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灼人》

《烈日灼人》

《烈日灼人》的出色之處在於它並沒有簡單地以正反兩面強調政治鬥爭的恐怖,或者樹立某種完美的英雄人物以對抗那個錯亂的年代,而是通過人在這種特定條件下的無法把握的命運突出整個時代的殘酷。影片中無論是沒落貴族米迪亞,還是革命英雄科托夫,都在經歷著由政治運動帶來的災難,他們在作為受害者的同時也為了自身的利益對他人進行著迫害。儘管從表面上看勇敢堅毅的科托夫同懦弱陰險的米迪亞存在天壤之別,其實這兩個人物在本質上沒有根本不同,都是無法與命運對抗的普通人。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烈日灼人烈日灼人

更多中文片名:
烈日灼身
烈日灼人
烈日當空
更多外文片名:
Utomlyonnyesolntsem
Утомлённыесолнцем.....(Russia)
Soleiltrompeur
Quemadoporelsol.....Spain/Venezuela
Auringonuuvuttamat.....Finland
Brändaavsolen.....Sweden
Brændtafsolen.....Denmark
Csalókanapfény.....Hungary
Günesyanigi.....Turkey(Turkishtitle)
SolEnganador.....Portugal
Solardiente.....Argentina
Soleingannatore,Il.....Italy(TVtitle)
Sonne,dieunstäuscht,Die.....Germany
Spalenisloncem.....Poland
影片類型:
劇情
片長:
152min/Argentina:132min
國家/地區:
法國/俄羅斯
對白語言:
法語/俄語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混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
MPAA評級:
RatedRforsomelanguageandsexuality.
級別:
Singapore:PG/Portugal:M/12/Argentina:13/Australia:M/Sweden:15/UK:15/France:U/Iceland:L/Peru:14/Spain:13/USA:R/Chile:14/Germany:12/Iceland:12
製作成本:
$2,800,000/estimated
拍攝日期:
1993年-1993年
攝製格式:
35mm
洗印格式:
35mm
膠片長度:
3701m(Sweden)/3773m

影片簡介

《烈日灼人》《烈日灼人》

《烈日灼人》以1936年史達林清黨前夕的蘇聯為時代背景。借小女孩娜佳的眼睛,看自己的家庭。如果說米哈爾科夫的《西伯利亞理髮師》有著某中理想化的,屬於俄羅斯這個強盛民族曾有的輝煌與博大,但看了他的《烈日灼人》卻是那么凝重、悲愴。作為一部反思歷史的影片,《烈日灼人》的出色在於它並沒有簡單以正反兩面講述政治鬥爭的恐怖,或者樹立一個完美的高大人物來對抗那個令人窒息的年代,而是通過人物在特定時代下的無法擺脫命運安排突出了那個時代的殘酷。風格相當特殊,其作品擅長以一般人的生活為引,間接反映出其對國家的

影片中無論是沒落貴族米迪亞,還是革命家、戰鬥英雄科托夫都不幸被捲入政治鬥爭並成為犧牲品。他們既是受害者同時為了自身的利益對他人進行迫害。從表面上看勇敢堅毅的科托夫同懦弱陰險的米迪亞存在天壤之別,但這兩個人物在本質上沒有區別,他們都是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無法與命運抗爭的普通人。

也許,對大多數俄羅斯人而言,史達林時期的暴政是一段無法抹平的傷口,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因為那是太多的痛苦與無奈。電影《烈日灼人》卻客觀尖銳地審視了那一段殘酷的歷史,目的是提醒人們整個民族不能重複那苦難,為的是讓更多的人記住被烈日灼傷的時代。

劇情簡介

毒太陽毒太陽

1936年夏天,人們正在享受著“史達林號”熱氣球升空六周年紀念的假期,紅軍師長、戰鬥英雄科托夫和妻子瑪露莎、小女兒娜迪雅也來到鄉間別墅度假。突然,一個冒失的農民創進科托夫的蒸氣浴室,請他趕緊去阻攔踐踏農田的紅軍坦克。原來,部隊正在為紀念活動進行聯合軍事演習,科托夫聯繫到部下及時阻止了坦克的前進,農民們的收成得到了保護。

科托夫一家三口回到了別墅,這套寬敞華貴的洋房是瑪露莎父親、沙俄時期著名音樂家波瑞斯留下的遺產,至今瑪露莎的一些親屬還住在這裡。在午飯之前,一個長髮長須、戴著墨鏡的怪人走進別墅。當此人一一摘掉臉上的化裝後,人們興奮地認出他就是波瑞斯昔日的得意門生米迪亞,他離開這個家已經整整十年,沒人知道他的下落。

米迪亞借給小姑娘娜迪雅講故事為由道出了自己的經歷:米迪亞出生於一個只準講法語的貴族家庭,天資聰慧的他自小跟隨波瑞斯學習音樂。十月革命中,雙親均遭鎮壓,他孤身一人地投奔到這位音樂老師的家中。波瑞斯病逝後,米迪亞打算與心愛的瑪露莎結婚,過一種平靜的田園生活。可這時紅軍的一道指令讓他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要么前往巴黎為蘇聯進行間諜活動,要么留在國內開始無盡的鐵窗生涯。米迪亞為了能夠早日回到瑪露莎身邊而選擇了前者,沒想到一走就是十年。當他現在來到這本應屬於自己的房子時,卻發現一切都早已物是人非。米迪亞還揭開了一個更大的秘密,當年下命令讓他離開祖國的人正是現已成為別墅主人、瑪露莎丈夫的科托夫!
講完一切後,米迪亞私下向科托夫透露了此行的真實目的,兩個小時後他和其他幾個秘密警察將以叛國罪名逮捕科托夫。科托夫也戳穿了米迪亞一個不願提起的秘密:為了回國,他背叛了自己的階級,出賣了八名白軍將軍的下落。然後,科托夫鎮定地處理著剩下的時間,按原先的安排與朋友踢球、接受少先隊員的敬禮。兩小時後,秘密警察的汽車到達別墅,軍裝整齊的科托夫被米迪亞等人帶走……

回到莫斯科的寓所,米迪亞在浴缸里用剃刀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時,字幕也透露了科托夫一家的下落:科托夫被捕後不久即遭槍斃;瑪露莎被判處十年監禁,死於獄中;隨母親入獄的娜迪雅現住在黑山共和國,從事音樂教育工作;科托夫叛國事件直到1956年才得以平反。

影片內涵

影片中很多場景和道具都被寓意了深刻的義:河邊危險的碎玻璃以及假日中的軍事演習暗示著國家平靜中有股暗流在涌動,始終在原地打轉迷路的司機,明顯是對當時前蘇聯的被集權控制的隱喻;史達林的巨幅畫像升在天空中,這個鏡頭揭示了時代背景,那畫像仿佛就是獨裁政治,無論對與錯,人們必須向它敬禮。為了反襯主題的殘酷,電影有大量的詩畫般的田園風光,也許只有這和諧而泣強烈的對比才能更恰當地表現出那種狠毒的烈日。

影片解讀

影片中的上校科托夫就是創建社會初期的英雄,他勇敢、忠誠,熱愛祖國,富有感召力,善於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可以說是一個天生的領導人。當軍隊的坦克開進了農民的麥田,他三言兩語就讓士兵們欣然臣服,原路返回,不僅因為他是眾人愛戴的科托夫同志,也是因為他的個人魅力;當妻子馬魯西婭得知他曾經趕走了與她青梅竹馬的米特亞,只為了能有機會親近她,深受打擊、痛哭著要跳樓,卻被科托夫幾句深情的呼喚拉了回來,安然地接受了這個有些殘忍的真相。他和史達林的合影照片一直擺在書桌和牆壁上的顯要位置,這是榮譽,也是他的驕傲,他曾經與史達林並肩作戰,知道史達林辦公室的直播號碼,這位“朋友”給他權力與榮耀,也帶著他走向不歸路。朋友,普希金說過,“我不再有朋友,或者他們已經遠離了我”。科托夫的悲劇不只是史達林一個人造成的,每個人都在這個事件中扮演了自己的角色,或者沉默,或者積極回響,讓他沒有任何選擇地坐上了那輛一去不回的轎車。
為永恆的離別唱一曲短歌

“被太陽灼傷,緋紅色的海洋乾涸。我聽你說過,我親愛的鴿子:那裡將不再有愛。讓我們離去吧,我將不再冷落你。”——“烈日灼人”
電影開始於一段雪地里的舞蹈,被冰雪覆裹的大地,小型樂隊在拱形的舞台上彈奏,戀人們踏著音樂的節奏緊緊擁抱。這是影片中為數不多的一抹冷色,那對相擁的戀人是寒冷中的一線溫暖,導演卻也在用這種氣氛暗示了再深切的親吻也無法逃脫命中注定的別離。導演將故事濃縮在了一天,保密局的摩爪伸向了緩慢、悠閒的田園生活中,以飛快的速度終結了漫長的星期日。
坦克闖進了麥田,讓科托夫難得的休息日都不得安寧,而這個偶然事件只是一連串變故的序曲。馬魯西婭摟著女兒驚恐地看著這一切,單薄的身影在空曠的田野里顯得分外無助。冰冷的炮口沒有指向什麼入侵的敵人,而是搖向了自家的人民、同志,手無寸鐵的妻女。
科托夫住的是專門為藝術家和音樂家準備的豪宅,坐落在樹林中,被樹葉過濾的日光籠罩了一層光暈。他的母親愛硫娜曾經是歌唱家,用歌聲緬懷失落在光陰隧道中的記憶。

**納迪婭**

納迪婭是穿梭在樹林間最清涼透徹的微風,不經過世俗的浸染,骯髒的陰謀到了她的眼中就變成了另外一種風景,新奇而別致。就像談起當年祖母因為毒氣泄漏被人從莫斯科抬回來時,她睜著大眼睛,煞有介事的說那是因為動物園太臭了,搞得大家都無法呼吸了。她對善惡還沒有太多概念,她喜歡最終帶走他父親的米特亞,喜歡那輛保密局的車,喜歡哼唱那首憂傷的情歌“毒太陽”。如果不是她的世界過於簡單美好,就是這個世界太會隱藏真相。本來,米特亞應該只是一個能歌善舞的叔叔,轎車應該只是一輛孩子眼中了不起的物件,“毒太陽”該是一首優美動聽的短歌,可是到了現實故事中,我們都會對他們心生畏懼,畏懼他們帶來的血腥,畏懼他們帶來的哀傷。
臨別的時候,科托夫一直沒有勇氣穿上軍裝,卻是納迪婭相信了父親善意的謊言,急急慌慌地給他穿衣服,得知可以開車讓她興奮地有些結結巴巴。她絕不會知道自己在無意中把父親推向永別,這將是伴隨她一生的悔恨。她和父親最後的遊戲是比賽誰可以不換氣的一直說“嗚——”,她自然是輸了。父親的聲音悠長得像是一次靜靜的哭泣。他的納迪婭給了他說再見的勇氣。

納迪婭眼中並不是一個存在於幻想中的更美麗的世界,而是世界最初純淨的樣子,只是無可奈何的現實讓這個世界看來如此醜陋。

**米特亞**

說不上是反面人物,要說他本身也是整個悲劇中的一名殉難者,但是誰都會對他抱有負面情緒。
“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通過鬥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這是哈姆雷特著名的質詢,也是從始至終鞭笞拷打著米特亞靈魂的問題。他曾經擁有不錯的生活,卻被戰爭奪走了,被那個有著寬厚肩膀、迷人微笑的英雄奪走了。面對命運的不公,他選擇了默然忍受,甚至將命運的暴虐當成自己喪失良知的藉口。他不像其他幾名保密局人員深感自己所做的皆為正義,他知道那是罪惡的才會一再想要尋死。可是他的軟弱讓他最終屈從了生活,為自己的作為尋找依靠和藉口。當他正在因為是否要殺死那個問路的人而猶豫不決時,看到了不遠處冉冉升起的史達林頭像,他崇敬地看著畫像,嘴邊不禁露出獰笑,仿佛得到了莫大的鼓舞,眼睛也不眨地結果了可憐人的性命。稍微一個暗示就能讓他變成殺人惡魔
他在科托夫家中出現的時候就披著偽裝帶著欺騙,假裝盲人的樣子卻能講出已經被深埋的記憶。他總喜歡假扮盲人,似乎這樣就不必面對難以抉擇的生活。不能說他是個壞人,但是卻個性軟弱,沒有為了自己愛的人和家園做出什麼努力與犧牲。當年受到了威脅,他就一語不發地離開了戀人,留下悲痛欲絕的馬魯西婭。他說自己的離開是為了不將暴力和血腥帶進這個家園,而現在他卻又親自給這裡帶來更大的災難。看似每件事都是不得為之,實際上還是為了保護自己。雖說科托夫曾經運用權力把他趕出了國家,卻為了爭取愛情爭取事業都付出了真心和努力,手段不見得光明,但是人格上卻是磊落的,起碼他的雙腳從來不用來逃跑。
科托夫可以面對知道實情的妻子,米特亞卻始終都無法告訴馬魯西婭真相。太多不能告人的秘密與折磨,最後還是在浴缸里割開了米特亞的手腕。
**尋找扎哥連卡的人**

電影裡一直有一個尋找扎哥連卡的人,拖著一車的家具,卻永遠也到不了目的地。他是故事的局外人,卻一直試圖走進這裡,在不斷尋找的過程中先是遇到了無法解開的謎團,到後來這種尋找給他帶來了衝突,最終惹來了殺身之禍。很像面對“大清洗”的知識分子,他們算是“清洗”運動的局外人,但面對這種重大的事件第一個反應就是想探尋到底發生了什麼。在不斷尋找的過程中,哪怕沒有過多的企圖,還是會不知不覺地卷進漩渦,然後在某一次行動中不知觸動了政府哪根敏感的神經,就白白丟了性命。
而另一個痴迷藥物的女僕摩吉霍娃更像是反應過度的政府。一點小病就會讓她塞進大把的藥物,相同的,一個普通的暗殺讓政府大動干戈進行了全國的“清洗”。當然,政治永遠是搞不清楚真相的,導演也只能借著滑稽的女僕來諷刺一下政府的瘋狂作為了。
**毒太陽**

“毒太陽”以一個火球的超現實形象在電影中出現了兩次。起初總覺得這個手法過於露骨,像滴在畫布上的墨滴,醒目而招搖。後來,漸漸覺得它簡單、直接地表達了“肅反”運動如何秘密而又公開的闖入人們的家庭,灑下死亡與恐怖。它不為人知又那么鮮明,像瘟疫一樣蔓延,沒有防毒面具能敵得過它的毒液。在目睹了米特亞的死亡後,它才心滿意足地飛向了莫斯科。
對於前蘇聯歷史上的這次政治事件,眾說紛紜,有譴責的聲音,有反思的聲音,也有質疑的聲音。導演米哈爾科夫沒有做過多的追問和過於苛責的批判,而是平靜地敘述了受害者面對祖國的反目和親人的離別時那種無法言喻的痛楚與無法癒合的傷痕。沒有預想中的反抗與哀號,災厄帶著恬靜的死亡悄悄降臨,科托夫坐在車裡滿臉血漬,像受傷的野獸一樣嗚咽。“讓溶化的積雪有如眼淚一樣,從不動的青銅眼瞼中流淌,讓監獄中的鴿子在遠方輕啼,讓輪船在涅瓦河上靜靜行駛。”(阿赫瑪托娃《安魂曲》)我們的心在1936年的太陽中慢慢燃燒。

影片視點

1994年,米哈爾科夫一反慣用的輕喜劇風格,以悲愴的情緒創作了這部以史達林專政時期為背景的《烈日灼人》。作為一部反思歷史的影片,《烈日灼人》的出色之處在於它並沒有簡單地以正反兩面強調政治鬥爭的恐怖,或者樹立某種完美的英雄人物以對抗那個錯亂的年代,而是通過人在這種特定條件下的無法把握的命運突出整個時代的殘酷。影片中無論是沒落貴族米迪亞,還是革命英雄科托夫,都在經歷著由政治運動帶來的災難,他們在作為受害者的同時也為了自身的利益對他人進行著迫害。儘管從表面上看勇敢堅毅的科托夫同懦弱陰險的米迪亞存在天壤之別,其實這兩個人物在本質上沒有根本不同,都是無法與命運對抗的普通人。

幕後花絮

影片中無論是沒落貴族米迪亞,還是革命英雄科托夫,都在經歷著由政治運動帶來的災難,他們在作為受害者的同時也為了自身的利益對他人進行著迫害。為了反襯出主題的殘酷,米哈爾科夫在影片中插入了大量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將俄羅斯詩化電影美學與情緒感染的結合發揮得淋漓盡致,也許只有這種和諧而強烈的對比才能恰當表現出那種灼人的烈日。不過導演太偏愛自己的寶貝女兒了,用了太多不必要的特寫鏡頭,有用人唯親之嫌

影片評價

《烈日灼人》《烈日灼人》

這是一個被無情的太陽灼盲雙眼的人的悲劇,一個所有的人都被革命與專政這顆毒太陽燃燒,所有的人在絕對的光明下失去信仰和視力的寓言。在這顆太陽底下,人民有著統一的口號、思維和奮鬥,整齊有序地呼喊著、向著既定的目標衝鋒著,為了在人間建立千年王國烏托邦而自願獻出自己的一切,生命和尊嚴是最起碼的,還要充當無恥的炮灰和可憎的反面教材,普通人再也不會有過去的生活情調,激進分子再也不會有悲戚的情懷,再也不會有朝霞湖畔的娜塔莎,再也不會有真正的親近。布爾什維克就像是通天塔那樣難以建造,需要持續的奉獻和犧牲。

這這試驗過程中,最難以解決的問題倒不是人民的積極性,而是不能對最高領袖有絲毫懷疑。所有的挫折都是敵人破壞造成的,敵人在哪裡,敵人在“我們”當中必需剔除,而這自然是最終審判,沒有抗訴的機會,最殘酷的是這就像一個永動機似的循環。對很多俄羅斯人而言,史達林的鎮壓運動是段不願提起的往事,因為那意味太多的痛苦與無奈。《烈日灼人》卻尖銳而客觀地重新審視這段歷史,目的在於提醒整個民族不能重複那種苦難。為讓更多人記住那個為烈日灼傷的時代,影片中的很多人物和道具被賦予了象徵意義:河邊危險的碎玻璃以及假日中的各類緊急演習都暗示著國家看似平靜中的動盪;始終在原地打轉的迷路司機明顯是對當時蘇聯的恰當比喻;而對在片中反覆出現的那個神秘火球,米哈爾科夫則堅持認為是一種能量的象徵。

為了反襯出主題的殘酷,米哈爾科夫在影片中插入了大量如詩似畫的田園風光,將俄羅斯詩化電影美學與情緒感染的結合發揮得淋漓盡致,也許只有這種和諧而強烈的對比才能將恰當表現出那種灼人的烈熱。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扮演娜迪雅的小演員娜佳·米哈爾科娃,她是米哈爾科夫與夫人索洛維約娃最小的女兒,拍攝《烈日灼人》時她剛剛五歲。她本色自然的表演也是此片獲取成功的一個關鍵,由米哈爾科夫與娜佳這對生活中的父女在片中所演繹的科托夫父女已經成為電影史上的一個典範。

獲獎情況

本片榮獲9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95年蘇茲維茲狄最佳男配角及94年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並提名該年坎城金棕櫚獎。 奧斯卡獎 1995 獲獎奧斯卡獎 最佳外語片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英國學院獎  1996 提名 BAFTA電影獎 最佳非英語片 (Best Film not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尼基塔 米亥科夫 (Nikita Mikhalkov),Michel Seydoux 坎城電影節  1994 獲獎 評審團大獎 尼基塔 米亥科夫 (Nikita Mikhalkov)  普通評審團獎 提名 金棕櫚 

關於主創

導演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NikitaMikhalkov

被譽為是俄國的史蒂芬·史匹柏,1945年生於莫斯科藝術世家,父親賽吉米亥科夫是詩人兼作家,蘇聯國歌即出自其手筆,母親亦是詩人,哥哥同時也是俄羅斯名導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善於經營影像,用出色的畫面來敘事傳情,作品中充滿著濃厚的俄羅斯人道主義關懷。《失聲琴》令他揚名國際,馬斯楚安尼主演的《黑眼珠》更是許多影迷們對米哈爾科夫影像魅力注意的開始,1991年《蒙古精神》(Urga)榮獲威尼斯金獅獎、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1995年的《烈日灼身》更一併將他推上事業最高峰,該片與張藝謀《活著》一同拿到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更在1996年奧斯卡拿到最佳外語片大獎,並於同年獲邀擔任柏林影展評審團主席。近幾年仍佳作不斷。

主演

歐列格·米契柯夫歐列格·米契柯夫

歐列格·米契柯夫OlegMenshikov,男,生於1960年11月8日,俄羅斯莫斯科。主要作品有《毒太陽》、《西伯利亞的理髮師》等。

茵格保加·達坤耐特 IngeborgaDapkunaite,女,生於1963年1月20日 ,(前蘇聯)立陶宛維爾紐斯人。主要作品有《安娜·卡列尼娜/AnnaKarenina》(2009)等。

演職員表

導演|編劇|演員|製作人|原創音樂|攝影|剪輯|藝術指導|服裝設計|視覺特效|副導演/助理導演
導演Director: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NikitaMikhalkov

編劇Writer: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NikitaMikhalkov....alsostoryRustamIbragimbekov....alsodialogue

演員Actor:
歐列格·米契柯夫OlegMenshikov....Dimitri(Mitya)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NikitaMikhalkov....Col.SergeiPetrovichKotov

茵格保加·達坤耐特IngeborgaDapkunaite....Marusia

娜迪亞·米哈爾科夫NadezhdaMikhalkova....Nadya

葉甫蓋尼·米羅諾夫YevgeniMironov....LieutenantAndréOumansky....Philippe

維亞切斯拉夫·吉洪諾夫VyacheslavTikhonov....VsevolodSvetlanaKryuchkova....Mokhava

弗拉迪米爾·伊雷因VladimirIlyin....KirikAllaA.Kazanskaya....

製作人Producedby: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NikitaMikhalkov....producerNicoleCanne....co-producerJean-LouisPiel....co-producerVladimirSedov

原創音樂OriginalMusic:
愛德華·阿爾捷米耶夫EduardArtemyev

攝影Cinematography:
VilenKalyuta

剪輯FilmEditing:
EnzoMeniconi

藝術指導ProductionDesigner:
VladimirAroninAleksandrSamulekin

服裝設計CostumeDesignby:
NatalyaIvanova

視覺特效VisualEffectsSupervisor:
VladimirLeschinski

副導演/助理導演AssistantDirector:
VladimirKrasinsky....assistantdirector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1.CaméraOne[法國]

2.StudioTrite

3.法國第4電視台[法國]

發行公司:

1.ArabaFilms[西班牙](Spain)

2.哥倫比亞三星家庭視頻公司[美國](USA)(VHS)

3.MundialFilms[阿根廷](Argentina)

4.RUSCICO[俄羅斯](2004)(worldwide)(DVD)

5.索尼經典[美國](1995)(USA)(subtitled)

6.TranseuropaVideoEntertainment(TVE)[阿根廷](Argentina)(VHS)

7.Kedjan[瑞典](1995)(Sweden)(theatrical)

8.Polfilm(1995)(Sweden)(theatrical)

9.SvenskaFilminstitutet(SFI)[瑞典](1998)(Sweden)(VHS)

10.AtlanticFilm(2005)(Sweden)(DVD)

特技製作公司:

1.RenderClubProductionCompany[俄羅斯]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日期
香港1997年11月29日
法國1994年08月31日
加拿大1994年09月09日
荷蘭1994年12月22日
西班牙1995年02月02日
美國1995年04月21日
英國1995年08月18日
阿根廷1995年09月14日
德國1995年10月12日
瑞典1995年10月13日
土耳其1995年12月29日
波蘭1996年06月14日
芬蘭1996年08月23日
南非1996年10月11日
丹麥1997年09月26日
冰島1997年11月04日
希臘2008年10月02日

俄羅斯電影

新俄羅斯電影曾跌入空前的低谷。但近些年來,一些好影片開始出現,電影業狀態也比較活躍,這都算是復興的跡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