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兒爺涅槃》

《狗兒爺涅槃》

《狗兒爺涅盤》於1986年發表,同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引起強烈反響,被推許為當代劇壇最成熟的劇作之一, 甚至是歷來把農民刻劃得最成功的作品。這劇也曾於1991年由香港話劇團以粵語演出。

基本信息

劇本簡介

狗兒爺涅槃狗兒爺涅槃
話劇劇本。劉錦雲作於1986年。
農村土地改革之後,狗兒爺有了自己的土地和牲口,還分得了地主的高門樓,娶了年輕漂亮的小寡婦金花,一家人的生活幸福美滿。他開始做起了地主夢,大量收購別人的土地,雇用地主給他寫買地契約。
他還把地主的私人圖章奪過來,聲稱要改成自己的名字。孰料,農村開始實行合作化,一切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狗兒爺雖然隨了大流,內心卻頗有不甘,後來,竟然抑鬱成疾,精神迷亂。在神思恍忽中,文革中被打死的地主,時常出現在他身邊,嘲笑他的地主夢難以實現。為了顯示自己的能力,狗兒爺獨自住在小山坡上,開墾荒地,種上莊稼。無奈,有人又來“割資本主義尾巴”,強行剝奪他耕種自己的土地的權力,致使狗兒爺越加痴迷。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實行家庭承包制。狗兒爺雖年事已高,但雄心不減,他的生活希望仍寄托在土地上。而他的兒子卻要推倒高門樓,修路開礦。狗兒爺十分憤慨,劃著名火柴,把自己的土地夢連同高門樓,付諸一炬。 
狗兒爺涅盤》深刻地反映了中國農民心理的複雜性,既有“左”的政治運動給他們帶來的精神創傷,也有新的社會變革對農民舊有陳腐觀念的強烈衝擊。在戲劇結構上,採用意識流與倒敘交叉互用的方法構置情節,用心理外化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深層心理。

作者介紹

錦雲,原名劉錦雲河北雄縣人。中共黨員。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歷任北京第八十四中學教師,昌平縣四清工作團團員,昌平縣崔村公社幹部,中共昌平縣委黨校幹部、縣委文辦主任,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文藝處幹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編劇。1963年開始發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中短篇小說集《笨人王老大》,短篇小說《在希望的田野上》、《途中》,中篇小說《茫茫口》等數十篇,多幕劇劇本《山鄉女兒行》(合作),獨幕話劇劇本《畢業前夕》(合作)、《春天的故事》(合作)等。短篇小說《笨人王老大》(合作)獲1980年優秀短篇小說獎。現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藝術特色

結構

作者稱這個劇是「多場現代悲喜劇」.所謂「多場」,是它共分十五場而不分幕.它以過去幾十年中國農村變遷為背景,寫北方一個傍山的小村內發生的故事.整個戲集中描繪的是一個背負中國封建經濟及傳統文化沉重包袱的普通農民(狗兒爺)的命運.整個戲不斷插入狗兒爺的回憶倒敘,加上直入內心世界的獨白,時空的流轉是很自由的.多場次而不分幕,即是比較接近古典戲曲的「出」的結構,這增加了它靈活流動的特點。

人物

這個戲的眾多角色中,狗兒爺自然是主人公.瘋瘋癲癲的他是獨特的,可又是幾千年農民的積澱與縮影.他跟其他角色之間,可以衍生很多不同層面和深度的關係,值得逐一深入分析.他和祁永年的關係貫穿全劇,兩人既矛盾又統一,是複雜而耐人尋味的.狗兒爺和金花的關係也十分特殊.狗兒爺的求親,其後的相分,都有獨特的刻劃;金花始終對狗兒爺十分關心,也表現了她的情義.狗兒爺和兒子陳大虎的關係,有非常現實的時代色彩。論者說這個父子間的矛盾比起狗兒爺與祁永年之間的矛盾更不可調和,因此大虎非得要拆掉祁家門樓不可.究竟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可以怎樣深究呢

語言

《狗兒爺涅盤》夾雜了很多北京地方土語.這也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風格之一.這當然多少會帶來閱讀理解上的困難,但是,只要耐心地讀下去,習慣了,讀者會發覺這種語言會形成一種特殊的姿態和一種風味.這也是閱讀的趣味.

相關連線

北京人藝的“看家戲”,一部無場次的話劇

1986年10月24日,星期五。當時還是《北京晚報》記者,現如今的劇作家過士行在當天的《北京晚報》頭版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名字叫做《時代的傑作》,副標題為“看話劇《狗兒爺涅槃》”。北京人藝當年推出了這部原創作品,令過士行看後大為振奮。緊接著,《人民日報》、《北京青年報》、《文匯報》等也先後發表了評論文章,評價該劇是一次“有成效的話劇創新”。
“這是上世紀80年代的傑作。”在我們梳理百年戲劇之時,戲劇理論家田本相對該劇給出了這樣的評語,於是我們撥通了編劇劉錦雲的電話,走訪了北京人藝博物館,以當年主創者的回憶與寶貴的歷史資料來重述該劇當年的創作始末。燦爛涅槃“在這個戲裡,林連昆可以說是把他表演上所有的積累和儲備都調動起來了。”

喝酒談笑間成就大作品

《狗兒爺涅槃》反映的是農民與土地生死相依的關係,其編劇劉錦雲也表示:“該劇的成型源於我對農村生活的熟悉,裡面的主人公原型就是我的姑父。”
由業餘寫作開始而最終跨進北京人藝這座藝術殿堂的劉錦雲,自小生活在河北農村老家,上世紀60年代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北京郊區的昌平縣(現昌平區),一待就是整整16年,農村的景象已經深深烙在了他的腦海里,對農村人物劉錦雲更有著深刻的印象。
1982年,劉錦雲被調至北京人藝任專職作家。1983年,劉錦雲開始了《狗兒爺涅槃》的構思,只不過當時依照的是長篇小說的樣式進行的。1985年,劉錦雲開始了話劇《狗兒爺涅槃》的寫作,也於此時開始不斷來往于于是之和英若誠家。
他把按照小說刻畫人物的方式寫成的10個故事,交給了當時的人藝院長於是之。劉錦雲回憶說,“我們一邊喝酒吃飯,一邊談這部戲。本來有一段戲是狗兒爺一直在門樓那裡蹲著,于是之說要讓狗兒爺走出去。當時我立刻想到了農民到山坡地開荒的情景,便有了狗兒爺開荒山坡地那場戲。”當時于是之給了劉錦雲很大的支持,“于是之和我說:“你寫吧,按素材是個大作品。‘” 後來有人稱讚《狗兒爺涅槃》是北京人藝探索劇目中最優秀的“看家戲”。是一部無場次的話劇。它的結構形散而神不散,語言通俗、精煉,幽默而富於哲理,文學性極強,它的味道極像《阿Q正傳》,所以有人把“狗兒爺”稱作“北方農村的阿Q”。

倒敘手法展現狗兒爺坎坷一生

“我初接到劇本,一氣呵成讀完了,喊了一聲:太棒了!它確實透出很多值得注意的問題,能引起人們對過去和未來時代的思索。這個戲沒有完整的故事,沒有強化戲劇結構和戲劇性情節,是非戲劇化的戲劇。”林兆華描述了當時看到劇本時的心情,劇本敲定之後,劇院領導于是之等人決定由刁光覃、林兆華擔任該劇的導演。
根據劇本的風格,刁光覃和林兆華在排練中大量借用了戲曲的表現形式,從舞美到表演都採取了虛實相生的手法。他要求:景,要簡練、集中、畫龍點睛,以寫意為主。後景用大塊顏色繪製,用寫意手法塑造出形象的感覺和應有的意境。連那個作為戲劇衝突焦點的門樓,也要虛實結合;表演,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必要時人物可隨意跳進跳出。切換背景時,戲在繼續著。台上必不可少的道具要演員在合理的情況下自己搬上搬下。有實物動作與無實物動作並存。
最終,“全劇十六段戲一氣呵成,不閉幕,從老態龍鍾、瘋瘋癲癲的狗兒爺劃火柴要燒門樓開始,以門樓被大火吞噬,狗兒爺出走告終。採用倒敘的手法,以狗兒爺為主體,把整個故事鑲嵌在了一頭一尾之中,這故事,就是狗兒爺一生的坎坷經歷,也有他的幻想和幻覺,如同電影鏡頭的組合。”劉錦雲回憶道。

林連昆的“過不去”

說到《狗兒爺涅槃》,除了編劇劉錦雲和導演刁光覃、林兆華,還有一個人不得不談,那就是第一版的男主演、著名演員林連昆。
翻開《狗兒爺涅槃》的劇本我們發現,林連昆的台詞幾乎占全劇的一半,有幾場幾乎是他的獨角戲。“在這個戲裡,林連昆可以說是把他表演上所有的積累和儲備都調動起來了。”梁秉堃說。而劉錦雲更是對這位藝術家充滿了敬佩。
他說當時56歲的林連昆為了體會人物,不辭勞苦地奔波山鄉,走村串戶,在三伏天冒著酷暑研讀劇本,為修改劇本出主意想辦法,而且還和他鬧過一次又一次的“矛盾”。
在1987年接受《戲劇電影報》約稿時,劉錦雲就曾舉過他和林連昆之間的“矛盾”。“林大哥真犟!”劉錦雲說這句話時自己卻笑了。他說他和林連昆的“矛盾”往往集中在他認為合情合理而演員偏偏堅持“過不去”的地方。
比如劇中有這樣兩句對話:地主祁永年嘲笑狗兒爺說:“你不如我”,狗兒爺反問“我會不如你!”劉錦雲的意願是我一個貧農會不如你地主嗎?但林連昆卻對這句台詞做了深層處理,在他看來,這個角色應該是悲從中來,又悲又憤又深感遺憾:我苦了一輩子,最終沒有發了家,沒有當過地主,面對自己的世仇,發出深沉的感慨:“我(一噎),我會不如你呀……”再輔以先挺身,後伏地的形體動作,“真令我拍案叫絕!”劉錦雲說。

曹禺用“這是玉啊”評價該戲

1985年,《狗兒爺涅槃》開始演出。北京人藝院長曹禺親自看了三遍。曹禺看到激動之時拍著劉錦雲的肩膀說,“感謝你為劇院寫了出好戲啊!”劉錦雲回憶說,“在《狗兒爺涅槃》百場演出時,曹禺院長看完後又說‘這是玉啊’。”
曾在2002年接替林連昆出演過狗兒爺及狗兒爺兒子的演員梁冠華,為表演該劇和林連昆先生專門到昌平農村去體驗了一段時間的生活,並且直至今日,梁冠華對該劇依然印象深刻,“記得戲裡有個情景是蘇連玉勸狗兒爺娶小寡婦說‘女人是牆上的泥坯,揭一層還有一層……’”。
《狗兒爺涅槃》後經人翻譯到了美國,美國的雲雀劇院於1996年演出了這部戲,並邀請劉錦雲前去觀看。當時座談時,一美國人指出,他們總感覺中國有奇奇怪怪的東西,但看了這部戲感覺沒什麼區別,在那個美國人看來,“狗爺特像他的街坊”。再後來,日本、新加坡等地也都排演過此戲,截止到目前,《狗兒爺涅槃》的演出已經達到了200多場。

《狗兒爺涅槃》版本年表

首演:1986年。
導演,刁光覃、林兆華;主演,林連昆、譚宗堯、李士龍、梁冠華、王姬等。
復排:2002年。
導演,刁光覃、林兆華;主演,梁冠華、李士龍、陳小藝、何冰等。
台詞絕句
狗兒爺:看看地去,看看地去,看看我的地,看看我的地去!撒手不由人,這是最後一趟啦……一壺酒,滿滿兒一壺酒,他一杯,我一杯,我一杯,他一杯,小酒壺一打跟頭,酒淨了,人醉了,菊花青沒了,氣軲轆車沒了,地沒了……
(一左一右的光環里,現出祁永年和陳大虎的面孔。)
祁永年:十年河東十年河西,老陽兒不能總晌午。瞧,三天好日子沒過,就亂了。亂吧,亂吧,叫你們亂成一鍋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