道:“魯昭公從效勞一直到贈賄,從沒有失禮之處,為何說他不知禮?”女叔齊說:“魯昭公在外交上善於應酬,那只不過是儀,根本算不上禮。”在他看來,禮乃立國治政的大法,儀是指一種禮節、儀式、儀文。這在當時是較流行的觀點。如齊國的晏子認為:“在禮,家施不及國,民不遷,農不移,工賈不變,士不濫,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禮可以治國,禮能改變政局發展的趨勢。在先秦時代人們的心目中,禮和儀的含義是不同的。不過,在當時禮和儀也很難明確區分,其實他們所謂的“禮”中也包含著一定成分的“儀”。
到了封建社會,禮儀逐漸成為統治階級進行封建統治的工具,有些還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形成“禮制”。
現代禮儀的內涵已與古代禮儀的內涵有著本質的區別。古代禮儀帶有強烈的迷信色彩,封建禮制是一種愚民政策;現代禮儀吸收繼承了古代禮儀中的文明成果,更多的是體現人們的高尚道德情操、文明素養、自由平等、相互尊重。現代禮儀包括禮節、禮貌、儀式、儀表、風貌習慣等,它是人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制定的或歷史形成並得到共同認可的各種行為規範。
在西方,“禮儀”一詞源於法語Etiguette,它的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證”。古代法國的法庭為保證法庭秩序,把各種規則寫在進入法庭的通告證上,讓人們去遵守。後來,“禮儀”一詞進入英語,演變成“人際交往的通行證”,它同樣有三種含義:一是指謙恭有禮的言談舉止;二是指教養和規矩,也就是禮節;三是指儀式、典禮、習俗等。
綜觀中外對“禮儀”含義的理解,我們可以看出它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基本意思:
其一,禮儀是一種行為規範或行為模式,見了面不自覺地要伸出手,臨走時下意識地要說聲“再見”。沒有人非逼著你這樣做,但你卻覺得只有這樣才算合適和正確。
其二,禮儀是大家共同遵守的,當然,不可能全世界每個人都遵從同一禮節,但相對於偶然性的行為,禮儀卻是普遍的。現在,國際上通用見面打招呼時說“你好”。
其三,禮儀是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的,如約束人類欲望,保證社會秩序,實現人際關係的和諧。當然,這是概念上的認知,和外在表現是有區別的。
關於禮儀的根源問題,一直是人們頗感興趣的,但至今並無定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主要有以下幾種比較流行的觀點:
(1)祭祀說。即認為禮儀源於祭祀,它是原始人祭祀祖先的一種儀式規則,後來才逐漸發展為調整相互關係的風俗習慣。
(2)風俗說。即認為禮儀是由原始社會的風俗習慣演變而來的,進入文明社會後,由所謂的“聖人”加以改造,變成系統的禮儀。
(3)父權制說。認為是為了劃分尊卑貴賤的需要,類似於家長制的說法。
(4)需求說。即認為禮儀是人類交往中逐漸形成和發展的,是源於人際交往的需要。
我們認為,不能以某種行為或需要作為禮儀的最初起源,若從時間上分析,它肯定源於原始社會,若從緣由上分析,它是人性的要求。
禮儀起源於原始社會的說法,在一些保留著很多原始特徵的民族中,可見一斑。
在西方,禮儀的演變與中國有相似之處,但又有很大的特殊性,這不僅表現在禮儀的具體形式上,還在於關於禮儀的哲學論述上。這就像中國的孔孟學說與西歐的蘇格拉底、槽拉圖的學說的區別一樣。
古希臘哲學家對禮儀有許多精彩的論述。例如畢達哥拉斯(公元前580年~前500年)率先提出了“美德即是一種和諧與秩序”的觀點。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前399年)認為,哲學的任務不在於談天說地,而在於認識人的內心世界,培植人的道德觀念。他不僅教導人們要待人以禮,而且在生活中身體力行,為人師表。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強調教育的重要性,指出理想的四大道德目標:智慧、勇敢、節制、公正。
14~16世紀,歐洲進入文藝復興時代。該時期出版的涉及禮儀的名著有:義大利作家加斯梯良編著的《朝臣》,《朝臣》論述了從政的成功之道和禮儀規範及其重要性;尼德蘭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公元1466~1536年)撰寫的《禮貌》,《禮貌》著重論述了個人禮儀和進餐禮儀等,提醒人們講究道德、清潔衛生和外表美。
17、18世紀是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浪潮興起的時代,尼德蘭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相繼爆發。隨著資本主義制度在歐洲的確立和發展,資本主義社會的禮儀逐漸取代封建社會的禮儀。
總之,禮儀的歷史演變到今天,各個國家和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禮儀文化和禮儀規範。英國人的紳士風度、法國人的浪漫情調、美國人的灑脫自由、日本人的男女有別等,已為世界所共知。但另一方面,當今世界也形成了一些被普遍認可和接受的禮儀慣例。個性與共性並存,特色與慣例同在,共同構成了當今世界禮儀的亮麗風景。
第二節 禮儀的特性
禮儀不應該是紙上談兵、空洞無物、不著邊際、故弄玄虛、生編硬造。“禮者,敬人也”,這是禮儀的精義。該怎么樣,不該怎么樣,就看能不能敬人、敬大多數人,而不能為虛偽而禮儀,為造作而禮儀,為禮儀而禮儀。
一 禮儀具有世界通用的特性
無論是交際禮儀還是公關禮儀,都是人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形成並得到共同認可的行為規範。我們今天生活的世界可謂千姿百態。從人種來說,有黃色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棕色人種,還有混血兒;從民族來說,有漢族、蒙古族、俄羅斯族、阿拉伯民族、印第安族、日耳曼族、日本大和民族、朝鮮族等;從語言體系來說,有漢語、英語、俄語、法語、德語、日語、阿拉伯語等。人們儘管分散居住於五大洲、四大洋的不同地方,但是,許多禮儀都是世界通用的。例如:問候、打招呼、禮貌用語、各種慶典儀式、簽字儀式等,大體上是世界通用的。雖然由於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各個民族形成了許多特有的風俗習慣,但就禮儀本身的內涵和作用來說,仍具有共通性。正是由於禮儀具有共通性,才形成了國際交往禮儀。
二 禮儀是一種文明的表現
禮儀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從降生那天起就開始了對文明的追求,亞當和夏娃用樹葉遮身便是文明之舉。人類從茹毛飲血到共享狩獵成果,從盲目迷信、敬畏鬼神到崇尚科學、論證無神,從戰爭到和平,尤其是文字的發明,人類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文明、宣傳文明、實驗文明。文明的體現宗旨是尊重,既是對人也是對己的尊重,這種尊重總是同人們的生活方式有機地、自然地、和諧地和毫不勉強地融合在一起,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行為規範。這種行為規範包含著個人的文明素養,比如待人接物熱情周到、彬彬有禮;人們互幫互助、彼此尊重、和睦相處,體現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文明、友好;注重個人衛生,穿著適時得體,見人總是微笑著問候致意,禮貌交談,文明用語,這也體現出人們的品行修養。總之,禮儀是人們內心文明和外在文明的綜合體現。
三 禮儀具有與時俱進的特性
下面是一個反映禮儀在不同時代表現出不同特徵的例子:
20世紀初,在歐美,如果有一位少婦外出遛狗,將被視為極大地喪失風度,有辱禮節。即使那隻哈巴狗很有“教養”,也同樣表明少婦是沒有教養的,周圍的異樣眼光將使她陷入尷尬境地。
但是20年之後,歐美遛狗成風,成為最有風度的少婦最有風度的行為。在人們羨慕的眼光里,這不但符合禮節,而且是一種上層生活的表現。
歷史的長河奔流不息,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有與之相適應的禮儀。我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未來更高階段的禮儀,必然適應更高度的文明,從而更能為所有的人自覺遵守。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