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玉琴的樹》

《牛玉琴的樹》

祖居在大沙漠地區的牛玉琴一家,在“林業承包制”的熱潮中,承包了一萬畝荒沙土地。十年間,她憑藉債、貸款買草種、樹苗,一家老小沒日沒夜地趴在沙窩地里乾,由於勞累過度,丈夫終因骨癌離開了人間。此劇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在保護人類生態環境方面所做的貢獻。

基本信息

簡介

牛玉琴的樹

展現陝北農民的堅韌性格,東方女性的人格魅力,親切真摯的情,純樸自然的美。

編劇:萬方 導演:楊陽 攝像:張寧 美術:孫立人 作曲:張大龍

製片主任:張華 主演:薩日娜、彭軍

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聯合錄製 1995年播出

創作背景

牛玉琴是榮獲全國綠化獎章、全國雙學雙比女能手,獲聯合國“拉 奧博士獎”,受到江澤民、李鵬等中央領導人接見的陝西省榆林地區靖 邊縣東坑鄉金雞溝村農民。她為國家做出傑出貢獻,被選入中國“十大 女傑”。牛玉琴事跡是十分豐富而生動的;牛玉琴的“性格”內蘊量也是很大的。但是,要想表現得深,表現得新,卻也並非易事。編導的功力就在於沒有簡單、機械地照搬牛玉琴的那些先進事跡,而是深入到生活中,與牛玉琴“面對面地交談,心對心地交流……她真的進入了我的感情世界”(摘自楊陽的導演闡述)。編導對生活經過反覆咀嚼,反覆審視,終於透過鋪天蓋地的黃沙看到了頑強的生命力;從令人尷尬無奈的貧窮後面品味到深沉博大的愛;從一串串的腳印後面感受到我們民族為了擺脫貧困,追求美好的生活,鍥而不捨、奮鬥不息的優良傳統。爾後,他們從豐富的生活中反覆篩選、反覆提煉,尋找最有說服力的角度,採擷最生動、最準確的細節,將自己的激情化作詩的語彙,塑造出豐滿的形象,塑造出人物內心世界。玉琴與加旺的美好愛情在作品中舉足輕重。一個小小的鈴鐺,那是加旺從他耍的獅子的頭上摘下來送給玉琴的。這是生活中的實事。而導演卻圍繞著這個小小道具,用最美的台詞,最美的畫面,組織了一段段令人心醉的戲,表現了這不同凡響的愛情。鈴聲時斷時續,與牛玉琴相伴相隨,在加旺生前是這樣,死後也是這樣,成為玉琴生命的一部分,也是她種樹不止的重要驅動力之一。直到結尾前,真人牛玉琴寫完總結,信手拿起系在褲帶上的鑰匙串,那上面便有這個小鈴鐺。牛玉琴深情地、百感交集地撫摸著它。為這個語彙算是畫上了句號。小鈴鐺,不僅是他們純潔、真摯愛情的信物,而且是加旺那躍動的生命的象徵,導演通過這個小道具在視覺、聽覺上的成功使用,給人以瑰麗的想像和高度的審美愉悅。“樹”,在《牛玉琴的樹》里,早已不是物質上的樹了,它成了挖掘牛玉琴精神的載體。“樹”是牛玉琴事業、追求,是她的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了。因此,對於種樹本身,沒有在它的過程細節上下筆。正如導演楊陽在導演闡述中所說:“治沙造林等等只是一個背景……通過這個戲我們要表現一種精神。”為了挖掘這個“精神”,導演組織了非常好的語彙:在粗獷雄渾的毛烏素大沙漠上,牛玉琴帶著她的一家,拉著車,扛著樹苗,挑著水,跋涉著,身後留下一串串腳印……這深深的印跡里,幾多希望?幾多血汗?這個畫面像樂曲一樣,以不同的形式變奏出現在觀眾面前。特別是有一個空鏡頭時不時地閃現,給觀眾留下極深印象:空闊的沙海里一棵並不高大也不漂亮的樹屹立著,任肆虐的狂風吹打。每每這個空鏡頭出現,總引起人的聯想與激動,這不正是牛玉琴的精神寫照嗎?她身上所具有的那種博大深沉的愛和對美好生活鍥而不捨的追求,構成了她之所以為“傑”的獨特美質,這也正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從結構上講,編導從兩個方面切入:主線是演員塑造的牛玉琴及其一家。他們的行動時空是此時此事,是正在進行著的;另一條附線是牛玉琴真人的講述。她似乎是在總結自己過去的一切,又好像是對自己心愛的加旺述說著心裡話,情深而平和。但從時空上來說,是彼時彼事,屬於敘述體,因此有濃郁的評價色彩。在情節進展中,這條線在一定的程度上說起間離的作用,將觀眾從激情中拉出來,進行思索。這兩條線相輔相成,有機扭結,強化了作品的紀實性魅力。

萬方作品集錦

萬方,著名編劇作家,1952年生於北京,是著名劇作家曹禺的女兒。萬方從80年代開始創作小說,同時創作舞台劇、電影及電視劇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