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聲征戰豫西》

《王樹聲征戰豫西》

《王樹聲征戰豫西》是由安瀾導演、馬詩弘主演的一部影視作品。

基本信息

影片簡介

《王樹聲征戰豫西》《王樹聲征戰豫西》
導 演:安瀾
編 劇:王強 張東
主 演:馬詩弘 張志堅 章艷敏 楚松中
上 映:2004年
地 區:中國大陸
語 言:國語
顏 色:彩色
類 型:電視電影

故事梗概

1944年初,日本在亞洲太平洋戰場全面失利。為扭轉戰局,日軍於1944年4月發起河南戰役,妄圖打通大陸交通線作戰。為適應戰略格局的需要,中共中央於1944年9月組建了以王樹聲為司令員、戴秀英為政委的河南人民抗日軍和河南省軍區,進軍河南豫西敵後。當時,河南的形勢錯綜複雜,日軍、偽軍、國民黨和各地方武裝勢力互相割據,積怨甚深、矛盾重重,物資極度貧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當時預西大地有兩隻有一定力量的地方民間武裝,一個是周延壽,一個是舒大章.舒大章部首先歸順了八路軍,可周延壽卻舉棋不定.於是王樹聲司令就派已經加入八路軍的周的親生女兒周澄香回家勸說父親服從共同抗日.可周澄香已經與王樹聲所部的一名驍勇善戰的團長陳鐵頭談上了戀愛,陳鐵頭在家又已經有了一個包辦婚姻的妻子,這引起了周延壽的極大反感,為此王數聲司令命令陳鐵頭顧全大局放棄與周澄香的感情.

一場與日寇戰鬥打響了,陳鐵頭的團負責馳援舒大章的部隊,完成阻擊日軍的任務,可周延壽的五公寨正橫在通往戰場的必經之路上,出於不願得罪日軍以及對陳鐵頭的反感,周死活不讓部隊借道,無奈下陳鐵頭部只好繞道,卻因此耽誤了時間,舒大章的部隊損失慘重,而且讓鬼子順利脫逃.陳鐵頭為此受到處分,被降為連長.

國民政府的特派專員江尚波來到司令部,提出無理要求,被王樹聲司令的嚴詞拒絕得弄得灰頭土臉.於是他又偷偷跑來策反舒大章,舒正為司令部派來的政治委員深感不滿,又得到江的高官許願和金錢利誘,竟然起兵叛亂,殺害了所有的政工幹部.雖然叛亂被迅速平息鎮壓,舒大章也斃命伏法,但王樹聲司令卻為自己知人不明深深自責.

江尚波賊心不死,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又來拉攏周延壽,正好周得知舒大章被殺的訊息,於是對江的拉攏頗為心動.雖然周澄香一力支持父親加入八路軍,但這時日本人也來插了一足,派出特務山本來做說客.周延壽深知民族大義,不願屈身日寇,但又心中懼怕不敢得罪日本人.真是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決定.

周決定邀請王樹聲來家中一敘,以決定如何取捨,王樹聲不顧戰友的反對,帶著妻子楊炬慨然赴這個“鴻門宴”.與周的談話中,王樹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說得周啞口無言.但狡猾的周仍然首鼠兩端,不肯表態.這時住在周家的江尚波和山本突然出現,周感到十分尷尬.山本要求周把江和王都抓起來,江大驚,王樹聲卻面不改色,談笑自若.就在緊要關頭,周澄香突然出現,一槍打死小鬼子山本,嚇走了江尚波.家中死了鬼子,周延壽無奈只好與八路軍合作.

八路軍攻擊漢城鎮,鎮中的守備鬼子十分頑強,攻城部隊傷亡很大,關鍵時刻周延壽提出周家在鎮中的藥鋪有一條通往城外的地道.事關重大,王樹聲決定讓陳鐵頭上.在陳下地道的前夕,周延壽拍著他的肩頭讓他小心,算是默許了他和女兒的關係.

陳鐵頭從地道衝出,在鬼子內部開花,打開了城門,讓主力部隊順利進城,可他卻在戰鬥中犧牲了.勝利之後,周澄香抱著陳鐵頭的屍體,以妻子的身份向他告別.

八路軍在歡呼勝利,王樹聲司令站在城頭,凝望著遠處…….

精彩視點

影片以1945年初王樹聲為司令員的河南人民自治軍、河南軍區在極其複雜的局面下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偉大旗幟,爭取和團結一切武裝力量前仆後繼、英勇作戰建立廣闊的抗日根據地,並成功粉碎日軍圍剿的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改編。其中,逼真的戰爭場面和鮮活風趣的人物塑造,使王樹聲大將軍本來就富有強烈傳奇性的革命經歷更加傳神而精彩。

所獲榮譽

第七屆全軍電視劇“金星獎”一等獎;
第七屆全軍電視劇“金星獎”最佳導演獎;
第五屆中國電視電影“百合獎”優秀電視電影一等獎;
第十一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電視電影獎

主角介紹

王樹聲(1905-1974)同志是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軍事家,我軍軍械裝備建設和軍事科學研究事業的重要奠基人和領導人。原名王宏信,湖北麻城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與創建了麻城縣第一支農民武裝,1927年參與領導麻城暴動和黃麻起義。1928年後歷任中國工農紅軍團長、副師長兼團長、師長、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兼第31軍軍長、西路軍副總指揮兼第9軍軍長等職。他英勇善戰,戰功顯赫,為創建鄂豫皖、川陝革命根據地和紅四方面軍建立了不朽的功勳。1937年3月西路軍失敗後,他身遇危難,矢志不渝,一心向黨,最後一路乞討,歷盡艱辛,輾轉回到延安,先後入抗日軍政大學和馬列學院學習。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任晉冀豫軍區(後為晉冀豫邊游擊司令部)副司令員、代司令員。1940年6月,晉冀豫軍區一分為二,分別組成太行、太岳軍區,他改任太行軍區專職副司令員兼人民武裝力量動員部部長。他從革命的根本利益出發,不計較個人名利得失,愉快地服從組織分配。他說:“職務大小,都是為人民服務,我只有為人民服務的義務,沒有爭名譽地位的權利。”在率領太行軍民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參加反“掃蕩”和百團大戰的同時,下大力氣抓地方武裝和民兵建設,使地方武裝同正規軍的比例由1941年的77:100上升到1942年的200:100,從而為主力部隊輸送了大量兵員。1942年秋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參加整風運動。1944年10月,任河南軍區司令員,率部深入河南敵後,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建立起了擁有300多萬人口的河南(豫西)抗日根據地,與新四軍第5師一起在中原地區打通了華北與華中的聯繫。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兼第1縱隊司令員、鄂西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鄂豫軍區司令員等職,為中原解放區的創建與鞏固作出了重要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湖北軍區司令員,中南軍區副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人民解放軍總軍械部部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第二政治委員等職,為加強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特別是武器裝備建設和軍事科研事業作出了貢獻。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八、九、十屆中央委員。1974年1月7日病逝於北京。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